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平乡 千年古县灵丘



安徽寿县为时苗所建留犊祠

平乡是一个蕞尔的小县,县域面积仅四百平方公里,但小县域藏有大文化,弹丸之地有大历史。平乡地处京九、京广铁路之间,华北平原南部,北依巨鹿县,西与南和县、任县搭界,西南与鸡泽县接壤,南邻曲周县,东南靠丘县,东隔老漳河与广宗县相望。县域辖3镇4乡,1个管理区,253个行政村,有耕地43万亩,总人口32万余人口。仅就县名而言,西汉时置,原为大平乡,公元237年(魏景初元年)秋,大水毁城,次年迁县城于今大老营,由太平乡改为平乡县,今县名始于此,由此算来县名历史已有1776多年的历史。

□ 廮陶故邑

在光绪十二年版《平乡县志》里收录这样一首诗,诗的名字就叫《廮陶城》,内容是“古称南城,廮陶汉置县。新郭几迁移,周垣颓面面。空余六栅门,来熏匝寅饯。旧址访艾村,父老传遗谚。凌晨烟雾中,雉堞隐如见。”这首诗的作者是孙庆銈,字菊农,是山东曲阜人,为孔子后裔,进士出身。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出任平乡县知县,据县志记载,孔县令到任后为平乡县做了许多好事,对文庙进行重修,倡导教育,立课教士;建立了常平粮仓,以增加调节粮价,以备荒年之需。后调任到交河。咸丰三年(1853),流寇攻陷交河城池,与儿子一同遇害。

孙知县留下的作品不多,诗作仅见一首,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他对平乡历史了解。这首诗主要是说平乡廮陶城的历史,同时告诉后人,廮陶城最早称为南,关于南的历史就比较早了,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邑,县志说是周考王时(公元前440-前426年在位)赵所置,(注:赵为侯国的时间公元前403年)平乡原为西周邢国地,春秋时邢国灭亡后归为卫地,后又归晋国赵卿襄子,由此可推,邑很可能为赵襄子所建。秦始皇统一华夏后,改襄国为信都县, 邑与信都隶归钜鹿郡管辖。到公元150年时,汉桓帝刘志将邑改制为县并更名为廮陶县。诗中的艾村就是古廮陶县址的所在地。

文物部门在进行遗址调查时,在县境刘庄乡艾村村西发现一个古城址,遗址东侧是小漳河。遗址长500米,宽500米。这里地势平坦,地面上没有任何城墙痕迹。当地农民在遗址上打水井时,在地下2—4米处均发现砖瓦,陶片、木炭,并且发现了砖铺地和灶基等遗物,出土的遗物属于汉代。据光绪十四年(1888)编写的《平乡县志》记载,当时城址部分尚存。而且每当清晨有雾气时能隐约看见雉堞形城墙。据当地人们说,现在清晨如有特大潮湿雾气时,在遗址上空偶尔能看见一座古城,城墙、垛口隐约可见,当地人又称“潮城”。这就是孙庆銈在诗中所写的“凌晨烟雾中,雉堞隐如见”。文献记载,春秋时期,这一带被称作“”,后经专家考证这里即是南 城的城址。

□ 钜鹿郡址

巨鹿郡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巨鹿郡,秦置。巨鹿,《禹贡》大陆泽在北。纣所做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这是从方位角度表述巨鹿古郡最早最具体的记载。《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说:“巨鹿郡,秦置,治钜鹿县,即今河北省平乡县治,后汉徒治瘿陶,在今河北省宁晋县西南二十九里,晋为国后魏复为郡,徙治瘿遥,治今河北省宁晋县治,北齐郡废。”巨鹿郡由秦代开始设置,到隋朝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止,延续了800多年的历史。此前人们谈到巨鹿郡,都以为是今天的巨鹿县址。

1980年3月,中国军事博物馆古战办专门致函平乡县文物所:“我馆古代战争馆需要陈列项羽击秦军巨鹿之战遗址照片。据了解,该遗址在贵县西南。烦请文管会或文化馆同志支援照片一张....”文物部门经过研究将一张巨鹿郡城遗址照片寄去。但历史上记载的巨鹿之战遗址范围很大,史学界已经争论了多年,但目前能够佐证巨鹿之战史事的,无论是史学界还是历史地理界都公认平乡的巨鹿郡城遗址。

钜鹿郡城址位于平乡县城西南14.3公里处的平乡镇,年代为秦至东汉初,城近似方形,城墙由夯土所筑而成,城墙宽10米,地表以下城墙高3.3米,周长5千米,城有四门,东、西门4.2米,南、北门5.5米,城区中轴线南北纵长1.3公里,东西横宽1.2公里,总面积1.56平方公里,护城坡宽8米,护城河宽18米,现部分城墙、护城坡、护城河尚存,城墙剖面含有大量秦汉遗物。1984年进行文物普查时认为,巨鹿郡治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一个城邑,秦代建立巨鹿县,并设巨鹿郡,郡治在巨鹿县。《清一统志》记载,巨鹿郡遗址在今平乡县平乡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巨鹿郡在今平乡县平乡村。《旧唐书》地理志却记载,巨鹿郡在今平乡村北十一里八辛庄一带。按《清一统志》记载,今平乡县平乡镇一带,在地下三米深处,发现有大量的秦汉时期砖瓦和陶片。但按《旧唐书》记载的位置进行调查时没有发现任何遗物。1988年在城西北50米处,发现战国墓群,并出土了陶器、青铜剑等。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配合邢临高速公路文物发掘中,在平乡镇南数百米处,地表下4米,发现古代城郭上沿,所探到的城墙为黄土夯打而成,南北走向。考古工作者为了搞清城墙的结构和性质对此进行发掘,清理出城墙50余米,并向南探测10米远,发现城墙向东拐;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秦汉时期的灰陶片和其他包含物,专家对发现的材料进行研究和考证,认为这里是古巨鹿郡城址。

□ 平乡时苗

廮陶县设有四乡,即崇教、仁风、善化、太平。魏青龙五年(237),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大水,廮陶县城被水冲毁,水退后的第二年徙县城到县内太平乡的大老营,因太平乡的缘故所以改南为平乡,这就是平乡的由来。

太平乡不仅因县名而流传千古,更让平乡人骄傲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此人就是东汉时期的时苗。

在县治(乞村)南偏西5华里前官庄村西南400米处,西侧紧靠小漳河。有一座古墓葬,现残高约0.5米,周长6米。后人又重修封土,高2.3米,周长21米,占地面积45平方米。1984年文物部分进行调查时,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是东汉时期的时苗之墓。

时苗,字德胄,东汉末年大时村人。时苗少年时家境比较贫寒,但为人诚实清白。曹魏时建安(196—219)中期,时苗进入丞相府供职,建安十八年(213)被举荐为寿春令。

寿春即今天的安徽的寿县,古称寿春,寿州。在寿县的南大街西侧有一条深巷,名叫“留犊池巷”。明代时,当地人又在“留犊池”旁盖了一座“时公祠”,以纪念时苗。

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河北巨鹿人时苗到寿春县任县令。他上任时乘一辆牛车来的。由于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一年之后,他卸任返乡时,上任时的那头母牛生了一头小牛犊,临行前,时苗把小牛交给了当地百姓,说:“我来时只有一头母牛,没有小牛,这头小牛犊是吃淮南的草,喝淮河的水长大的,它应该属于你们。”说完就两袖清风的走了,为了纪念这位清官,便把小牛饮水的水塘命名为“留犊池”,在牛犊出生的地方建了一座“留犊坊”,巷子也因此而得名“留犊池巷”。

苏东坡、汤鼐、王九思等文人墨客都曾亲临时公祠拜谒,历代清廉的新任知县、知州、知府到任后,首先都要来拜谒时公祠。明代董豫在《留犊池》一诗中赞誉道:

去任无惭到任时,独有一犊留斯池。

廉名不特当时重,今爱能令去后思。

千载清风垂古史,半池明月映荒祠。

停骖几度池边立,漫剔苍苔诵勒诗。

唐代李翰在《蒙求》一书中,还把“时苗留犊”的故事编入儿童启蒙教育课本中。

今平乡县有大时村,是时苗故里。其村中主要的姓氏为时,相传为时苗的后裔。

□ 遗产集珍

历史悠久的地域必然有着丰富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乡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这些文化遗产有传说类的,有表演类的,还有反映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内容的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重要的有平乡梅花拳、邹庄立体五色剪纸、兴固寺佛乐、黄巾太平鼓、打花鞭、南路丝弦、东马延乱弹、逯马鲁登台坠子、西河村抬皇杠、重义町竹马等等。

平乡梅花拳是邢台梅花拳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梅花拳重要的发源地,梅花拳又称梅花桩。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流派之一。

关于梅花拳的起源,当前学者有认为是起于春秋战国的,也有说是起于秦汉的,还有其他的说法。根据流传在河南清丰雷家村的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记载,说是起源于南宋末年,开派祖师是朱永元,家住江苏徐州府北门外六里朱家桥村。这对探索梅花拳的起源有一定研究价值。但邢台平乡梅花拳是以创建于明末清初的创始人邹宏义为祖师爷,流传地域以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梅花拳又分文场和武场,文场领导武场。文场集“三教”学说精义的文理,负责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通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拳的动作套路朴实大方、威武雄壮,既有表演观赏价值,又有技击制敌的实战功能。梅花拳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2006年在邢台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众多的遗产中,文物给平乡增添了厚重感,现就重要的进行介绍。

北柴村造像碑,又名“响铃碑”,亦称“五彩避尘碑”。现保存在平乡县文体局院内。刻立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北齐造像碑系柴氏家族所立。碑青石质,龟趺座,半园形碑首刻浮雕蟠螭图案,圭形佛龛内刻一佛二菩萨。碑阳分上下两层佛龛,上层券拱形佛龛,下层凸形佛龛,内刻佛像均遭毁坏。碑阴圭形额,内刻灵芝树。碑阴上半部刻长方形佛龛,阴刻隶书,下部刻有碑文因剥蚀严重、已无法辩认。碑两侧上部约0.50米刻有龙头花纹图案、下部刻柴氏官宦40余人姓名一心向佛,祈求上天保佑的发愿文。这块造像碑刻工精致,造型逼真,对于研究北齐时期的佛教史和雕刻、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

大里村造像碑是东魏武定四年(546年)碑刻。1986年在平乡县河古庙镇大里村东邢临公路北侧出土,后保存在大里村。碑青石质,方式台座,通高1.70米,宽0.60米。碑阳上部浮雕释迦多宝佛,下雕文殊与普贤二菩萨、护法韦驮及侍者。碑阴呈三层台阶状,中层为束腰式须弥座,中雕双狮及力士,下层刊碑文“武定四年岁次丙寅五月十五日,李舍和法义两百人等敬造释迦多宝佛区……”;上层和两侧有线刻图画。碑左侧有碑文为“少皇天子赵王改后,咸平元年岁次戊戌桃月丁已朔二十二日戊寅,信士长老、邑及村众等,邑长薛柞飞邑官郭荣)邑录李从……都维郍头贾珉书名人赵化造功德手高习右件重修功德释迦多宝佛共计一十事,并已□蒲合村永充供养。”碑阴为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所刻,其构图呈三层台阶状,中层为束腰须弥座,上雕双狮、力士,上层刻线描图画,似佛传故事,下层为铭文,碑身刻满供养人的姓名和愿文,但字迹漫沥,难以卒读。

除碑刻外,平乡县的文庙大成殿是一处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建筑面积315平方米,为元代建筑风格,单檐歇山顶,布瓦,琉璃剪边。正脊鸱吻戗脊套兽均无。面阔五间深三间,高12米,内为木结构抬梁式六椽袱用四柱,斗拱呈七跴双下昂。殿墙均用砖砌。大成殿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年间。元、明、清各代均有重修。院内遗有碑刻两通。一为文庙碑,刻立于元泰定四年十二月,现埋于地下;另一通碑刻为“大观圣作之碑”,刻立于宋大观元年九月十八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冯马古寺

在距邢台平乡县城丰州镇3.5公里有一个古村落,这就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冯马村,因为村内居民以窦姓最多,也称为窦冯马村。冯马村属丰州镇管辖,临近老漳河和小漳河,这里是环境优美,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冯马村建于什么时候?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在汉代时已有此村,但冯马村的村名确始于明代。在元朝末年,由于兵乱和水、旱、蝗、疫等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黄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后来在明初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根据《明史》记载,“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到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发生了历史上一次大移民,也就是这个时期,窦、张、许、李等姓自山西迁住于此,相传,明代时燕王扫北“裹马腹、踏鹿寨”攻克此地,故称缝马。后演变为冯马。冯马是保护较完整古村落环境,而看似平常古村里藏有一个宏大的古刹――兴固寺。

《平乡县志》记载:兴固寺,位于窦冯马村南....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有僧幻儒云游至此,多方募化,建成此寺,为十方往来之所。北宋时期,兴固寺寺内僧人众多,香火鼎盛。南宋末年,由于连年战火不断,兴固寺几经兵焚面目全非。

1264年,元代至元年间,忽必烈推行汉治,此时平乡兴固寺得以大规模重修。据地方文献记载,当时兴固寺沿轴线建有九龙壁迎北墙、山门、三殿、二殿、大雄宝殿,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东西厢房、东西方丈室、大悲殿、戒堂、客房、斋堂,寺院西侧建有石塔林。寺院规划宏大、建筑雄伟,明嘉靖十五年兴固寺重修碑记说:兴固寺建筑“金碧辉煌,见者改观,宫殿巍峨,晀远望也,佛像森列,动人钦也”;寺内的一通清代重修碑记载:说平乡“……兴固寺乃畿南一大丛林”。据另一清代重修碑记载:“然兴固寺乃畿南一大丛林”与“天竺白马”齐名。以致在当地民间至今还留传有“先有兴固寺,后有北京城”说法。

现在兴固寺还保存着几座当时的大殿。兴固寺大雄宝殿是该寺最大的建筑,殿始建于元至元元年,明、清、民国至80年代曾多次维修。大雄宝殿面阔五间,东西长二十米,南北宽十二米,殿高十二米,歇山顶,在顶上扣有琉璃瓦,正脊两侧有高大吻兽。大雄宝殿的正面共安装二十扇木制门,门上装饰代表有天、地,五行八卦的纹样。在大雄宝殿的檐下中间悬挂“大雄宝殿”和落有乾隆五十六年和道光十年二块大匾,分别用榜书大字书写“皆大欢喜”“徧覆大千”。这更显示出寺院的苍桑古老和历史文化的悠长。

在兴固寺大雄宝殿东侧,有一个金壁辉煌的大殿,这就是兴固寺的金刚舍利殿。这座大殿建设极为讲究,工艺十分考究,装饰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兴固寺最精华的地方――-金刚舍利殿。金刚舍利殿为清代建筑风格,在兴固寺建筑群中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建筑。大殿座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长十米,南北宽十米,高十米,硬山瓦顶,琉璃镶边,斗方填心,镶边的纹饰为高浮雕琉璃彩游龙戏珠,龙姿上下游动,栩栩如生。在两檐下东西有砖雕“峻”、“极”二字,有凭高远眺无尽之意,在大殿的门檐上雕有“金刚舍利”四个字。前廊有龙头斗拱,椽悬铜铃,清风徐来吹来,铃声悠扬,如喃声梵乐,令人顿入无尘境界。金刚舍利殿的木构梁架上施有彩绘,纹样丰富多样,规整,现在彩绘虽然已经变色剥落,而经历了日月的侵蚀描金龙纹,更显生动如初,活龙活现,金光闪亮。

为什么这座大殿装饰的这样富丽堂皇?为什么这座大殿叫金刚舍利?据清乾隆十六年《平乡县志》记载:“清乾隆十五年(1750)本寺僧人祥光自山西奉圣寺迎舍利数颗藏于寺内”。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据说,尉迟公在这里夜里常作砍杀之梦,睡不踏实。尉迟敬德大惑不解,便请教国师智满说解。国师告诉他:“将军一生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众生,方可解救。不然,会天长日久自困而亡”。敬德听罢,便将自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奉圣寺。

奉先寺内有一座高高的舍利塔,当地人称为舍利生生塔。宝塔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9-604),清初时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当家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在清乾隆十六年的这次修建中,兴固寺的祥光有幸得到数颗舍利,将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迎至兴固寺,奉安在大雄宝殿东院并建设了金刚舍利殿。建设时,建筑规制仿照原山西奉圣寺舍利生生塔建造,大殿的建筑手法、纹饰与与山西奉先寺一脉相承。据《兴固寺新建舍利塔碑记》,殿内按舍利生生塔用木雕雕成,舍利塔塔高九层,每层每面均雕有佛龛佛像,佛像镏金,工艺精堪,塔角有四大金刚护卫。高至殿顶。塔下建有地宫,专供舍利子,殿内珍藏着万卷佛经。据老人们说:殿塔建成后,纳山西僧人于舍利殿,专司舍利香火。另据乾隆四十九年重修舍利殿碑记中记载:“......乃鉴其诚,遗寺僧普应恭奉舍利十粒□金瓶中...”、“塔以藏之,释佛骨也”。在民国时期舍利塔被毁坏,当时发现塔下地宫,内藏舍利子,供万年灯,石桌石椅。现寺内还保存着三颗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这三颗佛骨舍利被安放在一个舍利瓶中,是一颗黑色的发舍利,一颗白色的骨舍利,还有一颗闪有灵光的绿舍利。舍利子是佛界的圣物,是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焚烧时由遗骨结成的骨质结晶体,是世代佛教信徒仰慕的珍宝。

在兴固寺内还保存有大量古代碑刻,多是建寺以来历朝历代建寺或重修碑记,其中重修碑记共13块。今存完整2块,一为明嘉靖十五年重修碑记,碑高2.61米,其中碑额高0.77米,为二龙戏珠石雕,碑宽0.84米,厚0.23米,碑阳刻有兴固寺重修碑记全文,但因碑中断残,部分字迹亦无法辨认;一为民国6年重修碑记,碑高1.85米,宽0.74米,厚0.24米,现立于三殿前。另有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重修碑记残碑2块和舍利殿残碑2块,其他散碎碑刻十数块。

原在兴固寺藏有明代版本经书12柜,为大藏经半部之数,共4870卷,兴固寺内目前还保存有珍贵的藏经,现存有20余卷。

□ 瓦房建筑

平乡县位于河北省南部的冀南平原,全县面积406平方公里,人口32万。在平乡县的民居建筑中,瓦房建筑可说是独树一帜,在冀南平原形成了民居建筑的孤岛现象,从大量的考古资料也可证实,平乡县自商、周、秦、汉、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建筑均为瓦房,可说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平乡瓦房建筑从构造布局上姜有四合院、三合院,也有二合院。从梁家结构上有:“立人式”、“斜跨式”,从起脊形式上讲究“五脊六兽”,“五脊”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相融,也汇聚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六兽”包括了天上、地下、水中之动物,有去邪避灾、招财纳福之意。几千年来平乡瓦房文化胜存不衰,除美观实用外,它蕴含了周易八卦之妙理,承载了华夏文化的信息,是不可多得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当前平乡屋脊现象(正房)占总建筑的95%以上。关于平乡的瓦房有一个传说,说与刘罗锅在此建房有关。

平乡瓦房建设通常在屋脊上按吻,即在正脊两头按上张嘴兽、和平鸽,中间按上吉星楼,上有“吉星高照”门向东南开的,吉星在中间,在西南开的,吉星高照要在龙虎日按,而什么时候是五龙五虎日,要进行推算。

平乡瓦房是平乡的特色,在当地还流传说建设时的上梁歌,为了保护现记录于文后。

上梁歌之一:

一个瓦刀七寸长,盖了北房盖南房。北房盖的阁老府,南房盖得状元堂。东房盖得金银库,西房盖得是仓房。金银库里有元宝(宝贝),仓房里面有余粮。大梁好比一条龙,要头摆尾向上行。行到空中微微不动,单等主人来持红。将红持在九龙头,能出公子和王侯。将红持在九龙腰,能出状元和阁老。

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大吉大利。

上梁歌之二:

一进大门观四方,檩是好檩梁是好梁。这梁生在何地,长在何方,生在兴隆宝地,长在卧龙岗上。老师傅从此路过,看这树有些贵样,家下银钱太大,将它卖到家下,差些五虎少将,发些大车小辆,将树刨倒,稳稳当当,裁头去尾,茬口鲜亮,大伙一齐使(吃)劲,将树装在车上,老师傅车上一坐,得打哦喝,拉到老师傅坐堂,一齐使(吃)劲,放在一旁,老师傅放线,小工子帮忙,头一锛下去,越锛朝天登,第二锛下去,锛渣一飞,好象展翅凤凰,不多一时,将梁做起,上在房上,大梁好比一条龙,要头摆尾向上行。行到空中微微不动,单等主人来持红。将红持在九龙头,能出公子和王侯。将红持在九龙腰,能出状元和阁老。

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大吉大利。

□ 平乡八景

在平乡历史上有平乡八景的记载,这八景至今是老平乡人饭前茶后的谈资。

西池秋涨是平乡八景的第一景,记载说:古平乡城环城有池,其地势则西北洼下,每逢滏河秋水方盛,开渠引水入池,以为终年潴积。迨周遭水势稍平,而西门桥以北池水涨溢,直抵护城西堤,渟泓数顷,浴凫飞鹭出没其间。旁有芦荻林立,而垂纶举网之俦,时相往来,宛然水乡风景也。

第二景是北阁远山,即平乡北城建有玉皇阁,藉培风水,所谓乾峰者是也。当前天气晴明,烟消雾净,人跻城头,远见太行诸山,送青百里之外,而层峦叠翠,横亘遥空,真令人心目开爽,游者因生奢愿。每谓当於阁之上层,别开西、北两窗,庶穷目力而尽胜概云。

第三景是奎楼晚霞,奎楼建于平乡东城,上奉奎星,四面玲珑,崔巍佳丽,耸拔云端,而峙於学宫之南,谓之巽峰,为一邑文风攸系。时值日落,霞蒸彩映,奎躔辉联楼槛,於此登眺,迎眸绚烂,则人文蔚起之兆,可即此占之。

第四景是汉城晨雾,平乡城东十五里有艾村,相传汉桓帝时改置南羉城於此,今其遗址微存。侵晨望之,时有雾气环绕,现为雉堞之形,隐若坚城,迨日出始散。俗传古城废址,恒有此异。或谓之城魄,或谓之城魂,其说似出附会,而虚无缥缈之景象,则时得之於众目共睹,亦一奇也。

沙丘树色排居第五,沙丘台旧传在平乡东北三十里,即今王固岗。环岗数里外,梦杏成林,俱经年老树,复有椿槐之属,干宵蔽日,登岗四望,郁郁葱葱。时届清秋,凉风晚发,声来树间,因诵太白沙丘城下诗云: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依稀於此遇之。

第六为滏岸柳阴,平乡境内滏河绵亘境内,自郭家桥而下,夹岸种柳护堤。缘堤二三十里,柳树交枝接叶,连续不断。五六月间,碧干参天,绿阴满地,人游其中,只闻嘒嘒蝉声,时随清风而至,几不知有赤日当空。沿堤徐行,有如入武陵源,竟忘路之远近。

七即枯洚夜涛,在平乡境有枯洚渠,旧传在信都,似距邑境稍远,然当日洚水从南而北,所经自非一处。今邑东北四十里有流渠村,其村四无溪涧,而夜恒闻水声,流渠以此得名。论者因即指为枯洚渠旧迹。谓其地下有水伏流,夜静因之闻听,理或然也。

最后是长堤春草,平乡城有安东、镇西、奠中大堤,各绵延数十里。城外里许,又有护城堤,周围约计十里,俱系筑自前明,以防水患。每当春风扇合时,绿堤佰草丛生,而托根得地,马蹄莫踏,屐齿莫经,以故蒙茸之盛,匝地连天,殊令游春者为之流连不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3847.html

更多阅读

五千年悬案:传国玉玺神秘失踪之谜图

节选自《三天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悬案》,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历史上,堪称国之重宝的器物不在少数,但恐怕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它是野心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又是史学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笼罩在它身边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低沉的鼓角铮

千年痴情守候——一个绝世凄美的爱的传奇 痴情千年盼轮回

一个女子千年的心事 千年痴情守候在五尺道驿站-豆沙关千仞壁立、震慑心灵的偏崖子上,有一雄伟挺拔的山巅,气势和峭拔令人望而叹止,远看就如一条雄居其上的龙正在奔腾跃飞,它脊背墨黑,龙须飘飘,腾空而起,雄姿英发,龙珠滚落,如熊熊燃烧的火焰

千年古镇北京密云古北口古镇历史古迹 密云古北口水镇门票

古北口不但有北京北京最优美的一段长城,卧虎山长城与蟠龙山长城,一个巍峨一个蜿蜒。而且这里的千年历史也是惊心动魄的。从相关资料上看,古北口历史有三个主体:一是大宋抗金,杨七郎血洒古北口,坟就在卧虎山上。二是明代万历年间,戚继光

被误读了千年的“红杏出墙” 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

被误读了千年的“红杏出墙”作者:赵炎被误读了千年的“红杏出墙”文/赵炎最有名的“红杏出墙”诗,无疑非南宋叶绍翁的那篇《游园不值》莫属,曾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5课,诗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

声明:《千年古县-平乡 千年古县灵丘》为网友长发红装等君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