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色,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齐宣王问有关公卿的问题。孟子说:“大王问哪一种公卿呢?”宣王问:“公卿还有不同的吗?”孟子说:“不同。有同宗的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宣王说:“那么就请问贵戚之卿应该怎样?”孟子说:“国君有了大过就要劝谏,反复劝谏还是不听,就另立国君。”齐宣王听了脸色遽变!孟子说:“请大王不要变色,您问我,我当然只能以实相告了。”齐宣王稍作镇静。孟子说:“如果国王有过错,那么就要尽忠劝告,如果反复劝谏无效,那么就可以离开这个国家。”
我们看看这一段对话,非常值得玩味。起初,齐宣王可能是漫不经心的问了一个问题,关于公卿。孟子看似波澜不惊,反问齐宣王哪一种公卿?齐宣王有点儿疑惑,说公卿还分什么不同的吗?孟子继续镇静回答:有两种公卿,一种王族内部的同姓公卿,一种不同姓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卿。齐宣王当然要往下问了,于是就选择了其中的一种,跟自己密切相关的同姓公卿。没有想到孟子陡然说出一句:“国君有了大过就要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就另立国君!”看看齐宣王的反应,“勃然变乎色”,原来绕来绕去,就是说可以有人把自己国君的位置搞掉,另立他人?齐宣王当时的感受,肯定是如闻惊雷,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和挑战!
即使在今天看来,无论哪个在位的,听了这话都多少有点而瘆的慌。这个孟子说了这样的话,不怕惹怒国君惨遭大祸么,简直是胆大包天,大逆不道!
此时,愤怒、不满,齐宣王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总而言之,一个“勃然乎变色”把这种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把种种难以言说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一个底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那么愤怒是自然而然的,更何况是一个一向骄横跋扈惯了的国君。用一句调侃的话来说:“国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孟子当然知道自己的危险,对于齐宣王强烈的不满,他心知肚明。但是,只有在危险的情景当中,才能显示出一个人无所畏惧的勇气和非凡高超的智慧。
孟子不但不害怕,反而提醒宣王的失态!孟子其实是早有准备的,但也是非常小心,非常识眼色的。关键时刻,这么轻轻的一拨,齐宣王到底没有直接奔溃决堤,保持住了一个国君的气度!可能连齐宣王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反应过于强烈,于是马上镇静下来。孟子有备无患,正告齐宣王,作为臣下,他只不过是尽忠说了一句实话而已!到了这里,一场巨大的危机顷刻化解于无形之中。
气氛稍作缓和,齐宣王又怏怏不乐的说“请问异姓之卿”,把话题转移到了。这个时候,孟子从容不迫地回答:“如果国王您有过错,那么他们就要尽忠劝告,如果反复劝谏无效,那么就可以离开这个国家了。”这一场对话终于圆场。
阅读孟子,我们时常为之精彩、犀利的辩论而感到大快人心!就不说所言即是,单是发人之未敢发之勇气,亦足以令人仰慕其人格,真乃堂堂一伟丈夫哉!
然而,我们也时不时的为孟子捏一把汗!前面孟子就给齐宣王挖了个坑,说如果国君不合格怎么办呢?说得齐宣王不好意思了,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这一回又给齐宣王设了个套,说得几乎既要突破齐宣王的底线,好在有惊无险!
也好孟子是生在了春秋战国时期,遇到了齐宣王这么一个贤与不贤还算厚道的主儿。若是换在明清之际,朱元璋、朱棣之流,或者康、雍、乾,随便哪一个君主,孟子早就被整死过多少回了!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也时势所造就的!
因为在春秋战国,身逢乱世,各个国家之间充满了竞争。各诸侯王就不敢怠慢人才,因此作为“士”的阶层还能相对具有独立的人格,尤其像孟子这种不屈的品格,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君主与士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平衡的博弈。
但是,到了后面封建君主大一统时代,情况就完全发生改变了。因为一家独大,作为没有恒产而有恒心的事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依赖于统治者的资源,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这种依赖不是合作,彼此之间完全是不对等的。所以,士只有屈从于君主,越来越被奴役,以至于被异化,完全成为统治者的附庸!
故而有的学者说,先秦之前只有大夫士,而无士大夫;到了先秦以后,只有士大夫没有大夫山士。知识分子一旦失去了自身独立的价值,人格也就无从谈起。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读孟子,足以从中受到启发和震撼的原因吧!
(齐国刀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