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啊知青——对电视剧《知青》的一点看法 知青题材电视剧大全

置顶文章下面不断有新文章,娱乐的世界娱乐的你,桂树的爱,为知青题材。


最近热播的《知青》电视剧按理说我是最没有资格加以评论的,因为我和先生在开播时候只看了十分钟就转台了,因为不管它后面再有多少精彩的片段,我们都嗅到了以往常闻到的那种虚假气息,太浓了。几个写实镜头也只停留在表面上,还真不如看知青图画和自己写文章,不值得再花费时间和精力看下去了。

但是我的确的感到梁晓声拍这部剧是很成功的,因为所有的朋友都告诉我;他们每天一到8点就守在那个频道。不管怎样,梁晓声把上千万的观众囊括进了一个知青情结里去了,实在不能不说在今天的商业市场上他们的电视剧运作获得了预想的效果。

只要看过韩剧的人都知道,韩剧开始的针对观众就是家庭妇女,在韩国妇女绝大多数都不会上班的,把这些人吸引到电视剧来不仅收视率高还可以搞些日用品服装的推销。


那么这个电视剧推销的是什么呢?它推销的是一种知青进入老年以后的心灵安慰剂。
让知青们永远觉得自己是不会被社会,世界丢弃。

知青从小就有集体的归属感啊,尤其在文革发生以后,有多少知青是在父母呵护下长大成人的?!那种与家庭的纽带和自我的强烈需要,早已被知青大熔炉化掉。那种不安全感早已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心灵。

而且一种对权势的恐惧,对社会的情感脱离,也已经悄然的进入了骨髓。不相信你看在知青的博坛上:不管每个人在今后的40多年里做过什么工作,怎样与社会交融,怎样与那些同事相处都基本不会有蛛丝马迹。

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还有那么多有成就的有地位的知青,都怎么啦?一辈子难道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有知青的岁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那是从童年到少年再进入青年唯恐再被抛弃的感觉啊。

所以当影片中出现写血书要下乡,那绝不是表面呈现的革命热情,而是一种恐惧,害怕自己在一个大的运动中成为了少数。

我就有过类似经历,父母被抓起来,两个妹妹还没长大,再不让我下乡,那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呢?学校的大部分人都走光,留下意味着生活没保障,还有把你看做落后分子甚至社会青年,那是一种歧视瞧不起的眼光,你只要在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印象,基本就别想再有什么前途发展了,唯有下乡才有一线希望。我只有守在军代表的办公室门口一夜,苦苦哀求才下到劳改农场。


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条件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弱点的,唯有在知青的群体里这些都可以用知青这个符号来抹光。

因为知青真是一个永远在心理上没有长大的群体,既没有先进的思想,又没有扎实的科学文化。有着历次运动看到的:动不动被抓,被打,被弄得家破人亡情景的记忆。知青这个群体早已被吓破胆了,还谈得上有什么反思文革,振兴民族的勇气和能力,即使谈些浮皮潦草的东西还要用谩骂的方式,永远保持那种革命的孩子气。

所以从小受伤的心灵特别需要的就是梁晓声这样的安慰剂:一下子就让我们觉得自己曾经的英雄气概,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到自己还是有价值。当然也会把我们带回到那多血质,荷尔蒙激素最强的年青时代里,有多少青春就有多少幻梦的岁月里。

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对国家的建设发展没有推进,我们是幼稚的羊羔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我们只能做到不再为过去哭泣,也不再为自己自豪,更不再需要这样浅薄的东西来做我们心灵的安慰剂。


我们的认知能力应该和无私的心情结合起来,产生符合我们自己年龄的智慧。我们如果在回城后的40多年都没有做到,那只能说我们辜负了自己。

在以往的年代里我们的人生充满这痛苦,我们没有必要再为以往的痛苦欺骗自己和后人。我们不要再制造这种荒诞事情。梁晓声是知青作家,他的社会良知和对知青运动的反思尚还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赢得喝彩与谩骂都在说明我们的民主意识在总体上缺陷很大,社会的法制进程阻力依然很大,目前不要指望搞什么青年运动就可以解决它,永远不要相信革命的口号,永远记住年轻的学生最容易上当,利用革命的口号煽动学生就是制造国家灾难啊!我们知青就是这样的牺牲品。

我们,唉!知青啊知青,枉有了虚名!


知青啊知青(二)——对梁晓声创作思想的质疑



当影片一开头,一列火车缓缓进入车站,如同装猪笼般的车厢门打开,一群知青争先恐后,欢呼跳跃下来。我的朋友告诉我:她一下子就泪流满面想到了自己下乡的那一刻。

我却完全两样感觉到了自己仿佛又来到了被夜色完全笼罩着的,犹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看到的押解犹太人去集中营情景的站台上。因为我们去劳改农场第一批时就是那种景象,当然有紧张但不害怕。

梁晓声告诉我们:他要通过这部剧让“那段已经有些模糊的国家记忆重新变得清晰起来”,出发点则是“除了这是我的一份文化责任外,它还能让现在的人们更加确信做好人是正确的。”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在文革那个时期,国家是呈现了最为狠毒可怕的一面。没有人能够不受到冲击而接纳这样可怕的抽象,凡接触它的人,血必渐渐的凝固。但是你在他的影片中看到了吗?

我们只有在记忆深处去寻找它:下乡之前的两年多时间,所有的学校满目狼疮,这可以从每扇窗户的玻璃破碎片,满地的大字报纸纸屑,和各教室的空空荡荡,还有老师家长大人们惊恐不安的眼神中看出来的。所有的学校都停课不上,所有的学生不是逍遥在家打扑克,就是东走西逛寻找继续打击的对象。

还有满街的工人学生游行队伍如潮如浪,振臂高呼着“不许放屁”的最新最高指示,那时候谁敢对那个“毫无理性就把一切别人都抹成零,只有自己才能成为唯一数字的野心家”独裁者毛有一丝的怀疑啊?尤其是我们这些学生啊。

下乡前的情景也是各种各样。但是孩子不上学下乡,对所有的父母来说都是如刀绞心肠。所以不管是写血书怕被抛弃,出身不好的知青也好,还是没办法在天天震耳欲聋敲锣打鼓动员下,只好下乡的知青,哪怕就如我一样,父母被抓独自下乡。一到火车站上,那种情景在艺术表现上可是有感染力了,一片哭声一片喊声,还有随着火车开动所有的亲人紧追而跟,这不是最清晰的国家记忆吗?

为什么梁晓声要回避它?同是知青的他,虽然比我们少待农村5年,当我们在烈日风雨蚕食下,他正以自己红五类的出身,坐在了复旦大学课堂上。也许他体会不到:人在下乡5年后的那种让你的心一丝丝变冷,精神空虚一年又一年绝望的苦痛,但是他应该有一颗慈悲关注他人不幸的慈悲心肠。他总归不会忘记大多数知青下乡前的实际情况吧?!这不是模糊了的国家记忆,而是他故意的模糊了知青运动和文革的关系啊!

作为有良知的知青作家梁晓声面对上千万的知青朋友,应该懂得我们在今天审视的时候,是应该从群体的基本状况,理性的去看待知青在这场运动中的真正苦难在什么地方。知青的痛苦主要是来自精神层面上的,你们在影片上看到了吗?

今天以我们成熟的智慧都懂得了:应该抛开个人的感受来了解知青在社会的实际作用。可是我们下乡十年的作用在何方?让我们的思想更成熟了吗?我们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什么吗?我们的文明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更主要我们怎么能剥离历史的背景和千万个孩子被集体的意志奴役了近20年的实际情况!梁晓声的作品违背了这些客观的残酷事实,抹杀了人性应该给予尊重的前提。
什么样的好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呢?什么样的好人能如梁晓声一样?这个标准就是听话吗?这个标准就是你傻傻的埋头干吗?我看大多数知青都是明白的,唯有欺骗如同我们当年那样的单纯,善良的年轻人啊,太可怕了!

我们国家在漫长的岁月历程中,一直是以为走了正确的路,但却未有所进展。知青运动也是这样以无知的大胆和轻率掀起。事实证明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走错太久,我们知青的智力和劳力都花费在不当的地方上了。这些苦难并非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脆弱,而是超出我们权利范围国家强加于我们的。只有这样的理解力,懂得通过反思和内省,才能起到对今天社会的补救和医治作用,你在影片里看到了吗?


在今天,我们看到知青的大多数,并没有为自己的一生的各种不幸,感到怨恨,倒使大家在一起聚会时充满甜蜜,感人,柔美的情感。这些情感在曾经悲伤的心灵的创伤上涂上了一种镇痛的香膏,似乎将痛苦变成了欢乐。
因此,人们习惯就是只记得那些美好的往事,而把同时感受到的痛苦忘却了。实在是用不着梁晓声担心什么的。

当梁晓声在试图以影片的集体主义精神,以所谓的温暖人性,以做我们曾经那样的好人,不懂世故不懂人性恶不懂得自我的成长,是多么可笑啊!他想以此来解除人们目前的某些绝望心理,实际却是在延缓和阻碍知识和思想的进步。
因为知识和先进思想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自身养料,他们只有靠自身的养料才可以生存,唯有这养料是不会枯竭的。

国家是什么?它用各种善恶之语言学说谎。梁晓声能不懂吗?他以他的人生轨迹告诉了我们:人格是可以称分量卖的。1000元抄一篇“讲话”,的他,已经让上千万知青丢大脸了。好可惜,好悲哀呀,我们稀有的知青知识分子,作家!


知青啊知青(三)——梁晓声的“答友人”说明了什么


最近在网上登载了梁晓声的不道歉的答友人书,我看后感到的是,他的确有些忐忑,而不是先前的那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他尽量的把矛盾焦点引向编剧,而且还虚伪的对人家表示感谢。

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悖作家的良知,但是他用强词夺理的诡辩来抹杀这个剧目播放后的实际社会效果。

知青啊知青——对电视剧《知青》的一点看法 知青题材电视剧大全
他不计其烦的把自己在影视中的一些镜头拿出来,以便说明自己并不妙悦大众。


然而我们看看所有的主媒体是怎样说?!

“《知青》描绘了一幅2000多万知识青年从城市走进农村、在广阔天地经受青春洗礼的恢宏历史画卷,史诗般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青春的磨砺和奋斗、激情和梦想。全剧以积极而不失浪漫、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手法,通过对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冯晓兰等剧中人物为代表的知青群体人生命运的精彩展现,第一次全景式的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春岁月,表达了对青春的敬意,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励志作用。”


我们再看看一个有理性的没有下乡的年轻人怎样说;

“尤其是现在到处充实着金钱,权力,腐败,缺失诚信等的现实社会里,能够对影片中兄弟姐妹般的知青友谊的怀念和向往。看影片不是激起心中的怨恨,是娱乐的一种方式,也能更坦然面对现实生活。”


更多的知青朋友恰恰就是在以上的社会效果上感到了愤怒,因为梁晓声让这部剧用知青肉体到精神上的痛苦的生命经历娱乐了大众。而且把专制对知青的青春毁灭,仅仅看成了个人的不幸,而没有看出社会在独裁的思想指导下的倒退。

年轻人又哪里知道,我们现在到处充实着的金钱,权利,腐败,缺失诚信,实际上就是在文革和知青运动中播下了恶果,只不过在现实的土壤上开花,结果繁殖到泛滥成灾的地步。

谁都知道作者在面对大众写作品出剧目的时候,仅考虑作品内含的优点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对它引起的灾祸作出估计。

看这个电视剧的人中许多人是对文革中的知青运动一无所知,还有对毛的思想极力拥护,那些思想刚愎自用的观众比正直有思想的观众要多。我们判断一个好剧本还是坏剧本取决的是两者之间哪一个占主导作用!


虽然剧本还未播完,但事实已经表明:即使那些不同意梁晓声这次的反文革声明的人,依然喜欢这个剧目。我这里就有这样的观众三番五次,没完没了的纠缠不休。他们现在想不通的是,怎么剧作者会否定文革?

更可怕的是看剧的几乎所有年轻人真就以为这就是好玩的,有意思的,集体在一起乐呵的知青生活,所有的苦难都冲淡在那些浓浓的所谓与“农民的抱团温暖中。”

可惜的是梁晓声温暖的时间是那么不够,而且他也没有再以“讲话”的精神,大学毕业以后回到,那把体力劳动看成至高无上的知青集体之中。在这里我们压根看不到知青运动的反动性在哪里?也压根让人家不明白这么好的知青下乡,干嘛还让他们回城。这个剧目显然引起的灾祸大于它里面的一些好的内容。


回顾一下文革的知青运动最原始的起因,一切灾难之所以降临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不是因为我们年少无知,而是因为领袖的谬误。我们不解世故的愚蠢带给我们的伤害,远不如我们对毛思想崇拜带来的伤害大。因为我们一直没有自主精神,我们的情感世界居然也都不属于自己。

所以作者没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诠释我们知青的青春。而只是利用了知青这个群体和需要娱乐年轻人,来达到节目收视率的最大经济效益。在这点上永远是不需要任何理由,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商人作家所需要的真正成功。


自尊是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利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身上找到。

文革和知青运动中最为反动的特性之一,就是通过一种手段,让那些不公正的牺牲者们对虐待他们的人阿谀奉承。而且并且经常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同伴们。

知青的苦难在40多年今天来看,除了个人的自我发展受阻,还导致了生存状态和竞争的不公平性,引发的原本就不多的正直思想和个人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尤其是对法律藐视了,人人都感到自危而不能说真话。


按理经过时间的苦逼成分挤干,知青普遍应该有思想的升华,但是由于有梁晓声这样的人在这里继续作梗,居然诡辩说:“知青生活至少有20条以上的不同情况,几乎每一条都会导致一名当年的知青说不同的感受。”那他的作品的社会意义难道是来自他的感受?而陕西知青的经历也就是他臆想部分了?!作家高于生活超越现实,绝不意味着没有真实的土壤,没有社会的良知。


我们以往的视野和思想都局限在当局的意志下,实际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表现出的是民主的希望。永远关注弱者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这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而不是让观众以为:把知青下放农村当农民,就是和农民抱团温暖,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应该为共和国而献出青春。其逻辑的漏洞和荒谬在今天难道还有什么站的住脚的吗?这都是痴人在说梦话。


我们以往的痛苦经历最后的升华:在我们懂得了慈悲,懂得了人世间的不平需要逐步减少,不是靠别人施舍。

不能反思文革和知青运动,是因为我们的群众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以宗教式的信仰对待毛。而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不允许有不稳定的局面发生。更主要是我们的文明和道德体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混乱和不堪,人们看不到其本质,是毛的独裁所为,是文革延续到知青运动而造成。


但是今天我们起码应该在作品中,透过表象看到事实和作者的真实愿望。 依旧没有!





借来的安慰
就像彩虹
只在雨后天空
你出现
打开了一扇门
坐过了站
意外的美景
不在预期
我却上了瘾
无法走开
直到情不自禁
是不是
还有别的可能
原地兜圈
扰乱了心扉
想若无其事
更靠近你一些
风光明媚
爱的素颜
苦涩滋味
这借来的安慰
不属于谁
是错了位
在午夜梦回
别唤醒
就在这失乐园
错过你
空白的夏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9336.html

更多阅读

对小学课文《落花生》的吹求 落花生课文原文

对小学课文《落花生》的吹求陈林森外孙今天放学回来,告诉我今天上了《落花生》这篇课文,他指着课文中的句子:“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对我说:“为什么课文说‘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他说晚上父亲回

对电影《后窗》的观后感 后窗电影下载

对电影《后窗》的观后感在课上看了电影《后窗》的一部分后,又回去将剩下的一部分也看完了。起初在出现凶手夜间诡异行为的时候,我就第一个喊出是分尸。当然,最终也确实是这样一件杀妻分尸案。然而希区柯克却运用了很特别的创作手法,给

关于北岛《回答》的讨论 北岛 回答 配乐

【按语】北岛名作《回答》堪称中国新诗中开创时代性的作品之一,作品的之首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诗歌界几乎家喻户晓。然而今天,这首《回答》是该继续肯定,还是应当予以否定?如何正确看待这首诗,以及对该

对老舍《茶馆》的评价 老舍的茶馆

这是老师布置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我看后对《茶馆》的感想《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用老舍的话说:“一个大茶

声明:《知青啊知青——对电视剧《知青》的一点看法 知青题材电视剧大全》为网友笑如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