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对古代皇帝有的称谥号,
有的称庙号,有的称年号?
提到古代皇帝,我们通常有的称谥号,有的称庙号,而有的又称年号,对于这种称谓的不统一,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根据史书对历代皇帝的称谓通例而形成的。尽管我们不熟悉这个通例,但由于在各种书里都能经常见到对历代皇帝的不同叫法,久而久之,我们也就习惯跟着这样称呼了。下面简单叙述一下,您就不仅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了。
史书称谓通例以隋唐分界,隋以前,以谥号称;唐以后,以庙号称;明清两代,以年号称。
谥号是对生前品德事迹的概括,分为褒谥、贬谥等。隋以前的帝王未必都有庙号,但谥号都有,故以谥号称。比如齐桓公、汉文帝、汉武帝、隋炀帝等。
庙号是帝王在祭祖时尊奉的名号,西汉十二帝,有庙号者五;东汉十三帝,有庙号者七。唐以后皇帝均有庙号,而谥号字数较隋以前增加许多,如唐太宗谥“唐文武圣大广孝皇帝”,念起来很麻烦,故唐以后均以庙号称帝。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太宗等。
年号始于西汉武帝中期,他本人用过十一个年号,后来皇帝也常改年号。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只用一个年号,后来明清皇帝都是一帝一号,故可以用年号称呼。如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中国历史纪年表》就是按照这一惯例,隋以前帝王只标明谥号而不注庙号;唐及以后帝王只标明庙号而不注谥号。
了解这一通例,就会明白为何对古代皇帝有不同称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