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话题 《陈嘉庚》与陈嘉庚的故事 陈嘉庚的故事

【焦点话题】

《陈嘉庚》与陈嘉庚的故事

本报记者杨丽 张瑞 王彦妮倪娜

【编者按】回忆陈嘉庚,是为了不能忘记历史。铭记陈嘉庚,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焦点话题】《陈嘉庚》与陈嘉庚的故事 陈嘉庚的故事

4月4日傍晚19点30分,与建南大会堂外喧闹的雨声相比,会堂内则显得极为安静,随着舞台后方电子屏幕上的蜡烛图像逐渐变大,话剧《陈嘉庚》的演出正式开始。一场接近陈嘉庚,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的旅行也启程了。会堂内,激昂奔放的潜流在“挤挤”一堂的观众间涌动,而会堂外,哗哗的雨声仍时不时地为演出鼓掌助兴。

《陈嘉庚》由人文学院中文系王晓红老师创作完成于2006年4月,当时她还是一名学生。该剧曾在我校85周年校庆时隆重演出,引起校内外热烈反响。这次是第二次上演,并且在思明、漳州、翔安三个校区都有演出。《陈嘉庚》将历史回顾、道德教育与文化反思溶于一炉,以陈嘉庚和亲友、敌人之间尖锐冲突的人物关系展开情节,展示陈嘉庚直面物质与精神的取舍过程,完成一代侨领、巨贾陈嘉庚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创办厦门大学的心路历程的朴实阐述。话剧《陈嘉庚》为观众了解与理解陈嘉庚提供了一个入口,而它本身也是一个有关回忆与铭记的故事。正如编剧王晓红老师在后记中写道:“所有的纪念,都是为了过去;所有的纪念,也都是为了未来”。很巧的是,这次剧组成员有老师、博士生、硕士生与本科生,在成员组成上也体现了这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会。“我在厦大呆了7年,编剧王晓红老师在厦大呆了十几年,由本科生变成硕士生、博士生、老师,而大一大二同学则刚入校不久,所有人共同面对校主,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一起聚合碰撞,就像这部话剧一样”,这次复排导演中文系2010级研究生王岩芳如是说。

戏里戏外

话剧《陈嘉庚》截取了陈嘉庚戏剧人生的几个片段,展示出陈嘉庚从“倾资办学”到“毁家兴学”几经周折的心路历程,使陈嘉庚的高贵人格在其倾资办学的经历中得以形象地展现。

在国家危如累卵时期,现代教育兴起,许多志士仁人开始探寻教育救国的道路。张謇力行实业教育兴国,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以及南通大学等学校;张伯苓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等学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和他们一样,陈嘉庚也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民族复兴理想。陈嘉庚本想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并举,但1912年在家乡集美创办制蚝罐头厂的失败使他的实业救国之志难酬,于是他转而把整个心思和气力转到兴学救国上。他说,“诚以救国既乏术,亦只有兴学之一方,纵未能立见成效,然保我国粹,扬我精神,以我四万万民族,抑或有重光之一日”(摘自《厦大往事》)。在陈嘉庚接下来的戏剧人生中,一场教育兴国大剧开始了。他的一生,先后创办和资助学校共一百多所,桃李满天下。

在话剧《陈嘉庚》中,红色长巾象征着陈嘉庚为厦大募捐而举办的宴席。据说,当年他以家乡菜、国酒热情款待南洋的数位华侨,试图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结果换来的却是众人的不理解与袖手旁观。陈嘉庚为厦大在南洋的三次募捐均碰壁,这一残酷现实让他认识到,“我国人传统习惯,生平艰难辛苦多为子孙计……既不为社会计,亦不为自身名誉计,真其愚不可及”(摘自《南侨回忆录》)。因此,陈嘉庚更加意识到办教育以改变国人思想的重要性。教育研究院2012级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张实荐谈到观剧后的感受时说:“‘要想让中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的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陈嘉庚先生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嘉庚先生办教育的良苦用心”。

戏里展现了陈嘉庚选演武场为校址的原因,以及李督军对演武场地照百般刁难一事。陈嘉庚不仅看中演武场是一块风水宝地,还因为它记载着厦门的光荣历史,是一块能让每个富有民族正义感的人们梦魂牵绕的土地。“演武场是爱国英雄郑成功操练复台大军的地方,在这里创办大学,可以继承先烈遗志,继往开来”,剧中的陈嘉庚吐露了如此心声。在1921年5月9日这天,陈嘉庚在演武场举行了厦门大学第一座主楼群的奠基仪式。在剧中,陈嘉庚提醒李光前铭记5月9日的另一个意义,“今天还是我们的‘国耻纪念日’”。陈嘉庚在一个具有历史反思意义的日子,一个深具历史意味的地点,举行一所大学的奠基仪式,表达他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切关怀与寄托。

厦大刚刚诞生时,虽然在校师生员工很少,首届到校的学生仅有98人,教职员不上20人,但陈嘉庚认为大学必须具有足够广大的校园面积,才能为以后的扩充作准备,一下子要下了2000余亩地。关于校舍建筑,陈嘉庚没有采用美国技师的“品”字形设计方案。他认为品字形的设计,不利于将来举行运动会或纪念日大会。“把一个雄伟的广场,割裂成五个零碎的死角,那大操场如何处置?”,因此陈嘉庚将“品”字形改为“一”字形。这是陈嘉庚拥有自由开放的胸襟和高瞻远瞩气魄的体现,而这与闽南人的文化性格是息息相关的。在闽南人的文化性格中,既有祖先中原人带来的黄河般汹涌狂放、慷慨雄健的血性,也有大海造就的自由开放的心态和敢于冒险的胆略和胸襟。

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研究生杨婕谈到自己敬佩校主的地方时说,“校主建了好多学校,厉害,更厉害的是,还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规划”。在厦门大学刚建立时,陈嘉庚就制定了三个辉煌的五年计划——首期五年,每年新添招新生三百,至第五年,在校学生可二千人;次期五年,每年添招新生五百,至第十年,在校生可四千五百人;三期五年,每年添招新生八百,至第十五年,在校生可八千五百人。但陈嘉庚脑海里的理想还未一一实现,就出现了不测风云。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陈嘉庚在南洋的企业步履维艰,只能向新加坡汇丰银行贷款。戏里,对陈嘉庚的这一段经历有较为完整的表现。汇丰银行经理表示,银行可以支持陈的企业,但前提是陈嘉庚立即停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陈嘉庚义正言辞地拒绝道:“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可停办!我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要有一颗勇敢且坚持的心和一以贯之的‘自强不息’精神”,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物学2012级研究生刘杰谈到自己观剧后的感受。

1937年,陈嘉庚的企业陷入更大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陈嘉庚认为自己虽可维持厦集二校现状,但已没有发展的希望,这样未免误及青年,最终他不得不把厦大献与政府。在陈嘉庚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间在印尼避难时期所写的《南侨回忆录》中,他真切地写道:“每念竭力兴学,期尽国民天职,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似。回忆古语云,善始者不必善终,亦聊以自解耳”。“陈先生办厦大几度处于两难抉择的境地,如果没有他不懈的坚持,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许就会缺少一朵灿烂的花朵。人生也是充满着选择,身为厦大的一员,我也应该继承陈嘉庚先生的这种崇高的精神”,教育研究院2012级比较教育学研究生赵莉如是说。

戏里,陈嘉庚的藤椅腿断了,他自己修好了继续用。他对劝说他买新藤椅的人说:“该花的多少都得花,该省的一分也要省”。在教育上,多少钱都花;在个人生活和家庭开支上,他则一直克勤克俭。在话剧《陈嘉庚》后半部分,全家人准备为陈嘉庚庆祝60大寿。全家人一方面希望陈嘉庚早点回家,另一方面又担心陈嘉庚会责怪他们在筹办上花太多钱,谁知道最后陈嘉庚自己忘了那天是他的生日。陈嘉庚的儿子陈国庆在其《回忆我的父亲陈嘉庚》一书的最后一章中写到父亲自奉甚俭,起居有常的私生活。他每天六点四十五分坐车离开家,晚上十二时才返家。在一九三七年领导南侨总会时期,他甚至几个月难得回家一次。因矢志扶贫济困,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经营庞大的实业王国及倡办教育事业,他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在剧中饰演陈嘉庚妻子的人文学院中文系2009级本科生陈俊如谈及她的感受,“作为陈嘉庚的‘家人’,由衷体恤他倾资办学,顾大家而无暇顾及小家的伟大与坚韧。作为厦大学生,我深感厦大建成之艰难,美丽校园来之不易”。

“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一直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仅如此,他能号召别人跟他一起办教育,我特别敬佩校主的人格魅力”,化学化工学院2012级研究生王丹凤同学谈到自己最佩服校主的地方时说。“爱国、奉献是我对嘉庚精神最深的感受”,管理学院2011级研究生张同学谈到。人文学院2009级本科生李晓昀同学认为,“虽然这剧本身是讴歌校主倾资办学的精神,但却又超越题材本身,探讨了人生哲理,同时也借古思今”。不管是观剧者、或是任何聆听过校主故事的人,对于校主的戏剧人生,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感受。戏里戏外,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但这正是了解的开始。

话剧《陈嘉庚》把校主的精神还原到校主生活的时代中思考,创办学校是和当时的时代、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的。陈嘉庚的教育兴国,创办学校永远是和民族国家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陈嘉庚的知与行是合在一起的,从其人、其事开始,是理解嘉庚精神的起点。

知与行:铭记的起点

故事讲述的年代重要,更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讲述陈嘉庚的故事,因为那有关我们厦大的历史,从哪里来,怎样成长;了解陈嘉庚的故事,因为他是我们的榜样,而我们一直需要榜样的力量。如何铭记嘉庚精神,并把它转化为我们身上的正能量在现今显得极为重要。尤其在家国这样的话题似乎离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远的时代、人越活越渺小的时代,学校需要弘扬校园文化精神的时代……该剧排演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重现厦门大学的建校历程和陈嘉庚的感人形象,更在于让观众感受校主以诚待人、以毅处事的人格魅力,“嘉庚精神”通过青年学子的亲身演绎,才能更好地代代传承。

校园里的群贤建筑群、校史馆、群贤楼前的陈嘉庚铜像等等,这些建筑以物的不变的姿态铭记着创立这所学校的那个人和他的精神,它们本身也是陈嘉庚精神的体现。“对我来讲,校主并不是很遥远,每次看到校园里面的那些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我就会想到校主,感受到他的精神”,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李晓红教授谈到。嘉庚精神也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免费米饭、饮用水、奖学金制度……这些也是一种铭记的方式。学校设立的嘉庚奖学金、萨本栋奖学金等奖学金,还有众多校友感恩母校的捐赠,或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或为学校捐资盖楼;学生在校爱校,努力拼博学习;教师辛勤教学、科研……知与行是合一的,才能把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等我毕业工作有能力了,一定要回到厦大,回馈母校!支持祖国教育事业”,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12级研究生倪同学说。

一种精神的铭记与传承的核心在于人。让人浸染一种精神的方式有多种,道虽不同,但终点是一样的。公共事务学院的李同学表示,“在物质之外更应强调精神气质的认识与传承”。公共事务学院2012级研究生黄立铠也认为,“天天喊着宣传嘉庚精神,打着大标语宣传是很肤浅的表现,我们应该更多的采用话剧、电影、小短剧的形式将嘉庚故事、嘉庚理念形象地诠释出来”。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楼红英老师谈到,“学校通过推动《陈嘉庚》的发展,让学生更具体、更生动地了解陈嘉庚的经历和精神。《陈嘉庚》是将厦大精神具体化的一种形式,给年轻的同学们多一种途径、多一种方式了解我们的学校、历史和其中蕴含的精神”。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倪同学则认为,“可以通过有奖征文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了解陈嘉庚的个人生活方面,让学习嘉庚精神更具有趣味性”。此外,李晓红教授认为,“陈嘉庚是典型的闽南人,要体会、感受陈嘉庚的精神,了解和体会闽南文化是重要的,而在厦门这块土地上,厦门大学这个校园里,经过若干年的生活学习,闽南文化于无形中已浸染在厦大人心中”。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校主的精神、校主的梦想。当如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所说,要有一种“有我”的主人翁意识:“中国将来的希望有我……你应该自己站起来说:中国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应该负责中国的事。大家不要你赖我我赖你,自己要负些责任,国家的事情我有份责任,你不要指责这个指责那个,你指责你自己,你尽责任了没有?大家都说中国有我,中国就有办法了。”国如此,校也应当如此。陈嘉庚先生如此,我辈更应如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5169.html

更多阅读

《牧牛图颂》与《十牛图颂》 郭俺 十牛图

宋·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与宋·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道成编辑2013年10月12日一、宋·普明禅师《牧牛图颂》禅门十牛图,喻示禅宗修心的十个阶段。熟悉佛教禅修者都知道,唐代的禅师——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很喜欢用“牧牛”比

声明:《焦点话题 《陈嘉庚》与陈嘉庚的故事 陈嘉庚的故事》为网友帅气后小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