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和/或文明之四:文学作品四大题体裁

文学作品四大体裁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诗歌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共鸣。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诗”根源于简洁、有力地想像与觉察,或与经验、想法、情绪反应作联想,将意义、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象征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样、声音和韵律等以某种规则加以重组安排。这种文学类型包含叙述性、戏剧性、讽刺性、训诫式、情色和个人形式。

诗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早期企图界定诗歌的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主要聚焦于修辞以及戏剧、歌曲与喜剧中措辞的运用。后来人们认为诗的特点在于可以吟诵,以及对字句段落的格式与韵律的要求,并强调诗的美感,称为韵文,以此与散文相区别。至二十世纪中期,诗的定义转为宽松,即以语言作的基本创作。

诗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及口传文学、劳动号子和民歌。古时很多诗是可以歌唱的,诗常常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因此亦称为“诗歌”。

最早有纪载的诗歌是印度的《吠陀》(公元前1700-1200 年) 。欧洲在古希腊时期开始有诗歌,著名的诗人有荷马、萨福和平达等。古罗马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卡图鲁斯、维尔吉和贺拉斯等。

中华文化和/或文明之四:文学作品四大题体裁
中国诗很多时称为“诗词”或“诗词歌赋”。中国的诗词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诗词有《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等。唐宋元是诗词鼎盛的时代,一般称作唐诗、宋词、元曲,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以前已经出现,在唐宋之后亦有很多人创作诗词。诗词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据考证有不少诗词本来是可以歌唱的,但大多数音乐已经失传。明清两代章回小说和戏曲兴起,不少小说和戏曲之中亦含有诗词。民国时期五四运动推广白话文,不少人开始创作现代诗,打破了以往诗词对格律的要求。

散文

散文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一种自由的、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我们通常所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主要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先秦散文:目前可知中国最早的散文集,是《尚书》,专记言辞;而最早的一篇散文,应属《尚书?商书》中的〈盘庚〉。历史学者一致认为这是殷商可靠的文献。盘庚相传是商朝的中兴君主,他曾经迁都到殷地去,却遭到臣民的反对,因此作了三次演讲,说明必须迁都的原因。〈盘庚〉三篇,就是这些演讲的纪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的发展因而突飞猛进。著名的诸子散文有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载老子思想的《老子》、以及许多重要思想家自己撰写的,如《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荀子》等等;而《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出现,为中国叙事文学树立楷模。

汉代散文: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当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紧接着是东汉班固的《汉书》,两者交相辉映,构成中国史书的最佳典范。其他政论性的散文有王充的《论衡》、仲长统《昌言》、刘邵《人物志》、桓宽《盐铁论》等。

唐宋散文:针对六朝时骈文的奢华风气,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开始号召古文运动,力图以清新的散文,取代厚重的骈文,因此易写、易读的散文在唐诗盛行的年间,也渐渐风行起来。

追随韩愈的脚步,宋代的散文更是广泛被写作,以欧阳修、三苏(苏洵及其儿子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先导者。其六人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古文八大家”,在中国散文的写作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明代散文:明代八股取士的政治特色,使当时的一些知识份子产生对八股文的反动,以前后七子为首的文学集团,主张拟古、复古,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时之间,对秦汉散文模拟的风气大盛。然而一味地抄袭、模拟,终究不是良好的创作心态,产生的作品价值有限。因此,公安派、竟陵派等反对模拟风气的小品文出现,倒是为明代的散文,注入了一股新的气息。

现代散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现代散文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鲁迅等作家推广之后,成为与诗歌、小说、戏曲并列的文学主流。散文易读、易写的特性,使这种文体被运用得极广。学生的作文,也几乎都是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可说是人人懂写。

小说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而对话是不是具有鲜明的个性,每个人物说的话是不是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是衡量小说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现时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文学中,小说通常指长篇小说、中篇、短篇小说和诗的形式。

英文“Novel”是指篇幅较长的小说,而“Fiction”是指虚构的故事作品(不限于文字),中文的“小说”严格来说没有单一合适的英语单字可以对应,但是大多会将Novel译为小说。

在19世纪以前,东西方的小说可以说是独立发展的。

东汉班固《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即谓春秋战国时代,小说指街头巷尾的民间杂谈,并无现在小说的意义(虽然在当时,如《燕丹子》等文,已可视为现代意义的小说了)。又《庄子》尝云:“饰小说以干县令。”这里的“小说”指的是一些无关大道的言辞,也就是所谓的丛残小语,当时是跟“大道”对着提的。一直到汉以前皆为如此。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开始出现笔记小说,志人类者如南朝宋刘义庆主编之《世说新语》、志怪类者如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等,这些书司法民间神话传说影响,内容已具小说之雏形。

在隋唐两代,中国开始出现一类叫“传奇”的文体,已算是具完整情结、深刻主题及叙事技巧的文言短篇小说、大致分为爱情,如:元稹《莺莺传》;剑侠,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以及神怪三类,多收于宋李昉《太平广记》中。

除此之外,唐代还出现了变文。变文是以诗歌和散文结合(韵白结合)、有说有唱的文学,以铺陈故事为主。最早是佛教为了宣传教义,出现了专门说故事的讲俗僧所说的故事,如:目莲救母,后有人依其韵白结合的方式来写作历史故事,如:《明妃传》、《列国传》。影响明清长篇小说,其内时时夹杂一些诗词歌赋或骈文,也算是变文的转用。

宋代因为引进一年二熟的占城稻(绿色革命)和开始使用风箱(火力革新),使宋代经济快速成长,富有的下层阶级民众增多,有了闲钱,到茶馆喝茶及听说书自然流行起来,一说小说起于宋仁宗。其说书人所做的话本,内容多以口语白话文写作,以便讲解,而这些说书人的话本的故事内容很多被后世章回小说的作者拿来做参考。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条提供南宋临安讲史艺人名录”

中国白话小说之代表为章回小说,在元代开始有具体的形式,到了明清成为小说主流,元代者有《水浒传》,明代者有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比较特殊,其内容文体为文言文章回小说)等,清代者前期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等,晚期由于清朝受到列强入侵、以及内部腐败等因素,小说逐渐出现讽刺时政的内容,而此类小说被称为“谴责小说”,如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曾朴《孽海花》、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等书,皆为满清晚期之讽刺小说之代表,以上四书,合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虽然明清小说文体以章回小说为主,明清时代依旧有非章回小说的小说作品出现,如明代之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白话短篇小说集;又清代蒲松龄所著之《聊斋志异》以文言写成,内容体制近似于唐代传奇。

民国以后,东西小说创作逐渐合流,鲁迅《狂人日记》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白话小说,而时至今日,中国小说创作仍不辍,只是关于创作自由方面的问题,仍旧有着不少问题。

戏剧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他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扮演,透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一词将近的词汇囊括的范围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词除了是戏剧之外,也包含舞蹈、运动竞赛等意义。但是几乎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相关的词汇,几乎具备与“游戏”类似的意义,例如在英文中将一部剧作称为是play(通常指有剧本有对白的戏剧)。中文中“戏剧”的“戏”,也带有“游戏”的意义。

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及中国的戏曲。称“戏曲”,以区别于西方“戏剧”。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4508.html

更多阅读

我看电影之四:偷盗类电影和电视剧

我看电影之四:偷盗类电影电影《偷天陷阱》的剧照电影《天才普雷利》剧照电影《鬼胆神偷》海报我看过的偷盗类的电影:盗走达芬奇鬼胆神偷(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 鬼计神偷(罗伯特·德尼罗和爱德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

横穿罗布泊组图之四:中国最西边的长城——玉门关汉长城

横穿罗布泊组图之四:中国最西边的长城——玉门关汉长城赵亚辉摄影重要提示:衷心感谢您的关注!近期由于某种技术原因,本文图片可能无法正常浏览。请点击本文人民网镜像链接,即可正常浏览图文。汉长城遗址,距今2100多年,比明长城还早1500

声明:《中华文化和/或文明之四:文学作品四大题体裁》为网友温暖的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