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未来才有意思
说明:这篇文章写作于2010年末,绝对原创。
“现在”是一个瞬间,是确定的,已知的。无论你“现在”在干什么,处于哪个时空点,“现在”肯定是确定的。“过去”是确定的,不管你已知还是未知,不管你可知还是不可知,它都是确定的。不管你怎样想,继承秦始皇皇帝宝座的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或者别人。二战前在奥地利的一次战斗中,希特勒差点被一颗子弹击中。有的人说了,假如希特勒被那颗子弹打死了,就不会有二战了。又有些历史学家反驳这种说法,不管希特勒有没被打死,二战肯定会爆发的。因为经济危机必然滋生法西斯主义的蔓延,迟早会引起战争,只不过希特勒这个人物加速了战争的进行而已。这里我想要说的是,上述争论是没必要的,因为“过去”没有“假如”,无论现在我们怎么争辩,都无法改变过去的事实。“过去”就是无法改变的,就让它过去吧。
那么“未来”又怎样呢?别急,先慢慢分析。
谁对“未来”最有权威呢?是算命的先生,神婆,看相家,占星家,或是宗教界的大师?是神机妙算的谋略家,运筹帷幄的决策家,充满睿智的预言家,还是时事分析专家?抑或是每一个普通人物?都是,都不是。“都是”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对未来进行遐想,“都不是”是因为未来的决定权不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也不在任何一个团体身上。不要信算命的鬼话,也不要信什么花哩花哨的测试。就算是那些有关人类什么时候移居月球,什么时候出现机器人大战,气候变暖后有什么后果,或是中国什么时候会成为发达国家之类的权威预测,说的头头是道的,我们也别完全信。因为那些人预测都是理想化的预测,没有考虑到我们想不到的影响因素。我们“三步走”的设计师们就是没考虑到美国会发生次贷危机,总是以怎样的理想化的速度增长,却不知这速度是会改变的。
那科学对“未来”又有何描述呢?毫无疑问在现在的世界科学已经完胜宗教,绝大多数人都毫不犹豫地相信科学。这是科学的求真和严谨的魅力所造成的。然而,许多人却不了解科学,虽然他们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受到科学的影响。简单地说,科学就是客观地认识世界并合理地改造世界。这适用于全部文明。《圣经》里的上帝要求人们去了解世界,儒家经典《大学》要求人们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正心诚意,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好了,现在先来看看科学发展到这个地步,他对这个世界图景的描述。科学对世界图景的描述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无时间性图景,第二类是以热力学为代表的有时间性熵增序减发展图景,第三类是以相对论宇宙学为代表的有时间性熵减序增发展可预测图景,第四类是以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有时间性熵减序增发展不可预测图景。这样写出来好像很难理解,但今天我们不讨论科学,只讨论“未来”是否可知,是否已知。
从科学对世界图景的描述来看,科学自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存在分歧的。从热力学的角度看,只要知道事物的两个状态,熵大的状态肯定在熵小的状态之后出现(通俗地说,“熵”是混乱度,“序”是秩序),这样,“未来”是可以预测的,“未来”肯定比“现在”“乱”。相对论宇宙学更是了不得,它仅需人类在地球上所收集到的一点信息,就知道了整个宇宙的全过程,从诞生到结局。但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虽有时间先后的区别,但“未来”不能预测,因为变异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就是说知道肯定会变,但不知变成什么。再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微观世界的状态与时间无关,无论在什么时间观察,粒子的状态都会出现其所有可能的情况范围内,这完全是随机的。既然是随机的,我们就只能知道“未来”可能的情况而不能知道具体的情况。也许,随着未来科学的发展,科学能够建立统一的世界图景,但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发生,我只能希望如此,不能知道真的会实现。
或许有人会说了,可知论不是说好了吗,一切事物是可知的,还讨论什么呢?在这里我首先要消除人们对可知论的误解。很多人也包括我看到“可知论”三个字的时候,以为是说人类什么都知道,或迟早什么都知道。当时我就觉得这三个字太自大也太荒诞了,有谁知道我在第一次听到“可知论”三个字的时候我是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还是别的什么姿势,有谁知道我在第一次听到“可知论”三个字的时候我有没有作出什么手势,作出了什么手势,不可知吧!但后来我才知道我对可知论的理解是错的。其实可知论是说:“只有未知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它强调的是“可知”而不是“已知”。可知是一切事物的性质,不因人类对其已知或未知而改变,“可知”强调的是人类有能力或尚无能力但有潜在能力去知道事物,人类还不知道的事物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对这些事物进行“知道”这样的行为。而且可知论还说,未知的事物是无限的,永远都存在,但未知的事物也具有可知性。这么看来,可知论是绝对成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解释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数学和逻辑学里有关命题的思想。命题可分为以下四类:既可以证明也可以证否的命题,如“我吃过饭了”;可以证明但不能证否的命题,如“某地将会下雨”;不能证明但可以证否的命题,如“没有人会登上这座山”;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命题,如“无理数的个数比有理数的个数多很多”。好,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可知论。事物无非就两种,已知的和未知的。已知的事物肯定是可知的,这无需证明。而对于未知的事物,就一定能被人类认知吗?“未知的事物可以被认知”是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另外,未知的事物到底有多少,也不能证明。可知论本身就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可知论更像是在玩文字游戏。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执着的人在寻找着能够推翻可知论的论据。其中有两种候选的论据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个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即不确定性原理。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测不准原理的时候,我不禁怦然心动,竟然有把“不知道”提高到原理的高度的事情!人们为了研究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轨迹,原本人们想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但通过观察并非如此。实际上电子在原子核外某空间区域内出现,就像带负电的云裹着原子核,我们形象地叫它为“电子云”。电子云并不是“云”,而是电子可能出现的区域。如果能对氢原子进行拍照,在每按一次快门后图像上会显示出一个电子,就这样拍无限多张照片,然后把所有的照片合成一张照片,那么图像上原子核周围就可以看到“电子云”。就这样,我们只能知道电子出现的可能范围,而不能知道电子的运动轨迹。海森堡就从这小小的电子出发,运用严谨的数学推理,得出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与动量、方位角与动量矩、时间与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必然大于常数h/4π(h是普朗克常数,π是圆周率)。海森堡对电子进行测量后,经过大量推理计算,发现微观粒子的位置与动量的关系为△q△p≥h/4π。海森堡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在时间与能量的关系上,亦有△E△T≥h/4π。而另一位量子力学泰斗玻尔则认为,在进行微观测量时,微观粒子的物理量必然会在测量过程中有所改变,从而造成不确定。如今,不确定性不但禁受住了无数检验,还被公认为是量子力学的两大特征之一(另一个是整体性)。既然“不知道”被奉为原理,不确定是微观世界的特征,那么至少在微观世界里某些事物是不可知的。这样,可知论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另一个引起我兴趣的论据是为什么的归结问题。“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我们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你试图去解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你并没有彻底地回答他,而只是将这个问题归结到另外一个为什么上,通常后者使人更感可信,或者更难以回答。而这个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形成了一条由为什么连成的链条。”比如为什么月球会绕着地球转?牛顿回答因为有万有引力的影响。那么质量为什么会产生万有引力?爱因斯坦解释说,质量就是能量,会使质能周围的时空发生扭曲,地球周围的时空扭曲了,而月球只是照着它原来的速度在扭曲的时空中进行直线运动,只不过我们看起来月球是在地球外的一条近似于圆形的轨道上运动,好像地球拉着月球一样。那为什么质量和能量会造成时空扭曲呢?就这样,可以用“为什么”一直问下去,问题却从未解决,所以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了解到事物。
现在,可知论看上去岌岌可危,但不代表可知论就被推翻了,可知论仅仅是遭到了危机。而对于我们关于未来的讨论还未结束,因为我们还没有从正面分析未来。不管可知论是否雷打不动,对未来还需更多方面的讨论。用前面我们用过的命题思想来看看“未来是可知的或已知的”这样的命题,这像是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命题。我们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未来。
“未来”是相对于“过去”和“现在”来说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时间到底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相对论爱好者会说,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哪还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呢?绝对时间确实是不存在的,考虑到有些人不清楚为什么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现在就先来简单介绍相对论时空观。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是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论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即无论你处在哪个时空点,你观察到的光速都是一样的。光速怎么会到处一样呢?这原理是怎么来的呢?有个船夫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是4m/s,岸上的人看到他的速度就是4m/s。若这个船夫决定到一条水流速度为2m/s的河流逆流而上,根据我们的常识,在岸上的人观察到他相对于岸边的速度是(4-2)=2m/s。接下来由于发生某种情况,船夫的行程被耽搁了,只能在夜间行船,于是他在船头装了一盏灯(光速为cm/s),以便在夜间能看清楚周围的情况。这条河流的水流速度没有改变,仍是2m/s。这时,在岸上的人观察到的光速却不是(c-2)m/s,而是cm/s。也就是说,无论你在何时何地观察光,光速都是不变的。光速不变原理与人们的常识不符,那光速不变原理是否成立?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在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里去寻找。
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电磁学里的地位就像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里的地位一样,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了电场和磁场的性质、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并成功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它的积分形式是,微分形式是。电荷会激发电场,电流会激发磁场,只要电荷或电流激发了电场或磁场,即使电荷或电流消失,电场与磁场也会互相激励,将形成电磁波传播下去。电荷和电流在电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F=Q(E+v×B),以此计算能量方程,得出达朗贝尔解,其中。式中的z代表空间位置,t代表时间点,则(z,t)就是时空点。因,故v不受z和t影响,即不论观察者处于哪个时空点(z,t),电磁波的速度v都是保持不变。当电磁波在真空中时,速度(ε0是真空电容率,μ0是真空磁导率)。c就是宇宙极限速度(一般认为光速就是宇宙极限速度)。这个解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时空点观察真空中的光速都是c,即光速不变。这就是光速不变原理,现在大家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吧!另外,迈克尔逊和莫雷做了测定光速的实验,从实践上证明了光速不变原理是成立的。
狭义相对论的另一个基础相对论原理较易理解。想象一下早上你从床上醒来,开始一天忙碌精彩的工作和生活,晚上又回到床上去。这样你是回到了“原位”了吗?早上床上的位置和晚上床上的位置是同一个空间点吗?不是的,因为地球在动。在整个宇宙中找不到绝对静止的点,也就是说在整个宇宙中找不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来参照的绝对的坐标原点,因为找不到这个坐标原点,人们就没办法确定是否回到了真正的原位。这说明空间也不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将导致尺缩钟慢效应。假设在一辆以速度v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上,在车厢内垂直于车厢前进方向有一束光前进了1米遇到一面镜子。在车厢内的人观察到的时间t=1/c。而在月台上的人观察到的光从光源射到镜子的时间为T,他观察到光经过的距离是cT而不是1米,根据简单的勾股定理得。又因光速不变,即车厢内的人和月台上的人观察到的光速是相同的,所以,这样,就可以得到t与T的关系,得。令,很明显γ≥1。只有当v=c的时候,γ=1。因T=γt,所以相对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同一事件的时间T总是不小于运动的观察者观察到的时间t,这概括为“运动的时间变慢”。同理不难求出,相对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同一事件的运动空间距离S与运动的观察者观察到的运动空间距离s的关系是S=γs。这是“运动的尺子变短”。
狭义相对论带来了同时的相对性。让我们想象同一列火车的另一节车厢,车厢有前后两扇门,车厢内距两扇门相同空间距离(假设这两距离都是l)的地方有一盏灯,当这盏灯发出的光照到车厢上的两扇门时,门因接受到光信号而自动开门。好了,介绍得差不多了,当车厢内的那盏灯亮时,车厢内的人会观察到两扇门同时打开。而同样是在月台上的那个人,他却观察到后门比前门先打开。因为光速为c不变,他观察到光从光源(那盏灯)到前门的距离大于l(因为火车车厢以v的速度前进),而光从光源到后门的距离小于l。所以,他观察到后门比前门先打开。同样是对同一事件的观察,车厢内的人看到是“同时”发生的,而月台上的人看到却是“不同时”发生的。所以说“同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既然同时是相对的,就有可能出现一个人观察到“过去”发生的事物而另一个人却观察到是“未来”发生的,也可能出现一个人观察到“未来”发生的事物而另一个人却观察到是“过去”发生的,这就无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了吗?那还讨论什么“未来”呢?到这里我要介绍时间的因果性给大家。科学界里的因果性可不是佛家里的因果报应,而是科学界里普遍承认的一条公理。公理是不能证明的,但却是理论基础。现在举例来说明时间的因果性。早晨,我先醒来,起床洗漱后吃早餐。这样,无论哪个人在哪个时空点观察我的这一系列动作,都会先观察到我先醒来后吃早餐,不可能观察到我先吃早餐之后才从睡梦中醒来。这时,我醒来是因,吃早餐是果。这就是时间的因果性。对我自己醒来和吃早餐才有因果性,但我的醒来和隔壁邻居的吃早餐或隔壁邻居的醒来和我的吃早餐没有任何的因果性。时间的因果性说明时间是有先后之分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未来”是可以讨论的。
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时间和空间不可描述。物理学家将时间和空间合并成时空,也许,时空是绝对的。我们用矢量(在数学里叫做向量)来描述时空。有大小有方向的量叫矢量,有大小没方向的量叫标量(数学里叫数量)。对数量可进行微分,在物理学就叫做对标量进行梯度运算。向量与向量之间可进行数量积和向量积运算,在物理学就分别叫做矢量的散度运算和旋度运算。因向量的数量积运算符号是“·”,所以俗称点乘;向量的向量积运算符号是“×”,所以俗称叉乘。让我们再看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前两个方程有“·”,是散度运算,也就是点乘;后两个方程有“×”,是旋度运算,也就是叉乘。因数量积运算的结果是数量(标量),所以叫数量积;向量积运算的结果是向量(矢量),所以叫向量积。所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微分形式的前两个方程等号右边是标量,后两个方程等号右边是矢量。散度和旋度的名称的由来是这样的,散度是描述通量通过封闭曲面的多少,即通量的发散程度,所以叫散度,如高斯定理(麦克斯韦方程组第一个方程);旋度是描述封闭圆筒面周围闭合通量的多少,即通量的旋转程度,所以叫旋度,如安培环路定理(麦克斯韦方程组第四个方程)。矢量(向量)的手写表示方法是在字母上划一条指向右边的小箭头,印刷体表示方法是给字母加粗,如前面提到的洛伦兹力公式F=Q(E+v×B),式中洛伦兹力F、电场强度E、磁感应强度B和电荷运动速度v就是矢量,电荷Q就是标量。
说了那么多题外话,现在回到时空的表示方法上去。如果我们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上表示某点的位置,可用一条矢量x表示。然后我们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上增加一条维度时间维度,用运动速度v和时间t的数乘表示为tv。这有点类似于天文学上所使用的光年,用时间表示距离,只不过光年是个标量。最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x和tv合成在一起。用一条矢量x表示空间距离后,我们就把复杂的四维表示方法简化为简单的二维表示方法。这让我们想到圆锥曲线。圆锥曲线有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三种,这里我们只需考虑椭圆和双曲线两种类型。因为椭圆有距两个焦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特点,而双曲线有距两个焦点距离之差为定值的特点。那是采用椭圆(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之和为定值)呢,还是采用双曲线(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之差为定值)呢?如果采用椭圆的话,就会出现时空点落在时间轴的负方向上,这意味着我会先吃早餐再从睡梦中醒来的情况发生。想想我们前面提到的时间因果性,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椭圆的方案被否决了。那就剩下双曲线了,那么是空间距离减去时间距离为定值呢,还是时间距离减去空间距离为定值呢?采用后者,因为前者同样违背了因果性。这样,时空矢量。当你空间位置不改变时,时间流逝得最快。这条时空矢量表达方式有两条渐近线。渐近线,顾名思义,只能无限靠近却永远也达不到的线。如方程y=1/x的函数图象,x轴和y轴就是渐近线。无论x的值怎么增大,这函数图象永远达不到x轴,只能无限接近。时空矢量表达式的渐近线是时间流逝最慢空间运动速度最大的情况。渐近线表明这时的速度大小正好是宇宙极限速度(光速)。因这速度在渐近线上,所以有质量的物质都不能达到光速。
好了,时空可以描述,接下来就继续思考“未来”吧。让我们回想一下前面提到的量子力学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请原谅我这种俄罗斯式跳跃式的思维方式,这是我在中学时就接触到前苏联的科普作者撰写的科普系列作品的后果吧。总之,现在就是要讨论不确定事件。相对于不确定事件的事件当然就是确定事件了,确定事件有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两种。比如说在标准大气压下,将纯水加热到100℃,水会沸腾就是必然事件。再如果说某个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出手投篮3次,进了4个球就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都是可以完全预测的,绝对可知的。但不确定事件就不能了,顶多就能知道个概率。专门研究概率的概率论最早是用来研究赌博问题的。有甲、乙二人赌牌,他们采用五局三胜制,在前三局中甲2:1领先,但乙因故要马上离开,他们却在赌金分配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甲认为他2:1领先,他应获得全部赌金。乙却认为他还没输,他们应该平分赌金。他们两人争论不休,就请来数学家伯努利评理定夺。伯努利分析道,在第四局甲有1/2的概率获胜并结束比赛,乙也有1/2的概率获胜而进入第五局。在第五局中甲还是有1/2的概率获胜,乙赢得第五局的概率也是1/2。于是,甲获胜的概率是(1/2+1/2×1/2)=3/4,应该获得全部赌金的3/4;乙获胜的概率是(1/2×1/2)=1/4,应该获得全部赌金的1/4。伯努利的裁定令两个赌徒都很满意,表示接受。伯努利用了概率解决了赌金分配问题,他用的是古典概型。古典概型是将一个事件均分为若干个概率相同的基本事件。如伯努利将甲、乙二人在每一局获胜的概率都认为是1/2。但实际上甲、乙二人在每一局获胜的概率不一定相同。另一种较常用的概率模型是几何概型。如有红黄蓝三色的转盘,转到红色的概率就是红色的面积比上整个转盘的面积。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肯定是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肯定是0。在古典概型中,概率为1的事件肯定是必然事件,概率为0的事件肯定是不可能事件。但在几何概型中,概率为1的事件就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概率为0的事件也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如向一个圆盘射箭,这个圆盘边缘有一个圆。在所有射到圆盘的箭中,射在圆盘边缘圆的概率是边缘圆的面积比上整个圆盘的面积,结果为0,但这是有可能发生的。同理,箭射到边缘圆内的概率为1,但不是必然事件,因为箭有可能射在边缘那个圆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只要是还没发生的事,哪怕它发生的概率是1,也不能保证它必然发生。同样的,概率为0的事件发生了,大家也不必讶异。
现在的人越来越关注天气预报了。天气预报说,某地的降雨概率为90%,结果没有下雨,就有人抱怨了。那些抱怨的人要是看了上面的文字,以后就别再抱怨类似的事了,因为降雨概率本身就是个概率了嘛,降雨就是不确定事件,只要还没发生,谁也不能保证。说到天气预报,就让我想到了混沌学。混沌学里最有名的就是“蝴蝶效应”了,蝴蝶效应说巴西亚马孙雨林里一只蝴蝶拍打一下翅膀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龙卷风。这只是形象的比喻。这只是为了说明天气的不可准确预报性。混沌学说明超过两三周的精确的天气预报是不可能的。这样,精确地预测未来也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某些领域里是这样的。“未来是可以准确预测的”是全称命题,只要有一个反例就能推翻。既然天气预报不能精确预测,未来就不能精确预测。
一个事件之后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将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不就行了吗?然后再对每一个可能的情况都作出应对的方案,未来不就掌握了吗?但问题是我们不能穷举。掷一个骰子,正面的点数只有六种情况,可以列举出来。但更多的情形是我们无法穷举的。如柯尼斯堡七桥问题,若要用穷举法来解决是很困难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是说是否能够一次通过柯尼斯堡的七座桥,每座桥都要走过但只能走一遍?最后,大数学家欧拉以线代桥,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给出了充分有力的回答:不可能。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促进了拓扑学的形成。世间万事万物,如何穷举?我接受了一些生物学的知识,比如细胞学说和分子生物学,这些知识是在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物通用的知识。可即便如此,我到了一个公园,还是叫不出种在公园里的这些植物的名字。到了药材店里,还是分不清各种药材。生物的种类一共有多少种,谁也说不出来。传统的生物学乃至科学是以博物学为基础的,博物学是对各种动物、植物、矿物和地理风物的介绍。第一部博物学巨著是普林尼的《自然史》,中国最有名的博物学作品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即便是这样的不朽之作,也只能列举出大自然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件,绝不比生物的种类少。事物总是无限的,就算是用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来计算,也不可能穷举出来。
未来不能精确预测,也不能完全描述,但不代表我们完全不能掌握未来。这里我还是要从量子力学提起。微观粒子的状态测不准,但科学家还是摸清了微观粒子的脾气。量子力学用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等工具描述微观粒子。这些工具研究了微观粒子状态的概率分布规律,从而认识了微观世界。虽然不知道每一个粒子的具体状态,但还是了解了粒子的规律。在柯尼斯堡行走的方案成万上亿,但欧拉还是完美地解决了七桥问题。世界上的生物数不清,但科学家们通过对细胞、生物大分子和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系统分类法的研究,还是弄清楚了生命的奥妙,以至于在发现新物种时不会显得惊慌失措。未来的事也一样,虽然不知道具体会出什么事,但大趋势是清楚的。经济联系和科技发展会让整个世界联系得更紧密。世界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但美国丧失霸主地位还需很漫长的时间。想要用“普世价值”占领世界每一个角落是不可能的,反而是东方文明的包容性会再次发威。历史学家们总结了人类七千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历史的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大趋势,虽然有时候发展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历史的大趋势无法改变,这是三国时统一全国的魏晋而不是东吴蜀汉的原因。魏晋集团方面,实行九品中正制,这是先进的制度,更是因为这项制度给士族阶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另外还有人才和经济的优势。而蜀汉却提出恢复汉室的路线,这不会给士族带来好处,东吴偏安一隅,没有什么人才资源,只要个人魅力很高的孙权驾崩,就再也没实力去竞争了。历史发展到三国这个时候,是士族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时候,违反这个大趋势必然失败。
科学也是发展的,一直在进化。想想看,生命的出现才是自宇宙诞生以来最大的奇迹!要多少极小概率事件叠加起来才有可能出现生命。但自宇宙出现了生命,宇宙才变得精彩。而人进化成高智能的生物又是一大奇迹。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可思议的事情就不断地上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时,生物进化论问世了。起初,达尔文有地球年龄和遗传进化机理两大困惑。后来地学领域的大陆板块学说和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解决了这两大困惑。生物进化论自身也在进化,越发得完美。其它科学领域也是不断地发展进化。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阿基米德、托勒密,到伽利略和牛顿,再到爱因斯坦,到今天的系统科学,这个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只要把握住大趋势,我们就能够看到未来。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人类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生存和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类,所以人类治理环境、保护野生生物、搞城市规划建设、研究制定政策等行为都应从服务人类出发,而不是要跟人对着干。不能因经济建设会污染环境而停止经济发展,不能因保护野生动物而不允许人类吃一切肉食。我不反对人们吃野味,但要控制在安全的数量范围内,不影响野生生物的正常繁衍。比如可以选择老的病的来吃,餐桌上已经死去的野味,不吃岂不就是浪费。为什么反对吃野味连猫狗甚至老鼠都不能吃?猫狗和老鼠可不是濒危物种。老鼠的数量还过于泛滥呢。素食者自已坚持素食没问题,但有些素食者要别人也素食就太不讲理了。人需要吃荤吃素,营养均衡,特别是长身体的青年人。不许别人吃肉就是阻止这些人发展和受益。素食者会列出许多素食的理由,比如吃肉会残害生命。这真荒唐,难道动物是生命植物就不是!这是植物歧视。而且你们与草食性动物争夺食物不也是在残害动物吗?素食者的所有理由中只有一条是合理的,就是素食比较低碳,因为植物是生产者,处于最初的营养级,而动物所处的营养级较高,能量流动环节多,损失大。所以食素较低碳。但通过食素来节能减排好像有点得不偿失。反对吃野味的人也不能因自己不吃野味而强求别人也不能吃。野生物种也是药材库,当病人需要用药时,总不能因保护野生物种而放弃救人吧?当然,人们也不能放肆地杀害破坏野生物种和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这样对人的生存发展也是有害的。总之,杀与不杀野生动植物,取决于是否危害了人类。发展是人类大趋势,一切阻止群众发展的行径不得人心。
未来的趋势也是发展,未来的所有事件在这条大趋势线上上下偏差分布。但未来的这条趋势线是从现在延伸过去的,所以,对未来的把握要基于现在的事实。今年许多国人引以为傲的事很多,世博、亚运、高铁、探月,还有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于是有人说中国富强了,在国际舞台上可以强硬了,甚至在2030年就可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里还暗示着这样的一种想法,我们什么也不用做,等着上述事情发生就是了。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前面我们花了大量的篇幅说了未来是不确定的,谁能保证上述美好的事情真的发生!要让美梦成真,所有的国人应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未来会不会发生我们不曾想到的事情,一旦发生了(肯定会发生的)突发事件我们能否很好地应对?二是对现在的事实,我们是否正确地认识它和掌握它?就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当上世界老二来说,我们可是世界上最穷的老二。再大的总量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作用下,也会显得微不足道。况且,中国的经济数据很有可能是“统计”出来的。就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没有造假,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说我们的经济实力世界第二。我们先来看看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是在假想的封闭的区域内创造的财富总和。只要是在这个地方创造的,不管创造财富的主体是归属于谁的。比如说美国的麦当劳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时候,却计算在中国头上。这不能反映中国实际创造财富的能力。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也没有把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考虑进去。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对其他人的影响。如有人在河流上游植树下游的人受益是正外部性;而有人在上游砍树破坏环境下游的人受害是负外部性。还有,给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贡献大的生产部门往往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和高能耗的生产部门。这使中国的经济质量大打折扣。另外,一些国有企业的垄断现象过火了。国家对重要行业进行适度垄断是应该的,但有些垄断部门已出现利用特权欺压弱势对象的现象,这会对社会带来潜在危害。即便经济实力确实上去了,也不一定就代表整体实力上去了。日本的经济比俄罗斯的强吧,但俄罗斯强占北方四岛,日本一点脾气都没有。综上,我们不应该过于高估我们的现实实力。对我们的未来可以乐观,但不能盲目乐观,而是谨慎的乐观。
这一年,我们也暴露出以贫富差距为首公平问题。这年出现了“我爸是李刚”事件、有驾车撞人后连捅人八刀的事,上访的人关进“黑监狱”,国企高管一个月的退休金比一般职工几年的总收入还多。另一方面,百姓们为了一套房而努力终生,菜价上涨又将所有的努力白费。全国上百万人竞争“国考”,只为少得可怜的几个衣食无忧的公务员资格。人们消费的实质,不在商品本身,而在商品的功效上。人们消费的食物,吃了后并不能全被消费吸收,被同化的部分也会随着新陈代谢而被更新;人们消费的衣服,穿久了,破了,也是扔掉。金钱也一样,放着不用的钱什么也不是,只有拿钱去换商品或服务才体现价值。其实一个人百年之后,除非他立功立德立言,否则他什么也留不住。发展也类似,人们不在乎发展本身,在乎的是发展的机会。既得利益者将大多数的发展机会牢牢抓住不放,弱势人群不是实力不够,而是发展的机会太少。为了取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多少人想成为公务员。给弱势人群更多的发展机会才是实现公平的根本途径。
当今的美国为什么遭到全世界人民的怨恨,就在于美国一方面拥有了绝大多数的发展特权(如美元霸权、能源商品定价权等),又到处限制其他地区的发展机会。然而,世界多极化是必然趋势,新兴势力的崛起不可阻挡。于是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遭到世人唾弃。美国将外部焦点从中东转移到东亚,就是要限制中国的发展。但发展是人们的必然趋势,中国有理由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美国的做法不得人心,也是徒劳的。但我们自己也要小心谨慎,不可马虎大意,以免美国的阴谋得逞。对未来我们应有美好的愿望,我们应团结一心,共同为我们共有的未来而努力。中国人擅长内讧,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就不提了,近年来不同地域之间竞争愈演愈烈,许多城市都在争第一、抢“名人”。该停下来了,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中国城市也要明确各自的城市定位,不要造成功能重复而带来不必要的竞争和争吵,各城市应分工合作,考虑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机会,城市才会让生活更美好。
在全世界的事实方面,全球气候变暖是最热门的话题。这个话题早就被政治家们绑架了,地球气候现在的变暖是否正常,将来还会不会继续变暖,变暖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些问题连专门研究此问题的人都存在严重分歧,政治家们却把未来描述地绘声绘色,像是亲眼看见亲身经历一般。戈尔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艾默里奇因此拍了一部名叫《2012》的电影。2012年会发生毁灭性的全球灾难是荒唐的笑话,2012年只不过是玛雅人的历法上一个正常的轮回的结束而已,轮回的结束是很正常的事,并不意味着灾难。中国的历法也有六十甲子的轮回。《易经》里的最后两卦即济卦和未济卦说明旧的结束是新的开始,并不是灾难或末日。对全球变暖问题,有的政府只能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很好,但也暴露了对全球气候方面的无知和无奈。不管怎样,为了人类更好的未来,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应该的。墨西哥湾的石油泄漏和俄罗斯的森林大火,是今年自然受到的两个最大的灾难。我们也要考虑救救自然,救自然就是救人类自己。
虽然未来不确定,但我们应该有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然后在不违背大趋势的前提下,即不违背大多数人正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努力把梦想变为现实。如果未来确定了,就没有奋斗了,世界就没意思了。充满奋斗的世界才会精彩,世界新兴势力向美国霸主挑战,弱势人群向既得利益者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