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国旗的设计者与制作者 刷新
标签: | [ 转载 2010-12-23 20:00:02]作者:颜世贵 |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93106922378966 |
12月26日,是毛泽东117岁诞辰,这里节录转载2010年11—12月下半月刊《中国人物传记》上的一篇关于五星红旗背后的奇人奇事的文章,以纪念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
谁是国旗的设计者与制作者
曾联松将珍藏45年的国旗原稿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提供)
文/ 华琪 毅文 冰筱
原来我就是国旗的设计者!
国旗的设计者名叫曾联松。新中国成立前夕,31岁的曾联松从《解放日报》上得知国旗征集的启事之后,怀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创作了一幅国旗的图案,于1949年8月寄到了北京。曾联松并没有想到,自己设计的图案能被选中。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好消息竟然在一年之后才真正得到确认。
曾联松是浙江瑞安人,少年时代酷爱书画,写得一手好字。上海解放以后,曾联松在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任调研科副科长。当时上海刚解放不久,还是炎热的夏季,曾联松为了设计国旗,每天晚上都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阁楼上画草图。他反复地琢磨国旗征集的要求,在不到
灵感总是出现在不经意的瞬间。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曾联松独自出门散步。他仰起头看向一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群星闪耀,众星都围绕着一颗最亮的北斗星。曾联松的脑中灵光一闪:人们都说“盼星星,盼月亮”,中国共产党不就是人民的大救星,全国人民不就像群星一样围绕在他的身边吗?怀着这样的想法,曾联松终于设计出了一幅国旗图案: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四颗小星围绕着大星,在大星中嵌有镰刀和斧头交叉的图案。而这幅图案就是五星红旗的原型。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好的五星红旗图稿寄给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这幅图案在
但是,祖国决不会忘记曾联松为国旗做出的贡献。一年之后,曾联松终于得知了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1950年9月的一天,曾联松因公去北京出差,谁知道他刚刚在饭店住下,就有人敲响了他的房门。来的是两个陌生人,说是全国政协的。他们详细询问了曾联松关于设计国旗的过程,国旗图案的样子以及投稿的经过。曾联松一边认真的回答,一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难道这两个人跟他设计的国旗有关,难道自己就是国旗的设计者?
但是来人并没有完全说明来因,做了一番询问就告辞了。曾联松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上海,不久后的一天,他接到了一封来自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公函。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旧币,相当于现在人民币500元——编者注),分别交邮局及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谢意,收到后即希见复。
同时,中央邀请曾联松参加国庆一周年活动,给了他一份红色的观礼请柬,一份绸质的观礼证。原来,全国政协得知曾联松的单位以后,又听说他到北京出差,就派人前去询问,确定了他就是国旗的设计者。
直到这个时候,曾联松才知道自己就是国旗的设计者。这份迟到的喜悦和荣誉,在他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曾联松挥笔作出了一首《入选吟》:
和璧混沌璞未开,
幸有玉人琢剖才。
推敲图案三千幅,
五星红旗入选来。
谁才是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制作者?
在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镇馆之宝”—— 一面五星红旗。它是
1992年的《北京日报》刊登了一篇有关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赵文瑞的文章。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月,赵文瑞和几个女工被安排到了怀仁堂,布置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会场。在开国大典的前几天,赵文瑞又接到了一项光荣的任务,为新中国缝制一面五星红旗。
接到这个任务赵文瑞非常激动,她立刻借来了缝纫机,在北池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里铺上草席,开始了缝制国旗工作。经过赵文瑞细心地缝制,一面长
关于国旗制作者的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彭光涵的人身上。彭光涵当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的秘书,专门负责制定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一天,彭光涵在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完工作之后,周恩来让他画一张大一点的国旗图样,并且要他做一面大旗,用绸料做,第二天下午上交。
彭光涵接到任务之后,马上设计了一幅比国旗资料印刷本大一倍的图案,涂上了颜色,用了将近两个小时。他把这幅图案交给周恩来的秘书之后,一大早就跑到大栅栏找到了一间制旗社,让师傅做一面大的五星红旗。老板一听说是做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非常兴奋,决定要用最好的绸料,用最好的工艺完成任务。下午4点,国旗缝制完成,彭光涵回到中南海,亲手把国旗交到了周恩来手中。新中国成立那天,彭光涵站在天安门城楼前东侧靠中路的观礼台上,看见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了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宋树信。他在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业务科工作。
在制作国旗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国旗做到一半时,工人们发现黄缎子不够了,做不了最大的五角星,而且不管怎么量算,总是有一个角需要拼接。面对这样的情况,宋树信不敢擅自做主,他马上向公司汇报,经过一系列的请示,终于同意拼接的方案:在大五角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后来宋树信回忆说,两面五星红旗中,有一面是接过尖的,另一面则是大五星有一个角稍微往旁边挪了一点。
三个制作者的故事都已经讲完,那么在开国大典上升起的那面国旗到底是谁制作的呢?经过国家博物馆的专家确认,馆中珍藏的五星红旗跟宋树信的描述完全符合。而赵文瑞和彭光涵制作的国旗,可能一面是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表决国旗、国歌决议案时,一面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遗憾的是这两面国旗都没有保存下来。
虽然开国大典上使用的国旗只有宋树信制作的那一面,但是,赵文瑞、彭光涵以及为制作国旗付出劳动的所有人,都将被祖国和人民所铭记。
类别: 人民日报编辑记者博客频道 | 自分类:著作连载 | 评论(3)| 引用(0)| 固定链接 | 阅读 (1255)| 顶(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