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知道,顶级台风最强时大都在茫茫大洋上,要获知它们的强度有两种办法:
1、派飞机实测;
2、靠卫星资料,依照理论模型估测。
1951-1987年,美国曾派飞机去探测西北太平洋台风,但之后除2010年台风鲇鱼外,不再探测了,因此1988年及以后的台风(除2010年鲇鱼外)只能靠卫星云图估测。因此,1987年是个分水岭,美国所定的强度在这年之前、之后标准不同,有很大的反差,不可简单比较。美国wunderground气象学家Jeff说的“全球第四”正是简单比较的结果,是一种偷懒的说法。而中央气象台的台风强度评定,在新世纪以前都非常随意,尺度变化很大,不作为参考。
要使用同样的“尺子”测定台风强度,只能靠卫星资料,依照理论模型估测。这个理论模型,就是德沃夏克台风强度分析法,它由美国气象学家德沃夏克创立,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优的方法,仍然被各大气象局采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拥有足够质量的卫星云图资料,而这一点,在西北太平洋只有1977年后才能做到(当年同步气象卫星启用)。
按照德沃夏克分析法,台风的强度由形态、对流高度、台风眼下沉气流的强度等因素决定。简单的说,在卫星云图上,台风越圆越强,核心对流面积越大越强,台风眼越干净越强。专业人员拿到台风的卫星云图后,按照德沃夏克分析法的各项指标给台风和台风胚胎打分,一般达到2分即可成为热带风暴,满分为8分。
海燕在登陆前的那一夜长时间形态完美,打分超过8分,这也是“超出卫星资料测量范围”这一说的由来。而在美国的台风分级表里,8分对应的级别是中心附近最大风速85.7米/秒的五级台风(cat.5),阵风可达105米/秒,是德沃夏克分析法的封顶值。海燕的形态打分超过8分,强度按道理超过了封顶值,而美国依然给了封顶强度,没有给更高,这也是“爆表”一说的来源。
我们首先用同一把尺子(卫星云图分析法),将海燕与1977年以后的台风比较。比较的结论是:
1、海燕的台风眼稍大,下沉气流弱于1979年泰培,2006年西马仑;
2、核心对流强度、面积高居第一,比1979年泰培、1992年Gay、1995年安吉拉、2009年妮妲稍强,更远远强于其他台风;
3、形态上,海燕的圆润程度毫无疑问高居第一;
4、有一个附加信息,海燕的“爆表”时间为1979年以来所有台风最长。
因此,综合看来,海燕强于泰培以外的所有台风,和泰培相比则各有千秋。由于台风眼和环流大小的原因,气压可能不如泰培低,但风速有可能超过泰培。而除泰培外,海燕超过1979年之后的所有台风。
泰培是什么角色?它是美国飞机探测中,气压最低的台风,中心最低气压一度达到870百帕,也是世界上最强的热带气旋之一。我们第二步就是将泰培和1979年以前、无高质量卫星云图的台风比较,比较结果是,泰培气压最低,风速有可能最强。其中,1961年台风南茜的探测风速甚至超过了泰培,但气压不如泰培低,是一个和泰培不相上下的台风;1975年台风June、1958年台风IDA分别测到875、877百帕的气压,也和泰培差距不大。
综合比较下来,得出结论:
1、海燕是1977年有高质量云图以来,最强的台风之一,和台风之王泰培不相上下;
2、海燕是1979年台风泰培以来的世界最强热带气旋;
3、海燕是1951年以来世界最强热带气旋之一,和泰培、南茜、June、IDA等顶级台风同一档次。至于谁强谁弱,很难分出高下。
附说明:
1、美国这次只是拍飞机观察海燕,没有实测风速,非常遗憾;
2、抵达三亚附近的海燕,早已不是最强台风,而只是个普通的强台风,强度和今年登陆广东的“尤特”差不多。
3、媒体所报的“美国测定海燕风速315公里/小时(87米/秒)”或“美国测定海燕风速379公里/小时(105米/秒)”均为美国海军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估测数据直接换算,如下图,并不是实测数据。
4、“爆表”的含义,请看下面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