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料为证的是: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引了《周易》里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逐步演变成清华校训。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陈寅恪先生在1927年王国维投颐和园昆明湖后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碑文中的几个字。和梁启超的演讲两者本无关联,又相距近15年,似无可能被揉在一起成为校训。
“腰斩”一说大概源自余心的博文(《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经袁小怡的书(《清华大学:王者之校》)放大,又让阎和成等人愤怒了一下(《清华大学的十六字校训为何被腰斩》),此事便在网上炒了起来,无非是人云亦云而已。
余心其实也并未为此提出佐证,他只是从一位老清华人处“获悉”而已。虽然后来补充了黄延复的一篇报告,也是黄老先生自己总结的24字“清华的传统精神”。除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外,还有“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余心:《书生乱弹》)这当然算不得是严肃的考证了。
台湾清华大学也是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列为校训。具体可见台湾清华大学主页上校长寄语:

“清华大学有辉煌的历史与光荣的传统,建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乃由清廷将美国退还尚未付足之「庚子赔款」设立,经多年惨澹经营,人才辈出,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以及有数学诺贝尔奖之誉的沃尔夫奖得主陈省身等校友。民国四十五年在台湾新竹复校,复校初期重点为原子科学,其后扩展至理工方面,近二十几年来更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与科技管理领域科系;如今清华已成为一人文社会、理、工、生科、管理领域均衡发展的学府。在台已造就英才超过五万人,在国内外各行业均有优异表现,校友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二人,产学研界领袖不可胜数。
清华大学的教育目标为: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致力培育德、智、体、群、美五育兼优,具备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清华人。学校除正规专业与通识课程,提供智、体、美育学习锻鍊的机会,更藉由导师辅导与课外活动提升道德感、价值观念与群我互动关系,全力打造清华校园为人文荟萃学术殿堂,博雅与专业人才培育场域,创新科技研发重镇以及多元进步社会推动基地。同时积极延揽优秀人才,增强师资阵容,提升研究、教学、服务品质,培育优秀学生,同时提供丰富校园生活以及激发学生成长机会,改善基础设施,营造卓越研究环境,加强产学合作研究,推广人性关怀科技,把握区域优势,整合资源。而为面对地球暖化、能源短缺的挑战,全面启动「新能源绿色校园」计画,有效整合现有优势与资源,使清华成为台湾能源科技以及维护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镇。
由是观之,清华校训被腰斩一说应为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