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的讨论——转自固始吧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西南模范高二(1)班王臻
这是一部荣获了五项奥斯卡奖的影片,但是,仅仅用它获得的荣誉来诠释这部影片是远远不够的,它带给我们的还不仅仅是传统战争片的震撼与刺激。深刻的内涵如此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一部近3小时的影片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导演斯皮尔博格的实力。
我不想就影片的情节多作介绍,我想讨论的,是它所想表达的东西——好好地活下去。
说这是一部非常血腥的影片不足为过。在登陆艇上的士兵们有的在默默祈祷,有的在亲吻自己的十字架,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声,登陆开始了!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在极其有利的地形上进行残忍的防御,有的士兵还来不及下船就被打得血肉横飞。成功下船的士兵们在冰冷的海水中艰难的移动,士兵接连倒下,血水染红了奥马哈海滩,身边是中弹的士兵临死的哀嚎(注:MG40机枪,想想看一个5升的水桶下开一个硬币大小的洞,水会花多少时间流光),而你却决不能停下身来帮助他们。可怜的盟军先头部队只能以海滩上德军预先布置的障碍物作掩体。弹坑附近,有人在无助寻找自己的手臂,全然不顾身旁呼啸而过的子弹;有人被炮弹击破了肚子,肠子流了一地;还有一些士兵,冒着死亡的危险冲出掩体去拖一个中弹的战友,可就在接近的时候被一颗炮弹炸得四分五裂;甚至连久经沙场的米勒上尉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诺曼底登陆,简直就是一次大屠杀。虽然这次登陆很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扭转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
但是,诺曼底登陆的惨烈状况不亲眼所见是绝对不会相信的,怪不得人们要铭记历史,原来历史是如此惨烈……这的确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震撼!1944年6月6日奥马哈海滩上的士兵和我们一样,也会恐惧,也会暂时忘记自己的信念,让人感觉士兵是活生生的人,是我们看得见、摸得到的。这,不同于以往的影片——军官们极其沉着镇定,对于身旁爆炸的炮弹视而不见;敌人就像白痴,炮弹就像炮仗,子弹就像BB弹,怎么炸就是炸不到人,炸不死人;士兵们表情庄严,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自如,心中死死不忘“报效祖国,维护世界和平”或是其他的什么信念。但是,这些东西是不能让我们感动的,究其原因——不真实。而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里的电影特技的运用还原了那段历史的真实,不是迷惑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清事实。感官刺激不一定能触动我们的心弦,浓烈的教育意义气味也一样,而真实的力量犹如雷电能震撼我们的内心。
战争应该是被唾弃的东西,而不是造就英雄的工具,虽然那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故事就开始在刚刚登陆的奥马哈海滩上,瑞恩母亲的第三个儿子,彼得•瑞恩阵亡在奥马哈海滩上,可怜的瑞恩母亲今年将要收到三份阵亡通知,更不走运的是,她的第四个儿子,詹氏•瑞恩(JamesRyan)由于空投误点现在不知所踪(这实在难以避免,有些运兵机在飞到目的地前就被德军炮火击中,被迫投下了机上的士兵,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于是,总部要求无论如何要将瑞恩带回来,于是,八个人,包括一个长官,为了一个三等兵踏上了征程……
这实在不合情理,为什么瑞恩的命就比他们的值钱?
德国人似乎是十恶不赦的,他们屠杀犹太人,建立纳粹暴政,使欧洲人民生活在无尽的痛苦、压迫之中,但是就如《兄弟连》里说的那样“我们本以为德国人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人,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不是这样,他们和我们一样…也许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们就能成为朋友,有罪的只是一部分……一部分德国人”这些内容在影片里也是重头戏之一,当我们看见德国战俘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用生硬的英语一遍又一遍喊出“IlikeAmerican”时,我们对于德国人的印象又是怎样?当八人小组中唯一的幸存者Upham在楼道中与德国兵相遇时的那种默契,我们又是什么感觉?子弹是影片中最多的东西,但是没有那颗子弹的价值比得上Upham的那颗,近距离目睹了德国人射杀自己朝夕相处的米勒上尉时,Upham全没有了以前那种懦弱的眼神,他是一个会给德国人烟的,会跟德国人聊天的人。他用一颗子弹宣泄了导演的愤怒……也许德国人只是完成某些人的任务罢了。
于是,战争的意义又被导演戏弄了一把——他只是一些人疯狂的游戏罢了,而这个游戏却极其残酷。
拯救瑞恩——谁是瑞恩,瑞恩在哪里?为什么要用八个人的性命去换取他的性命?这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概括的。影片的最后,米勒上尉,就是救援小组的负责,临终前对瑞恩说了一句话“EarnThis, Earnit”(这两句决不能简单得直译为:别辜负)……40年后,詹氏。瑞恩,站在米勒上尉的墓碑前,用颤抖的声音问他的妻子,“Am I agood man”“Am I still livingwell”,好好的活下去,便是对于米勒上尉最好的报答。于是,我们说“拯救瑞恩”,“瑞恩”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想想看,我们不就是活生生的瑞恩么?也曾经有人为了不太值钱的我们付出过一些东西——也许没有七条命那么沉重,也许这辈子我们都不能回报他们……导演的意图就这样毫不拖泥带水地准确无误地表达在了观众的面前,就如同米勒上尉颤抖的右手,简单,深刻,给我们的触动久久不能平静……
2005年6月8日
评论:以上是一篇电影的观后感,时间是四年前,每读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是孩子17岁读高中时写的,做家长的在第一时间读到文章内心还是很感动。文章已不是年龄能涵盖,而内容直接深入人的思维与内心。谨供阅读。
我们的同学罗耀和先生现在郑州,当年也是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和金晓星酷爱绘画一样,曾记得他写得一首好文章!在上海祝福他!
我不知楼主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观看这部影片的,我认为美国人无非就是向世界宣扬他们的人权至上。瑞恩的三个哥哥都牺牲了,不能让他家绝后。不要这么夸张的崇尚老美,这是我的一点看法,请指教。
想想看,我们不就是活生生的瑞恩么?也曾经有人为了不太值钱的我们付出过一些东西——也许没有七条命那么沉重,也许这辈子我们都不能回报他们……导演的意图就这样毫不拖泥带水地准确无误地表达在了观众的面前,就如同米勒上尉颤抖的右手,简单,深刻,给我们的触动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个高中生的作文,层层议论到以上内容,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不是吗?
我与你的看法完全不同,我认为这与付出不付没有关系。军人是在服从命令。导演意图真正的内涵展现给观众的是,人权高于生命。说明一下,美国的所谓人权,非常虚伪。俗话说会看看门到,不会看看热闹。千万不要被迷勒颤抖的手误导,那无非是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现在的小孩,知识面有些窄。你的孩子文笔不错,基本功很扎实。但我还是要说他没有真正读懂这部影片。暂聊到这,我有事。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对普通士兵内心人性的挖掘,一位高中生通过对电影情节描述,表达自已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态度,而后展开了关于战争的思考,值得肯定。jin
这实在不合情理,为什么瑞恩的命就比他们的值钱?
这主要是没有弄懂为什么要拯救瑞恩
我是家长,但当时我没看过这部影片,只看过报刊的一些情节介绍和评论,孩子是买的5元碟片看的。也许他对一些历史(二战或美国人权)还不是清楚,但从对影片本身的领悟所阐述的思想感受,至少还是令人深思的。
能够展开讨论,也再次说明影片制作的水平及产生的深远意义。谢谢鼓励!
你可以下载风行播放器看一下。我因为对美国佬没有好感,导致认识上有些偏激,观点不一定正确。
美国人被迫卷入二战,对于这场战争,他们不会多卖力。诺曼底登陆战是在苏联红军已攻入德国本土,美国人为争夺战后势力范围,不得已发起的一场战役。一位美军退役上尉回忆这场战争时是这样描述的,“盟军登上海滩后手端卡宾枪的士兵吓的两腿筛糠,扒在海滩上,有的一动不动,有的一点一点向前爬”。可见,他们是依赖优势装备打赢这场战争的。
如果我八路军新四军具备了这样的远洋渡海作战能力,登陆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http://ln.people.com.cn/n/2013/0122/c346197-18060154.html
1月18日首届康平卧龙湖大辽文化冬捕节开幕
这个是881106拍摄编辑制作的上了新闻联播上了人民网首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9256690101ha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