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昭君墓 翦伯赞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风烟。
如何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对于“汉武雄图载史篇”,讲的是汉武帝开疆拓土,那是汉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大概人们没有异议。关键是“何如一曲琵琶好,”对于昭君出塞,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汉元帝无力与匈奴作战,只好采纳“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量贡品,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
翦老是赞成和亲政策的,鸣镝无声五十年,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换来约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同时也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名族的民族融合。
客观说和亲是无奈之举,尽管也取得了化敌为友的效果。现在有人考证,或者就是推理,据说王昭君在佳丽如云的后宫,得不到皇帝招幸,等于没有男人的女人寂寞难捱,便自愿远嫁,才过上恩爱的夫妻生活,从个人角度看,她是幸福的。
但是,和亲是国家行为,国家无能所采用的权宜之策,弱国无外交,用女人换和平,必竟是男人的耻辱。鸣镝无声五十年,琵琶曲未必是真正表达轻松快乐的,现在是不可以复制的。时下,精英们每天都在吹嘘强大,炫耀购买奢侈品第一,那么应该是扬眉吐气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愿,总是畏畏缩缩,尤其投降外交,投靠美国,害怕日本,连个菲律宾都搞不定,让国人感到窒息。
试看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这首诗说王昭君美貌被画工丑化了,不被皇帝所识,送去匈奴和亲,远嫁大漠孤苦无依,“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而不是“何如一曲琵琶好”了,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昭君和亲,究竟是杜甫的所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抑或是翦老所说:如何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谁说得对呢?
还有,郁达夫咏史说:当年若赂毛延寿,那得诗人说到今。历史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假若当年皇帝早知道昭君美貌,宠爱昭君,就不会把好东西送人,那么历史又会是怎样的进程呢?
(夜读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