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影相比,话剧的局限显而易见。对于电影,整个世界都可以走进它的银幕;而在话剧中,却要用小小的舞台,表现出一个复杂完整的世界。当话剧走进电视,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话剧,失去了剧场特有的味道,也就失去了最可贵的精髓,也就决定了话剧的普及率比电影低很多。
一台话剧通常仅有三四个场景,最多也不过十几个,甚至只需一个场景就可以为观众演一台话剧。这也就要求话剧必须用丰富的舞台语言来弥补背景的不足。而电影不受场地的限制,再加上现代高科技特效技术的运用,从沙漠到海洋,从洞穴到太空,都可以成为演员表演的背景。
在话剧中,每一位观众都是一个镜头,他们固定在座位上从自己的视角观察着舞台上的一切,每一个细节都不被放过。
电影中,导演运用分镜头的手法让观众看到他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因此对于背景人物就相对忽视,于是我们就经常能够看到很多背景人物在不需要和主人公互动的时候就会在后面随意表现。
话剧的导演只在排练的时候出现,演出一旦开始,就与导演无关,全凭演员之间的默契。电影则不然,我们常常可以在片花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失败搞笑镜头,也在演员的采访节目中得知,一个镜头要拍多少次,一句话要重复多少遍,最终剪辑出导演最满意的作品。而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就只有一次机会,每演出一次,就多一次的积累,因此话剧作品就像窖藏佳酿,历久弥香。
话剧不能喊停,这要求每一个角色都100%的投入。当舞台完全归属演员,每一个角色鲜活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夸张的肢体动作都无法复制。
电影永远无法获得话剧舞台上那若隐若现但无法忽视的观众与演员间巧妙的互动。也许仅仅是1秒钟的眼神停留,也许是某个观众不经意的一个表情,带来的是台上台下奇妙的化学反应。
演过《教父》系列和《闻香识女人》的阿尔·帕西诺曾经就说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在演《查理三世》的时候,他在观众席中找到了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充满了哀愁和一种特殊的平静,好像这双眼睛可以把自己吸进去一样,阿尔·帕西诺很清楚,这是在给他角色的肯定,于是卖力的演出,结果演出结束时却发现,那双眼睛属于一只导盲犬。
11月起,天津大剧院歌剧:都市荒诞戏剧《斗地主》;《窝头会馆》《喜剧的忧伤》;12月中旬天津大剧院小剧场大师彼得·布鲁克的话剧作品《情人的衣服》;明年元旦,国家话剧院2012年优秀展演剧目《欲望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