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应学校家委会的要求,为布布他们一五班的班刊创刊写一篇稿子。经过思考,就有了下面这篇文章,因为班刊已经出来了,所以在博客上供大家翻阅也不算侵权了吧,哈哈。
《爸爸在哪里?》
今年湖南卫视有一档电视节目相当火,叫“爸爸去哪儿”,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档节目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原因在于把“爸爸”这个家庭角色推到了荧屏前面,让大家亲眼看看这些明星爸爸们如何单独带孩子。从节目播出的现场看,这些爸爸们蜕去明星的光环,回归家庭关系的角色后,表现参差不齐,风格各异,甚至有个别明星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还遭到了教育专家的指责,也由此引起了社会教育界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个热议话题。
爸爸在哪里?
这几年,早教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关于孩子教育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大量的教育书籍涌现出来,从各个角度指导我们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比如:那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因此成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育儿床头书,此后,一系列“好XX胜过好老师”的书籍由此出现,其中就包括了“好爸爸XXX”。全社会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无容置疑,只是这一系列图书先把“好妈妈”放在前头,多少还是说明了一个文化和现实问题: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母亲的地位是大于父亲的,所以我们的传统历史故事中,留下了很多关于母子之间的故事或对话,父子或父女的故事则少得多了。
那么,我们的爸爸在哪里?
爸爸太忙了——爸爸在加班;爸爸在应酬;爸爸在玩电脑;爸爸在睡觉………
变化正在发生
除去文化传统的因素,无论中西方,均在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上给予了母亲更多的责任,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观念和社会事实正在发生改变。比如美国,养儿育女曾完全被当成母亲的职责,后来,女权主义者从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角度出发,呼吁父亲多分担育儿义务。更根本的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家与儿童发展专家逐渐发现,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因此,父亲分担育儿职责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关心子女成长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得到了更多的父母的支持和实践。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美国有一个最大的家长志愿者组织,叫“全美家长教师协会”,有600多万会员,自从1897年成立以来,该协会一直是为儿童、家长和公立教育呼吁的重要组织。也许是因为其前身是全美母亲联合会的缘故,成员以女性居多,在全美家长教师协会109年的历史中,领袖也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在州和地区以至社区一级的家长教师协会里,挑大梁的也都是女性。但如今,无论是在学校、地区、州还是全国范围,家长教师协会的领导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男性面孔。家长教师协会召开会议时,妈妈们再也不能为避免在卫生间外排长队而“征用”男卫生间了。
据统计,在全美国650万名家长教师协会成员中,男性成员已接近100万;加州第九学区家长教师协会委员会有了第一名男性主席,洛杉矶、旧金山、马林等地的学区家长教师协会也都是男性在领导。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这种变化,正同样发生在我国的广大家庭中。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我国,可能导致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还是从孩子教育的角度引起社会关注的,与妇女权利的讨论无关。总的来说,是实证研究与教育理论均在告诉家长们:构建完整的家庭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
爸爸参与的价值
研究者发现,父亲的参与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益处,包括更好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同时研究显示,能经常接触到父亲的幼童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这是因为“父亲的参与似乎鼓励着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并给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
由于大多数男性与女性行为方式的不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母亲抱起孩子时,动作往往非常温柔,可很多父亲却和孩子玩得更“疯”,从生理和心理上给孩子带来更高程度的兴奋和高峰体验。有研究表明,婴儿早在两个月大时,就能分清过来抱他的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是父亲来了,他会全身紧张,心跳和呼吸加快,准备好和父亲“疯一场”。这种外在刺激对婴儿的大脑发育很有好处。记得我们当时的幼儿园园长胡华说过,孩子的高峰体验非常重要,比如:疯跑一阵、在雨中尽情嬉戏全身湿透等,都有助于通过高峰体验来帮助孩子成长并使其安静下来,更专注于某些事情。
相对来说,男性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粗线条,正是这种“粗”,给了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更多自由探索和自主试错的机会、更关注行动追求的目标而不纠结于行为本身的准确性、更多的自身体验积累而不是循循被诱。教育孩子的更高境界是点到即止,少即是多,过度教育和缺乏教育、过度呵护一样有害无益,从这方面看,父亲作为男性的角色参与孩子教育无疑更有优势。自然,父母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可以互补,孩子在得到鼓励、推动的同时,也不乏耐心的呵护,这样才能既发挥孩子的潜力,又不致伤害孩子的心灵。在父母分担育儿职责的过程中,双方也能更了解对方的想法,更理解对方的行为,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
因此,我们认为,构建完整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构建完整家庭关系的价值
现在我们提倡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有很多理论基础的。
首先,作为一个人,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和学习的人际关系就是家庭关系,孩子眼里看到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他们理解的家庭关系就是什么样的,日后他们就会用这样的理解去处理自己的家庭关系,比如:如何对待自己的配偶和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等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家庭教育是会遗传的。如果一个男孩子从小在家里目睹自己的爸爸暴力对待自己的妈妈,他将来组建家庭后,会有相当大的潜在机率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配偶,因为他从小在家里习得的就是这样的行为方式,或者,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处理这种关系。
其次,从社会性来说,自己的父母如何进行社交,也是孩子学习与模仿的对象,比如: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如何与邻居相处,等等,都直接影响到自己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如果父母责怪自己的孩子没有礼貌,首先要检讨自己是否在礼貌待人。
不夸张地说,完整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关系中角色定位的合理性,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
在妈妈的角色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的前提下,从构建完整家庭关系的角度看,爸爸的角色也不能缺席。美国专栏作家爱默生·蔡斯撰文指出,人们对于母亲在家里的作用往往能够充分重视,因为每个家庭确实少不了母亲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在家里的作用就低于母亲,或是说孩子接触父亲对于其成长的重要性不及母亲。在蔡斯看来,传统的美国父亲,一方面扮演着惩戒孩子的角色,一方面则是勤奋、忠诚的榜样。他们长时间地工作,在弥撒中认真辅祭,对国旗宣誓效忠,这些都会给孩子起到好的作用。而父亲对于爱的表达,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因此,一个完整的家庭关系,应该是角色分工和定位合理的人际关系,家长要时时提醒自己,男性(爸爸)、女性(妈妈)的分工及两者相处的关系,每天都在以真实的情景给自己的孩子做示范,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呼吁爸爸的回归
我留意过,身边那些以孩子教育为核心的家长圈子,包括幼儿园和学校的班级家长圈以及一些专题的家长圈(如阅读圈等),在线上最活跃的家长始终是妈妈们,即使爸爸们在圈内,也极少发言。线下组织活动时,爸爸们的参与度稍好些,但也不如妈妈们积极。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在幼儿园阶段,我们班里的家庭圈子组织了一个非正式的组织——“糖果树乐园”,为孩子的教育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并一直坚持到现在。据我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与其他家庭教育社交圈相比,糖果树乐园能组织得如此出色,一个特别关键的原因,就是这十个家庭总是以一个完整的家庭行为在参与活动——请注意,是完整的“家庭行为”,不是“家庭关系”,因为“家庭行为”,是爸爸、妈妈、老人都全程参与的,而不是静态的完整“家庭关系”的呈现。所以,糖果树的QQ群、微信群是爸爸、妈妈、老人都热烈参与讨论的,并不只是一群妈妈们在线;糖果树的每次活动,爸爸们不仅仅是负责组织活动,更全程参与活动的细节,包括给孩子们买吃的、为孩子们挑选喜爱的音乐、与孩子们一起打球和比赛、在活动中拥抱每一个孩子,等等。因为有了爸爸们的参与,糖果树的活动才变得更丰富更有层次,才会有“郊区野外穿越”和郊区河边露营烧烤这种野性十足的活动。当糖果树的每个孩子跟十个爸爸、妈妈都亲密无间、融洽相处时,我时常会想,如果没有爸爸们的积极参与,糖果树乐园的活动效果会打多少折扣?
是时候呼吁爸爸们的回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