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画伟人像
2010年春节前夕,在区政府工作的一位老同志来所里看我,闲聊间他问我:“听说你会画画?”我说:“马马虎虎吧,是个业余爱好者。”他接着说:“我想请一幅毛主席像。”请毛主席像?我楞住了看着他,后来脑子一转,总算反应过来,那是“文革”语言。“文革”中为了树立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量发行毛主席画像、徽章、语录、著作等。到书店去买必须说“请”,如果一不小心说“买”,必定会遭营业员的白眼,理都不会理你。因为毛主席是伟人,为了表示尊重,是不能称“买”的。就像现代人去请菩萨一样,菩萨也是不能买的。我听懂了他的话,问:“你是不是要一幅毛主席的像?”“是啊!我们这一代人对毛主席是很崇拜的,想请你帮我画一幅毛主席的油画像,挂在家里。”老朋友开口了,我自然答应他:“有空一定帮你画。”
回家后我翻寻了“文革”中收集的宣传画小样,里面毛主席像还真不少,但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不高,画像都很模糊,色彩单调,面部结构也表现得不理想。千挑万选,我终于选中一幅毛主席壮年时期的头像。根据对人体解剖的理解和人们的欣赏习惯,我在色彩上作了一些强调和修改。在起草画毛主席像时,我思绪万千,想起了“文革”中画毛主席像的情景来。我画第一幅毛主席像是在16岁.。那年,我就读的学校——市北中学响应中央关于中小学实行复课闹革命的号召,把闲散在家的学生尽量叫回学校。所谓的复课也就是读读语录,念念报纸,开开批判会等。为了迎接复课,要把教室打扫布置一番。经过讨论,大家提出要我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一幅毛主席像。那天下午他们围在一起打扑克,我便拿起彩色粉笔,画尺等工具,用心画了起来,没多大功夫便完成了。那是一种简单的木刻像,“文革”中很流行,因为比较容易画,又不费时。刚画完,年轻的班主任赵桂英(文革结束后她曾任闸北区委委员,校党总支书记)走进教室一见那幅画,激动地叫起来:“画得太好了,快把你的特长发挥出来,为教育革命贡献力量吧”。听了她的赞美,我着实吓了一跳,差一点从站的椅子上跌下来。第二天上课,这幅像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热议。。
1969年3月18日我赴江西省万安县插队。出发前同班一位同学送我一本木刻的毛主席画像集的小册子,这是他兄弟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寄回来的,里面是各个时期的毛主席头像,我如获至宝。我插队的县是个革命老区,当年毛主席曾带领红军在那里驻扎过,至今在当地的一些墙上还隐约可见红军写的标语。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就是那里的人,她是个渔民的女儿,因家里穷,小时候父母将她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后来她逃了出来,和许多农民一起跟着红军队伍上了井冈山。老区的群众对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我到生产队不久,就在我们知青住房的外墙上画了一幅毛主席像。从此“来了一位会画毛主席像的上海知识青年”的消息不胫而走,大队党总支书记带着我去各生产队、学校、祠堂、大路边到处画。那是很惬意的一件事,一来可以不去田里干农活,二来可以吃老俵家的派饭,每餐都是七八个菜,那是正宗的绿色农家菜,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是很享受的。回想起来,那当时的农家菜要比现在的海鲜好吃得多。七十年代初,公社一所学校要搞一个教育革命展览会。调我和当地一位青年一起参与筹建,我们商量后提出在展览的进口和出口要各挂一幅毛主席油画像。当时条件有限,根本就买不到油画布。我们自力更生,用白粗布绷在木框上,把鱼胶在水里加热熔化,刷在白布上,制成油画布,然后画像。记得那时我画的是一幅毛主席的头像,他画的是一幅半身像,他可能受农村人欣赏习惯的影响,画得很光洁,象照片一样。我看过几本美术小册子,知道油画是讲究笔触的,所以画像略带笔触,这是我第一次画毛主席油画像。画像完成后,得到了当地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好评,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学水粉画和油画。我曾在煤油灯下将借来的一本《怎样画油画》一字一句誊写到笔记本上。可惜我没有下狠心把这个爱好坚持下去,直到最近几年才重新捡起。
有一天中午,劳作回来吃饭,饭后大家都午睡了。我则抓紧时间在画一幅宣传画,这时刚好县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的一个干部到我们知青点,看到我正在画画,便热情地鼓励我并说:“以后我介绍你到县里去画画。”果然不久,县委宣传部就打电话到公社,要我去县文化馆协助画一批宣传画。第一批画完成后效果还不错,望着自己亲手画的大幅宣传画竖立在县革委会门前,不免有点成就感。渐渐地知道我的人多了,我在县里逐步小有名气。那位县乡办的干部叫胡名高,我一直铭记着他。2002年国庆假期我重返江西,本想寻找他好好表示谢意。但因时间紧迫,又逢放假,未能如愿。不知他现在可安好?
1977年初夏,县里筹办《纪念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五十周年展览》,调我去参加筹建。我们先到井冈山参观,这是我第二次上井冈山,除了瞻仰革命遗址外,大部份时间在井冈山纪念馆学习观摩。回县后开始工作,主要是结合本县的革命斗争史搞一些照片,文字和画面。交给我的任务是临摹一幅《向井冈山进军》的油画。那是当时很著名的一幅油画,由军旅画家何孔德等人创作。作品取材于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在湘赣边界地区发动的秋收起义。油画充分突出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毛主席左手拿斗笠,右手握着拳,带领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他微昂的头颅,深邃的目光,坚定的神态,显得高瞻远瞩。整个画面以暖色为主,烘托出对光明和胜利的向往。我化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此画。
1978年4月回沪后,我曾在宝山路街道协助工作过一段时间。其间画过一幅叫《战友》的油画,年青时代的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为传播真理而奔走的景象。
以后再没有画过毛主席像,想不到时隔三十多年,又有人要我画毛主席像,坐在画架前不知不觉竟想得这么多。
写于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