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演讲与辩论教学研究 高中史料教学的研究

黄娟(北京市十一学校博士后)

一.该主题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选修《演讲与辩论》的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演讲的基本素养

·范例学习

·相关链接

·综合实践

第二单元:演讲的思想性

·范例学习

·相关链接

·综合实践

第三单元:演讲的生动性

·范例学习

·相关链接

·综合实践

第四单元:演讲的针对性

·范例学习

·相关链接

·综合实践

第五单元:辩论的基本要求

·范例学习

·相关链接

·综合实践

第六单元:逻辑规律和辩论策略技巧

·范例学习

·相关链接

·综合实践

(二).选修《演讲与辩论》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1.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3.人教版必修二的框架

4.必修二第四单元及读本的内容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读本)《情与理的光辉》:

28.“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

29.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30.走向社会

31.与妻书

32.致卢梭

5.高中必修教材·表达交流之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三个子系统:

(1)口语交际专题:指导与探讨、实践与交流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朗诵

演讲

讨论

辩论

访谈

(2)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

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

(3)在“梳理探究”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

6.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梳理探究--语文专题活动

梳理:语言现象,语文知识;积累、整合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探究--专题研究:文学和文化现象;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梳理探究”内容安排一览表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优美的汉字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逻辑和语文学习

文言词语和句式

奇妙的对联

修辞无处不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走近文学大师

古代文化常识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影视文化

有趣的语言翻译

(三).该主题内容的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

1.人教版选修教材的五大系列和15个模块

(1)必修课程的自然延伸和提高。

(2)实现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统一。 

(3)注重语文学习的共同目标。

(4)突出本专题的特色和个性特征。

2.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课程结构在改变

(1)必修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和时代性,其目标是学生的基础和均衡;分为五个模块两大目标。

(2)选修课程着眼于选择性和时代性,其目标是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发展;分为五大系列设计出若干模块。

要之,满足兴趣、发展个性、提升专长是选修课程的终极目标。

3.选修《演讲与辩论》:

这门课程意在通过演讲和辩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与其他纯知识性或重在知识性的语文学习内容不同,演讲和辩论重在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在演讲和辩论的实践中获得提高,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活动设置,包括观摩、感受演讲和辩论活动;欣赏、研究一些演讲和辩论的范例,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通过活动设置,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合作的精神,培养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精神;在活动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和语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该主题的知识更新、拓展等

必修二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演讲单元。教材的要求明确侧重于文本的阅读,如抓主旨、理结构、明方法,体会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至于教参,尽管第一句是“本单元学习演讲词,侧重拓展运用”,但以下基本上说的都是如何把握文本。总之,就教材和教参而言,演讲的实践并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

必修教材没有设置单独的辩论单元。在必修四的表达交流之口语交际部分,辩论作为一个富有实践性的活动被列出。教材提供了最基本、最简洁的辩论知识(驳诘性和应对性;敏捷的才思、广博的知识和流畅的表达以及准备充分),并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期望通过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辩论的认识与了解,训练初步的辩论的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活动很有可能因为教学时间的紧迫、辩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和技能的高要求而作罢。而如果克服了诸多困难,真的要进行辩论活动,则仅凭这寥寥几句,又不足为据。

辩论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被用到。大到国际谈判,小到琐事争辩,辩论是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达成共识的重要手段。在语文学习中,开展辩论活动,不仅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而且借此可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准确的表达能力。因此,选修教材《演讲和辩论》对演讲和辩论的集中学习和实践锻炼,可以夯实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弥补不足,提高能力,并促使学生有选择性地发挥所长。

在必修基础上,选修教材《演讲和辩论》对这类活动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拓展:

1.演讲的基本素养。演讲者的精神气质,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必要而得体的势态语。

2.主题深刻和逻辑严密。演讲的思想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与挖掘其内在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做生活的有心人;(2)注意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对待一个论题,要从多方面进行挖掘和思考,避免人云亦云;(3)多读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多方面的积累中锤炼自己的思想。同时,为使独立的思想与新颖的见解能够服人,还需讲究逻辑和技巧。

3.讲究语言艺术。演讲的生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语言应力求栩栩如生,优美流畅;(2)生动的演讲往往得益于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3)生动的演讲应是激情的艺术。

4.演讲要有针对性。(1)要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来发表有积极意义的见解。(2)要充分考虑听众的情况(生活阅历、思想观点、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等),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3)要根据不同的演讲目的,选择不同语言的风格来恰当地表达感情。此外,演讲中的应变调控非常重要。当现场突发了意外的事情、听众产生了意外的反应或者演讲者发生口误说错了话时,需要演讲者随机应变,摆脱窘境,化被动为主动。

5.辩论的基本素养。明确辩论的基本要求,如实事求是、坚持平等原则等;提高逻辑思辨能力,主要指立场要鲜明,论辩要统一,语言要机警;锻炼语言修辞技巧,如运用比喻、比较、对比、引用等。

6.辩论的逻辑规律和策略。在辩论中具体、恰当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和辩论策略与辩论技巧。(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常见的逻辑错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辩论中容易出现的逻辑错误有:论题或论据虚假、概念或论题含义前后不一致或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理由与论题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违反了充足理由律)、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矛盾律)等。(2)常见的辩论策略有:攻其要害、攻其不备、诱敌深入等。常见辩论技巧有:反唇相讥、设喻类比、引申归谬(演绎归谬、类比归谬、矛盾归谬)等。

综上可见,演讲和辩论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思想修养,还需要训练有素的技能、技巧,要求是比较高的。

二.该主题的教学策略

(一)根据课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的分别规定:

(1)课程目标

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

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选修课程·语言文字应用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2)实施建议

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选修课程·语言文字应用

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确性和速度;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和语言风格。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据此,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演讲和辩论的实践运用上。通过学习教材范例,获知相关知识点,将之运用到演讲和辩论的实践上。其中,在精力的分配上,建议将辩论作为重点。一则因为必修教材学过演讲单元,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辩论好,且不排除某些地区、学校、班级可能已经进行过演讲的实践;二则辩论中的某些环节如一辩立论、四辩总结陈词甚或是驳立论阶段某些稍长些的发言都可视作为演讲,如果辩论能够进行得很好,那么,演讲就不至于困难;三则辩论难度大于演讲,因其具有驳诘性和应对性,这对选手的诸多能力如聆听、筛选信息、思考、组织信息、快速准确表达、心理素质等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说,演讲是静止的、单向的、单面的,那么,辩论就是流动的、全息的;四则在现实中的目前中国,就当前而言,演讲并不如美国那么普遍、实用,而辩论则更为常见,它是一种使用频繁的语言交流形式。大到联合国关于国际事务的争辩、法庭上是非曲直的诉争,小到工作中出现分歧时的争执,甚至生活中买东西时的讨价还价,都涉及辩论。很多问题正是通过辩论得以澄清,得到解决的,比如人们思想的沟通,正确认识的形成,合法权益的维护等。

教学难点:辩论的实施。在日常的教学中,演讲和辩论的各个方面的要素是分开来学习的,虽不至于各自为政,但作为具体的知识点,它们是一个个单个的、静止的、有明确分界线的个体。这是一种剥离了正常的环境的、静态的学习。但是真正的演讲尤其是辩论则完全不是这样。无论何种水平的辩论,它都完全是一种真刀真枪的全方位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现场展示和直播。辩手在辩论场上,是不可能把对方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或神情分解出来,归类到教室里某节课上所讲授的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的。稍微走神,你错过了对方的反驳,你就(至少是在这个环节上)输了。而且你的心理状态也就被破坏了。而是否能在极短时间内甩掉负面影响,重塑内心秩序,调整到良好状态,这得看各人的水平。而这,似乎不是一个短时间内的语文课所能做到的。

换个角度看,往大了说,这一辩论实施上的困难,其实也正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甚或是整体性的学校学习的某一困境的写照:在一个“去环境”场所(“decontextualized”setting)通过学习符号系统来获取知识。文字使具体经历抽象化,人们不再在真实的情景下和人们的交往中学习。当书本成为一个主要的学习中介时,学习成为一个线性的、机械化的和一次一个信息流的过程。学生面临的是教师和书本预先给定好的相当明确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严格的对错之分、结构良好。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教材,并用统一通用的评价方式来测验学习成果。但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另文再述)。

好在,辩论的实践正在试图弥补这一缺憾。它建基于如下认识:学习其实就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为了更加自如地解决现在或将来的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为此需要注重整体性——知识的整体性、个人的整体性、组织的整体性及生活本身的整体性。现实情境要求人们主动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之后才能解决问题;现实情境中人们面临的问题一般是结构不良的,并无标准答案,解决问题需要具有创造性;现实问题是高度复杂、混乱而棘手的,问题的解决通常要考虑众多的实际因素,即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同时,研究表明,人们是通过身体和思想同时进行语言的、非语言的、理性的、情绪的、身体上的、直觉的学习的。

(二)教学策略

总体策略:直接进入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带出需要明了乃至掌握的演讲和辩论的相关要素(即知识点)。目的:在抽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架起桥梁,在具体运用中使学生遭遇问题、带着问题去主动寻求解决之法和路径。换言之,以问题意识唤醒学生内在的激情,以这种主动性引领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着转变:

聚焦三维目标:课程价值的思考者

追问课程本质:学科专业的播种者

立足学生需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重视有效学习:合作探究的协作者

提供专业支持:资源保障的服务者

关注自身成长:终身发展的示范者

……

原则:全员参加。避免精英教育,立足民主原则。

方法:跳过演讲实践,直接组织辩论。这是为了避免因平均用力而导致“雨过地皮湿”,故集中优势兵力加大马力,聚焦核心碉堡,反复夯实基础、锻炼能力,也顺势培养出对小土堆(演讲)的进攻能力。

具体步骤:

1.确定赛制:四对四团体辩论赛。

2.组队。两种方案:一是打破班与班的界限,两个平行班合作(如果是实验班和常规班合作,只要引导得当,会对双方都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以鼓励竞争、互相学习、促进友谊、丰富生活。二是限定在本班内进行。现以前者为例,具体做法:(1)任课教师把她(他)所任教的两个平行班(以“1班”和“2班”为例)组织起来,每个四人小组中,包含两名1班、两名2班的学生,自由组合和教师指定相结合(如果班级中已经成立四人学习小组,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迅速成立四人辩论小组)。教师把关,兼顾各种情况主要是能力强弱的搭配,避免强强配、弱弱配的现象,如果可能,最好每组都有男生、女生。(2)自由产生组长(相信学生绝不会选能力最弱的当组长)。(3)自由结合,每两个四人小组构成一个大组,组内抽签确定正方、反方。

3.确定辩题。把事先准备好的辩题(可以用书本上的原题;可以老师指定;可以从学生中征求;也可以三者合用或采用其他办法)标上号,各大组抽签决定。

4.确定辩论顺序。各大组抽签决定。

5.确定辩论赛的总体规则。(1)各大组长组成辩论委员会,内部投票产生理事长,处理辩论的所有学术性问题。(2)下一场辩论大组的8人为上一场辩论服务,其中第一场辩论大组为最后一场辩论大组服务。服务内容一:1人担任主席,其余7人担任评委。服务内容二:赛前布置赛场,赛后恢复原样。服务内容三:撰写报道。服务内容四:其他事务性的工作。

6.产生辩论规则、辩论赛程序、辩论赛评分标准细则及表格,确定奖项设置,撰写主持词(主席用),制作辩论赛计时器和点名器(供观众提问环节冷场时用)。由辩论委员会负责。

上述六个步骤,至少应在第一场辩论前两周完成。如果没有其他事打岔,一旦启动系列辩论赛,基本上就是每周都有一场辩论赛(每周辩论赛不宜超过1场。因为一般来说,学生大多是第一次参加辩论赛,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准备且需要克服较大的心理负担,而学生是同时学习7-8门课,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都聚焦在一门课上。而且,参加辩论赛对辩手、评委、观众三方而言,都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故不宜过于频繁)。每场辩论赛预留时间应当在1小时左右,因为除了辩论环节(约32分钟左右),还有主席主持、点评嘉宾、观众提问等多种角色和环节参与其间,免不了会出现失误、设备失灵、气氛过热刹不住车欲罢不能……,并且还有当场公布获奖名单、发奖、合影留念等环节,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超时。如果预留时间过短,心急毛躁会影响效果。所以需要用两节连堂课的时间进行一场辩论赛。如果是两个平行班一起比赛的,可能涉及到调课等等。倘若调课有困难,建议改用班会课连同自习课的时间(落下的班会课可用语文课的时间上)。

7.进行系列辩论赛。具体操作参见“相关资源”中的文件夹:《组织者及主席专用资料》。

8.赛后要进行报道,可以平面纸质和网络版同时进行。如果有可能,可以对每次辩论赛的后续报道进行评奖,评出最佳报道,以跟帖的质和量为依据。

9.辩手进行文字总结。总结要求分三部分:(1)辩论赛记录。含题目、时间、正反双方人员名单、获奖记录、各环节各辩手的发言、观众提问环节的精彩问答。(2)赛后感悟。含花絮、情绪、人生启迪等等。(3)致谢短信或短札。向那些在整个辩论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帮助过你、启发过你的人和事、物(含一朵花、一棵树……)表达感谢。建议图文并茂。

10.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全年级(或者是文科班部分)进行一次精英辩论赛。各班推举优秀者组成辩论队并进行公开的辩论表演赛。赛后的报道和总结安排同上。年级语文组或者是文科班领导小组可以趁势进行文科思维讲座、展开系列活动。

11.上述种种,有一个可能的陷阱或者说是常见的、习焉不察的困境,就是容易陷入事务主义,或者说是沉沦在“技”的层面。即,辩论技巧花样繁多辩论场上热闹非凡看起来非常成功,但缺乏深层次的对人内心的触动、对智慧的提升、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到了这个阶段,就需要教师引入更高一层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柏拉图的作品可能太深奥。不妨采用大多数人都喜欢的形式——看电影。建议电影《伟大辩手》(见“相关资源”)。引导学生讨论并撰文。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语言的力量。

12.非辩论赛的语文课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习内容:

(1)依次阅读选修教材《演讲与辩论》,回答课后的“欣赏借鉴”,在各人回答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出一份共同认可的答案,然后与教参上提供的答案比较,订正并适当批注比较心得。

(2)以单元为单位,小组讨论,归纳出各单元所要求和提示的演讲与辩论的能力要素。见本文档第一部分的四“该主题的知识更新、拓展等”。

(3)以小组为单位,在各单元的“应用尝试”中,每人至少选择一题,在组内进行尝试性的实践。小组必须为每个成员量身订造,设置一个奖项并写出颁奖词。然后公推一个成员代表本组晋级班级比赛。要求尽可能采用环节(2)所归纳出的能力要素。

(4)以全班为单位,进行“应用尝试”比赛。辩论委员会当堂为每个参赛者量身订造,设置一个奖项并写出颁奖词。要求只能采用环节(2)所归纳出的能力要素。

(5)如果有可能,在“应用尝试”的两个级别的环节,进行同步报道(纸媒和网络可同时进行,发行的级别不限,最低小组级)。

(6)如果学生感兴趣,建议利用周末的时间观看影片《伟大辩手》,并撰文写下他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作为一项基本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语文学习活动,辩论使学生面临全方位且无所逃遁的考验。

1.赛前充分准备。

每次辩论赛都会有辩手到了场上才发现:对方所掌握的资料远比自己充分,己方的观点对方了如指掌,攻出去的每一炮弹几乎都成了送上门的礼物;面对观众提问措手不及,无论是角度还是事例都闻所未闻,加以紧张,基本丧失思考能力,更遑论回答了,只能吱吱呜呜或当场失声。每一场辩论赛后,都会有辩手深有感触:充分的准备是进行成功辩论的前提条件,辩论中的机智和情趣虽然与辩手的良好知识修养有关,但也有赖于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个人在具体的辩论过程中可能只有三两分钟的陈述,或者是几十秒甚至几秒钟的提问或回答,但是其中包含的语言表达的自动化和严密性、认真倾听和迅速反击的准确性和敏捷性等,是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实践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时,各个辩论小组的组长和组员也都会认识到:辩论准备还需要有一种团队精神。代表队中的每位成员都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团队贡献力量。这既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的机会,也是使自己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过程。已经参加过辩论赛的“前辈”会谆谆教导同学:辩论准备主要体现在收集材料、制订对策和模拟演习三个方面。此外,他们还会言传身教:千万别等到临上轿子现扎耳朵眼,一定要至少至少提前一周准备!因为在你辩论的那一周,你是不可能停掉其他课、不写作业的!同时,他们还会传递悄悄话:别的地方做得不好别人不一定知道,可这个,你没地儿逃啊!所以,还是好好准备吧!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养成凡事多走一步、早作打算、赢得主动权的良好习惯。

2.赛场情绪控制。

(1)紧张,恐惧,表现为手脚乃至全身不同程度的发抖、说不出话(辩手一下子懵了,站在那,脸涨得通红,眼盯着桌面不敢抬头,估计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嗡嗡”声,即便手里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料,但还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或一反平常表现非常大声的喊出来(这一点还好,会使人误以为该辩手非常勇敢、坚定、有备而来)。用辩手刘若曦的话说:“这是一场从头抖到尾的辩论。其实这种场面是很残酷的,基本上没有人能够帮你,而是都眼睁睁地看着你,即便是己方辩友,也只是维护观点而不是维护你,这是理所应当的。”学生都明白,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捷径,唯有调整心态、多加锻炼:“这次辩论,只是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挑战而已。未来的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带我们。在一次次历练中,我们慢慢学会了调整心态,学会了如何处理问题。”

(2)高度紧张,高度戒备,导致言语失态有失礼仪和风度。在《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赛上,有观众提问反方:道德是个行为,如何落实到行动上?反方无奈,情急之下,唯一的男性辩手主动起立回答:“我们来这儿讲课,你来听课,不要打断我们,就是有道德的表现”。赛后,该辩手懊悔交加;被无礼诘问的观众是另一个班的学生,该班经过全体讨论,写了一封信安慰、劝解该辩手:“基于过分紧张的原因,使得回答者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当堂理解得出一系列不当结论,并以欠缺妥当的措辞十分针对的将答案强加于提问者身上,有失风度与水准。结果固然不好,但大家都能理解反方二辩的紧张心理,而由此给出略显无礼的回答,并非当事人故意……每位同学都可以算是辩论场上的新手,对突发情况的灵活处理稍有欠缺,提升这一能力也正是举办班级辩论赛的初衷之一。这次不和谐事件的发生在另一方面看也是对两班同学一次很好的教育。我们应该承认、分析错误原因,但同时也要看到它发生的意义所在。如果一味否定,对该言论不当同学进行彻底、绝对的批评,不仅不利于他的反思、总结,就辩论会而言,也是对未辩选手们的一种限制,使得观众有想法时不敢提问,回答者也不敢充分表达己见。这样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3.辩论的评判标准。

一开始学生会下意识的担心:这个事,道理好像不容易说得清啊,而且我对它的理解也就这么多啊,短时间内好像我的认识也不会突飞猛进啊,我们怎么才能赢呢?这时候需要教师的介入。方法:(1)对比阅读:材料:《演讲与辩论》中六篇辩论、郑国民论文《道尔顿制教育在中国实验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从行文和内容的角度比较两者区别。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得出结论:辩论比赛不同于撰写学术论文,它不需要作者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辩论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比赛活动,对优胜的评判不是从辩论观点的是非曲直来定夺,而主要是以语言的逻辑和修辞、论辩的风度和智慧等方面为标准。换言之,对辩论的评判是从语文角度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的。(2)揣摩教材上的辩论文稿,从语文和能力的角度找出可供学习的方法。参见本文本第一部分“四该主题的知识更新、拓展等”。此处不赘。

4.辩题的选择。

学生选择的辩题和一些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辩题,存在着一些问题。常见问题如下(只针对学生报上来的辩题而言):

(1)难度过大。如“乱世应不应该用重典”,涉及多个角度如历史、政治、行政、司法、伦理,需要对多个层面进行探讨,包括人道主义、人性关怀,并且还需要在现代法治社会的背景下观照这一古老的封建社会的命题,所以,尽管“犯其至难图其至远”是一种值得讴歌的品格,但对初次进行辩论尝试的高中生来说,选题最好还是以难度适中为好。如果遇到这类问题,我的处理策略是先观察,只要学生还能勉强对付,就采用,一则是尽可能不要打击学生积极性,二则是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潜力,三则是评判时适当放宽标准。然后在点评的最后在高度褒奖之后点出如果辩题难度适当适中一些可能会更好。

(2)逻辑不严密尤其是正反双方并不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且主观性太强,如“人为自己活着快乐还是为别人活着快乐”等。主观性太强的题目,观点大多因人而异,偏重于各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没有进行理论层面探究的必要。不过遇到这类辩题,教师宜冷处理。换言之,采用它作为辩题且在辩论前不做评判。通过辩论,学生尤其是辩手然后是听众自然的就会发现这其中的交叉关系、因主观性而带来的模糊性、不可辩性。这种亲自发现的问题从而掌握的规律比教师的说教管用得多。

5.辩而不论,缺乏实质的交锋。

通过出其不意的定义绕过对手的攻击,但整场辩论因为双方的定义不同而没有实质的交锋点,也许几句关于定义的辩论和调侃能令观众捧腹大笑,但从某个角度讲双方只是在各说各的命题而非在讨论同一个命题。辩论的本质在于论,在于真正的思想交锋,一味地诡辩毫无意义。这个问题一般有高低两个层次。

(1)低层次的不交锋,表现为自说自话各干各的不理对方隔空打拳,典型话语是“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但我方不同意这种观点”。至于为何不同意,则完全没有说明,只是把自己先前所准备的关于这个话题的材料读一遍,缺乏就同一个具体对象的分析。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捷径,它取决于辩手的本身素质和能力。针对某一次的辩论,教师可以做的是帮助他事先多做准备,尤其是准备对方的思路,以期在赛场上能稍稍接榫。

(2)高层次的不交锋,表现为炫技。过于追求辩的技巧而忽略对于思想的交锋和碰撞。辩论不仅是语言的交锋,更是思想和智慧的碰撞,考验双方的不仅是是反应能力和语言的运用,更是思想相互碰撞而溅起的人类智慧的火花。最终决定辩论成败的不应该只是诡辩和巧辩的术的层面的提高,更应该是对于真理的的探究思想的启发,和智慧的启迪。不仅要辩的精彩,还要辩的有价值,论的有意义。一些出色的辩手在场上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对手拖入陷阱,或时不时说出雄辩的语言。然而他们在准备辩题的时候却缺乏对辩题本身自己的思考,只是为了辩而辩,为了胜败而辩,赢得的只是辩论赛的胜利,享受的只是比赛的乐趣,而偏离了辩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个问题的解决更没有捷径。一方面这是社会风气的浮躁、浮华、轻飘所致。这种土壤上要想长出深沉、有真正内涵的大树,难,但更应该做。可以着手处:辩题。辩题要事关当下社会,既不要空对空、轻飘飘地滥情,也不要用伪问题来故作高深,这个方面可以学学民国时期各省的国文高考题,当然法国高考题就太高了。与社会实际紧密挂钩的辩题,不仅可以锻炼辩手说辩的能力,更可以促使其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认识。这样的辩题不至于使学生泛滥到伪抒情和诡辩的小道,其现实性是两岸,把思考规定在往深广度挖掘的正道上。这样的辩题有价值、有意义、值得一辩,能真正提高辩论者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辩得有技巧,论得有深度,走出只辩不论,只重形式而轻本质的误区。

6.参加辩论赛的定位和心理状态。

过分关注输赢,而非辩论本身。辩论过程中有时候为了营造一种气势,就采取极端化的策略,硬说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夸大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辩论就流于辞气浮露、品位低俗,格调喧嚣。辩论应该是在一个很文明的环境下进行,双方以获得思想上的交锋融合、自我提升为目的的,输赢只是身外之物。这点有难度,但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四.该主题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

第二部分的“教学策略”论述了需要采用辩论的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的原因。与此相应,检测方式也是围绕这种学习方式进行的,同时又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和提高。检测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具体计算方法:

辩论场上的表现70%+辩论赛后的总结30%=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辩论场上的表现:

设置两条线:及格线:上台、开口;优秀线:最佳辩手。然后参照每场辩论评委给每位辩手打的分、结合该学生在辩论赛中投入多少(如主席、组长就比普通辩手多投入、多收获),老师和小组一起给出每位学生的分。

辩论赛后的总结:

含两部分:辩论内容+赛后感悟。前者意在允许辩手事后再对辩论内容进行整理、完善、提高自己。后者意在考察学生的观察、思考、提升和学习能力。

作为一项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也作为一项几乎对于所有人都是新手的、具有开创性的活动,建议给分适当宽松,不必苛责。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激情,然后他自己生发出内在的需要:我要继续求索。

附录两份:“去向哪里和与谁同行哪个更重要”的内容和赛后感悟

附录一:辩论赛“去向哪里和与谁同行哪个更重要”的现场发言

去向哪里和与谁同行哪个更重要

——6班8班系列友谊辩论会第一场

目录:

一、辩手阵容及观赛阵容

二、获奖名单

三、辩论过程

(一)、开篇立论

(二)、攻辩阶段

(三)、自由辩论

(四)、结辩环节

四、对辩论的反思

.辩手阵容及观赛阵容

正方

反方

一辩

张卓雅

王鸣

二辩

张昊

李铮

三辩

张雨寒

康馨文

四辩

郭天源

姚雪

主席:唐明夫

评委:易舒冉王玉勍朱海铮翟莹权鑫刘丰衔吴悠悠

观赛老师:刘梅老师、王茜老师、黄晓鸣老师、李亮老师、黄娟老师

观众:6班8班全体同学

.获奖名单

获胜方:正方

最佳辩手:正方一辩张卓雅

最具潜力奖:正方二辩张昊

.辩论过程

(一)开篇立论

1.正方一辩(张卓雅)

我方认为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

首先,去向哪里指什么。去向哪里不仅指目标,还包括符合客观实际的,由目标而生的理想和信念。去向哪里决定方向和任务,是一个根本问题。苏格拉底曾说过,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以婴儿、植物人等不在今天的辩题之内;又由于当下我们讨论的是人们行事的根本。所以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的人或群体更不在今天的辩题之内。

明确了去向哪里,再来分析与谁同行。与谁同行是一个选择问题,是具体的环境问题。没有根本方向与任务的引领很难决定与谁同行。成功本身就是指实现既定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与神仙同行,也不能说是成功。

罗勃朗宁曾说过:“雄心壮志是苍苍黑夜中的北斗星。”的确,明确的目标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若不知方向,便会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纵使有技艺精湛的水手、慧眼识珠的伯乐,使我们飘荡奔逸、徜徉恣肆,但终亦何所底乎?如果说路有多远,不在于去向何方,而在于与谁同行的话,那么没有方向的路,走得再远又有什么意义的?虽然人生偶有扶持,但走完我们人生道路的只有我们自己。敢问未来人生道路上若有人缺席,你是否要选择放弃?

培根曾说过:“跛足而不迷途者,胜过健步如飞误入歧途的人。”无论同行者怎样推动还是阻碍都是不能产生决定作用的。人肯定是向自己目标迈进的,与谁同行只是附带条件。正如去向哪里是战略,与谁同行是战术。成功的战斗前必定有明确的战略。没有目标的行动时瞎忙乎,如竹篮打水,出力而不讨好。即使载着你同行的是飞机,也会南辕北辙。

最后请允许我再将我方观点作一陈述。

去向哪里和与谁同行在本次辩题中相伴而生,并无时间先后之别,请对方辩友注意,我方没有也不会否认同行者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但是我方要让对方辩友明白的是,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这一真理。

“哪里”是一个抽象概念,也可指自身的理想和心愿。与他同行不也是你心中做出的选择,与他同行,不也是你所选的去向哪里吗?既然去向哪里包含与谁同行,我方更加坚定地认为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

下面,很荣幸地邀请对方辩友,与我方,为大家“献上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这一共同的去向哪里,而同行!

2.反方一辩(王鸣)

我们把“与谁同行”定义为前进过程当中的一个伙伴,工具甚至是机遇,是一种客观大环境,而把“去向那里”理解为目标,是一种主观个人意愿。因而我方认为:虽然去向那里必不可少,但是与谁同行对个人人生道路有更大的影响,自然也更为重要。客观大环境影响了主观意愿的形成与发展,主观意愿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处在客观环境影响下慢慢形成变化,发展的。众所周知,任何人生下来思想意识处于零的状态,不要说主观意愿,就连他独立的个人意识都是由身边的父母亲人影响而成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很好的例证。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在外面玩游戏,而他专注于堆积木,他的父母观察到他乐于思考,便给他买了很多积木,图书等。并且他的父母正确引导他积极的思考问题。正是因有这种正确的引导,才是的爱因斯坦的思维得到了有利的锻炼,从而才有了后来伟大的爱因斯坦,因而没有与谁同行这个客观的大环境又谈何主观意愿。在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他的人生目标亦是不断改变的。鲁迅先生曾多次改变他的志向,最终成了一个具有时代影响力的革命家,文学家。这不正是印证了客观环境对实现个人价值更有力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与谁同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况且,就算确定好了目标,而没有好的伙伴,没有顺手的工具,以及适当的机遇,目标都难以实现。正如王安石所说: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而唯物主义也正是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去哪里是你要与谁同行决定的,去哪里是一个主管的想法,他取决于谁这个客观的条件,客观决定主关。你不要与谁同行,决定了你终究会走向那里,而与谁同行并不仅仅指路上的同伴,还可以师生在路上的一切外部因素,比如周围环境。当你选择去名胜古迹,文化遗产,你实际上是选择了与中国文化同行,你去领略奇山异水,自然风光,实际上是选择了与自然同行,你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与谁同行,故我方认为与谁同行更重要!

(二)攻辩阶段

1.反方二辩(李铮)

首先我想说,今天题目是关于人类群体行为目标选择与伙伴选择之间何者更重要的比较性问题。只有目标没有同行者的孤立个人行为和没有目标有同行者的漫游都不应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因为两者却以则不可比较,作为一个比较命题,需要确定一个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对人生之路影响力作用的大小。

首先,客观上讲,要想成功不可离开客观环境,人具有社会性,托翁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以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一样不可能生存一样,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将诚信,弘美德,抛弃自私和功利主义,从而达到人类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个宏伟目标的实现,不可能单枪匹马的一路畅通走到底。对方辩友虽然在一开题就明了自己承认客观环境与目标的同等重要性,但是在举例中却多次提到如果有哪一方,如果以没有哪一方为前提的例子,我方认为这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

作为一个会思想的个体,是易被周围环境塑造的,由于他的年龄,阅历,成熟程度的限制,及他的个人品质,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不具备把走向那里一锤定音下来的能力,需要同行之人之物的援扶,得到的收获比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更有价值。不错,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但实现走向那里在脑海里即使存在概念,日后梦想成真也是极少数的,就如我们大学的选择,是为了走向一条似锦的前途之路,专业的选择有时至关重要,而据调查,高考志愿凭兴趣而定的仅占42%。父母决定占26%,听老师一件占9%,42%兴趣定专业的人中,26%毕业后专业对口,其余不对口,方向一直明晰,但却由于独行侠的作风缺少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让自己的未来搁浅在荒漠之中这完全与当初美妙的理想目标相悖啊。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那请问对方辩友,没有舟没有马你又何谈去向哪里呢,况且目标也有正误之分,正如我刚才说的,我们在与他人同行的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目标进行调整,不断修正自己目标的不足之处,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成功,所以我方认为与谁同行比去向哪里更重要。

从价值层面上讲,与谁同行更为重要。卡夫卡说:在一个没有价值的社会中,确立方向已没有意义。用虚无取代价值的时候,个人对目标的选择就毫无意义,无论何种生活都将是虚无。正如少年班的孩子,他们有超高的智商和绝对一流的学习能力,可是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同样需要与他人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个人价值。而他们正是因为缺失了与人同行这一过程,导致不能融入适应这个社会。所以与智者同行,与价值同行可以更清楚目的地性质,去向那里才是有可能的事。去向那里是人内心的选择,是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如果与良师益友同行,无疑能修正我们的这些观念,使之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目标同行让我们懂得自理,而面对的环境和个人的素质却更大程度的决定了我们的成就,我们与谁同行决定我们能走多远,自己成就大,就有准确指点,优秀与否则有什么样的朋友。

综上,我们不否认目标的重要性,而人生路上优秀的伴侣,那将会寻觅到一条快速成功的捷径,即使同行的人,物,尤其不可回避的恶略性质或误导性,我们相信吃一堑长一智。

去向那里,关键看与谁同行。所以我方认为,与谁同行比去哪更重要。

讨论关键:1,哪个更重要。不做那个没有的假设为前提

2,强调客观环境的重要性

3,强调团队比个人的关系,寻求突破口

4,在维新与唯物的问题上寻求突破口

2.正方二辩(张昊)

对于反方一辩所提出的理论,本方对此有不同见解。

首先,反方所说的“客观是大环境,目标是主观个人意愿的”的观点,我方认为是不妥当的。我方认为去向哪里与与谁同行都是客观的。去向哪里是一个发展趋向,一个目标。然而事物的发展趋向和每个人的目标都是必须符合客观的,一切要想从实际出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去向哪里也是客观的。其次是“客观影响主观”这个观点,我刚才已经说出去向哪里也可以是客观的,所以该观点并不能作为反驳我方的论证。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人都总会先有一个发展趋向,有了这个趋向,我们才会选择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没有人会是先去选择伙伴,然后在选择去向哪里,因为你们的路可能各不相同。而且,我方认为去向哪里和与谁同行都是可选择的。对于反方提出的“父母影响刚出生的婴儿”的事例,我方觉得这个事例是在欠妥。父母是我们不可选择的,当我们降临的那一刻,我们就无权选择我们的父母,而他们也就必定成为我们的伙伴。如果反方一定要纠结于此,那么本次辩论会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最后就是反方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例子,我方不否认这个例子的正确性,但是,我方要指出的是这句孔子的话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得出的,脱离了那个背景,那么孔子说的这句话就是不成立的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学习儒家思想为的只是能在常听做官,为国家建功立业,这也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因为他们学的都是儒家思想,故能互相帮助。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你同行的人是优秀的固然是好事,但不能盲从别人,别的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是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选择自己学习的目标。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

3.正方三辩(张雨寒)向反方二三四辩提问

精彩提问:请问对方辩友,既然你们如此强调同行者和过程的重要性,那么高中三年我们大可享受过程就好了,何必要高考呢?——张雨寒

精彩回答:关于高考这个问题,我们选择高考是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必做的,如果当时高考是可选择性的,我想那就没什么人会参加高考吧。而且选择上十一学校也是因为你需要良好的环境,有老师同学的帮助。其实也许你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目标说要考什么职业,但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老师的帮助下,你能更明确目标。所以我方认为与谁同行比去哪更重要。——康馨文

4.反方三辩(康馨文)向正方二三四辩提问

高中演讲与辩论教学研究 高中史料教学的研究

精彩提问:

1.众所周知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刘邦项羽心里都有明确的成就霸业的目标,刘邦在韩信等谋士的帮助下,最终称霸。请问这是不是证明与谁同行比去哪更重要?

2.从朱者赤,近墨者黑,到妇孺皆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无一不证明了与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同行会使我们见多识广,在黑暗中为我们燃起扬帆远航的灯塔!这是否也证明了与谁同行比去哪更重要。——康馨文

精彩回答:

郭天源:

1.刘邦的成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谋士的帮助和影响。但是,刘邦要成功,首先他得渴望成功,有称帝的决心和目标,才会去行动、去招贤纳士。如果少了这个大前提,刘邦也就不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2.对方辩友提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到这个成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家长经常教育我们,你要跟小五玩、小五是个好孩子,不要跟小六玩、小六贪玩不学习。请对方辩友不要忽略一个大前提,老师家长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他们都有对孩子发展的希望和期许。希望他们变得优秀、健康成长。如果他们没有这个目标、没有这个大前提,那么孩子跟谁玩都无所谓了,不是吗?

5.正方一辩(张卓雅)做攻辩小结

第一,对方辩友任意扩大了“与谁同行”的范围,这点我方已在立论中讲得很清楚了。

第二,对方辩友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比较标准,致使对方辩友一直在去向哪里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来讨论与谁同行的重要性。而这,正证明了我方去向哪里是与谁同行的前提和基础这一观点。

第三,对方辩友把一个个小的目标的实现理解成与谁同行,而事实正是这一个个小的“哪里”的积累使得我们最终到达了大的目标。

与名胜古迹等同行,正是源于确定了如此的目标。

6.反方一辩(王鸣)做攻辩小结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去向哪里是指个人主观意识所强调的结果.与谁同行中的"谁"不仅仅指的是同伴还包括机遇,工具等所组成的客观大环境."同"指的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团结互助."行"指的是人发生的一种动作和行为的过程.我们把“与谁同行”定义为前进过程中的同伴、工具甚至是机遇,是一种客观的大环境。而把“去向哪里”理解为目标,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意愿。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与谁同行”和“去向哪里”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因而我方认为,虽然“去向哪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与谁同行这一客观大环境比去向哪里这一主观意愿更有利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自然也就更为重要。

客观的大环境影响了主观意愿的形成与发展。主观意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所处的客观环境影响下慢慢形成、变化、发展的。众所周知,任何人生下来思想意识都处于0的状态。

在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他的人生目标也是不断改变的。鲁迅先生多次改变他的志向不正是印证了目标的这种不确定性吗?况且,就算确定了目标,没有良好的伙伴、顺手的工具以及适当的机遇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与谁同行是一种客观的大环境,是物质的,而去向哪里只是一种主观的意愿,是意识的。物质与意识这两者的争论永远也不会结束!庆幸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很好的回答了这两者的争论问题,并且以这一观点印证了我们的唯物主义信仰!

三)自由辩论

正方思路:去向哪里和与谁同行都是客观的,也都具有主观性。

同伴对自身的影响,是在目标确立的前提和基础下才进行的。

1所谓不破不立只有目标的特例独行和没有目标的与谁同行,不在今天的辩论范围,对方辩友刻意扩大同行者这一外部因素对主体发展的作用而过分忽视目标及信念这一内部因素对主体的发展决定作用是不正确地。

2.用与谁同行决定去向哪里来论证今天的辩题是不恰当地,因为不能用两者关系来论证三者关系,判定谁更重要是要比两者谁对主体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3对方辩友用单个因素的重要性来比较两种因素的重要亦是不对的。

举例:爱迪生发明灯泡时,身边的人都不理解,甚至有权威的学者认为电灯是不现实的,要让每家每户都用上电灯,那一个城市得多少的发电厂啊,可是最终爱迪生成功了。

○1理想目标是人生的明灯。内因对事物起着决定作用。有了崇高的理想目标,即使和平平庸庸混混噩噩的人在一起,不仅不会受影响,反而会反过来影响他们。

○2理想目标是人生的指路标。不管周围的人怎样,一个拥有理想目标的人都不会偏离人生的航向。而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3好的目的地完全可以忽略同伴的重要性,只是一个人的旅游难免寂寞。但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最终的结果总是最重要的。

○4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一个人缺乏崇高理想,即使在周围人为理想而打拼的时候,他却无动于衷,不知自己要干什么,这样环境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5具体到“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这个问题上面。去向哪里就是我们的目标,定下了目标才能选择和谁去,或者一个人独行。的确,与谁同行可能会影响我们“去哪里“时候的心情,会影响路上的气氛。但是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完全可以自己消除或减少这种负面的影响,不为它所左右,“出淤泥而不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是每次都要等到你如意称心的环境出现,你才开始做你的事情,那我敢断言,你将一事无成。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生活就是在不断的困难和不断的战胜困难中前进。反之,去向哪里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色彩,光明的红色,忧郁的蓝色,还是无边的灰黑。如果你选择了你认为最好的伙伴和你同行,创造了最好的环境,然而你选错了自己的方向,走在了一条走向毁灭的道路上,

那么这种所谓的好的氛围,只能使你在堕落的泥沼里陷的越来越快而浑然不觉,因为这种你所选择的环境迷惑了你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像是说周围的人可以影响你,可以使你变好或者变坏,其实不然。因为“近朱”或者“近墨”这两个方向是你自己选择的。“朱”或是“墨”是你前进的两个方向,你想“朱”你才会“近朱”,你想“墨”你才会“近墨”。举个我们现在身边的例子。就好比我们的新视野论坛,刚成立时创始人肯定想过把它办成一个什么样的网站,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娱乐性的?严肃性的?……这就是网站发展的方向问题。只有决定了这个原则性的问题,才能去构思,建设,才能去找到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才会有今天的“新视野休闲娱乐论坛”。反之,如果先找了一帮朋友,个个有不同的看法,个个有自己的思路,七嘴八舌,耽误了时间不说,最后有没有这个论坛都不知道,即使有,也可能是个四不象。“的确,与谁同行可能会影响我们“去哪里“时候的心情,会影响路上的气氛。但是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完全可以自己消除或减少这种负面的影响,不为它所左右,“出淤泥而不染”。”如果按照对方的观点,那汪精卫大可以说“我是爱国者,只不过我的同行者稍微影响了我们中国的气氛”?

综上所述,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

反方思路:外在环境更重要,强调客观大环境

与谁同行是我们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去向哪里是我们的目的。

1.客观上讲,要想成功不可离开客观环境,人具有社会性,托翁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以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一样不可能生存一样,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将诚信,弘美德,抛弃自私和功利主义,从而达到人类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个宏伟目标的实现,不可能单枪匹马的一路畅通走到底。

2.作为一个会思想的个体,是易被周围环境塑造的,由于他的年龄,阅历,成熟程度的限制,及他的个人品质,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不具备把走向那里一锤定音下来的能力,需要同行之人之物的援扶,得到的收获比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更有价值。不错,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但实现走向那里在脑海里即使存在概念,日后梦想成真也是极少数的,就如我们大学的选择,是为了走向一条似锦的前途之路,专业的选择有时至关重要,而据调查,高考志愿凭兴趣而定的仅占42%。父母决定占26%,听老师一件占9%,42%兴趣定专业的人中,26%毕业后专业对口,其余不对口,方向一直明晰,但却由于独行侠的作风缺少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让自己的未来搁浅在荒漠之中这完全与当初美妙的理想目标相悖啊。

3.从价值层面上讲,与谁同行更为重要。卡夫卡说:在一个没有价值的社会中,确立方向已没有意义。用虚无取代价值的时候,个人对目标的选择就毫无意义,无论何种生活都将是虚无。与智者同行,与价值同行可以更清楚目的地性质,去向那里才是有可能的事。去向那里是人内心的选择,是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如果与良师益友同行,无疑能修正我们的这些观念,使之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目标同行让我们懂得自理,而面对的环境和个人的素质却更大程度的决定了我们的成就,我们与谁同行决定我们能走多远,自己成就大,就有准确指点,优秀与否则有什么样的朋友。有一个好的同伴,即使目的地是个无趣的地方也可以玩得有声有色。

4.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没有马,没有舟和谈实现理想呢?

5.强调高考过程中的客观大环境,谈到今后,举少年班这一特例。

6.释迦摩尼与水的故事

7.刘邦项羽的故事,强调相同的志向,在别人的帮助下结果不同

8.孟母三迁

9.游褒禅山记

精彩亮点~

去向哪里就是基础和前提,与谁同行是一块一块的砖,而去向哪里是地基。有了地基才能盖房子,不然空垒砖,房子是会倒的!张卓雅(正方)

(四)结辩环节

正方四辩(郭天源)做最后结辩

我方认为,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

首先,去向哪里不仅指目标,还包括符合客观实际的,由目标而生的理想和信念。去向哪里决定方向和任务,是一个根本问题。罗•勃朗宁曾说:“雄心壮志是沧沧黑夜中的北斗星。”明确的目标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如果我连去向何方都不知道的话,就如同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如果说路可以走多远,不在于路有多长,而在于你与谁同行,那么没有终点的路,走的再远又有何意义呢?只有确定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确定通往罗马的条条大陆中,谁与我们同行。

时间飞速流逝,我们的生活必须是建设性的,有明确目标的。否则,宝贵的生命就会在缺乏方向的碰撞中渐渐消逝。明确的目标是我们的强大动力,让我们以饱满的精力追求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或不同的方式去走我们自己的路。如果有人值得你放弃自己的路,与他同行,那么在你心中也已经作出了选择,也是间接的为自己。与他人同行难道就不是你所选择的那个“哪里”吗?人肯定是向着自己人生目标迈进的,与谁同行只是附带条件,毕竟自己的一生要自己去走的。当我们有了目标,决定了方向时,就算是孤独一人,我们也要自己去闯。

风儿可以吹飞一张大纸,却无法吹跑一只弱小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不顺从。都说“有志者,事竟成”,却不是“有朋者,事竟成”。虽然人生多扶持,但要走完我们自己的人生的就只有我们自己而已。如果某个人在你的未来缺席了,你也一定不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眼前路。

所以,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

2.反方四辩(姚雪)做最后结辩

首先,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有什么样的意识。环境造就人,存在决定意识早已成为古今中外指导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反过来讲,无论是井底之蛙之偏狭思想,还是异想天开之荒诞想法,抑或是闭门造车之迂腐理念均由没能与现实环境同行而导致。

其次,同时与谁同行不仅决定了去向哪里,是其主观方向性的正确引导,而且还是去向哪里客观现实上的成功保障。以史为鉴,古今中外有多少盛世王朝与圣明贤达之士同行而兴盛,相形之下,又有多少帝王将相与奸佞狡诈之徒为伍而衰败!反观现实社会,我们会有更为深刻的体验。于社会大的层面来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不能与社会同行的时代业已不复存在,与国际社会大环境同行可以让不断矫正我们偏离正轨的步伐,明确我们未来的前行轨迹;从个人小的方面来看,从古人常云的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到妇孺皆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无一不证明了与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同行会使我们见多识广,受益良多,同时也在迷茫中为我们指点迷津,在黑暗中为我们燃起扬帆远航的灯塔!在辩论的过程中,对方总是忽略我们‘与谁通行比去向那里更重要”中的‘更’字。我们认为与谁同行更重要,但并不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与谁同行是方向正确性的保障,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四、对辩论的反思:

张卓雅:

环节一:主要针对对方一辨提出去向那里是主观的,与谁同行是客观的,进行反驳。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去向从而制定目标,而自身的情况是客观的,我们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来制定目标,所以去向那里与与谁同行都是客观的,但两者都具有主观性,所以说去向那里是主观的是不正确的。

环节二:对方二辨说的理由一直在强调,同伴对自身的影响,但忽视了选择同伴的原因恰恰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目标,因此可留在第三环节进行提问,以此反驳。

环节三:提问,我认为对方并没有正面的回答我方提出的选择同伴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这一问题,而是一律在强调同伴对自身的影响,强调客观大环境,与我们的问题背离。而且客观环境也是在有了对未来的趋向后,也就是去向那里才做出选择的,由于时间紧迫没有及时的语言组织好,自己在对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导致对方辩友没能准确回答,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点非常失误。

环节四:对方辩友在作总结时,把与谁同行都换成了客观环境,我认为她具象了本次辨题的范围,虽然总结很精彩,但是如果扩大了范围,或是更加具体之后,这种说法又是否能站得住脚呢?我很疑惑他们这不算偷换概念吗?

王鸣:

正面的论证比如,与谁同行对主体运动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外在的,影响性的,而去向哪里的影响是内在的(所谓内因外因的比较),所以去向哪里对主体运动发展的性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结果重于过程,自身的方向强于周遭的环境,终极目标是去向哪里而不是与谁同行,或去向哪里是与谁同行的前提等等,估计对方枚举诸如此类例子和名言会有很多。

我想如果针对对方的正面论证,应当拿出我们的第一点与谁同行决定了去向哪里(主观层面),而且还是方向性的正确保障。因为我们强调的是客观规律,而对方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所以应当根据下面资料(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第一点为主要反击论据,再进一步反击指出对方因为只顾主观能动性而易犯的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等不重客观规律的错误,进而阐述我方的第一点中的方向性保障的有力证据,当然强调“更”。

姚雪:

恩,还有,就是我个人対辩论的一些认识。前面说,我不喜欢辩论。我觉得,辩论的目的应该是双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建立在大家对这个辩题一定深入了解,(我指的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比较实的认识),而不是从网上找资料,对资料的深入了解。(当然,我不否认找资料,因为我们必须要辩论,没有实际认识,就必须要找资料,这似乎是最便捷的途径,我只是对辩论这个形式发表一些看法)而且,辩论中,并不纯粹是思想的交锋(我指的是并非你认为什么对就可以说什么)。很多时候,有些人支持正方,却被分到了反方,有些人支持反方,却被分到了正方。必须从对方的观点看问题。如果说这样可以促进一个人对辩题双方的了解,我也无可厚非。但是,辩论过程中,有时候为了营造一种气势,就要说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夸大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我有些无法忍受的。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可能是因为,辩论赛,是一场比赛,比赛就会有输赢,为了不输,可能说话就会有些极端。辩论,已经沦落成一场输赢比赛。也许是我对辩论的憧憬有些过于美好,我总觉得,辩论应该是在一个很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双方是以获得一种思想上的融合,自我提升为目的的,输赢只是评委和观众的谈资。辩论之前,我有些鄙视辩论,但是之后,我发现这事不能不干,依旧发现了它的一些意义。

可能是我对辩论的理解有些乌托邦,幻想着像那些古人一样辩论(比如竹林七贤,或者佛教的那些人。也许史实不对,但就是那个意思。。。。。。)现在的辩论不是那样,它有它的意义。他可以促进我们的合作能力,在和8班同学的合作中,我们建立了友谊,取得了信任。如果没有辩论,我们现在可能还不相识。是辩论让我们获得了友谊,促进了相互的理解。

辩论可以锻炼我们的心理素质,提高那种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在这次辩论过后,我觉得,我确实更喜欢或更敢于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了。一方面是和同学的沟通更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辩论逼得。说起来很少,可是意义却不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说不出来)

可能是我的那个理想太过梦幻,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所以辩论的发明者想出了这个比赛的办法,逼迫中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口才。确实是一种实际有效的方法。

辩论就是辩论,我也只能保留意见,以后再说。

辩论对于我来说,真的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I appriciate the trust and happiness friends gaveme ,but Idon't like the way of debating.

附录二:辩论赛“去向哪里和与谁同行哪个更重要”参赛选手的赛后感悟

活动后的感受

写在“去向哪里和与谁同行哪个更重要——6班8班系列友谊辩论会”之后

目录:

一.本次辩论会主席:唐明夫

二.本次辩论组组长:正方四辩郭天源

三.最佳辩手:正方一辩张卓雅

四.最具潜力奖:正方二辩张昊

五.反方一辩:王鸣

六.反方二辩:李铮

七.正方三辩:张雨寒

八.反方三辩:康馨文

九.反方四辩:姚雪

一.本次辩论会主席:唐明夫

这次辩论会,作为主席,我有一系列感悟。

一.首先,谈谈我在此活动中的失误:

1.准备活动中的失误:

①在已经准备了一周后才发现计时器与程序对不上。如果一周后没有临时活动,仍然按照原计划开展辩论会的话,那就无论怎样都来不及了。从中我明白了要在事情准备完了后进行一次“试演”,在“试演”中发现自己此前没有发现并纠正的问题。

②在连续两周都无法进行辩论的情况下,应及时选出3、4组,给予其准备时间。经过一天的思考,我们决定用题号来决定顺序。但由于各种原因,通知后许多组得到的消息出现偏差并且有些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我发现在通知事情时不应只让一个人去,应叫两个人分别去,甚至自己再亲自去一次。或者,在所有人都在场时,通知一遍。做事情时,坚持这个原则就不会耽误大事。

③在活动当天中午,我们做了一个幻灯片,本想让它自动播放。但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做完。因而延误了许多必须要做的事。“屋漏偏遭连夜雨”,在手忙脚乱之下,我又丢了主持稿。这一严重失误,导致了后来一连串的许多其他失误。可见,做事情时应抓住重点,先抓主要矛盾,再考虑次要矛盾。若主次颠倒,则本末倒置,会影响整个事物的发展。另一点,应合理规划时间。如果在实施前制定一个时间规划,按计划依次做好各件事,也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或许主、次都可以做好。这就是为什么在学习时我们要写计划。再有,做事情应学会变通。主持稿虽然丢失,但我当时从发现到辩论会开始共有10分钟时间。随身携带电子版的我,完全可以立刻去办公区找一个老师帮我再打一份。如果我当时变通一下,就可以避免后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2.活动时出现的失误:

①在介绍正方辩手时,我把“坐着”的正方说成了“站着”。这种失误看似不大,是主持稿失误的延伸。做事情时,遇到状况,沉着冷静就不会出现这一类问题。若这是一次演讲比赛,出现这种致命伤会让我直接战败。所以,沉着这种能力也是处理事务的必要条件。

②同样在介绍反方时,我将反方的一个辩手和一个评委名字混淆了。这是我过分依赖主持稿的体现。我认为如果在辩论会前就将主持稿背下来也不会出现这类情况。脑子里的事物永远比实在的事物安全的多,不容易丢失(?如果遇到“实在的事物”与“脑子里的事物”出现了偏差,怎么办呢?常言道,“计划不如变化”,一个主持人,什么意外的事都会遇到)。即使有人去偷,也无法得到。由此,我又明白了我在学习时不能光写出总结,也要装入脑海中,否则就失去了总结的意义。

③在质辩阶段,问题到时后立即开始计回答时间。我一直不知道。因为我从没有尝试时间到的情况,最后出现了各种时间上的问题。这证明我并没有完全了解计时器。在学习中,有些知识其实我们只是一知半解,却自以为自己理解得很深刻。不知不觉,我们就走进了误区。可见,我们做事时应从自己的角度中跳出,引领自己走出误区。

④之前设计的观众奖项没有安排好。没有人来评这个奖项。实际和预想总会有一系列冲突。但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仔细思考解决方法。

⑤自由辩论最后,由于我听比赛过于认真,竟在时间到了之后不知道,没有及时提醒反方,使正方也浪费了一定时间。我发现作为统率者,要具有统筹兼顾的能力,应在注意比赛的同时注意时间。这是领导者应有的素质。

⑥在观众发言时,给定的时间已经到了。我应该打断乔晋国同学的总结,不该让他长时间继续下去,更不该给予第4个人发言时间。在这一段时间,我几乎失去了掌控权,处于很被动的情况。作为领导者,做事情时应掌控全局,运用自己的权力,使自己的任务圆满完成。

二.其次,谈谈我对这一次辩论会的看法:

1.李铮同学在认为(自)己方权利收到侵害时,勇敢向我提出。虽然我最后表述了自己的解释,驳回了他的观点,但是我仍然认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对自己有害的事情,应勇敢与之搏斗。如果与之搏斗,或许也会失败;但如果放弃搏斗,就一定不会成功。我们在生活中应勇敢进行一些尝试。(事先的比赛规则是否明了?双方似乎都可以自问一下)

2.张卓雅组获胜,但最佳鼓励奖也出自他们组。由此,我发现团队精神也及其重要。张卓雅热心帮助队友张昊,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许多他遇到的困难。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孤军奋战是艰难的,朋友会使你进步、发展。

三.最后,对我的工作做一下评价:

主席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容易。总体来说,我还是对自己比较满意的。但仍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通过这次比赛,我也明白很多道理。希望今后的主席能够汲取我的经验,弥补我的不足,使辩论会越办越好。

二.本次辩论组组长:郭天源

这场辩论会,可以称得上是精彩绝伦,“刻骨铭心”。从一开始漫长紧张的各项准备,到后来激动人心的现场发挥,无一不是对我们八位辩手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挑战和考验。虽然我们第一大组“不幸地”成为了“吃螃蟹的人”,但是却幸运地、出色地完成了挑战,博得最后全场的热烈掌声。在艰难的探索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退缩、畏惧、放弃,每一个人都懂得谦虚地学习、用心去准备…这是让我最为感动的。

我们小组四个人,心是特别齐的。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每个人对辩题都有一层新的、愈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搜集各种材料,甚至连对方的观点也丝毫不放过地去网上搜寻、分析、找漏洞。我们劲往一处使,自然事半功倍。许多同学跟我说,我们之所以会赢,是因为我们充足的底气和强大的气场。我想,那些像是自然而然的侃侃而谈、底气十足的背后,是无数次的争论、练习,一遍又一遍的剖析、解惑。当然,也离不开众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赵爱军老师在我们的“强力请求”下,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辩题、答疑解惑。她辩证清晰的思维,使被重重问题困扰的我们豁然开朗。王茜老师、李志勇老师也都为我们探寻的道路撑起一座座明灯…衷心地感谢她们。

在之前紧张的准备阶段中,我一边准备,一边在心底不断告诉自己,我们要赢,一定要赢。但是,在辩论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结果不是最重要的。看着场上面红耳赤的你来我往,不绝于耳的据理力争,我觉得每一个人都为了这场辩论,尽情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努力。在努力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成长了许多…这才是这场辩论赛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至于结果的输或赢、发挥的好与坏,都显得黯淡和次要了。它让我真正懂得,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过程。

三.最佳辩手:张卓雅

让我受益最深、最为享受的真的不是辩论当天的发挥、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恰恰是大家所看不到的、无人知晓的、那些背后的耕耘、赛前准备过程。

自认为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但是我更清楚自己实力水平。所以提前三周就开始做准备,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思考斟酌,写下第一篇立论稿。之后,我找了黄老师和李老师修改,推翻第一篇,又重新写下了第二篇。

但这些不是我想说的重点。经过这一程,我着实明白了与谁同行的重要性。辩论会已过了两三天,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但是,康馨文在辩论会中所说的一句话久久萦绕在我耳畔,“一滴水怎么样才能不干?融进大海。”我承认起初心里的忌惮,担心他们七个人的光芒会刺得我睁不开双眼。但同时,我又以为只要我目标明确,就能搞定一切。

还好,第二稿改好后我拿给王茜老师看。她特别仔细地帮我做了修改之后,问我,“你和你们组成员讨论过了吗?”我摇头。她告诉我,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那一刻,我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于是我才经历了如此一场美妙的旅行。

天源的领导能力让我十分敬佩。从头到尾她都尽心尽力地组织我们讨论,督促我们去准备。她那种领导能力和负责的态度,让我格外欣赏。这一程中,我从她身上学到很多很多,她对待事情的认真执着,让我感动,让我仰慕。

雨寒的理解能力很强,当我对一些问题不明白时,她总能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给我讲解。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对人的真诚。更重要的是,她更教给我一种谦虚的态度,当别人发表看法的时候,她总是静静地去认真聆听,细心思考,不急不躁,这一点深深地启发了我。

张昊时间观念很强,约定好的时间他从不拖拉,雷厉风行。准备的整个过程中,他是最投入,最努力的,奉献也最多。他牺牲了自己打球的时间去和我们讨论,在讨论中总心甘情愿充当鲶鱼的角色。在我们困惑而需要老师帮助之时,他大大方方地为我们去请来外援。大大方方,毫不扭捏。从他身上,我亦受益良多。

而让我觉得受益最多的是那些帮助过我、我们的老师。赵老师、王老师、李老师、当然还有黄老师……他们在给我们辅导解惑时,更会发散地去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他们不光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坎应该怎么迈过,应该怎样去驳倒对方,而更向我们传递着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比如我所听到的:“我个人觉得,人和人在一起虽然不是功利的,但是最终在一起的人若不志同道合,必也能相互促进。因为……”那些话,我可以粗略地把它概括为“择友观”吧。我深知,那是老师四十多年人生阅历精华地提炼。同时,我也更加“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了一些学科的知识,一些抽象名词的概念。诸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一点一点地得以成长。

辩论场上,对方的实力更是让我敬佩。王鸣的思路十分清楚,条理清晰…李铮的据理力争,反应迅速,以及超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康馨文的慷慨激昂,热情饱满…姚雪的得体总结,谦和大方…都让我发自内心地尊重,敬佩。最后在辩论会的最后,乔晋国坦诚指出了我一直以来的缺点,更让我大有收获。他们个个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因为与他们同行,这一路我收获了太多宝藏。

真的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一程,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我得以成长,我得以进步。

四.最具潜力奖:张昊

辩论场上我非常紧张,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种辩论赛,而且还担任了二辩,所以心理压力特别大,怕给自己组抹黑。因为过度紧张,很多说出去的话都是没有逻辑性的,这也注定我获得最佳鼓励奖。但是,这对我也是一次磨练,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心理素质不过硬,语言逻辑性差。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多加训练。

五.反方一辩:王鸣

一辩是第一个发言的,而且要准备3分钟的立论和1分30秒的攻辩总结陈词。任务比较重。在辩论之前,我准备的比较充分,把立论稿读得滚瓜烂熟,掐时间,几次删改,最终定稿。在之前,也把资料看了好几遍,对于那几个问题如何回答也会比较清楚。在不断地练习,体会中,我对我方的观点渐渐清晰,明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更深了一步。获得了自我的提升。在辩论的过程中,激烈的讨论氛围,同学们的优秀表现,让我学到了很多,既锻炼了心理素质,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六.反方二辩:李铮

在比赛之前,讲的个人主义一点,我一直认为我会是我们组的主力。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就渐渐发现了其他同学所蕴藏的能力之巨大。于是,我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以辩论的一员来参与到讨论中,而不是主导讨论的方向。而在比赛当天同伴们所带给我的震撼更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康馨文同学。她用她在场上出色的发挥征服了我。在以上的这些过程中,我从一个主导者的心里预期,到把展示的舞台分一大半给同学。我想这对于我来说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我学会了在生活中寻找榜样,在身边搜寻标杆。同学身上的某些闪过点是我从未注意过的。对于自己某项方面的过度自信让我将发现榜样的视野挡住了,而这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擦亮了我的双眼,学会了用一个平等谦逊的态度面对很多事情。另外,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虽然我的心理状态不紧张,但是当我当着那么对同学老师想要很有条理,语速适中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还是表现的很差。语无伦次,观点混乱,力争不足。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啊!衷心感谢辩论会这次机会,更感谢让我们两个小组做吃螃蟹的人,我想,从中得来的收获只有我们最清楚~

七.正方三辩:张雨寒

作为第一个参加辩论的小组,我们感到压力很大,一方面是来自对手,另一方面是我们都没有参加过辩论的经验,这真切的第一次着实让我们感到紧张。在抽完题回过来的第一个星期,每天中午和晚自习20分钟的课间时间我们都用来讨论辩论。起初我们四个人聚在一起,手中虽然有厚厚的资料,但完全串不成体系的语言进行表达,虽然我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有时往往会在无形中与辩题偏离。在迷乱中,我们找到赵爱军老师进行帮助,她的点拨不仅为我们点清了辩题的本质,也将我们零散的观点理成清晰的条理。在此之后,我们顺着老师的思路,加以继承和发展,探索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观点道理。在讨论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与六班的同学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例如,每当我在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卓雅都能非常认真地倾听,并在我说完全部之后再提出她的建议,我们若是意见不同,则会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双方认真分析彼此的观点,从而最终达成共识。在与天源的交流中,我发现她是我们四个中思维最细腻缜密的,不论是与同学讨论还是与老师交流,笔记记录最全面详细的都是她,她留意我们在模拟双方对战时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如有想不出较好的解答方式的,她都能快速的记下,以便再讨论或是询问老师,这种集勤于动笔与积极思考于一身的作法,又何尝不能嫁接到我们的日常学习中来呢?张昊是最“凄惨”的一个,因为在每次模拟双方对战时,他总是充当反方,我们也曾担心在真正辩论的时候,他会跑偏到对方的立场上,事实上,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他在辩论的时候有些紧张,但还是完整的把我方核心的观点表达出来。我们小组虽然赢得了辩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拥有了多强的思辩能力,这种能力也不只是通过这一次锻炼就能得到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没有的明显的辩论对手,但我们要在自己脑中形成激烈思辩意识,让我们的思维在这种激烈的碰撞中越来越活跃!

八.反方三辩:康馨文

辩论会锻炼了自己临场发挥的能力,在紧张的气氛下,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很有意义。通过之前的准备,对辩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提高了思辨能力。在和同学的合作中,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很有意义。

九.反方四辩:姚雪

这次辩论,从结果上来讲,我们并没有取得辩论的胜利,但我认为,我们是成功的。不论是从辩论前的准备还是辩论时的临场发挥,我们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表现得很优秀。在之前的准备中,我们从网上找各种资料,汇总,利用中午和自习时间讨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在攻辩阶段出现了一点问题。我们以为,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要1分30秒,但实际上是3个问题加起来1分30秒。于是,我们在第一个问题时就用掉了大部分时间。后面两个问题只有10秒。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发挥,我们简明扼要的回答了他们的后两个问题,在攻辩总结中一边也发挥十分出色,弥补了之前的缺憾。再后来的自由辩论中,我们据理力争,清晰平和的阐述我方观点,发挥很好。后来在观众评价和提问中,能感觉得到,大家比较支持我方观点。当时,我们真的以为要赢了。可是最后的结果并不是这样。在辩论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四辩在辩论过程中发言较少(个人实力水平所致o(︶︿︶)o)

对规则的把握上有一点问题,以后我们会注意这些问题,继续进步。

在这次辩论中,我特别感谢其他三位同学。恩,由于个人原因,(我不喜欢辩论,表达能力已比较弱)所以在辩论这件事上显得十分被动,自己老是懒得查资料,准备辩论。而王鸣总会督促我,让我准备,还把查好的资料借给我,让我照着准备自己准备的十分充分,把理论稿删改了好几次,读得滚瓜烂熟。他对问题也准备得很充分,所以再攻边总结中才能发挥得那么好。在周末,她会花好几个小时准备辩论。我真的十分感动。

还有8班的两位同学,李铮和康馨文,他们在辩论之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反复研究辩题和回答方式。到辩论前两天,李铮对于我们假设提出的对方问题已经能对答如流;馨文在辩论前一天,几乎全身心投入到辩论中,政治课上,几乎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往我方观点上套,练习论能力。虽然有点对不起政治老师,但是这种对辩论执着的精神确实令人感动。后来,他们在辩论上的精彩表现也和着有很大关系。

而我,就不说什么了。。。。。。因为大家人都很好,我们组的合作十分愉快。我总是害怕辩论,他们就互鼓励我,教我如何表现得更有气势。真的很想谢谢大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6901.html

更多阅读

教学研究:对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对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黄蔚玲【摘要】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考改革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思考,以及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对如何实现读写

声明:《高中演讲与辩论教学研究 高中史料教学的研究》为网友猎鹿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