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休闲的文化解读 厦门休闲渔业展
休闲亦称“消闲”,是人们解脱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外在压力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我国古代的“游”、“乐”、“畅神”、“怡情”、“品味”等概念,西方的“游戏”、“超越”、“自我实现”等观念,无不与休闲彼此沟通。
按照《说文》的解释:“休,息止也,从人依木”,指人在劳作之余倚靠树木、或就坐树下休息;“闲,阑也,从门中有木”,门外栅栏以之为界,表示范围概念。在现代汉语中,“休闲”一词是“休”与“闲”的联合,指“无事而休息”、或“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从休闲可引申出休养、休暇、休息、休假等相关概念。
闲暇与自由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命形式。虽然我国古代汉语中并无“休闲”一词,但休闲思想与实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人利用闲暇时间创造发明了许多休闲文化活动,以祭祀、宗教、文学、艺术、哲学、道德、养生、饮食等和民间节会、喜庆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最为明显;淡泊、宁静、闲适、闲逸一类生活情调,则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终身追求、歌颂的人生最高境界,并上升到自然哲学的高度。
古代士人隐逸之道、实乃休闲之路,他们的诗词歌赋、艺术人生,表现出物我一体、返朴归真、宁静和谐及追求精神自由等休闲思想, 体现了非功利性的人格独立化、自由化,以及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状态。
儒、道、禅的休闲理念强调心灵自由,以人生境界为归趋,追求生命的超越与融通。儒家立足社会群体实现个体自由,强调生命的积极、有为,这种刚健进取的观念显示一种崇高美;道家追求个人遣世独立,在世间不放弃对高蹈独立人格之追求,这种高度凌空的自由精神带来一种阴柔美;禅宗结合儒家顺世、道家出世的精神,强调以平常心处世待人,追求对生活具有玩索意味的古雅美。这些,对今人仍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整个民族大众的休闲方式处于注重物质的实用阶段。古代的闲暇概念从农业视角提出,具有季节性特点;近现代从大工业角度提出的休闲文化具有时代性与制度化特点,是指与休闲相关的人类一切活动及方式内容、民族特色、作用功能、历史走向等表现,是对提高生产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关注。
按照休闲学观点,休闲是人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消费行为:休闲时间部分用来消费补偿劳动者体力、脑力的生存资料,部分用来为发展自身而消费的享受资料,以及包括学习、技术培训、交往、文娱活动的发展资料,使劳动者在精神上得到审美享受。厘清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特定的思想与理念、内涵与特征,对开展渔业休闲、发展休闲渔业不无裨益。
二、传统商业渔业与现代休闲渔业
历史悠久的传统渔业是人类以江河湖海等各种水域为依托,以具有生命力与再生性的水生经济动植物为对象,通过采集、捕捞、养殖、增殖等方式取得水产品的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列为第一产业。当古老的渔猎生产由手工捕捉、棒打石击、作栅拦截、围堰竭泽发展为钩钓失射、叉刺网捞、镖投笼卡、舟桨驱取,渔业便成为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之一。
从广义上看,渔业是生产多种产品的产业部门,不仅产出一种实物、还是一种服务。传统商业渔业虽以获得渔产品为主,但仍有出于消遣与娱乐之目的,呈现形态各异、无时不在的休闲特性:商周姜尚垂钓渭水之滨,愿者上钩的闲情逸致酣畅淋漓;白发渔樵江渚上,一壶浊酒喜相逢的超脱澹泊令今人扼腕赞叹。
休闲渔业又称娱乐渔业,是将渔业活动与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联系,利用水域、资源、设施、器具、产品等,结合生产环境、人文景观、宗教信仰设计相关活动与休闲空间,实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种渔业养殖、捕捞、加工等同业与交通、旅游、餐饮等异业结合的第三产业,集休闲、娱乐、餐饮、教育、观赏、展示、产品直销等与渔业于一体,是传统商业渔业的延伸与拓展。
渔业休闲呈现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形式:
1、运动健身
我国钓鱼爱好者约亿人,垂钓被国家体委正式列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以推广。融休闲与竞技为一体的游钓业方兴未艾,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是渔业休闲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国·象山国际海钓节”充分挖掘“中国渔山——亚洲第一钓场”的旅游资源与文化亮点,让人共享“海水共长天一色、钓竿与海鸥齐飞”的时尚休闲乐趣:2007年,首届“海景杯”海钓节举办国际海钓邀请赛、商帮与文化名人海钓交流赛、市民游客趣味钓鱼、国内鱼拓精品善举拍卖会等活动,来自韩、日与港、澳、台及大陆的35支代表队105名运动员参赛。2008年,“荔港杯”海钓节以2008’中国奥运旅游年为主线,突出“奥运、时尚、休闲”主题。2009年,“开元荔港杯”海钓节设邀请赛暨全国锦标赛、群众游钓赛与趣味钓鱼、海洋鱼拓精品展及体育休闲露营系列活动。我国是个“钓鱼大国”,假如每位钓鱼者年均消费200元,就是个每年200亿元产值的大市场。
2、餐饮美食
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海参鲍鱼、鱼虾贝蟹、水生植物以“三高—低”的丰富营养与鲜美口味广受消费者青睐,海鲜河鲜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吃鱼使“孩子更聪明、女士更漂亮、男人更健壮、老人更长寿”。
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饮食节庆活动”之一、已成功举办5届的象山海鲜节,以产品展示、展销品尝、风情旅游等形式挖掘创新餐饮特色、弘扬地方饮食文化、打响地方餐饮品牌、推进行业更快发展。“海鲜十六碗”中生泡银蚶、五香薰鱼、三鲜鱼胶等色香味俱全、爽心悦目,“十大家乡菜”中象山咸包蟹、泗洲头蟹土豆羹、墙头红烧望潮等充满乡土气息,“十大名菜”中群龙绣球、开渔之喜、丰收螺号等恰如寓意鲜明的精美工艺品。石浦海鲜特色菜现场烹饪、象山鱼丸鱼糍面等现场制作、餐饮界名人探讨海鲜美食与营养健康等问题、沪杭苏甬象五地酒店系列促销联动,使市民游客观摩、品尝透骨新鲜的时令海鲜,体验千人共赴海鲜宴的盛大场景。
3、娱乐体验
我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内陆江湖塘库星罗棋布,风景秀丽、环境优越、资源丰富,阳光、沙滩、碧水、空气、绿色成为人们竞相前往旅游度假、娱乐体验的胜地。
融娱乐与健身一体的撒网收网、拖鱼拣鱼、捉蟹采贝、划船嬉水等体验渔民生活方式与渔家风情,对生活于内陆的游客具有无比魅力,满足久居都市人们享受自然、古朴的渔家风俗美好愿望。通过开辟具有特色的荷塘、鱼池,恢复几近绝迹的斗笠、蓑衣,以此激发游客的渔村情怀,享受田园乐趣。海上观日的磅礴、渔舟唱晚的宁静,使游客流连忘返;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渔樵耕读、夜不闭户的民风,这不正是现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在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地享受大自然野趣之时,游客实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而通过这种渔业休闲所蕴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式,无形之中休闲的品味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中得到提高与升华。
4、展示观赏
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水族馆、海底世界、渔业博览会、展览馆等,使人们与水生生物近距离接触,外观优美姿态优雅的鱼贝虾蟹龟鳖、各种渔具渔法令人叹为观止。
宁波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属渔概念设计创意中心,创作陶瓷、船模、竹根雕、工艺绣花鞋、麦秸画、剪纸6大系列数百个品种、上千件作品;首届《华夏鱼文化精品展》在象山民俗文化村开展,200余件藏品作为千百年的历史缩影、华夏五千年的吉祥象征,为游客献上了一份文化大餐。人们欣赏感受其独特魅力,在审美、求知中寓教于乐。饲养水生生物养情怡性、美化生活,是有修养、有品位、富于爱心的标志。渔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渔事禁忌等渔村历史的沉淀,兼有岁时岁日、礼仪制度习俗,集观赏性、参与性一体的家祭、船祭、庙祭,从寻根祭祖追思先民、到对江河湖海神秘崇拜,从祈盼风调雨顺鲜鱼满舱、到祷告家道平安人丁兴旺,在休闲渔业中有着特殊地位。
三、开发创新休闲渔业的初浅探讨
休闲渔业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构成了产业竞争的软实力;深厚的渔业文化、独特的渔村风情、鲜美的渔产菜系,是发展休闲渔业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旅游特色。在工业化、城市化日益提速的今天,休闲渔业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
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是人们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笔者试从文化视角,对休闲渔业的开发与创新作初浅的探讨。
1、中华渔文化精神对开发休闲渔业具有深远的激励作用
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通过智慧启迪、知识传授、环境熏陶、情感诱导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人们从事生产实践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其以物质设施、语言文字、图像动作等形态世代相传,以熏陶、濡染、启迪、激励等方式在不同情境下发挥教化、认知、满足等功能,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之一。
中华渔文化是先民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与生存状态下,由生活与精神需求形成的一种心理与文化积淀,具有运作机制上的交流性与协作性、价值取向上的崇商性与慕利性、精神向度上的兼容性与开放性、审美意韵上的精细性与壮美性。
在新时期,中华渔文化溶进现代科技、新闻媒体、市场经济精髓,内涵膨胀、功能显著,呈现大型化、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势;中华渔文化精神的核心元素不断演进:天道酬勤的苦干精神、众人划桨的协作风格、兼容并蓄的进取特性等得到强化,知恩图报的道义之说赋予时代特征。这些,对于开发休闲渔业、打造休闲产业具有深远的激励作用。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渔业文化与休闲文化的相互影响,发掘两者的深厚底蕴,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合理、科学的结合配置。
2、正视休闲文化的世俗化、确立休闲渔业主体价值观
休闲追求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生存的终极价值,而显现物质功利性、直觉体验性与快乐性的世俗如影随形,为此休闲文化具有诗性与世俗性双重品格;其生生不息的价值,在于诗性对俗性的超越,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新路。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步入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时代,文化的消遣功能得以强化,活动呈现多元化、消费化趋势。应肯定世俗化对消解专制王权、教条化的国家意识形态等神圣化的历史意义,警惕极端世俗化导致精神家园迷失、价值相对主义等社会文化问题。对放弃理想道德、一味追求享受的物欲化、粗俗化、浮躁化、虚假化等,及时予以引导与规范。
休闲铸造坚韧、豁达、开朗、坦荡的优良品质,使人更加真诚、友善、和谐、美好,不仅消除体力疲劳、获得精神慰藉,并增强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渴望,激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发明创造的潜能,对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确立休闲渔业主体的正确价值观,使之具备审美性、创造性,不能定位于实用主义层面的“致用层”,要建立审美主体与客体以道德内涵、人格蕴藉、情感寄托为主要形式的“比德层”,主体自在澄明、注重审美情趣与哲理意蕴追求的“畅神层”, 以展现休闲文化的不同境界,彰显中华民族对休闲独特的文化理解。
3、加强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形成文化与经济互相促进格局
悠久的历史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休闲产业的重要资源,对于发展休闲渔业至关重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提升资源综合服务能力、强化服务功能?真正长远的休闲渔业发展举措,必然具有优化与改善环境、发展乡土文化双重自觉动力。休闲渔业越发展、渔业休闲景区分布越广,越有利于城乡环境改善、乡村文化繁荣。
以人文资源为底蕴的地域风情,已成为发展休闲渔业的新热点。加强人文资源抢救?挖掘工作,是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充分利用?展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休闲渔业内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要通过有效的资金支持,加大对人文资源挖掘、抢救?整理?展示投入力度,以确保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生态平衡”。
在休闲渔业开发中,应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呈现渔村传统文化原貌、加入时代内容,通过挖掘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既保存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又使它在新时期得以弘扬。警惕打着创新旗号将休闲渔业庸俗化的倾向,因经济利益而降低文化格调、寻求低级趣味。形成文化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休闲渔业文化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哺休闲渔业文化建设,这正是发展休闲渔业的最终目标。
4、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理论研究创新
发展休闲渔业投资少、见效快,不污染环境,带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业、钓饵生产、钓具、船艇制造、水产品市场、鱼类、海产品标本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发展。随着自然环境、技术力量、价值观念、人员素质、经济发展等内在因素变化与人们休闲观念调整,休闲渔业的价值作用将更为显著。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渔业的战略意义,明确管理主体、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协调财政?金融?银行与经营主体等关系? 主管部门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休闲渔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横跨渔业?服务业?旅游业三大行业的休闲渔业,是现代渔业新的突破,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极为必要。应组织专家学者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调研明确区域定位?市场定位?形态定位与功能定位,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规划与引导发展的标准;同时,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改变目前素质较低、管理水平较差的现状,提高服务水平与层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发达国家经过百余年奋斗才拥有的“自由时间”的量。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转向“消费——生产”模式;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从有限发展自己转向全面发展自己。
休闲渔业不仅拓展渔区发展新空间、开辟渔业发展新领域、开拓渔民致富新门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物资信息交流、增加政府财税收入,还为中华渔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与经济价值。而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让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为发展现代渔业作出新的贡献。
更多阅读
厦门的特产,厦门有什么特产? 厦门特产是什么
厦门生产花生、水果;沿海多产鱼、虾、蜊、蟹、鱿鱼、文昌鱼。是我国文昌鱼故乡之一。厦门盛产的甘蔗,是轻工业、制糖业重要的原料。同安素有“甘蔗之乡”的美称,年产甘蔗6万多吨.至于珠绣、漆线雕、泥塑、彩扎、雕塑等工艺品,更是丰富多
唐代边塞诗的史料解读 唐代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的史料解读引言唐朝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和平相处,也有对立冲突,但总的来说仍是以和为主。流传下来的文献对唐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多有反映,如《旧唐书》、《新唐书》等典籍都详细记载了唐从上到下、从
试论道教东岳神谱及其斋醮科仪的文化特征 道教斋醮符咒仪式
试论道教东岳神谱及其斋醮科仪的文化特征任宗权内容提要: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中之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东岳大帝主宰冥界,通司人之生死之大权,与早期封禅之祭祀作用大相径庭。从道教斋醮科仪仪式中,可以发现东岳神谱日
关凯: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人类学视角——《中国社会的文化转
关凯,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人类学高级论坛副秘书长。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人类学视角——《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序自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中国社会转型,确为“五千年未有之
《贝家花园往事》讲述一个朋友圈改变两个国家的文化传奇 民国往事之江湖传奇
《贝家花园往事》讲述一个朋友圈改变两个国家的文化传奇纪录动态 央视网 2015年05月28日 10:01 Once Upon a Time in Bussiere's Garden《贝家花园往事》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便有冒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