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好电影的,比如《我们俩》。
至今清晰记得,05年第一次看这电影,深为所动。
故事很简单。一个在中戏上学的女孩,租住了一位独居老太太院落里的小屋。这一老一少,生活习惯迥异,难免出现摩擦。然而,随着逐渐相处,两人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然而,女孩终有一天会搬离,老人的生活也因此变了颜色……
听上去,故事寡淡,但真的一看,却是浓浓的味道,细碎的故事处处闪光。女孩扮演者宫哲,是中央美院的普通学生,从无表演经验。影片中,她留着90年代特有的短发,走路永远急急火火。一出场,穿着稍显不合身的军大衣,在大雪中骑着破自行车,走街串巷,为找一处离学校近、价钱便宜的房子而奔走。慢慢推开木门,猫一样地进来问老太太租不租房,老太太质问她是怎么知道这里,“我挨家问的”。寒风中,女孩的脸冻得通红,惹人心疼。
这样的经历,对于每个曾奔波在外找房子的人来说,都会心有戚戚。对于当下活在都市中的中学生来说,或许难有同感,但需知人生之窘迫体验,于少年人或许是财富。看看这影片,总会对世人艰辛多几分理解与感怀。当然,这部电影的着落点并非在此,更主体的内容还是这一老一少的相处。装电话、分电费、处理杂物,等等,生活琐碎,都是故事。老太太很老,可那眼神却很有力道,不时“小马----”“小马----”地召唤着女孩。扮演老太太的演员是真的老太太,她是著名话剧演员金雅琴,当年拍戏时已有84岁高龄。老太太的耳朵比较聋,可拍戏时不能带助听器,听不到别人的对白,她就硬记住这些场景,看口型来接戏,随时完成互动。依靠着极有张力的精准表演,金雅琴获得当年度的金鸡电影节、东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年长的影后。
电影的场景,就是北京的小胡同,就是那么一个饱经沧桑的破落小院,故事却时时可以抓住人心。随着两人的熟悉,女孩大喇喇地回去就躺在老太太屋里的床上,直接打开冰箱就把自己盒饭放进去,学校留拍摄作业,女孩更是像摆弄木偶一样摆弄着老太太,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所以,当女孩因为恋爱中的小矛盾很晚才冒雨回到小屋,不放心的老人顶着瓢泼大雨还要撑伞过去探问。
这部电影的表达极是凝炼,留下了完美的回味空间。渐已成仙的窦唯给电影配上了不可超越的音乐,古琴拨弄之间,漾出京城特有的韵味,更触碰着人心最柔软的地方。结尾部分的情节,几乎无言,女孩在风中哭泣,看不到眼泪。人生中最大的喜悦往往陷于热烈与喧嚣,但最深的悲哀一定与沉默相伴。
突然想起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教父》,在第3部中,教父迈克的女儿在歌剧院的大刺杀中死在他的面前,迈克尔双手抱头坐在了台阶上,他张大了嘴,上身无力地向后仰去,额头上的每一条皱纹仿佛积聚了生命中的所有疼痛,让人痛彻心扉。这几秒钟没有声音,但这远比一切哭嚎,都让人感到硬生生的疼。这是我看电影中,对于失去亲人之痛表现最为牛逼的段落,没有之一。
还是回到《我们俩》,这是一部投资200万的小成本影片,却是在艺术上做到了完美的一部影片。我必须要说,对比之下,近些年,诸多院线主打的国产商业大片如同包着华丽金纸的狗屎。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空前向好,可在这大潮中,充斥了一大堆华丽而粗劣的东西。
感谢导演马俪文!感谢金雅琴!感谢小姑娘宫哲!感谢电影《我们俩》!
大浪淘沙,这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艺术精品,必将永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