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莺莺传》和元杂剧《西厢记》
邓仕雄
粤教版必修5选了一篇戏剧《长亭送别》,该文选自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实际上是脱胎于唐代传奇故事《莺莺传》,而《莺莺传》则是大诗人元稹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写的自叙传。
现河南省博爱县有一沁园景区,沁园为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女儿沁水公主建造的园林,园林前边有一片班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儿时常与崔小迎在竹马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8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元稹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京赶考及第,深受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韦丛早逝,元稹曾多次回家寻找崔小迎,却杳无音讯。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传奇《会真记》以表衷情,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元稹对崔小迎思念的真实写照。《会真记》后收入《太平广记》,改名《莺莺传》﹐传到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将唐传奇《莺莺传》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可多人演出,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并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西厢记》与《莺莺传》的故事情节大致相同,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
唐传奇《莺莺传》和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的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店小二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意惹情牵,十分慕恋,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诗文颇有情意,而当张生向前相见时,她却走开了。后来张生又趁老夫人做道场,自己也搭了一份斋得以接近莺莺,两人眉来眼去,神魂荡漾。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要掳莺莺为妻,扬言三日内不献出莺莺,便要焚烧寺院,杀死全体僧人。形势紧急,别无良方,老夫人依照莺莺之意宣布:有谁能退兵,便将莺莺相许。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猜测诗中含约会之意,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此后,莺莺夜来晨去,与张生同居月余。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生离死别,千嘱万托,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撞树而死,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