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ppt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好奇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老人家,您从哪里来。”

[出典] 贺知章 《回乡偶书》

注:

1、《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注释:

偶书:偶然地、随意地书写下来。《回乡偶书》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少小:指年轻时候。

鬓毛:两耳旁边的头发,这里代指头发。

衰(Cui一声):稀疏零落。



3、译文1: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译文2: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4、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唐朝诗人。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证圣元年进士。历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兼秘书监。天宝三年因为不满奸相李林甫专权而返乡,隐居镜湖。一生风流倜傥,豪放不羁,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长于七绝,其写景之作,清新隽永,诗味浓郁。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5、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 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色彩。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一个“笑”字就把诗人多年的思乡之恸都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首诗虽名之为“偶书”,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语言通俗自然,很接近口语,但同时异常凝炼,富于概括力,令人回味无穷。



6、贺知章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回乡偶书(2)  原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

离别家乡已经很久了, 最近以来人和事都半消磨了,

只有门前的镜湖水,春风吹过不改旧时的波浪。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7、“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是很早就离家出去了,写这诗时,他是86岁,离家已经50多年了。他是因身体不行了,向朝廷告老还乡的。这首小诗语词简单明了,没有什么费解的东西。可是,如果要是知道了贺知章这位老人的脾气,那么,对这首诗的理解,就可能是又进一步了。

《旧唐书.文苑中》说“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俭,自号四明狂客”。这是正史给贺知章作的鉴定。《唐才子传》说他“性旷夷,善谈论笑谑。”这是给他的评语。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是杜甫《饮中八仙》诗为他画的漫画:老眼昏花,还酒后骑马…越老是越爱玩,越老是越爱闹,这就是诗人”四明狂客贺知章。

知道了贺知章这个人的脾气秉性,咱们重读一下《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音无改”,证明了老贺是先说了话的而且是用乡音说的。农村的小孩子见着生人,多是扒着门缝往外瞧,一般不敢主动上前问人家“客从何处来?”可是这里的“儿童”,不但上去问,还是“笑问”。而且,小孩儿已经首先确定这操着乡音的人一定是“客”。这么一看,那儿童的笑问客从何处来”,是问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了。联系贺知章的——贯表现,可以断定:并不是儿童先“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这老头儿,先逗引人家孩子了。“乡音无改”,用乡音说的就是这个。可以肯定两点:一、他逗人家了。他不先逗,人家孩子会冲他个不认识的老头子笑么?会先对他提问么?二、有意误导,先说自己是客。按正常,见着生人首先是确定身份,应该是问“你是谁?”,不应该上来就给人家定性为“客”。由于贺知章的误导,“儿童”才确定了来人是“客”,即使是用乡音,也当成是“客”,这样反常地越过了“你是谁”这第一个问题,直接进入“从何处来”。这老顽童具体都说了些什么,当时是没有录下来,也就没法子知道了,只得自由想像了。

这样一来,我们看到,除了天真可爱的“儿童”,还有一个爱玩爱闹的老顽童。“少小离家老大归”,定有许多慨叹:“乡音无改鬓毛衰”,定有许多伤感。但是,能在晚年回归故乡,毕竟是生命的落实,毕竟是一种幸福。回家的感觉主要还是兴奋。此时,看到孩子就联想到童年的自己,这是自然而然的,想和孩子玩一玩,摸摸脑袋,逗逗笑话,也是顺理成章的,特别是贺知章这个人。

老人有意制造误会,引发孩子的笑声,表现出健康的心态,活泼的性格。有人把作者说得很苦:什么人生易老呀,什么世事苍凉呀。仿佛写的是:欢乐的儿童加上悲伤的老者。其实,这是用共性来看个性,这是用普遍的心理来套贺知章这个人的特殊心理,贺知章和我们大家不一样,贺知章是贺知章,人家那叫“四明狂客”。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有苦都不让别人看出。用玩用闹对待一切,包括痛苦。从《回乡偶书》中若是看出悲苦来,那有两种可能:一是,老人家大风大浪乐了一辈子,这回真的走了眼,在家乡小孩子面前写漏了一回。二是,贺知章还是贺知章,蹦蹦跳跳永远不会老,悲伤是别人给加上的。

诗的标题就是信手得来的“偶书”,诗的语言就是轻松、活泼加自如,诗的主调就是健康、天然、生活,诗中的内容就是一个老人在逗小孩子玩。人家贺知章就是这么个爱玩爱闹的快快乐乐的老头儿。



8、《回乡偶书》(一)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衰颓之气和物是人非之慨,而是洋溢着无限豪迈、乐观、旷达情趣的。

我们完全可以为之找到足以说服我们的下列理由。

一是时代精神使然。诗人贺知章所处的社会是盛唐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这种盛唐气象,给盛唐诗人和盛唐诗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脱、自豪、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意境呈现、性格和声色的结合……。《唐之韵》的解说词中说:“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这种精神的确在李白和贺知章等诗人身上折射出来了,使他们能直面在常人看来非常伤感的回乡旅程。

二是人之常情使然。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一般读书人或为功名所羁绊,或为生活所逼迫,往往不得不离乡背井,作客他乡,加上交通不便,就更少回家的机会。经年累月,天长日久,怀乡就成为许多人一种亲切而深沉的感情,回乡则是他们心中强烈的奢望。当这种奢望成为现实时,一种奔向故园的由衷喜悦的心情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在他们看来,怀乡思亲之情是酸楚的,然而归乡之情则是喜悦的。老大回乡的贺知章心里自然也充溢着这种幸福、温馨和喜悦之情的。

三是诗人豁达的个性使然。《旧唐书·文苑》上说:“知章性放旷,善谈笑。”“晚年尤加放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这是正史给贺知章作的鉴定。《唐才子传》说他“性旷夷,善谈论笑谑。”这是野史给他的评语。“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是杜甫《饮中八仙》诗为他画的漫画:老眼昏花,还酒后骑马……越老越爱玩,越老越爱取乐,这就是诗人“四明狂客”贺知章。他乃是一性情中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真其所真,诚其所诚。当年,大诗人李白带着梦想来到长安。在紫极宫的紫气烟霞里,他一眼瞥见仙风道骨的李白。直呼其为“天上谪仙人”。相见恨晚之时,初识便成相知,便拉上李白一块去喝酒。酒逢知已千杯少,为文坛、历史添一段颜色。等得喝足了,话够了,尽兴了,准备起身分手了,他才发现身上没带银子,付不了酒钱。似乎是未加思索,随即解下腰间佩带的金龟抵了酒钱。潇洒得可以,也让李白记住了一辈子。正是这样一种行止随心、不受拘束的个性,这才使得贺知章在书法这个纯粹私人性的行为过程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艺术载体。饱蘸浓墨,援笔纵横之际,活生生地包容了他作为一个书法家的心灵的律动与精神的排遣——那是超脱于功利之上的一种无拘无束与淋漓尽致。这样一位“狂客”,难道还多愁善感?难道还禁不起回乡时“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打击而黯然神伤?

四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使然。从史料上看,贺知章从36岁考中进士开始踏入仕途。以后50年中先后一步步升迁,历任礼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和秘书监等要职。可见,此人此生仕途顺达,不曾像其他文人那样被贬谪过。直到86岁时才自请度为道士,皇上应允,且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太子百官还为他饯行。因此,诗人这次回乡可谓“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是“富贵而归故乡”,没有其他文人那般坎坷曲折的仕途行走,自然没有挥之不去的感慨之音。

对于离家远行的游子,故乡永远是行走他乡时不能割舍的最后一件行李。对于远游归来的行人,故乡总会以她的博大为你留下可堪回忆的那片天,那轮月,那棵树,那座山,那弯水。尽管很多人会因种种际遇而产生“近乡情更怯,不敢见来人”的羞愧心态,但对于生逢盛世、官运亨通而又性情放达的贺知章而言,他一定会高呼:回乡的心情,真好!

因为,他是一个“狂客”。常人以为,狂,似乎就是狂妄和疯狂。但《论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在这里,狂即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之意。李白也曾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里的狂,更多的是不受约束、自由自在之意。

贺知章大概就是这样的狂人:率性、洒脱、淡定、从容,他的狂所要突破的约束,就是年龄、身份和地位,就是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而最终把自己完全交给完全真实的情感体验。

这就是真实的“狂客”贺知章和《回乡偶书》(其一)的真实情趣。



9、贺知章一生仕途顺达,官至秘书监,“当时贤达皆仰慕之”,连辞官归田也是由玄宗皇帝亲批的,皇帝还将他家乡的镜湖、剡川赐给他。临行时,玄宗赋诗相送,有“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之句;皇太子及百官都来为他饯行。如此显赫的朝廷重臣可谓享尽荣华富贵、权倾朝野了。然而,在他眼里、在儿童眼里,这最终算什么呢?

50年的官场生涯,自己只不过在滚滚红尘中做了一个匆匆过客,到头来得到了什么呢?官场里有富贵,有权势,但也有“案牍劳形”,使自己“鬓毛衰”,使自己被儿童“笑”,使自己与故乡疏远了整整五十载,使自己回乡前心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强烈愿望,使自己回乡时才真正懂得“复得返自然”“此中有真意”。“真意”到底是什么?在哪里?

“真意”就在“相见不相识”的儿童的“笑问”里!这里的“笑”字,除了可作“玩笑、微笑、友善 ”解之外,自当别有深意——

贺知章返乡受到皇帝及太子百官礼遇的事,当时一定是件很轰动的新闻。可以想见,在他衣锦还乡之前,这个消息应当已经传到了他的家乡,何况乡里有这么显赫的朝廷命官,一般都是会耳熟能详的。他身上的富贵与权势更能激起乡中青少年像项羽、刘邦对秦始皇那样的艳羡,而此时天真的儿童对此是什么态度呢?或许是他们真的无知,不知世俗的功名利禄究竟为何物,因为他们心地纯洁,没有受世俗污染与诱惑;或许是他们有所知,只是把功名利禄付之一笑,甚至在故意嘲笑“我”:富贵一场,“归来却空空的行囊”。(当然,出于本性,他们还是把诗人当作一个陌生的客人来面对,来尊重,令他感到了人间真情的温暖与可贵。)

至此,作为读者,我们的思维指向不得不面对功名利禄、人生追求等问题,并随诗人跳出世俗的圈子,开始对人生进行超脱的判断和审视——

富贵算什么?在有些人眼里,在亲情面前,富贵什么都不是,因此一文不值!

功名利禄算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反成了前行的羁绊!

富贵、权势、功名、利禄往往蒙住了我们的双眼和心灵,束缚了我们的头脑和手脚,使我们深受诱惑和苦痛:远离了亲情,漠视了人生更可宝贵的东西。

难怪,松下的那个童子也无法把从红尘中来、身染尘杂的贾岛带进隐者的世界。那是视富贵如粪土的世界,是世俗之人难以企及却不得不去追寻的世界!

人在世上走一遭,匆匆路过,能有几个50年让我们去消耗?由于经不住名利诱惑,误入歧途,错过许多机缘,或许可得暂时的物质财富与无上荣耀,令千万人仰慕和追捧,可最终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所以,让我们的灵魂随着我们的形体像贺知章那样早日从终点又回到起点,洗却心灵上的铅华与尘垢,像儿童那样保持那份纯真、平和,在新的起点,怀揣真诚,抛弃名缰利锁、人世纷争,以最清亮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最终重新踏上一条崇高境界的求索之旅。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ppt
原来,《回乡偶书》在我们心弦上奏响的是灵魂回归的最强音!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校 苟越鸿



10、天宝三年(744),八十五岁高龄的贺知章因病恍惚,梦游帝乡,醒后便上表玄宗,请求辞官回乡做道士,皇上答应,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家乡的旧宅可以为观,只缺一处放生池,愿乞一角湖水,利乐众生,恬淡如是。

然后,他身无长物,无挂无碍,山一程、水一程地回到了阔别五十载的故乡——那个魂牵梦绕的家。

一群村童迎着这位操着本地口音而又陌生的老者,问道:“请问香客从何处而来?将往何处而去?”

贺知章回答:“我从我来的地方而来,往我去的地方而去。”

“你为何而来?”

“这里是我的家,我的归宿……九九归一……尘归尘,土归土,总要了却那三世的因果,回归本源的。去了,总是会去的……参透红尘,回头是岸……”

“你为何两手空空如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红尘中的功名利禄本是一场空……手中空空,心里有佛……洁本自来还洁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你回来做什么?”

“放生、修行、悟道……苦海渡迷津。”

……

是的,贺知章“而今再到花红处”,以一个虔诚的香客身份回到了“其中年年有花红”的家,茅塞顿开似的发现来时的“花红”依然是去时的“花红”——他终于为疲惫的灵魂找到了一块栖息之所。他将在此胜境点亮一盏心灯,燃起一烛心香。

至此,贺知章完成了从一个自号的狂客、回家的宾客,到悟得人生哲理的匆匆过客,再到参透禅理的大彻大悟的香客的伟大转变;完成了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从入世到出世再到遁世的生命轮回,并在轮回中涅槃、永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3813.html

更多阅读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 不言放弃的搞笑段子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 短短两句,囊括了做人之最高境界。为人沉敛,不大惊小呼;为人谦让,不傲慢自居。痛而不言是一种智慧。人生在世,往往会因这样或那样的伤害而心痛不已。罗素

关于思乡的古诗 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刘长卿:《新年作》)3、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

声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ppt》为网友輓歌擾殘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