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被誉为我军的一员战将、海军原顾问周希汉因病于1988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向周希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周希汉同志遗体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鲜花丛中。周围摆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防部、军委各总部、军委纪委、中共湖北省委、中共山西省委和成都军区、海军党委等送的花圈。
赵紫阳、邓小平、杨尚昆、李鹏、万里、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乔石、胡启立、姚依林、胡耀邦、秦基伟、薄一波、宋任穷、王平、杨得志、张爱萍、陈丕显、陈锡联、段君毅、姬鹏飞、韦国清、叶飞、廖汉生、王芳、王任重、谷牧、康克清、邓兆祥、马文瑞、王恩茂、洪学智、刘华清等送了花圈。
秦基伟、宋任穷、王平、江华、杨得志、肖克、余秋里、宋时轮、陈锡联、刘复之、康克清、洪学智、刘华清等参加了向周希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周希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历尽艰辛,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班长、排长、指导员、参谋、作战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团参谋长、旅参谋长、太岳军区参谋长、南进支队司令员、旅长。1940年秋他任太岳区南进支队司令员后,积极组织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本侵略军的扫荡,领导和发展了岳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极端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周希汉同志身先士卒,英勇善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旅长和军长,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挺进豫西和陇海西段战役、平汉破击战役、洛阳攻击战役、宛东宛西战役和徐州外围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他发扬不畏强敌、英勇善战、能打硬仗的作风,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战绩卓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国以后,周希汉调到海军工作,历任海军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等职。他是海军创建初期的领导人之一,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倾注了全部心血。他在兼任国务院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电子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期间,以党的事业为重,排除林彪、“四人帮”制造的各种干扰,参与领导和组织建造我军核潜艇、导弹驱逐舰等工作。1973年胃癌手术后,他还始终关心着海军建设、积极出谋献策。周希汉同志保持和发扬了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为捍卫祖国的领海主权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955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并当选为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十年动乱中,周希汉同志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斗争。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拥护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1988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讣告 乌兰夫同志在京逝世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八日电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讣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沉痛宣告: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同志,因病经抢救无效,于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八日十四时四十五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乌兰夫同志是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一九二三年参加革命,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西蒙工作委员会书记、陕甘宁边区政府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政委。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
他是第一至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乌兰夫同志弥留之际,赵紫阳、杨尚昆、李鹏、万里、彭真、乔石、胡启立、姚依林、宋平、彭冲等领导同志前往医院探视。
乌兰夫同志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
乌兰夫同志永垂不朽!
(1988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向乌兰夫同志遗体告别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千余人今天下午前往解放军总后勤部礼堂,向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同志的遗体告别。
乌兰夫同志是今年12月8日在京病逝的,终年82岁。他生前担任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灵堂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乌兰夫同志的遗体安放在鲜花和翠柏丛中,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两侧肃立着持枪守灵的卫士。
赵紫阳、杨尚昆、李鹏、万里、彭真、乔石、胡启立、姚依林等同志,参加了告别仪式并送了花圈。他们缓步走到乌兰夫同志的遗体前,鞠躬致哀,并向他的夫人云丽文及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王震、田纪云、江泽民、李铁映、李瑞环、杨汝岱、胡耀邦、薄一波、宋任穷、阎明复、李一氓、张爱萍、陆定一、陈丕显、姬鹏飞、康世恩、程子华、习仲勋、赛福鼎•艾则孜、倪志福、陈慕华、费孝通、孙起孟、陈俊生、任建新、王任重、帕巴拉•格列朗杰、王光英、邓兆祥、巴金、刘靖基、王恩茂、钱伟长、程思远、钱正英、苏步青、司马义•艾买提等,送了花圈。
国家副主席王震从外地打电话,对乌兰夫同志的不幸病逝表示哀悼,并向他的亲属表示慰问。
乌兰夫同志1906年12月23日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一个蒙古族家庭。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战胜利后,他任绥蒙政府主席、中共内蒙古工委书记等职。建国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书记,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内蒙古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国家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还是中共七届候补中央委员,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届中央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加强国防建设和政权建设,为民族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李锡铭、吴学谦、宋平、秦基伟、丁关根、芮杏文、温家宝、王平、王首道、伍修权、刘澜涛、江华、李德生、杨得志、肖克、余秋里、宋时轮、张劲夫、陈锡联、段君毅、耿飚、黄华、黄镇、彭冲、韦国清、朱学范、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周谷城、严济慈、荣毅仁、叶飞、廖汉生、雷洁琼、王汉斌、王丙乾、宋健、王芳、邹家华、李贵鲜、陈希同、刘复之、方毅、谷牧、杨静仁、康克清、胡子昂、周培源、赵朴初、屈武、马文瑞、钱学森、胡绳、孙晓村、卢嘉锡、洪学智、刘华清以及内蒙古党政军负责人等,参加了告别仪式,并送了花圈。参加告别仪式并送花圈的还有黄文欢同志。
送花圈的还有:中共中央、中顾委、中纪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和驻京各大单位、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单位。
告别仪式结束后,乌兰夫同志的遗体由宋平、彭冲等同志以及治丧办公室同志陪同家属护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198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补正
本社12月18日播发的《乌兰夫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一稿(见19日本报一版),在送花圈的领导同志中漏报陈云、胡乔木同志,特此补正。
(1988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沈阳军区政治部原顾问杨中行病逝
新华社沈阳12月8日电 沈阳军区政治部原顾问杨中行同志因病于10月26日在沈阳逝世,终年77岁。
向杨中行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11月3日在沈阳举行。
徐向前、廖汉生、康克清、洪学智等发了唁电、送了花圈。全国政协、沈阳军区、辽宁省人大和安徽省六安县党、政机关等送了花圈。
杨中行是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军政委、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中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战斗中表现勇猛顽强;抗日战争时期,他经受了艰难困苦环境的考验和频繁战斗生活的锻炼;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解放沈阳和黑山阻击战、湘西剿匪等战斗;全国解放以后,他为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思想作风正派,生活艰苦朴素,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他坚定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1988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军事医科院一级研究员刘宝善病逝
新华社北京12月10电 军事医学科学院一级研究员、著名药用植物学家、生药学家刘宝善因病于11月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刘宝善同志是江苏省无锡县人。他1920年考入南京国立高等师范生物系。从1924年至1951年,他先后在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重庆歌乐山国立药专、浙江大学理学院等学校任教。1952年,他奉调任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学系生药室主任。他运用生药学知识做了中药整理,特别在科学化与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研究中药治疗疟疾、血吸虫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中药驱避剂、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及数十种生药抗癌作用的定量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他还领导了常用军用毒剂中毒的中药过筛和中药实验治疗以及某些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并提出了中药防治放射病的有效方法。他提出的棉油节育理论,引发了我国及世界各国棉酚避孕的广泛研究,取得了实际应用成果。
刘宝善教授治学严谨,严以律已,平易近人,作风正派,热爱祖国。几十年来,他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工作人员。他离休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完成了大量医著写作任务。
(198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社会科学家黄逸峰逝世
新华社上海12月12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社会科学家、原上海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黄逸峰因病于11月27日在上海逝世,终年89岁。
黄逸峰同志1925年8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建国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兼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科院院长和市政协常委等职。著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核算制》《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书籍。
(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二炮兵原顾问刘友光病逝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第二炮兵原顾问刘友光因病于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向刘友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12月11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徐向前、聂荣臻、秦基伟、王平、李德生、杨得志、余秋里、宋时轮、张爱萍、陈锡联、洪学智等领导同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防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军委纪委,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江西于都县委、县人大、县政府以及第二炮兵、国防科工委等单位送了花圈。
王平、余秋里、陈锡联等参加向刘友光同志遗体告别的仪式。
刘友光同志是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通信科长、师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委、炮兵学校政委、炮兵学院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1977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友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指挥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作战指挥的通信联络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全国解放后,他坚持不懈地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奋发工作。他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为第二炮兵的发展和壮大,做了大量工作。十年动乱中,他旗帜鲜明地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党性强、讲原则、顾大局;遵守纪律、作风正派、平易近人;为人忠厚耿直,光明磊落,言行一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一生追求真理 不向邪恶妥协 黎澍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优秀党员黎澍同志,12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黎澍同志1912年生于湖南醴陵。1935年他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读书时便参加了“12•9”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7”事变后,他投身抗日救亡事业,始终战斗在新闻战线上,为发展抗日进步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7年后他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从事新闻工作,在此期间开始研究中国历史。1950年至1955年,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室主任、报纸处处长、出版处处长等职,为发展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辛勤开拓。1955年以后黎澍开始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和编辑工作,历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组组长、《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总编辑、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等职。
黎澍同志一生执著地追求真理,从不向邪恶势力妥协。十年动乱期间他横遭“四人帮”的诬陷和迫害,却从没屈服。粉碎“四人帮”后,他积极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为推动思想解放运动大胆探索,在史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特别是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主义、近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等问题,都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黎澍的研究领域广阔,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再思集》、《论历史的创造及其它》、《早岁》等。
根据黎澍同志生前的意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198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曾宪池同志病逝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防化学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原政治委员曾宪池因病于12月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向曾宪池同志遗体告别仪式12月12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李德生、洪学智,以及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共金寨县委等送了花圈。王平等参加了向曾宪池遗体告别的仪式,并送了花圈。
曾宪池同志是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军分区副政委、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军事法院院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宪池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长期从事保卫工作和军分区的领导工作,作战英勇顽强;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豫北战斗和解放新乡的战斗。全国解放以后,他为防化兵院校、科研单位的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198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济南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王香雄病逝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济南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王香雄因病于1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向王香雄同志遗体告别仪式12月14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彭冲等参加了向王香雄遗体告别的仪式,并送了花圈;空军党委,福建、江苏省委、省政府,福建省上杭县委、县政府等单位送了花圈。
王香雄同志是福建省上杭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参谋、营长、团参谋长、师长、军长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土地革命时期,他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闽西地区红军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他为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苏中7战7捷和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他参与指挥了击落第一架敌机及以后击落击伤80余架敌机的战斗,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王香雄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军事指挥员。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服从命令。十年动乱期间,他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几十年如一日,自觉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98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去世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我国著名的科学普及作家、科普活动家、中国科协荣誉委员高士其同志,因久病医治无效,于12月19日6时30分在北京去世,终年83岁。
半个多世纪以来,高士其在身体遭受疾病严重摧残,行动、说话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撰写了大量的科学小品文、论文、书籍和诗歌,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知识,为我国的科学普及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爱和尊敬。
(198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身残志坚勤笔耕 丹青难写是精神 首都各界向高士其遗体告别
邓小平杨尚昆万里邓颖超胡启立等送了花圈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唐虹)尚未消融的积雪,使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更显肃穆。首都各界人士千余人今天冒着寒风来到这里,向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同志的遗体挥泪告别。
灵堂里摆放着邓小平、杨尚昆、万里、邓颖超、胡启立、宋平、胡耀邦、宋任穷、芮杏文、王首道、伍修权、张爱萍、胡乔木、黄华、严济慈、宋健、王芳、陈希同、方毅、康克清、周培源、赵朴初、钱学森、钱伟长、卢嘉锡、苏步青等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单位送来的花圈。灵前放着北京四十四中学“高士其中队”送来的花篮,一条写着“高士其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红领巾,披在鲜花上。
低回的哀乐,隐隐的啜泣,人们沉浸在一片哀痛的气氛中。
宋任穷、芮杏文、宋健、王芳、康克清、周培源、钱学森、卢嘉锡等向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的高士其同志深深地鞠躬,并向高士其的亲属致以慰问。
一队队少先队员噙着泪水,举着鲜红的队旗,默默走进灵堂,向他们无限尊敬和热爱的高爷爷致以最后的敬礼。
高士其是1988年12月19日6点30分在北京逝世的,终年83岁。
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书礼世家的高士其,在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时,就将原名“高仕錤”改名为高士其,并郑重声明:“去掉人旁不作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从此,这位曾留学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芝加哥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的“洋学士”,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1937年,他拖着已经半瘫的病体,冲破重重封锁,辗转数千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39年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我的原子也在爆炸》等大量战斗檄文,声讨敌人的反动罪行。
1928年一次病毒试验感染,使高士其患了无法治愈的脑炎病毒后遗症。他的很大一部分作品就是在全身僵化、生活无法自理的病痛折磨中写出来的。从建国到文革以前,他共创作了70万字的科学小品,撰写了大量的科学诗、科普论文,引导广大青少年在科学天地里驰骋翱翔。为了创作,他热情投身到沸腾的社会变革中去观察、体验生活,鞍山、大庆、三门峡水电站、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五指山苗寨、西双版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轮椅车轨迹。
“丹青难写是精神”。高士其一生的工作量无法用数字统计,他付出的心血也难以用价值来衡量,他是勤奋智慧的中华民族的骄傲,他是属于全社会、全中国人民的科学家、作家和传奇式的残疾人社会活动家。
(1988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著名纤维素化学专家酆云鹤逝世
本报讯 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原纺织工业部顾问,上海纺织工业局顾问,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酆云鹤同志,12月14日18时在广州逝世,终年90岁。
酆云鹤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27年至1936年先后在美国和德国学习,获美国俄亥俄大学化工博士学位。她毕生致力于麻纺研究事业,是我国麻类纤维素化学的先驱,对我国纤维素化学的建立、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杰出外交家王炳南逝世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王炳南于1988年12月22日1时0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讣告说,“王炳南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忠诚战士、杰出的外交家”。
王炳南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198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伍禅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向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伍禅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伍禅同志是1988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的,终年84岁。
阎明复、叶飞、杨静仁、程思远、张国基、黄鼎臣、董寅初和部分在京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致公党中央等方面的负责人以及伍禅同志生前好友等3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万里、习仲勋、雷洁琼、王任重、胡子昂、周培源、赵朴初、屈武、钱伟长、孙晓村、卢嘉锡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致公党中央、全国侨联等单位及广东省海丰县领导机关献了花圈。
伍禅同志1904年8月31日出生于广东海丰县。1926年他赴日本留学,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回国,创办刊物,宣传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前往沙捞越,在石隆门、古晋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42年他和爱国华侨秘密组织西婆罗洲反日同盟会,被选为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同华侨人士筹组“中华公会”、团结当地侨胞,积极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1950年初他与古晋部分爱国华侨联名致电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1952年,他因从事爱国活动,遭英殖民军警逮捕,9月被驱逐出境,返回祖国。1956年他加入中国致公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曾任中国致公党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致公党北京市委会主任委员、名誉主委。伍禅同志曾相继被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等职务。
几十年来,伍禅同志坚持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他为中国致公党的建设、进步和发展,为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伍禅同志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待人诚恳,严于律己。在工作中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他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赢得了致公党广大成员和所联系人士的尊敬和爱戴。
(198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六届政协副主席陶峙岳逝世
新华社长沙12月26日电 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第六届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峙岳同志,因病于今日凌晨1时45分在长沙逝世,终年97岁。
陶峙岳同志系湖南省宁乡县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1937年参加上海淞沪抗战,1949年在新疆担任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司令时率部起义。建国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济南军区原步兵学校校长余克勤同志逝世
新华社济南12月21日电 济南军区原步兵学校校长余克勤同志,因病于9月14日在洛阳逝世,享年75岁。
余克勤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雇农家庭,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副军长、第八步兵学校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6年离职休养。曾当选为河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余克勤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军优秀指挥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红军长征。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作战勇敢顽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顾全大局,服从组织,能上能下,不计较个人得失。离休后,他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支持国家和军队的各项改革,认真撰写回忆录,他热情关怀青少年成长,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余克勤同志逝世后,杨得志参加了向余克勤遗体告别的仪式,并送了花圈。
(198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哲学家杜任之逝世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哲学家杜任之同志悼念会今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彭真、秦基伟、薄一波、程子华、习仲勋、费孝通、雷洁琼、赵朴初、钱伟长等同志送了挽联。
杜任之同志11月27日因病在京逝世,终年83岁。
杜任之是山西万荣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受党的委派到国民党军队中进行“兵运和兵暴”工作;为了寻求革命真理,1929年到德国留学;1933年回到上海后,即被上海反帝同盟总部派到山西策动抗日工作;1936年他和一些进步人士发起组织了牺牲救国同盟会,被选为临时执委会委员。抗战胜利后,杜任之在山西大学边教学边联络进步教师和学生开展民主运动,1947年参加了民盟;1948年他到了北平,担任华北学院教授兼政治系主任,利用和傅作义的私人关系积极参与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工作。1949年9月杜任之回到太原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53年任山西省商业厅厅长。1956年杜任之调任北京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书记;1958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创办并主编了《哲学译丛》。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迫害坐牢六年多,在狱中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据理驳斥了强加给他的一切不实之词。“四人帮”被粉碎后,杜任之不顾年老多病,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并担任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政治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会长。
杜任之同志的主要论著有《孔子思想精华体系》、《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点》、《论主观能动性》、《全面开展社会学研究,为社会主义服务》、《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批判方法论问题》,他还主编了两卷本《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等,编译了《分析的时代》。
杜任之同志历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届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1988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赵洵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吴会劲)忧伤、圣洁而又昂扬的肖邦钢琴曲《葬礼进行曲》今天陪伴着安卧在花柏中的赵洵同志,阎明复、周培源、胡绳等首都各界人士500多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向这位教育家、翻译家、著名苏联东欧问题学者作最后的告别,李鹏、江泽民、伍修权等同志送了花圈,苏联驻华使馆参赞代表大使和使馆人员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并送了花圈。
赵洵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优秀党员,1917年2月4日生于吉林市,今年12月1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而就在逝世的前一天,她刚刚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赵洵同志在身后留下了她翻译、主持编辑的《贵族之家》、《皇村的早晨》、《篱荫茉莉》、《让历史来审判》、《苏联百科辞典》和蒲宁的诗集《夏夜集》、《故园》等著述。她虽在1985年12月离休,但仍承担主编《俄华详解大辞典》的任务,终因积劳成疾,留下了这一未竟的事业。
赵洵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1934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0年至1945年先后任晋察冀华北联大教员、延安鲁艺文学系研究员和延安外国语学校教员;1946年至1958年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后为哈尔滨外语学院)教务长、副校长;1958年12月至1962年2月她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并兼任中国专家组组长;1962年归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文革”期间,赵洵同志蒙冤入狱八年,但她坚贞不屈,同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顽强斗争。平反后,赵洵同志还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苏联东欧所副所长、苏联东欧学会副会长等职。
(1988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张增智同志逝世
新华社12月27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张增智同志于12月21日病故,终年80岁。
张增智,女,云南省昆明市人。1926年5月加入共青团,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党员。她从青少年开始,就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37年后,她一直从事上层统战工作,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秘书、内务部参事室专员。张增智同志入党60多年来,积极为党工作,是我党的优秀党员,在争取龙云、卢汉起义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文革”期间,她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她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在政治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
(1988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