“老干体”诗歌中又一朵“奇葩”
2008年我在网上读了一篇批评“老干体”诗歌的文章,这位网友概括“老干体”(当然是其中一部分)诗词的三大特点:一,胸怀党国,歌功颂德;二,英雄情怀,居高临下;三,不讲格律,语言直白。当时我刚好收到外县一位朋友寄来的某诗社编的诗词选集,便引用了两首老干体诗词来作证明,批评这类诗歌不独文字打油化,内容革命化,格律现代化,有的甚至文理不通,不知所云。例如:
日出东方万象新,九州五岳艳芳晨。
风云平熄小康迈,科技创研天宇巡。
孤雁齐归同比翼,群花共放合争春。
八旬雨露蟠桃裕,百岁甘露百福臻。
作者粗知格律,下了功夫,但诗中充满陈词滥调,而且生造词语,比如“艳芳晨”、“天宇巡”、“百岁甘露”,都有点不知所云。这可以作为相当多的“老干体”诗词的一个代表。
还有下面的这首“标语口号十歌功颂德”模式的诗歌在艺术质量上就更加等而下之。
沧桑巨变出尧天,日照红旗色艳鲜。
八十春秋兴百业,“三个代表”育千贤。
安邦治国人心顺,立党为公鱼水联。
“讲话”精神堪赞美,承前贵在铸新篇。
我在博文中指出:“老干体”诗词的盛行,是我国文学园地的一种病态的繁荣,也是我国干部体制弊端的一个侧面的反映。(许多老干部缺乏专业,或没有适合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没想到的是,在老干体诗歌中,山外有山,小巫见大巫。上面引用的两首诗,作者至少还略懂规矩,对押韵、对仗以及平仄都有所遵循。下面的诗则无所畏惧,连标语口号都不如。上面引用的诗还是一个县自己编的诗词选集,下面引用的诗却是公开出版的《中华旅游诗词千家选粹》第六卷(中国旅游出版社),有详细的作者介绍。先看其诗:
1.缅怀领袖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领袖毛泽东。
开国展宏图,崛起我中华。
华诞一百廿,毕生为民族。
缅怀好领袖,复兴我中华。
2.让改革旗帜永飘扬
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改革新蓝图。
深化改革全推进,开启伟大新征程。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持久进行时。
进军“两个一百年”,梦想复兴我中华。
这样的诗,除了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以外,别的没有一样像诗。第一首诗四个韵脚,押了三个韵,其中两个相同的韵,偏都是同一个字。第二首诗干脆四个韵脚四个不同的韵。从诗句的节奏看,完全是拼凑七个字,没有韵律可言。什么“进军‘两个一百年’”,根本讲不通。这样的诗居然可以出书,让我们这些出过书和想出书的人都感到恐惧不安。
这位作者差不多是我的上辈人,生于1929年,1944年入党,资历是“老革命”,待遇应当是离休了,虽说终其一生也就副科级,唯一的正职是县食品厂革委会主任,但算得上一位典型的“老干部”。一个耄耋老人,爱好古典诗词也不是坏事,但这样的诗歌也拿来出书,就有点缺少自知之明。除了接受党的正统教育,脑瓜子塞了一大堆主流意识形态的词汇(尤其念念不忘的是一句“复兴中华”),别的个人见闻、生活体验、真情实感甚至一孔之见也没有。观点陈腐,思想浅薄,内容空洞,语言直露,不会用比兴手法就更不必扯了,而且主题与“旅游”无关,算是“文不对题(书题)”。老干体诗词可以写到这样的水平,也算是一朵“奇葩”,而五十步笑百步的大有人在。我不理解的是,他这样年岁的人,应当儿孙满堂,难道没有一个粗通文墨的人?不可以自己或请人替自己的长辈稍加修饰和润色么?另一方面,出版社难道只认金钱完全不顾质量吗?我出《苦卓堂文稿》时,对那篇批评“老干体”诗词的文章没有收入,也不是怕文章写得不好,而是怕打击一大片,怕别人看了不高兴。但现在看来,实在需要对这样的老干部发出一点声音:秧歌都扭不了,还是不要跳芭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