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编剧温方伊的成名记 温方伊

  一个90后学生的话剧被搬上舞台,全国巡演100余场,票房近千万,即将赴美巡演……《蒋公的面子》成为2013年度国内话剧界最受关注的一部戏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那么,奇迹背后,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又怎样成就了自己的『成名要趁早』?
文/柴彦超

  一件完全没有的事情
  1943年,蒋介石亲任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邀请三位中文系的教授吃年夜饭。给不给蒋公这个面子呢?三位教授很纠结。
  2011年9月,这则在南京大学老教授中流传很广的传说成了吕效平教授给跟着他做学年论文的大三学生温方伊留下的命题作文。“我的导师原来把这件事讲得跟真事儿一样,说三位教授一位是胡小石先生,一位是陈中凡先生,还有一位不知道是谁。”
  “是,肯定不是年夜饭。”“对,肯定没有陈中凡先生。”“这个我也问了我的一些同事,很有可能没有发生过。”
  温方伊寻访老教授董健后,得出的结论是“这完全成了一件没有的事情”。温方伊反倒觉得更放心了。“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条条框框越少的话,越方便创作。”
  如何凑够两万字儿呢
  虽然可以天马行空自行想象,但对于从来没写过一个可演剧本的温方伊而言,“如何凑够两万字儿”是摆在面前很现实的问题。
  “三个人的灵魂对话,在不断追述他们生前的事情,我非常喜欢。”温方伊坦陈模仿了名剧《哥本哈根》的架构,还为此问老师能否加一个时空,只是“没敢和他说自己方便凑字数”,老师很高兴地同意了,并说“就放在文革”。温方伊也做了其他尝试,但都没成功,最后呈现出来的,便是1943年和1967年的一个对照。
  而细节是创作剧本的另一个拦路虎。为此,温方伊到图书馆搜了一堆关于民国的关键词,南京大学校史、中央大学校史、一些老教授的野史正史以及当时的笔记小说便成摞地向其扑来,温方伊抓到哪本是哪本,只要稍微挨点边就拿去看,找一些散布其中的细节,比如买只鸡要多少钱,几点上课下课等。茶馆里那副对联,“空袭无常,贵客茶钱先付;官方有令,诸位国事莫谈”便是出自一本名为《红色激流》的书。
  面对诸多史料能做到淡定自若是因为温方伊就好历史这口儿。1990年出生在高知家庭的温方伊自幼热爱阅读,后来渐渐迷上了历史,曾一度想报考南京大学的历史系,但因为英语成绩不够高分,最后在父亲的建议下,“曲线救国”考到南大影视戏剧文学专业。
  2012年3月,温方伊战战兢兢地把初稿交给老师,却意想不到地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写得不错,改几稿子,五月中旬校庆演出的时候要演。”
  面子里出来的《面子》
  一次,一个朋友指着白话《三国志》中的一句给温方伊看,说这个一看就是翻译错误。“其实我完全不懂,我也只好点头,好像我全听明白了一样。”说到面子,温方伊最怕的是显得自己没文化。
  “当初写这个剧,多少也是为了戏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面子,而现在已经不只是我的面子、戏文的面子、吕老师的面子,甚至是南京市、江苏省的面子。”因为戏文隶属于文学院,不少课是和汉文(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起上的,中文系有些老师经常露骨地对温方伊们说,你们戏文的学生不行啊,不读书,没有汉文的那么用功。长期的情绪积累,温方伊抱着不争馒头争口气的心态,虽没批阅十载,却着实增删五次(因第六稿不甚理想,最后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是第五稿)。校庆演出时,温方伊极力拉了几位中文系的教授去看,“就是想证明一下我们戏文的学生也是读书的”。演出100余场的《蒋公的面子》即将赴美巡演,想来也算是“中国的面子”了。
  “再不满意的话,就太不知足了吧!”
  校庆时演出4场,反响强烈,被系里保研,温方伊当时已觉得“夫复何求”,对于后来的红遍全国,她是想也没想过。
  现在温方伊大部分的精力仍在《蒋公的面子》上,她也曾想抽身而去,但吕效平没同意。起初,温方伊还客串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时太太,“现在基本处于一个跟着剧团旅游的状态”。问及对现在的状态是否满意,温方伊大笑,“再不满意的话,我也太不知足了吧!”
  至于将来,温方伊并没有做明确的职业规划,“有时间想那些,还不如认真多读几本书呢”。但她很清楚接下来的生活,“上上课,创作一些新的东西,写一些小散文”。


对话温方伊:

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取得自尊的方式就是鄙视年纪比他小的人

  精神完全自由的只能是疯子
赢未来在你看来,你的导师吕效平让你写这个剧的出发点是什么?
温方伊
我的导师对此感兴趣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对当下知识分子的状态不满意,因为他是深陷其中的人,他知道现在大学中的教授的状态是怎样的,别说什么领导人请你吃饭了,就是校级领导请你吃饭你也不可能不去的;另一方面,他对当权者的态度也是不满意的。其实民国的时候,蒋介石也并不是不想管教育,如果他不想管教育他就不会去做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了,只不过他的能力有限,他打不到教育的内部去,但是现在官方占有太多的资源,一个老师要升副教授,要升教授,要做一级教授二级教授,他就必须要做国家项目,而国家项目的题目都是官方定的,这样的话,给知识分子的空间也实在太少了一些,因此他想做这个戏,更多地是想和当下对话。


赢未来 那你自己呢?
温方伊
那个时候,我对当下不感兴趣,我想做的是知识分子永恒的精神困境,因为在我看来,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来回地选择是古今中外所有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一个事情,而且是永远没有办法解决的,因为毕竟我们不是姑射仙子,我们不住在姑射山里面,我们是要吃五谷杂粮的。既然要吃五谷杂粮,那就永远无法达到一个精神自由的状态,精神完全自由的只能是疯子,因此我写了这个戏。


赢未来 从一个剧本到一个戏剧的转变,演员可谓关键,在和演员的互动中,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事?
温方伊
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是,一开始确定角色之后,左右两派两个演员都想演夏小山,他台词少,但是最出彩的是他,点都在他身上,然而偏偏演夏小山的赵超老师说他想演卞从周,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他给我讲演夏小山最痛苦的是他长期在台上不知道要干什么。上过台的人都知道讲大段台词当然很难,但是不停地说话也有不停说话的好处,只要记下来,所有的对话都可以脱口而出,像夏小山这种角色他是一会儿冒出来一句话,一会儿冒出来一句话,他的精力要格外集中,稍微不集中的话就会卡壳,其实是非常难受的。在台上做一些事并不难,最难的是什么事都不用做,俄罗斯一位有名的舞蹈演员也说过,在舞台上最难的并不是转圈,而是站在台上看别人转圈。赵超老师给我提过很多建议,问我能不能在手上拿两个核桃球,或者拿串佛珠,这样他能有点事做,不过后来都被我否决了。
  为什么大家对网上的公知五毛同样地厌恶?
  因为他们都不是完全说实话的人
赢未来现在《蒋公的面子》演出100多场了,和你预想的还有出入么,差别在哪儿?
温方伊
一开始看排练的时候,我非常失望,因为我觉得怎么可以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现在演出的效果也和我想象的有很大出入。比如人物形象不一样,真正看《红楼梦》的人是无法容忍任何一个人演林黛玉的,你想象中的林黛玉变成一个实体,肯定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满足你的要求,肯定有出入,首先长相就有出入嘛,表现肯定也是有出入的。
  我一度创作不大好干预二度创作,就比如莎士比亚的剧,他不可能跳出来说我这儿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怎么不对。但是二度创作能给编剧带来惊喜,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如果我先给他们框死的话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我一开始就想看到一些让我惊喜的东西,而要有惊喜就必然有失望,但可能有些东西是殊途同归的,比如说他这边的处理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他在台上是能够站立起来的,也是能够成立的,这种我也可以接受。


赢未来 除此之外,从写剧到演出100多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么?
温方伊
我曾经对这个剧的宣传不是很满意,大家宣传会抓住两点,一个是写民国的,一个是90后的剧作,强调这个90后,一方面可能觉得一代不如一代了,另一方面觉得一个年轻的女孩写民国是不是太远了一些。而且很有趣的是,很多记者采访的主题是90后,就会问我对现在社会上90后的一些现象有什么想法啊,然后我就想这个很正常嘛,因为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取得自尊的方式就是鄙视年纪比他小的人,就像我们现在看不起00后一样,但是哪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懂事了?我还开玩笑地说,40后50后拿着小红本在天安门前大喊大叫的时候也没有比我们高端洋气多少啊,也显得很不懂事嘛,也没有比我们更懂事一些。
  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构成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特别大的变化,包括我写历史写政治,我对左中右这三个人在政治倾向上,并没有什么褒贬也是在于此。在我看来,只要你有一定的目的,你一定会有选择地忽视一些而有选择地编一些谎话。为什么大家对网上的公知五毛同样地厌恶?因为他们都不是完全说实话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他们都想为他们自己的观点找出验证来。而这一点不止在政治领域,在文学领域艺术领域也都是如此。


赢未来 在剧中有所体现么?
温方伊
如果大家看这个剧的话,仔细听听这三个教授对于政治的见解、对于哲学的见解、对于教育的见解,会发现他们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可以批驳的角度,都会有一定的漏洞。就比如说里面有一段反响非常好的话,右派卞从周说,“现在的人,天天说政府不好,似乎只要骂两声腐败,就是个进步人士了”,然后台下观众鼓掌大笑,我相信观众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想到网上一些所谓的公知和愤青,时任道接了一句话说,“还不该骂么,中国政府腐败已是国际闻名了”,底下又是一片掌声,又是大笑,我觉得观众对于这两句话的认同感是相等的,还是挺奇妙的。

  只能说历史是一个圈,在不断地循环往复
赢未来看过这部剧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部戏在借古讽今。
温方伊
我对当下并不感兴趣,对批判也不感兴趣,我对政治更不感兴趣,但是我写的这些讲政府讲社会讲教育的话都是有历史依据的,甚至有一些就是从老的日记里扒出来的话,当然选取这些话的时候我肯定选取跟现在观众有共鸣的东西,要不然现在的观众看什么呢。
  只能说历史是一个圈,在不断地循环往复,现在的一些情况跟1943年的民国真是太像了,所以这个剧里有很多东西引起了共鸣,甚至有很多我之前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宪政,有一段谈论到宪政,“宪政吵了这么多年,也没见政府有一点要行宪政的迹象”,“进步不是一条直线,宪政是必然会实现的”,因为去年五月份宪政这个词还不是很有名,所以演出的时候,大家对这一段话都不会有太大反应。直到2013年,《南方周末》莫名其妙地刊载一篇关于宪政的文章后,“宪政”这个词变得非常火爆,以至于后来我们演出的时候观众的反应都特热烈。
  还有一段是批评《中央日报》,我写这段的时候也没多想,但是去年在校内演出的时候,一个新华社的记者跟我说他的有些同事听到这句话会很不高兴,我当时很惊讶,我完全没有想到这层。我说现在的人怎么都喜欢把坏事往自己身上揽呢,这个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说,在我完全没有想到的点上观众有那么大的反响也许是喜剧的一部分,当然换一种角度看也是一个悲剧了。


赢未来 这么“明目张胆”地讽刺,写的时候没有顾虑么?
温方伊
大三的时候,我还傻乎乎地根本不知道有审查这个东西,我会觉得老师让我写我就写啊,我写完了之后老师觉得好,那老师肯定搞得定啊,我不会想到我的老师可能也要和上头去交流啊去干嘛的。当时在我看来,这些教授还是神一般的存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直到演出逐渐深入之后,我跟吕老师之间交流增多,知道一些八卦和一些细节之后,我才知道他们也会为房子车子票子这些事情担忧,也会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但我创作的时候不知道,那个时候还是傻了吧叽的不懂事,所以90后还是不懂事。

赢未来 大众的印象可能是现在的历史剧都太不尊重历史了,都胡编乱造,你怎样看待历史剧和历史的关系?
一个90后编剧温方伊的成名记 温方伊
温方伊
我不支持胡编乱造,我也不支持历史剧就必须按照历史来写,毕竟历史和文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大家想学历史的话,你看历史书就好了,就像《三国演义》虽然也是歪曲历史的东西,但并不妨碍它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在我看来,《蒋公的面子》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剧,如果想让大家不出戏的话,唯一的方式就是在历史背景上极力做到贴近真实,或者说营造一种历史感,所以在细节上抠得比较死,但还是有一些bug存在的,比如蒋介石当校长时年已经过完了,最后还是把它写成年夜饭了,又比如都过年了,老师怎么还上课呢,好在观众一般都不会太在意这方面的问题。


  你想打倒一个知识分子非常简单,

你把他的精神摧垮了就可以了
赢未来可能看过剧的观众会好奇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篇幅去讲政治讲教育讲辩证法,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
温方伊
作为一个编剧,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真想传达某种思想,传达我的某种理解的时候,我肯定不会直白地说出来,在我看来,直白说出来的都属于一些口号性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对话。当他们在讲政治好不好、政府合不合格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在占领精神高地。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时间来讨论蒋介石是不是独裁者,这个政府会不会进步,教育是不是成功的呢,这是他们在为后面他们劝说别人赴宴或不赴宴奠定精神基础。


赢未来 那在你看来,如何说服或者战胜知识分子?
温方伊
知识分子,在我看来是一个特殊又不那么特殊的群体。每一个阶层都有他们的特色,知识分子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比如有的时候没有丝毫物质性的一种矫情,他们总是想在精神上蔑视你。你想打倒一个知识分子非常简单,你把他的精神摧垮了就可以了,所以为什么“文革”时有那么多知识分子自杀,其实并非一定是物质上过不下去,而是你毁掉了他之前所有的精神价值,否定了他之前所有的精神价值。所以我曾跟演员们说,你们不要以为你们在谈论政治,你们在谈论政治的时候你们是在占领精神高地,你们是想要站得比别人高,想俯视别人。我觉得他们由始至终在台上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赢未来 他们的争辩最后有结果么?
温方伊
这是一个喜剧,我们用纯理性的态度去看待的话,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因为最终还是没有结果。就比如左派的时任道是一个非常喜欢争辩的人,而夏小山是一个不屑和别人争辩的人,夏小山就跟时任道说,如果争辩有用为何千百年来仍在争辩?时任道回了一句,如果争辩无用为何千百年来仍在争辩?其实还是一个死循环,大家都找不出一个真正的出路,就像舞台上挂的一副对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理想,但这个理想在我看来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赢未来 为什么永远无法实现?
温方伊
这完全不可能,因为文人这种生物你怎么可能让他不相轻呢,文人相轻是这个阶层的特点,所以我非常敬佩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一个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我们在大学里上课都知道我们的老师是什么状态,上课时老师就说,啊,北大中文系不行了,北大中文系都在吃老本,这几年好老师全部走了,不是去香港就是去哪儿了。但我接触到的一些北大中文系的老师,他们又会说你们南大现在不行了,介绍过来的学生一问三不知……你就不知道该相信谁,因而,大学就该教会人怀疑。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1291.html

更多阅读

比较70后80后和90后的个性特征和区别 60后70后80后90后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有了“80后”、“90后”等等之类的称呼,用来划分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而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不仅仅代表一个年代,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表现,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80后的生活模式是“4+2+1”,而90后则是“非常6+1”。90

卖葫芦的90后小女孩 一年就赚几十万 90后大家一年存多少钱

央视财经2015-01-09 13:24央视财经(《生财有道》)她是叛逆的90后,她是勇敢的行动派,她要在葫芦上烙下一段精彩人生。放弃高工资,放弃大都市,她要回归农村种葫芦,遭遇种种不顺,她却始终坚守创业梦想,她,就是卖葫芦的小女孩儿——王回青。一个90

我说90后直播和一个90后激情合租的日子 合租的激情岁月

2011-11-09我说90后直播和一个90后激情合租的日子我说90后直播和一个90后激情合租的日子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感觉挺不错的,不过有点遗憾没有结尾现在转给大家先说我是个好学生,不是太好,但毕竟是直辖市的户口,高考有优势,分比一本

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与反思

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与反思钟道然school来源于古希腊词语skhole,意为“闲暇时间,自由时间”。学校本由亚里士多德创建,让学生在闲暇中读闲书。教育,应是像卢梭阐释的那样,“其目的,是让人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是像马

一篇00后骂90后的文 90后和00后

接下来这是一个9岁小女孩的话:到处都在说90后,连我们小学都在说。不知道怎么想的,90后根本就是过渡时期的产品,迟早是要淘汰的,有什么好担心!  我向来都鄙视90后,我觉得她们都特不自爱,只知道哈韩哈日,整天瞪着卫生球般的眼睛,撅着嘴装可爱

声明:《一个90后编剧温方伊的成名记 温方伊》为网友留得枯荷听雨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