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小卖部文》已阅,很有点八股的味道。
然而,人家本来就属儿戏之作,拿八股练练手,有何不可。而且,据说,现在连八股,也被翻案了。何况,作者仅是个高中学生,岂能苛责。
顺着公众的赞叹,《檄小卖部文》这都不是事儿,就是一乐儿。不过,若真当成一乐儿,也不妨逆一下公众的赞叹,假装挑剔一把,看看会是什么模样。
檄文,凡担得起这个名目的,从檄文的履历看,都非等闲之辈。放今天,起码也得是“大老虎”起,“国贼”一级的人物。像对我这样的,你就犯不着用“檄滕云文”,找他当面理论比什么都强。
而且,檄文一出,后面一定意味着开打,你死我活,不共戴天。光檄不练,那叫假把势。既是假把势,同样也担不起檄文这个名目,不妨叫吹牛比比较合适。
所以,问题来了——檄小卖部,这胆略就相当可观了。而且,“定他人之所,谋其中学子,是为不忠”,不光胆略,对外乡人的基本认知,这份胆识,也相当可观。其实,仅从檄文的对象看,若换成檄学校、檄校长,也算你英雄一枚。只是,中国的孩子,从父辈那继承来的基因,从来就是凌弱而畏强。所以,即便他们明白过期食品这事儿责在校方,也不敢直陈抗争,而只拿一个小卖部老板指桑骂槐。而这个小老板,在他们眼里的卑弱,也不过是因为一个外乡人的身份,更可以随意歧视了。
好吧,指桑骂槐,总比“腹诽”还强点。起码,你还在“檄”。但末了一句——“然学府之诲,不绝于耳。道德加身,仁义加心。望君自重,戈止息平。百年之黉,有容乃大”,却又露出了父辈们的马脚。觉得受了侵害,都动用“檄文”了,不忠不义不仁不信都被你骂了个遍,可结果呢,你要“戈止息平”了。这一节“仁义道德”,也不无出处——本来已属凌弱了,却终因自己内心的更弱,而放弃了保卫自己的权利。从这儿论,我倒是真相信了,《檄小卖部文》,的确只是个儿戏之作,不当真的。中国人的权利意识,大多也像《檄小卖部文》一样,从来没有当真,从来都害怕当真。而若连自己都不当真的事儿,还指望别人替你当真吗?这就是鲁迅所说“活该”的起源。
然而,虽然不当真,但毕竟花了心思,费了脑汁,攒出这篇《檄小卖部文》,供大家叹为观止。可见,作者虽然年少,却已悟出了,中国文人的“文”,不过是供人赏鉴供己得意的清玩,于生活于社会于家于国,本来也是毫无价值的。而文中流露的愤怒之类,只不过是清玩之上的雕饰,营造一点儿情趣而已,实际也是毫无价值的。
这正是八股文最伟大最艺术的精髓。恭喜作者,更要恭喜激赏点赞的读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