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被叫停如今悄然重生孟母堂未来何在?
http://www.sina.com.cn2011年09月05日10:35上海青年报在孟母堂内,小朋友跟着老师诵读英文原著《雾都孤儿》。在休息时间,孩子们大多爱读课外书。孟母堂5年前的旧址锦轩别墅现已人去楼空。消失多日的孟母堂,近日悄然“重生”。记者日前了解到,孟母堂并未关闭,现今仍在继续收徒。记者随即探访发现,孟母堂已经搬离锦轩新墅原址,在一处不被打扰的住宅区里,校长周应之、吕丽委夫妇带着60个孩子和十几个老师,仍然继续着其“自得其乐”的教学模式。现今,孟母堂里学生数量已经上升到60个。孩子们能背四书五经,也能背英文名著。有人对孩子的前途表现出种种担忧,而在现场,孩子们却对记者说,“体制内”的学校“太恐怖了”。
记者获悉,国内曾出现“私塾潮”,也有若干小众化的私塾在上海开设:他们有的隐居郊外,有的大隐于市,基本都不为人所知。
本报记者 严柳晴
5年前,孟母堂曾引起轩然大波
2006年,孟母堂全日制私塾在松江区新南路上的锦轩新墅小区内启动。孩子们读书声震天,让周围居民不堪其扰。附近居民多次表示抗议,有关教育部门认定其属于非法教育机构,随即被紧急“叫停”。在重重压力下,孟母堂撤出了锦轩新墅小区。
当时,孟母堂让孩子“不求甚解读经书”,在社会上也引发了一场“少儿读经”的大讨论,支持者认为,现代教育应当宽容小众化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价值,社会应该给予包容;也有不少人对其持反对态度,认为孔孟思想中有不少糟粕,一味读经,会使孩子缺乏思考力和判断力。并且,现代教育不应当再回到原点。而更多家长则出于现实考虑表达了担忧:脱离了体制,这群孩子们的成长会不会在现实社会中碰壁?
5年后,孟母堂悄然“重生”
孟母堂隐入住宅区,学生不断增加,学校已无力收纳
隐匿住宅区,大狗把门,周围邻居都说“不知道”
松江区锦轩新墅小区156号,是孟母堂的原址。在这栋楼的厅堂内,曾有上百名记者聚集于此。近日,记者又来到锦轩新墅小区,这里大门紧闭,门铃也已被拆卸,门前生出了杂草。见有人来访,附近保安说,从去年年初起,此处已经人去楼空,孩子们从这里“蒸发”,主人也极少光顾。
孟母堂虽然已经不在,而轩然大波的后劲仍然强大。见记者打听“孟母堂”,附近的一位邻居顿时激动了起来:“千万不要送孩子去那里读书,那里的学校不灵的。谁知道老师从哪里来的,小孩子在那里读书,连文凭也拿不到……”
问起孟母堂的主人现今搬迁到何处,周围邻居都一概不知。只有一位老阿姨依稀记得,当她和先生开车经过一片偏远幽深的住宅区时,无意中看到成群结队的孩子在路边玩耍。老阿姨觉得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好奇地询问,得知是孟母堂在此处继续收徒,老阿姨惊讶不已。据老阿姨说,当天,夫妻俩好奇地前去参观,远远望去,孟母堂的新址内有数条大狗看门,未见其楼,就听见狗吠,老阿姨转头就走。
随后,记者根据老阿姨提供的地址,辗转来到了到这片住宅区。一栋栋楼房密密麻麻地交错排列。记者询问附近的居民是否听说过孟母堂,附近的居民一概茫然地摇头。
辗转数小时,记者终于在这片住宅区内找到了孟母堂。其新址是一栋欧式的别墅。一扇硕大的黑色铁门牢牢地把住了院子。见有客来,大门缓缓开启,迎面是一幢3层楼的独栋别墅,别墅正门,一块“孟母堂”的牌子赫然在目,一道长长的楼梯从欧式别墅的2楼盘旋而下。记者推开一扇带着铜扣的红木大门,房间里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60多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最大的孩子已经18岁
孟母堂校长吕丽委称,开办学堂5年来,不时会有朋友会把孩子送到私塾。学生的人数一增再增,由最初在锦轩新墅小区时10多人,增加到现今的60多人,学校已经无力再收纳。每天,孩子们生活在这栋大别墅内,日出而学,日落而息。孩子们住在这栋大别墅的卧室里,卧室里摆着数张上下铺,孩子们在晚上9点准时上床休息。
他们很少看电视,整日与书为伴。虽然习惯了埋首书堆,孩子们的性格大都外向随和,见到客人来访,他们会热情地跟你聊家常。
孟母堂里的一位老师介绍,现今,孟母堂一共有60多名学生,孩子的年龄大多在6岁至15岁之间,最小的孩子仅4岁,最大的孩子已经18岁。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温州、北京,甚至还有人从西藏赶来。平时,他们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就是诵读经书。不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私塾也有不同的教法。年龄偏小的孩子,会让他们多背诵,而对年龄偏大的孩子,老师则会多讲解。
孟母堂里有10多位老师,这些老师各司其职,有的照顾他们生活,有的带着他们诵读经书、念英语。问起一位老师为何在此地教书,该老师笑答:这是机缘。这里的10多位老师,基本上都是通过周应之夫妇的朋友引荐而来。校长周应之对老师并没有太多的硬性要求,只要热爱儒家文化,并且耐得住寂寞。
搬迁后教学模式并未改变 “抄抄、背背”还学昆曲和瑜伽
孟母堂搬家后,和5年前相比,这里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换了个地方,孩子们的作息时间、生活方式也没有就此改变。无论教育政策做出何种变动,孟母堂里的老师和孩子,仍然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生活:早起晨读、配乐读经、课间做瑜伽。私塾还请了老师,给孩子们上昆曲和小提琴课。
在孩子们眼里,这里的生活简单而轻松。“抄抄、背背”。每天,会有老师抽查学生的功课,虽然偶有抱怨声,但孩子们基本都能完成任务。来到孟母堂1年,11岁的晶晶(化名)已经背完了“四书”,现在正背着《文选》和英语原版的《雾都孤儿》。“这里不累,比以前的学校轻松多了。”
下午6点,已经到了晚读时间,7个孩子围聚在一张红木桌前,跟着老师读英语版的《仲夏夜之梦》。这时,这栋小别墅里,孩子被分为4个读书小组,在老师的领读之下齐声诵读。
校长周令之和6个年龄较大的学生围坐书桌,诵读《左传》。在他们隔壁,几个孩子坐在书屋自习,案头摆着一本影印版的《文选》。书屋里还堆放《诗经》、《史记》、《水浒》等古典名著。翻开影印本的《文选》,11岁的晶晶(化名)竹筒倒豆子般地念开了。不过,晶晶并不知道念的句子是什么意思,“校长说,不用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了”。
“年纪大了,自然就会懂了”也是周应之和吕丽委常说的话。初来的孩子,孟母堂会安排读“四书”、《论语》,暂时不需要理解,只需要诵读并且熟记,等到年纪增长,自会一通百通。孩子们貌似也都认同了这个“有口而无心”的办法。
孟母堂里,孩子们未来在何方?
被父母带出国或继承家族企业,“他们并不需要一纸学历文凭”
“远离城市、远离体制”的孟母堂,曾经受到各种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在其中求学的孩子,他们的感受又如何?把未来寄托于这样一种小众的教育模式,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前途的看法如何?
学校环境“太恐怖了” 在孟母堂很开心、轻松
在许多孩子们眼里,这里是一个逃避校园求学压力的世外桃源。说起曾经的学校,11岁的小羽(化名)用“体制内”三个词简短地概括。小羽出生在上海,在北京长大。小时候,小羽就读的是北京的一家私塾。后来,她在“体制内”内正儿八经地上过3年学,“在学校里上课,我不开心”。“请老师休息。”一堂课结束,几名孩子齐声向老师暂时告别,各自开始自由活动。上完了《文选》诵读课,11岁的小羽捧着书进入了一间休息室。放下手中的《文选》,拿起一本课外书读了起来。过了10分钟,她又拿出一本卡通封面的速写本,本子上画着一个个迪士尼公主人物。
从北京飞回上海后,妈妈原本打算给小羽报名一所小学,但是,她刚入学不久,学业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这时,她听同学说,在她就读的学校里,两个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自尽。“我突然觉得,这个环境太恐怖了。”于是,妈妈便把她送到了孟母堂念书,现今,她觉得在孟母堂很开心,也很轻松。
“许多人担心他们的前途,他们的家长却早有打算”
11岁的晶晶来自沈阳,来孟母堂读书已经有1年的时间。此前,她在上海的一所学校念书,现今,她的学籍还留在她先前念书的学校。为了保留学籍,每当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晶晶依旧要回到原校考试。习惯了“子曰诗云”的生活,突然之间的“题海作战”的考试模式让她难以适应。幸运的是,她的各门考试成绩都很优异。
“因为在这里学习的东西比较超前。”晚读时间,晶晶的手里还捧着一本英语课外读物《雾都孤儿》,封面上面写着“相当于高三年级水平”。母亲打算让晶晶一直在私塾念书,等到适当的年龄,再安排她出国留学。而她也习惯了在孟母堂中的生活。
孟母堂开办的这些年里,周应之夫妇看到了许多孩子的成长。18岁的女孩小洁(化名)是孟母堂年龄最大的弟子。3年前她初来孟母堂时,是一个浓妆艳抹的时髦学生。“她不爱读书,也厌恶学校。”而3年来,她的变化天翻地覆。她开始变得温文尔雅,通读典籍,还写得一手好字。
但是,无论孟母堂的教育怎样成功地改变了他们,人们仍然存在疑问,对这些脱离体制的孩子,他们会不会在现实社会中碰壁?
“许多人在担心他们的前途,不过孩子的家长对此早有打算。家长会带他们出国,或者家里有家族企业。因此,他们并不需要一张学历证明。”孟母堂的一位老师如是说。
上海私塾调查
上海私塾非孟母堂一家,有的一个月学费高达3000元
上海私塾并非孟母堂一家。在私塾教育受到质疑的同时,仍有家长会考虑将孩子送到私塾。记者了解到,除了孟母堂外,上海还有另一家私塾——菊斋私塾。该私塾创办于2006年,在沪上两个区县都开设有分部。除了全日制班级外,还开设有一些兴趣班和国学沙龙。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浦东花木地区的菊斋私塾。一间三室一厅的房间,大厅和房间被设置成两间教室。一位老师介绍,秋季班将于9月10日开学,小朋友可以选择有全日制和业余班。因现在还未开学,平日里,只有一个3岁大的小朋友在厅堂里玩耍。
菊斋的一位私塾老师介绍,今年9月后,菊园私塾准备招收两个全日制班,一个班有6个学生。学生中绝大多是学龄前的小朋友。课程和孟母堂类似,上午有少儿瑜伽课,读《弟子规》,下午有英文读经班,会请高校的老师为学生讲读,学费为每月3000元。
曾风靡全国多达上万家,如今大多数私塾被迫“隐居”、关闭
记者了解到,私塾的教学方式曾在国内如火如荼。上海奉贤海湾别墅、上海宝山都曾开设有私塾,而当记者联系在奉贤西渡闸园别墅的大方早教园私塾负责人时,得知这家私塾已经关闭。“因为老师生病,也找不到其他老师。”
一位在浙江、天津等地开办私塾的业内人士透露,大约在10年前,全国私塾办得如火如荼,并且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圈子。大约10年前,全国的私塾共有上万家,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私塾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这也使许多人看到了商机,各种私塾纷纷涌现。相比于这些地方,上海的私塾冷清许多。该业内人士分析,这和地方的文化有关。在国内一些城市,小部分私塾已经在地方教育部门申请到了办学资质。
而大多数私塾普遍存在着生存问题:过于封闭,并且缺少相应师资。行政机构对此不认可,使得大部分机构被迫“隐居”。因为消息闭塞,所以也导致师资匮乏。到了2006年,上万私塾已经所剩无几。“孟母堂这样的私塾,在圈内算得上较为正规。孟母堂开办的初衷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是2006年的轩然大波,在孟母堂和其他私塾开办的相当长时间内,都只有圈内人知道。”
教学方式“填鸭”,合格校长难求 一般都建议学生保留“体制内”学籍
私塾尽可能地保留着传统文化,在教育孩子读四书五经的同时,也在逐渐向周围的环境妥协。该业内人士称,在私塾里上课的有许多到了学龄的孩子。私塾一般都会建议孩子家长,让他在正常的学校保留学籍,每到学期末,仍能够回到学校考试。在私塾中的许多学生,都遵循着这种求学模式。
该业内人士称,保留学籍的一大原因,也是希望孩子们不要和现实环境脱轨。“在私塾的学生,接触竞争少,他们活泼开朗,但往往心地过于单纯。”“私塾教育并不少见,但是,只有少部分私塾的校长能够领悟私塾教育的精髓。”该人士表示,不少私塾在机械地抄袭着这种办学模式。从表面看来,私塾教育只是单纯地读书和背书,并不要求学生深刻领悟圣贤书中的知识。但是,其中包含的寓意却很深远,除了书本以外,更需要老师具有人格魅力,因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之外,老师还需要了解和熟悉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能简单“填鸭”。
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老师非常稀缺。曾经,在天津一处私塾,学生们被老师逼迫背诵《三字经》。孩子们苦不堪言,一看到老师,只会将《三字经》“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
对话私塾校长
希望能够赚些钱,供养钻学问的孩子
在采访中,记者与一手开办孟母堂,并坚持了5年之久的周应之、吕丽委夫妇面对面。对于私塾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他们有诸多感想与体会。
记者:这几年,你们是不是亲自给学生上课?
周应之:那当然,那是人生之乐。虽然我有其他的工作,但我希望能经营好我的私塾,经营好传统文化。“经营”这两个字,其实很有滋味。给学生讲课,是一种人生乐趣。
记者:对这里新到的教师,孟母堂有什么特别要求?
周应之:我们没有特别硬性的要求,但是他必须热爱古典文化,爱读书,喜欢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他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适应连续几个月远离都市的生活。
记者:从这几年来看,孟母堂的培养模式是成功的吗?
吕丽委: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孟母堂读书,开办学校的初衷,也是为了培养自己和朋友的孩子。这几年来,有朋友陆陆续续地把孩子送来。有好几个10岁的孩子能背下好几本英语原版经典。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英语都不差。而且,我相信他们会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学习。12岁之前,是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吸收了这些经典,日后随着他们渐通世事,会慢慢地理解这些经典名著中的奥义。
记者:您是否认为,相对于外面的学校,这里的孩子更优秀?
吕丽委:这并没有什么可比性,我们不去做这种比较。我们只需要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功课。对于私塾这种培养模式,家长完全可以不相信。现在,私塾里的孩子已经不少,我们也没有能力再收更多的孩子了。
记者:将来会怎样规划自己的孟母堂?
周应之:有时候,我路过一些学校,造得如同厂房一样的房子,笔直的走廊。这样的学校,怎么可能会培养出有灵气的孩子。而我希望能营造出一个求学的氛围。其实,求学是为了体悟生命,这一点,被许多人忘记了。说到实际的地方,还是希望能够赚些钱。如果在我们的学堂里,有些孩子一心想研究学问,而不想去外面工作。那么,我们可以供养他们,让他们安心治学。
记者手记
小众化“私塾教育”亟须制度接纳与规范
孟母堂和记者想象中的不太一样:预想中,在书斋里,坐着一群老夫子和一群埋首于故纸堆的古板孩子。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与人交谈自然大方,在孟母堂里感觉轻松自在,并且他们大多表示“不愿意再回到体制内的学校”。
一种古代传统教育模式的“复辟”,一种在现代人看来“死记硬背”的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却能让身在其中的孩子乐此不疲,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有其可取之处?
虽然被称为“世外桃源”,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这些私塾孩子很多保留着“体制内”学校的学籍,很多是将被家长带出国或是要继承家族企业,不需要一纸文凭,这也证明了,这样的私塾教学注定属于“小众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小众化”教学也出现了瓶颈:填鸭式读经、合格的校长很少、大批倒闭……这些私塾每个月学费不菲,但学生在求学中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万一出现了纠纷、事故和各种不测,学生及其家长该向谁求助?
可否有这样一种理想的方式:“孟母堂”们不该“隐居山林”,私塾教育应当被制度接纳并且加以规范。一方面,私塾教育的可取之处能够作为“体制内”学校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体制内”对“小众化”的宽容,也将是“孟母堂”们走出瓶颈的第一步,在教师资质、收费标准、意外维权等方面加以规范,最终受益的还是孩子们。
这不应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也不该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矛盾体,我们希望,最终能够出现一个“双赢”局面。毕竟,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松江区教育局再次叫停“孟母堂”
http://www.sina.com.cn2011年09月06日09:08I时代报本报讯(记者钱芸莱)本报昨日报道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换址重开”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关注,记者昨日从松江区教育局了解到,新孟母堂所在地仍属松江区管辖范围。松江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孟母堂仍是未经备案登记的擅自办学,将予以取缔。对于在此上学的适龄儿童,与2009年的处理方式一样,教育局仍安排分流。
【孟母堂】
还能维持半年以上
记者昨日再次以家长的身份致电“孟母”吕丽委,她表示虽然新孟母堂再次被媒体曝光,但按照上次的经验,即使孟母堂被教育局再次叫停,也至少要经历近8个月的漫长流程。她表示,目前课程依然在正常进行,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对此,松江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要完全取缔确实需要走一段很长的流程。
据了解,2006年7月24日,上海市教委曾认定开办近1年的孟母堂属违法办学,理由大致有三:学堂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未获得办学许可“读经教育”与义务教育多学科、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多项规定未经物价部门审核,擅自收取高额学费。而家长未按规定把子女送到经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也是违法的。2009年,松江区教育局方面也曾对外公开表示,孟母堂属于非法教育机构,从事的是非法教育活动,并于同年将其取缔。
记者昨日从松江区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几个部门已就处理办法进行研究,下一步将在慎重评估之后采取有效措施“这一次的处理应该也会参照2009年的做法,按照举证、跟进、取证、判定、听证、联合执法的流程对孟母堂叫停。”但据介绍,由于区教育局并没有执法权,所以要走完这一流程需要7-8个月时间。
【专家】
“孟母堂”模式不可行
大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德育处主任张根兴表示,孟母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读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不好,但是毕竟那是过去的知识,与现实社会脱节,这违背了教育应该与社会现实接轨,教育应能让孩子面对未来的基本教育规律。他认为,孟母堂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符合当,代潮流的人才,很可能导致学生将来无法适应当今社会。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如果把读经教育作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作为校外补习,黄玉峰认为是可行的,但是把读经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如果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有些过了。他认为,在对待私塾问题上,一定要从一个大教育的视角查找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市教委】
易“疏”不易“堵”
;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表示,事实上,私塾教育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一味地叫停。他称,有家长认为,如果孟母堂所用的经典篇目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是对正规教育的一种补充,倒也是值得考虑的,但若是作为复古私塾,取代学前甚至小学教育,一定是欠妥当的。
他认为,事实上,目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少私塾,对于此问题,不能以对与错、进步与。落后来评判,如果一些私塾坚“持自己是进行‘在家教育’,那么,它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服务模式转型,即为‘在家教育’提供教学服务:向申请孩子在家学习的家庭,提供专门的读经课程、导师,开设家庭网上学校等,而不是把所有孩子汇聚起来集中教学。但是这一服务转型的条件是,我国的法律要认同‘在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