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摘要(林语堂) 苏东坡传 林语堂原文

林语堂《苏东坡传》摘要

原序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佛教否定人生,儒家正视人生,道家简化人生。

第一章 文忠公

活着的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近了。

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在政坛上的活动与诗名,则像法国的雨果。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

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滴。

他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苏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元佑党人碑是哲宗元佑年间当政的三百零九人的黑名单,以苏东坡为首:此三百零九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皇家子女亦不得与此名单上诸臣之后代通婚姻,倘若已经订婚,也要奉旨取消。与此同样的石碑要分别在全国各县树立。

随后一百多年间,碑上人的子孙,都以碑上有他们祖先的名字向人夸耀。这就是元佑党人碑在历史上出名的缘故。

王佐之才可大用。

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

作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有一次在黄州为他送行的筵席上,一个歌妓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题诗,但是苏东坡从来没听说有此一歌妓。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笔立即开头写道:“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淇。”至此停下,接着与朋友说话。在座的人以为这是很平淡无味的起头,而且仅仅两句,全诗尚未完稿。东坡继续吃饭谈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诗写完。东坡又拿起笔来,将此首七绝的后两句一挥而就:“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第二章 眉山

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在中国,小儿初生便是一岁,这是由中国人历来都愿早日达到受人尊敬的高龄的缘故。

根据中国的计算法,一个人在他生日前来算,他总比实际年龄大两岁,在生日之后算,总是大一岁。

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他却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这时别人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

祖父的名字是“序”。当年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确是最为难的事,因为苏东坡是个名作家,必须写很多序。苏东坡若用“序”这个字,便是对祖先失去尊敬。于是他只好把他作品中所有的“序”,都改称之为“引”。

司马迁皇皇巨著中,我们找不到一个“谈”字,因为“谈”是他父亲的名字。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竟擅自改为“赵通”。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必须避开他父亲的名字“泰”,所以今天我们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个“泰”字。

诗人李翱的父亲名“今”,于是此位诗人必须用一个古字代替现代这个普通字“今”。

科举考试时,考生的名字之中若有一个字与当朝已驾崩的皇帝的名字相同,则被逐出考场。可是皇帝通常总是称年号或溢法,而不称名,所以就有不少考生忘记了皇帝的名字,而真被逐出考场。

苏洵看到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内兄,还有两个姐丈,都已科考成功,行将为官做吏,因而觉得含羞带愧,脸上无光。

著有名声的世家列为甲等乙等,而称之为“江卿”。江卿之家不与普通人家通婚嫁。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苏询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东坡的同学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准备白昼飞升。自己在门外盘膝打坐,在不食人间烟火之下,就准备脱离此红尘扰攘的人间世。几天之后,他呼吸了最后一口气就不动弹。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体移走。但是当时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仆人们不愿去搬运尸体。但是死人说了话:“没关系,我可以自己搬运。”他立起身来,自己走到野外,在一个更为舒适的地方死去。

《黠鼠赋》

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科举考试要有记住事实的好记忆力,当然还要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多有才气的作家,像词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

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

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欧阳修,都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词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不录取。

看苏家的墓志铭,很容易误以为苏东坡的祖父曾任大理评事,甚至做过太傅,而且误以为他父亲也做过太子太傅——其实这些荣耀头衔都是苏辙做门下侍郎时朝廷颁赠的。

弟弟(苏)辙,字子由。

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老苏名询字明允,号老泉,老泉是因他家乡祖莹而得名。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这个号是自“东坡居士”而来,“东坡居士”是他谪居黄州时自己起的。

宋孝宗在东坡去世后六十年,赠以“文忠公”溢法。

小苏名辙字子由,晚年隐居,自称“颖滨遗老”。因而有人称他为“苏颖滨”。有时又因其文集为《奕城文集》而称之为“苏奕城”。

苏东坡的父亲把东坡的姐姐许配给东坡外婆家东坡的一个表兄,但是新娘在程家并不快乐。也许她受程家人折磨,总之,不久去世。

苏东坡倒有一个堂妹,是他的初恋情人,后来,此堂妹嫁与一个名叫柳仲远的青年。

第四章 应试

苏东坡年十八岁时,娶了王弗小姐。王弗小姐那时十五岁,住家在青神,在眉山镇南。

所有的婚姻,都是缔构于天上,进行于地上,完成于离开圣坛之后。

父子三人启程赴京。他们先要到省会成都,拜谒大官张方平,后来张方平对苏东坡几乎如同严父。为父的现年四十七岁,怀有两封致欧阳修与梅尧臣的书信,父子便自旱路赴京。苏洵将著作向德高望重的欧阳修呈上。

宋朝共有四个都城,河南开封为首,称为东都。在西部洛阳建立西都,在东部的商丘,设立另一军事重镇,是为南都。宋朝在河北南部的大名府,建立了北京,遏止北方异族的南侵。

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

苏东坡的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

苏东坡在试卷上杜撰了几句对话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一天问苏东坡:“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苏东坡这位年轻学者承认说:“是我所杜撰。”“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欧阳修一天向同僚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在岳父家约三十个人之中,有一个小姐,名唤“二十七娘”,是命定与苏东坡一生不可分的。  

第五章 父与子

父子三人和两个儿媳妇举家东迁进京。

倘若东坡的小儿子早生一年,多少有点儿让人不好意思,因为觉得这位年轻才子苏东坡是在母丧期间和妻子大任性,大失于检点。宋朝的道学先生就会说他有亏孝道,要对他侧目而视了。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在进入翟塘峡处,有“圣母泉”,是在岸上岩石间有缝隙,能回答人声。每逢有旅客上去向缝隙大呼“我渴了!”泉即出水,正好一杯之量而止。要再喝第二杯还须喊叫。

江上航行完毕之日,兄弟二人已然作了诗歌百首。这些首诗另集印行,名之为《南行集》。

苏家安抵京城。他们买了一栋房子,附有花园,约有半亩大,靠近仪秋门。

苏东坡呈上二十五篇策论文章,其中有些篇已经成为后世学校中必读的散文。后来,皇后告诉人,仁宗曾经说:“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父亲被任命为校书郎,并未经考试,正合他的本意,后来又授以新职,为本朝皇帝写传记。

存其善而去其不善,则是制作之事,而非职之所及也。

第六章 神、鬼、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凤翔位于陕西的西部,苏东坡到任判官之职。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夫人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要提防丈夫认为“天下无坏人”的大前题之下,所照顾的那些朋友。

为纪念祈雨成功,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

尽人事,听天命。

苏东坡在京师身为高官之时,他的二儿媳妇(是欧阳修的孙女)一天晚上也中了邪,是在产后。年轻的儿媳妇以一老姐的声音向周围的人说:“我名清,姓王,因为阴魂不散,在这一带做鬼多年。”苏东坡对儿媳妇说:“我不怕鬼。再说,京都有好多驱鬼除妖的道士,他们也会把你赶跑的。不要不识相。显然是你糊涂愚蠢才送了命,现在既然已死,还想闹事!”然后他向女鬼讲了些佛教对阴魂的道理,又告诉她说:“你给我老老实实的走开,明天傍晚我向佛爷替你祷告。”女鬼乃合掌道:“多谢大人。”儿媳妇于是霍然而愈。第二天日落后,他给佛爷写了一篇祈祷文,焚香,供上酒肉,把女鬼送走。

陈太守在太守公馆里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以便公务之暇,登台观望四野景物之胜。吩咐苏东坡写一篇文字,预备刻在凌虚台的石碑上,作为兴建此台的纪念。向老头子放支玩笑的小箭,总无伤于人,亦无害于己。今天我们还可以读到那篇《凌虚台记》。

一生之中,他只写了七篇墓志铭,皆有特别的理由,他的确有话要说才写的。几年之后,他也为陈太守写了一篇。除去他为司马光写的那篇之外,这篇算是最长的。因为东坡和那位陈太守,最后彼此都向对方十分敬仰。陈太守的儿子陈糙,后来成了苏东坡毕生的友人。

苏东坡正要遭受贬谪之时,陈糙正隐居在黄州,苏东坡的仇人想起苏东坡当年与陈糙的父亲交恶,就把他贬谪到黄州来,好使陈糙对付苏东坡。也许陈糙要为父报仇,这样苏东坡的敌人就可以借刀杀人了。但是事实上,苏东坡与陈糙父亲之死毫无关系,陈糙反成了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最好的朋友。

凡地方官做官三年之后,朝廷就要考察他政绩如何,叫做“磨勘”。

英宗,早闻苏东坡的名气,要破格拔擢,任以翰林之职,为皇帝司草诏等事。宰相韩倚反对,建议皇帝,为苏东坡计,应俟其才干老练,不宜于突然予以如此高位。

在史馆任职的苏东坡正以有此良机饱读珍本书籍、名人手稿、名家绘画为乐。

那年五月,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岁。苏洵对东坡说:“汝妻嫁后随汝至今,未及见汝有成,共享安乐。汝当于汝母坟莹旁葬之。”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了两首词以寄情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妻子死后,次年四月老父病逝。苏东坡在坟墓旁边的山上种了三千棵松树,希望将来长成一带松林。

续弦。新娘是前妻的堂妹,王杰的女儿。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在中国四千年的历史上,有四次变法,结果都归于惨败。最成功的一次是法家商鞅的法西斯极权主义。这个早期法西斯学说有二大特色,一为崇武,一为重农。

另外有两次激进的改革,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在王莽当政时。

在历史上,多少政治上的罪恶都是假借“人民”的名义而犯下的。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

不幸的是,(王安石)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留在外头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吨。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巨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

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王安石那样气质的人,不管身居何处,总愿自为首领,而在偏远的外县身为太守,仍不失小池塘中的大青蛙。

王安石母亲去世时,在所有经邀请参加丧礼之人当中,只有苏洵拒绝前往,并且写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辩奸论》:“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烷,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愈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邵伯温的记载,仁宗皇帝盛开御宴。客人须在池塘中自己捕鱼为食。在用膳之前,做成小球状的鱼饵,摆在桌子上金盘子里。王安石不喜欢钓鱼,便将金盘子里的鱼饵吃光。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王安石为伪君子。人也许误食一粒鱼饵,总不会有人在心不在焉之下把那些鱼饵吃完的。”

老苏写《辩奸论》时,苏东坡说他和弟弟子由都认为责骂得太重。只有张方平完全赞同。

王安石接任三司判官不久,上书论政,长达万言“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神宗为太子时,韩维为太子司文书事,而韩维对王安石则极为佩服。韩维常对朝政表示意见,每逢太子赞同那些意见,韩维就说:“此非臣之意见,乃王安石之意见耳。”于是,太子对王安石渐渐器重。

英宗四年(1067),神宗年二十岁,即帝位,立即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九月又将他摆登翰林之位。

曾公亮在企图动摇韩琦之时,希望拉王安石为有力的同党。

吴桂警告皇帝说,若使王安石得权,必致天下大乱。

皇帝又问:“卿以唐太宗为如何?”“陛下当以尧舜为法,固不仅唐太宗而已。”

苏氏兄弟回到京师之时,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王安石就职不久,就开始以大刀阔斧在政府各部门大事清除异己。

青苗法的基本问题是,这种贷款必然会变成强迫贷款。王安石不容人有异议,如今必须成功不可。他必须向神宗表示此种贷款极为成功,深受农民欢迎。他不容许属下放款松懈。他不能了解农民不需要此项贷款,每逢预备贷出的款项不能如数贷出时,他就暴跳如雷。他开始把办理贷款成绩好的官员提升,把他认为懈怠者处罚。每一个官员无不注意自己的成绩,最关心的就是由报表上显出好成绩。此等对众官吏竞赛的刺激办法,很像现代的推销政府公债。主办贷款的官员一知道自己若不能将款如数贷出,便会因“阻碍变法”的罪过行将革职或降职时,被王安石称之为能吏的官员,便将款项开始在官方压力之下强行分配。每家都得向官家借债,每一期三个月,每个人在一期得交付百分之三十的利息。也有善良的官吏深知这种贷款对贫民为害之大,也知道若本利不能缴还,必难免牢狱之灾。

后来苏东坡的“蜀党”当权时,他一派中所有的人都打算把王安石的新法全予推翻,苏东坡所支持新法中唯一的一种,就是免役法。

苏东坡离开京都之后,一次在地方考试时监考,曾写过一首诗,表示对按王安石旨意出的试卷上所表现的思想观念之呆板雷同的厌恶感。

一天,苏东坡和他闲谈时,忽然问王安石:“可是,为什么‘鸠’字由九鸟二字合成呢?”王安石语塞。苏东坡说:“我能告诉你为什么。诗经上有:‘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加上父母两个,不是九个吗?”

王安石说“波”者“水”之“皮”也。一天苏东坡遇见他,向他戏德道:“‘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在为王安石辩护的学者之中,中国现代一个伟大的学者梁启超,便是其一。

事实是,王安石使国家的垄断,取私人的垄断而代之,弄得小生意人失业。

人民对一个政权是否爱戴,只有在那个政权失势之后才能知道。

皇宫的门吏郑侠画几幅灾民图呈献给皇上。

第八章 拗相公

国家资本主义者,人称之为“拗相公”的王安石。

中国最早的通俗文学至今尚存在者,其中有一篇预示中国小说的来临,是一个短篇小说,叫《拗相公》。

王安石在世时,他在文学界是以“三不足”为人所知的。

凡是王安石所不喜,或与王安石持异议者,王安石皆称之为“流俗”派,而他与其同党则称之为“通变”派。

当时所谓宰相,只是个交际上的称呼而已,实际名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双方之阵容:

当权派:

王安石(拗相公)

  神宗(雄心万丈的皇帝)

  曾布(活跃的政客)

  吕惠卿(声名狼藉,后出卖王安石)

  李定(母丧不奔,后弹劾苏东坡)

  邓绍(两面人,先后服侍吕惠卿、王安石)

  舒曼(与邓绍一同弹劾苏东坡)

  王雾(王安石之子)

  谢景温(王安石姻亲)

  蔡卞(王安石女婿)

  章谆(后为苏东坡敌人)

  吕嘉问(王安石手下的贸易霸主)

 反对派: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大史学家)

  韩琦(元老重臣)

  富弼(老臣)

  吕晦(第一个发动攻击的人)

  曾公亮(脆弱人物)

  赵护文彦伯(老好人)

  张方平范镇(元老重臣,苏家“叔伯”辈好友)

  欧阳修苏东坡苏子由(东坡之弟)

  范仲淹(伟人)

  孙觉(高俊,易怒,东坡密友)

  李察(矮壮,东坡密友)

  刘恕(性火爆,东坡至交)

  吕公著(美髯,曾与王安石为友)

  韩维(出自世家,曾为王安石好友)

  王安礼(王安石弟)

  王安国刘挚(独立批评者,后与东坡为敌)

苏颂宋敏求李大临郑侠(负重任之宫廷门吏,王安石因他而败)。

三个劣迹昭彰的小人是李定、舒直、邓缩。李定隐瞒母丧不报,以免辞官,退而居丧返里,在儒教社会中这是大逆不道的。李定之为后人所知,是他说了一句名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吕惠卿想取王安石的地位而代之,又把王安石出卖了。

王安石八年政权终于崩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吕惠卿出卖了王安石,王安石出卖了皇帝,皇帝出卖了人民。”在吕惠卿以极卑鄙的手段公布王安石的私信,以离间他和皇帝之时,王安石便垮了。王安石晚年每天都写“福建子”三个字数次,用以发泄心中的愤怒,因为出卖他的这个朋友吕惠卿是福建人。

王安石对金钱绝不重视。他做宰相时,一领到俸禄,就交给弟兄们,任凭他们花费。

司马光,道德才智,当代罕见其匹。

争理不争利。

学富识高,文笔精练,为史书中之北斗。

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而士犹犯之。

有心者怒,有口者谤。

在东汉与明朝两代,当时有御史,写好弹劾奸相的本章,自料必死无疑,在本章呈递与皇帝之前,先行自缢身死。这些御史正如武士之上战场,前仆后继。

吕晦向王安石发出了第一弹,说他:“执邪见,不通物情。置之宰辅,天下必受其祸。”连司马光都深感意外,说:“吾等焉能为力?他深得人望。”

几位御史乃联名上书弹劾王安石,请求罢除其相位。王安石大怒,六个御史遭贬滴至边远外县充任酒监。范纯仁要求贬滴御史之成命必须撤回,结果他自己也遭流放。

富弼说,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人君子必败,而小人必占上风,因为正人君子为道义而争,而小人则为权力而争。

王安石派孙觉到外地调查为什么当时盛传朝廷强迫贷款与农人,孙觉回到京师,老老实实报告确有强迫销售情事。王安石认为他这是出卖朋友——所以孙觉也被革职。

在二人交好之日,王安石曾向皇帝说:“吕公著之才将来必为宰相。”而今他把吕公著比做了尧舜时的“四凶”。

王安石派李定为全权御史,在御史台引起了群情激愤。李定既没考中科举,也没有为官的其它必要资格。他教人知道的反倒是他隐瞒父丧不守丧礼一事。在中国人心目中,这简直是败德下流至于禽兽。王安石把他升到那么崇高的地位,只是因为自乡间来京后,他向皇帝奏明青苗贷款法极受人民欢迎,王安石把他向皇上引荐,好向皇上陈奏。

谢景温把自己的妹妹嫁与王安石的弟弟。

只有三个人,就是王安石、曾布、吕惠卿,赞成新政。“难道皇上就只用这三个人组织朝廷?就用这三个人治理国家吗?”

范镇在辞呈上说:“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在早朝之时,皇帝将此奏折交与王安石看,王安石的脸立刻煞白,手气得发抖。

王安石死后,司马光:“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

(西汉大司农)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

言无不同,意无不合。

物议沸腾,怨磋交至。

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必有大国问鼎之忧。

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人必贪财也,而后人疑其盗;人必好色也,而后人疑其淫

操网罟而入江湖,语人日“我非渔也”,不如捐罟而人自信。

苏东坡引用孟子的话说,正如一个偷鸡贼想改过向善,决定每月只偷一只鸡。

苏东坡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全题是:晋武平吴,以独断而亡;齐小白专任管仲而罢……事同而功异,何也?)这激怒了王安石。

按苏东坡的政绩说,他而今应当官居太守才是,皇帝也有此意。王安石与谢景温反对,使之任附近一县的判官;但是皇帝予以改动,任命他为风景秀丽的杭州太守。

第九章 人的恶行

吕晦病重将死,死前,他呈给皇帝一个难题求教:臣本无宿疾,遇值医者用术乖方,妄投汤剂,率情任意差之指下,祸延四肢,浸成风痹。非只惮风痹之苦,又将虞心腹之变。虽一身之微,固不足恤,而九族之托,良以为忧。

富弼降职为博州太守,当道认为他推销青苗贷款,办理不力。并且他还胆敢上奏折称:“此法行,则财聚于上,人散于下。”

现在命定要成大事的渺小人物快要出现了。他叫郑侠,就是画难民图的皇宫门吏。

王安石罢相,但吕惠卿和邓绾仍然在位。皇帝决定把商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土地登记,一共八种新法,中止推行。

郑侠谋国而不谋身。

苏东坡下列的名句:“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邓绾是跟着兔子跑,却帮猎狗忙,吃里扒外。

新政初期,一天,道学家程源正在王安石家开会。王安石的儿子出现了,头发散乱,赤足无鞋,手拿女人的头巾,一直走到父亲跟前,问他们正在说什么话。王安石回答说:“我正和程先生谈论新政,我们的新政总受到别的大臣批评。”儿子一下子坐在大人坐的座位上,大笑道:“只要把韩琦和富弼的头砍下来就够了。”

孔夫子一次说人应当“驱郑声,远佞人”。有一天,王安石正和吕惠卿商讨政事,弟弟安国在外面吹笛子,王安石向外面弟弟喊道:“停此郑声如何?”弟弟应声回敬道:“远此佞人如何?”

世界上有些人能随意操纵眼泪,吕惠卿和邓绾便是此等人。

吕惠卿藉着无处不在的邓绾的帮助,想把王安石牵连在山东省一个谋反案件中,但王安石与谋反一案确无干系,又重任宰相。邓绾只好连忙背弃吕惠卿,又投入王安石这边来。为了重获王安石的青睐,他决定出卖吕惠卿。

洞烛机先

吕惠卿在御史台监狱等待审判之时,他对王安石发出了最后的一击。原来那些年他保存了王安石的一些私人信件,以备敲诈之用。现在他把这些信都呈交给皇帝,控告王安石在皇帝背后图谋不轨,因为有几封信上有“无令上知此一帖”。皇帝对王安石第一次发了脾气。王安石痛骂自己的儿子,不该背着他胡乱攻击吕惠卿。他儿子显然不知道吕惠卿手中藏有这些信,并且握有他父亲的把柄,深悔自己行动卤莽。受父亲斥责之后又心中憋气,立刻病倒,不久背上生出了恶疮死了。  

第十章 两兄弟

子由很穷,住的房子又小又矮。东坡常常对弟弟的高大取笑,他写了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张方平开始喝酒时,他不向客人说他们要喝多少杯,而是多少天。

苏东坡的监禁解除之后,子由把手捂住他的嘴,那是告诉他以后要三缄其口。

苏东坡对他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弟弟说:“但是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方,有人你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苏东坡点头说:“这就是我之所短。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

子由说:“一日空闲长似两日。所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

在文学风格上,也有一种差异——就犹如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和威廉·詹姆斯(Wlliam James)。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

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迟未能。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我生如飞蓬。

苏东坡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他请调至密州,因为当时子由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

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高僧

苏东坡初到杭州便写出下面的诗句: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东坡描写西湖的那首七言绝句是: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在杭州任判官,除去审问案件,并无重大任务。这种情形他颇为不喜,因为被捕者多为违犯王安石新法的良民,犯的那些法条都是他所反对的。可是那是法律,他无权更改。

  我之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和尚看到这位大诗人背上有七颗黑痣,排状恰似北斗七星一样。老和尚又说,那就足以证明苏东坡是天上星象下界,在人间暂时作客而已。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

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东坡志林》:昨日太守唐君来,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座本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吃雪吹毡,蹈背出血,无一语稍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而况洞房给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记之。

苏东坡在黄州时才发现了词,极其喜爱,从在黄州的第二年,开始大量填词。

苏东坡经过杭州,太守陈襄邀宴,营妓周韶也在座。宴席上,周韶请求脱除妓籍,客人命她写一首绝句。周韶提笔立成,自比为笼中白鹦鹉“雪衣女”。诗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席上其他诗人也写诗为念。苏东坡补言当时周韶正在居丧,着白衣。众人都受感动,周韶遂脱籍。

唐朝有一个少女杜秋娘,在十五岁时写了下面一首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朝杜牧与杜秋娘同时,也写出了下面的一首诗: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蕊,绿叶成阴子满枝。

苏东坡诗: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阴结子时,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

如果理解成他写给堂妹的,则这首诗在主题和思想上便很完整了。

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咀》中所写“叶限”那篇短故事。述说小姑娘叶限受继母和后妹折磨,丢了鞋,后来嫁给国王的经过。

苏东坡是第一个记载老翁睡眠时怎么安排自己须子的人。他用一首简易的韵语说一个有长须的人,从来没想过在床上怎么安排自己的胡子。一天,有人问他睡觉时胡子放在什么地方。那天夜里他开始惦记他的胡子,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后来又放在被子里面,又放回外面,折腾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晨,他一直感觉坐立不安,心想最好的办法是把胡子剪掉。

《盲者不识日》

第十二章 抗暴诗

我本糜鹿性。

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

苏东坡携眷启程北上。他妻子已经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丫鬓,才十二岁,名叫朝云。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十三章 黄楼

熙宁九年(1076)年底,苏东坡又调离了密州,改派至山西省西南端的河中府任职。后子由告诉兄长调到河中府的任命已经取消,改任徐州太守。

他们到达京都时,到了陈桥门,门吏告诉苏东坡不许他进城。只是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兄弟二人只好折回,住在好友范镇家,是在东城。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苏东坡写了一篇文章记此盛事,刻之于石,后来苏东坡遭朝廷流放,所有带苏东坡名字的石碑都奉命毁坏,当时徐州太守只把这块石碑投在附近的护城河里。约十年之后,皇家也在搜集苏东坡的墨迹手稿,当地另一位太守把此石碑打捞上来。在夜里暗中把那碑文拓了几千份。此事过后,那个太守突然向诸同僚宣布道:“为什我竟会忘记!禁止苏东坡的碑文法令尚未取消,这个碑文还在,应当毁坏才是。”自然在石碑毁坏之后,那碑的拓本的价钱立刻高涨,那位太守名叫苗仲先,发了一笔大财。

欧阳修去世之后,文坛盟主之名即降到苏东坡头上。

秦观见苏东坡时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又向苏东坡说:“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

苏东坡去世后,黄山谷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人也是把他和苏东坡相提并论的。但是黄庭坚终身以苏门弟子自居。

黄庭坚是李常的外甥,孙觉的女婿。

王巩是宰相之孙,出游之时,携一整车家酿美酒相随,因为他不肯饮酒肆所沽之酒。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判

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苏东坡在监狱中,他儿子每天到监狱去看他,为父亲送饭当然是儿子分内的事。苏东坡和儿子暗中约好,就是儿子只许送蔬菜和肉食,倘若听到坏消息,他才送鱼去。有几天,苏迈要离开京城到别处去借钱,他把送饭这件事交给朋友办,但是忘了告诉朋友那件暗号。那朋友送去熏鱼,苏东坡大惊。他心想事情已然恶化,大概凶多吉少了。他和狱卒商量,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词极为悲惨,说他一家十口全赖弟弟照顾,自己的孤魂野鬼独卧荒山听雨泣风号。他表示愿世世为手足。在诗里他又细心表示以前皇恩浩荡,蒙受已多,无法感激图报,实在惭愧。又说这次别无可怨,只是自己之过。子由接到,感动万分,竟伏案而泣,狱卒随后把此诗携走。到后来苏东坡开释时,狱卒才将此诗退回,说他弟弟不肯收。我相信子由根本知道这条计,故意把诗交还狱卒。因为有这两首诗在狱卒手中,会有很大用处。因为狱卒按规矩必须把犯人写的片纸只字呈交监狱最高当局查阅。这个故事里说,苏东坡坚信这些诗会传到皇帝手中。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皇帝看了,十分感动。这就是何以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最后却判得很轻的缘故。

有一本书叫“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监狱的名称。此书包括四件弹劾本章、审问记录全部,苏东坡的口供、证物,和最后的判词。

《苏东坡传》摘要(林语堂) 苏东坡传 林语堂原文

李定举了四项理由说明为什么应当处苏东坡死刑。

苏东坡自为官始,曾有两次记过记录。一次是他任职凤翔为通判时,因与上官不和而未出席秋季官方仪典,被罚红钢八斤。另一次是在杭州任内,因小吏挪用公款,他未报呈,也被罚红铜八斤。

苏东坡的朋友当中,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

在写杭州观潮时,他说东海若知君王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在受到牵连的人之中,三个人受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与苏东坡,并且身为皇亲,竟不能将此等毁谤朝廷的诗文早日交出,削除一切官爵。第二个是王巩,他显然是无辜受累,也许是为了私人仇恨的缘故,御史们要处置他。随后几年,苏东坡不断提起王巩固他受累。

第三个是子由。遭受降职的处分,调到高安,离兄长被拘留的黄州约有一百六十里,任骛州酒监。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和苏东坡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苏东坡在监中共度过四个月又二十天。

平生文字为吾累。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杜子美困厄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

苏东坡生活困难,他花钱有一个特别预算方法,这是他在给秦少游的信里说的:“痛自节省,日用不得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

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

他种麦子。一个好心肠的农人来指教他说,麦苗初生之后,不能任其生长,若打算丰收,必须让初生的麦苗由牛羊吃去,等冬尽春来时,再生出的麦苗才能茂盛。等他小麦丰收,他对那个农夫的指教,无限感激。

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糙,当年苏东坡少壮时曾和他父亲意见不合,终致交恶。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糙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僻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糙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的妾朝云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遁儿。在生下三天举行洗礼时,苏东坡写诗一首,用以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其中之一是“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重。  

第十六章 赤壁赋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太守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尔。他日得志,当吃饱饭后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则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

第十七章 瑜珈与炼丹

第十八章 浪迹天涯

读书人能用别的方法谋生,最好不要做官,他(苏东坡)的遭遇便是充分的理由。

在南京,朝云生的儿子才十个月大,患病而死。东坡虽然能擦干自己的眼泪,听见朝云哭,实在难过。东坡有“我泪犹可拭,母哭不可闻”诗句。朝云没有再生第二个孩子。

东坡说:“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便不惜杀人。”

根据宋代人的记录,王安石失意后,可以常看见他在乡间独自骑驴闲行,“喃喃自语,有如狂人”。他死的前一天,在野外骑驴独行,他看见一个农妇向他走近,跪在他面前,向他呈递一份诉状,然后消失不见。他记得把诉状放在衣袋里,到家一看,那份诉状也不见了。他第二天因惊吓去世。

苏东坡和友人邵民瞻去找到一栋很好的老宅子,也付了五百缗钱。一天晚上,他在月光之下和邵民瞻在村中漫步,经过一家时,听见里面有女人哭泣声。他俩人叩门走进去。一老妇正在屋角里哭。一问缘故,老妇人说:“我有一栋房子,我有个败家儿子,把那房子卖给了别人。今天我不得不从那栋老房子里搬出来,我在那老房子里已经住了一辈子——这就是我为什么哭的缘故。” 苏东坡问她那栋房子在哪儿,原来那正是他用五百缗钱买的那栋房子。他把契约从衣袋里拿出来,在老妇人面前一把火烧了。第二天他把那个儿子找来,告诉他再把老母请回旧宅去,并没有再讨回付的房钱。

苏东坡于是回到城中,既没了房子,又损失了五百缗钱。

住在张方平家吃饭时,他认出了张方平儿子的妾,那个女人以前曾做过黄州太守的妾,深得太守钟爱,名叫胜之。太守当年为苏东坡好友,不幸亡故,此妾亦即改嫁。苏东坡一见此女在张家筵席上出现,状极轻松愉快。他颇为感慨,想起老朋友来,两眼泪痕,喉头哽咽。这却逗得胜之发笑。苏东坡离席时心中很难过。他告诉朋友说人千万别纳妾,就举胜之为例。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疲马畏陵坡。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苏东坡时代,四个皇后当政,都极贤德,并且有的十分出色。

到达京都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苏东坡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于第三级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

在贬滴吕惠卿这个奸佞小人时,苏东坡说:“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

王安石死后苏东坡必须草拟一道圣旨连赠荣衔。这道圣旨的措词必须十分巧妙,寓贬于褒。

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法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现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这类文字,苏东坡写来轻而易举。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姓洪,接他的职位。他对自己的文才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洪景卢自矜》:洪景卢居翰苑日,尝入直,值制诏沓至,自早至晡,凡视二十余草。事竟,小步庭间,见老叟负暄花阴。谁何之?云:“京师人也,累世为院吏,今八十余,幼时及识元祐间诸学士,今子孙复为吏,故养老于此。”因言:“闻今日文书甚多,学士必大劳神也。”洪喜其言,曰:“今日草二十余制,皆已毕事矣。”老者复颂云:“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洪矜之云:“苏学士想亦不过如此速耳。”老者复首肯咨嗟曰:“苏学士敏捷亦不过如此,但不曾检阅书册耳。”)

一天晚上,皇太后宣苏东坡进宫草拟诏命。年轻的皇帝正坐在祖母身旁。苏东坡在一旁毕恭毕敬的立着听记吩咐。在告诉苏东坡草拟圣旨任命吕大防为宰相之后,皇太后突然问他:“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几年前你官居何职?”

“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身居何职?”

“臣承乏翰林学士。”

“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

“仰赖太后的恩典。”

“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

苏东坡又猜道:“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太后说:“与他们也没关系。”

苏东坡立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著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速尔崩逝。”

提到先王,三个人不觉一齐落泪。太后于是赐东坡座,赐茶叶一包,又对他说:“你要尽忠辅保幼主,以报先王之恩遇。”苏东坡要鞠躬退出时,太后从桌于上拿起一个刻有莲花的金烛台当礼品赏与东坡。

在苏东坡升任翰林学士不久,司马光在哲宗元佑元年(1086)九月逝世。那天正好是神宗灵位送入太庙的斋戒之日,灵枢停在灵堂,司马光的朋友本当前去拜祭,并且吊丧者应当哭几声。但是偏巧全体官员都要遵礼去斋戒,反倒没有时间去向去世的宰相吊祭。九月初六,依照古礼在盛大肃穆乐声悠扬的典礼中,将神宗的灵位安置在太庙里。朝廷举行大赦,罢朝三日。文武百官都参与大典。但是一件有趣而重大的事发生了。

事有凑巧,司马光的丧礼由理学大师程灏的弟弟程颐主办。这位理学家,话往最轻里说,也不是个和蔼可亲的人,那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更使苏东坡烦恼。这位理学家完全遵古礼来办这件丧事。当时死者的亲人要站在灵枢之侧向灵前吊祭的客人还礼,这种风俗已流行数百年。但是程颐认为不合古礼,于是禁止司马光的儿子站在灵枢一旁还礼接待客人。他的理由是,孝子如果真孝,应当是悲痛得不能见客人才是。那天朝廷百官在太庙中的大典完毕之后,苏东坡正要带领翰林院及中书省同仁前往故相国司马光府去吊祭,程颐也有事要去,他就向大家说这违背孔子在论语中的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因为那天早晨大家曾在太庙唱过歌,至少听过奏乐,怎么同一天还能去吊丧哭泣呢?大家到了司马府门前,小程想拦阻大家,于是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程颐说:“你们没念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苏东坡立刻回答道:“论语上并没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

苏东坡十分气恼,不顾程颐的反对,率领大家进了门。每个人都站在灵柜前面行礼,在离去之前都依照习俗以袖拭目。苏东坡一看司马光的儿子没出来接待客人,问过别人,才知道程颐禁止,说是于古无征。于是苏东坡在全体官员之前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大家哄堂大笑,程颐满面通红。这句评语极为洽当,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不论程颐或苏东坡自己,对这句挖苦话,都是毕生难忘,谁也不愿一生背着这个标签。在苏东坡和二程这一派之间,这粒仇恨的种籽算播下了。

高职显位的荣耀,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才值得羡慕。一般的道理是,在人不需要一个职位时,人家才找他去担任,人要求取某职位时,那个职位往往不需要他。一旦官瘾过足之后,做高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穷得没钱买馒头。因为饥得慌,想出一个办法吃馒头。他走到一个馒头店外头,突然大惊而逃,跑不远,跌倒地上。一大群人围过来,问他怕什么。读书人说:“怕那些馒头!”人都大笑,从来没听说此等事。馒头店老板不相信,想试试他。他把读书人引进放有好多馒头的一间屋子。暗中从门上的锁眼里往内看。读书人一看妙计成功,大喜,两手抱着馒头狼吞虎咽。老板颇受感动,推开门很客气的问他:“你还怕什么?”读书人说:“我还怕一杯好热茶。”

一天,韩维的两个女婿去拜谒苏东坡。东坡问他们的岳父近况如何。一个青年人回答说:“他老人家近况很好。他告诉我们说,他已到老年,他要以声色美酒自娱,否则不知道何以度日。”苏东坡说:“我想他做错了,正因为他只剩有晚年。不要把日渐消弱的精力费在醇酒妇人上。他最好思想,到了人生旅程的末端他能带什么走。”

苏东坡在通信中,屡次赞美他的“苏门四学士”,因此大为提高了四人的名气。这时“苏门四学士”是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后来,又增加两个,一是李鹿,一是陈师道,共为“苏门六学士”。

苏东坡之深军众望,却破坏了一门婚事。原来学者章元弼对苏东坡素极崇拜。他本人长得并无足观,却娶妻甚美。婚后,妻子发现丈夫整夜读苏东坡的诗,对妻子不甚理睬。后来妻子终于不能忍受,对丈夫说:“那么你爱苏东坡胜过了我!好吧,把我休了。”丈夫便把她休了。这位丈夫章元弼告诉友人说他妻子遗弃他,全是为了苏东坡。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宰相吕大防,吕极胖,苏东坡到时,他正在午睡。苏东坡等了好久,非常烦恼。最后吕大防出来了,苏东坡手指向客厅中一个大瓦缸里背长绿苔的乌龟。

他向主人说:“这种东西没有什么稀奇,难得的是一种三对眼睛的乌龟。”

吕大防眼睛瞪得圆圆的说:“是吗?会有六个眼睛的乌龟?”吕大防心想不对,自己一定被捉弄了;但是苏东坡学问如此渊博,定在什么书上读到过。

苏东坡回答说:“当然,在唐中宗时,有一个大臣向皇帝进献一个乌龟。皇帝问他六个眼睛的乌龟有什么好处。大臣说六个眼睛的乌龟有三对眼,普通乌龟只有一对。所以,你看,六眼乌龟午睡时,他要睡三个普通乌龟的觉呢。”

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在中文里是惯于说“一肚子学问”。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

一次,一个素不相识的文人去拜访苏东坡,携带他写的诗一卷,请苏东坡指教。那个可怜的文人自己高声朗诵,抑扬顿挫, 铿锵有声,显然是颇为自得。他问:“大人,不知尊见以拙作为如何?”苏东坡说:“百分。”那个文人脸上欣然色喜。苏东坡这时又说:“诵读之美七十分,诗句之美三十分。”

第二十章 国画

中国南派画之始祖,苏东坡是其一,都是在中国诗的精神中涵养有素的。

苏东坡论自己书画时说:“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四川省有一个绘画收藏家,在他收藏的一百多幅名画中、他最珍惜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天,这个收藏家在院子里晒画,一个牧童赶巧在此经过;他向那幅画看了一下儿,摇头大笑。人问他何故发笑,牧童回答说:“牛相斗时,牛尾巴一定紧夹在后腿中间,这张画上牛尾巴却直立在后面!”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当年王安石得势之时,他在政坛坎坷不达,不足诧异;可是如今他的同党既然当政,他仍然失败,则确属可惊了。苏东坡永远不够为一个好党人,因为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

对那些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威权与虚荣,认为并不值得。

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修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所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

当特别提防开罪于人……全心全意讨好于人,此等官员,纵然不能爬到宰相之位,至少不会投置闲散,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

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他写的诗里有下列的愿望: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但是此婴儿可怜夭折,无法达到父亲的愿望。

人虽能言,上下隔绝,不能自诉,无异于马。

苏东坡赞美欧阳修而非难王安石,因为欧阳修激扬清议,王安石则压制清议。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君之时,当以事国为先,欲事其国,则必保其身。

古谚云:“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胜众也。”

文彦博为苏东坡送行,劝他不要再写诗。那时苏东坡已经上马,他大笑说:“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做注疏呢。”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白居易的白堤,苏东坡的苏堤。白堤东西方向,靠近湖的北岸;苏堤,一又三分之二里长,南北方向,靠近湖的西岸。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杨畏,绰号人称“三面杨”,因为他曾先后背叛过王安石、司马光、吕大防、范纯仁等。

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1093年秋天,苏东坡的妻子和当政的皇太后去世。她俩的去世和苏东坡命运的逆转,赶得极巧。苏东坡的妻子死于八月初一,太后则死于九月初三。

苏东坡获得外放,他奉命统领河北西部,并指挥该地区的步兵骑兵,官行设在定州,离北平不远。按照宋朝制度,文官往往担任军职,而以武将为副手。

以娼优女色败君德,以奇技淫巧荡君心。

一个官员甚至奏请朝廷应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于以毁灭,有人反对,说当今皇帝的父亲曾经为《资治通鉴》写过一篇序。这条驳不倒的道理似乎那个白痴皇帝还很重视,这部宋前的正史才得保全。  

第二十五章 岭南流放

莫作儿女态也

第二十六 章仙居

苏东坡的痔疮甚为严重,失血甚多。

正在苏东坡以为可以晚年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际,他又被贬谪出中国本土之外去了。他的新居落成之后大约两月光景,他接到远谪海南岛的命令。根据一个说法,他曾写了两行诗,描写在春风中酣美的午睡,一边听房后寺院的钟声。章停看到那两句诗,他说:“嗅!原来苏东坡过得满舒服!”于是颁发了新贬谪的命令。 

第二十七章 域外

雷州太守一向仰慕苏氏兄弟。他予二人盛大欢迎接待,送酒食,结果第二年因此遭受弹劾,调离任所。

当地居民非常迷信,患病时由术士看病,没有医生。土人治病的唯一办法是在庙中祷告,杀牛以祭神: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

到海南岛据苏东坡说,在岛上可以说要什么没有什么。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苏东坡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在哲宗元符元年(1098)冬天,他给朋友写信说他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那年冬天,一点食物接济也没有,父子二人直有饥饿之虞。他又采用煮青菜的老办法,开始煮苍耳为食。

第二十八章 终了

哲宗在元符三年正月去世,享年二十四岁,他只有一子,亦在幼年夭折。他弟弟继位,是为徽宗。徽宗身后遗有儿子三十一人、几幅名画、一个混乱的国家。他兄长所开始的,徽宗给做了结束。

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3476.html

更多阅读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林煜轩 耿煜轩微博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这几天,我读了《闪闪的红星》这本书,深受感触。书上讲了一个叫潘冬子的男孩,他的亲人纷纷与“白狗子”做抗争。他爸爸是红军,后来北上打鬼子去了,他妈妈在一次与“白狗子”的战斗中牺牲了,然而那时她的党龄只有一天

《喜乐年华》by林言 喜乐年华by

很喜欢的一个作者,至今还在等ta填《旧梦》那个坑。大叔与养子,大叔默默爱慕着他的老大,并在老大出事后把他的儿子偷偷的养大。养子面对养父不同寻常的眼神,惊慌失措。明明从心底厌恶的人和无时无刻想要逃离的生活,可真到了那天,却难掩失落

《道藏精华录》--七部语要 七龙珠国语版第一部

七部语要注:本经出自《道藏精华录》上册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味。

《绿林大冒险》观后感唐语萌 绿林大冒险片尾曲

《绿林大冒险》观后感暑假里我在网上看了电影《绿林大冒险》。《绿林大冒险》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奇幻世界的冒险故事: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乱砍滥伐,自然之物已经枯竭,地球人只能依靠天地公司仿真植物来绿化地球,而假的植物毕竟不能代替

声明:《《苏东坡传》摘要(林语堂) 苏东坡传 林语堂原文》为网友岁月无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