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记洪湖市中医医院院长、全国著名风湿病专家周祖山
周氏家族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故事从100多年前开始,但演绎“一个名医带动一个专科,一个专科带动一家医院”的神话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启。
近百年的往事和20多年的传奇,让“洪湖中医院”成为中国类风湿关节炎医学界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当我们共同搜寻洪湖中医院近百年的集体记忆,所有人都会发现,这里的故事和影像,其实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新历史,一卷浓稠绵长的家族传奇,一个永不懈怠的奋斗剧场。
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全国著名风湿病专家——周祖山。
创新,永不停歇
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与被喻为“不死的癌症”——类风湿关节炎这个世界性疑难病症做斗争,成长为国内著名的风湿病专家,他说,这得益于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和永不停歇的创新步伐;
他研制独一无二的“周氏关节止痛膏”,目的只有一个,让痛苦不堪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轻松一些,再轻松一些;
他被比做“再世华佗”,他和同事们20多年共接待患者60多万人次,有效率达96%。这些患者来自国内国外,近至宜昌、武汉,远至大洋彼岸;
他的先进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
他叫周祖山,洪湖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全国著名风湿病专家。
“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拥有精湛的医术和永远的创新意识,这是立医之本。”他说。
类风湿关节炎被喻为“不死的癌症”,周祖山主要攻克这个世界性疑难病症。世界上患有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高达10%,群体数量庞大、治疗难度较高,减轻患者的病痛,这成为周祖山不停攀登的动力。
行仁义之医、问学术之道,并兼顾创新,是周祖山在职业道路上坚守的信条。周祖山和父亲两代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大胆改进,创造了独特的“周式疗法”,曾使成千上万的患者告别了轮椅和拐杖。
“周式疗法”主方中药汤剂,虽然疗效显著,但患者在比较长的治疗过程中要接受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周祖山经常冒出研究一种治疗关节炎的外用膏药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弥补内服药疗效单一的缺陷。倘若内服、外敷一起上,效果岂不是更佳?
一对年轻夫妇的爱情故事更加坚定了周祖山创新的想法。
那是一个周六,周祖山在医院给患者问诊,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背着一个年龄相仿的女青年推开了诊室的大门。男青年一个趔趄栽倒在周祖山的面前,周祖山连忙起身去搀扶他们,他注意到,男青年的手象铁钳一样,紧紧护住趴在背上的女人的腰,女人就象长在他的身上一样,男青年因为负重,牙齿磕在地板上,血流如注,他顾不得擦拭嘴角,小心翼翼躬身站起,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的女人轻放在椅子上。
这是一对结婚5年的夫妇,男孩叫李刚,女孩叫陈洁。他们是大学同班同学,女孩出生知识分子家庭,男孩来自农村,他们的婚姻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女孩以与父母脱离关系为代价,嫁给了心上人。他们来到男孩的家乡——长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当上“孩子王”,他们以为来到了“世外桃源”过上了神仙眷侣的生活,可是,婚后半年,女孩被查出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初期只是关节疼痛,因为没有钱治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现在女孩已经出现了关节脱位伴畸形改变的症状,生活不能自理。
三年来,男孩背着妻子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现在又慕名找到周祖山。
“您救救她吧,是我害了她。”男子“扑通”一声跪在了周祖山的面前,泪如雨下。女孩伸出手为丈夫擦去脸上的泪水,眼睛里充满怜爱。
爱,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渴望和安慰,而且,是唯一的。
周祖山从医多年,看见过无数病患,面对这样一对夫妻,眼角湿润了。
周祖山将女孩收治入院,每日三次到病房,长期服用中药,陈洁每次都要经历痛苦的呕吐,什么也吃不下去,陈刚一次次再给妻子喂进去,为了不让对方担心,夫妻俩都强忍泪水,周祖山分明能看到夫妻俩含在眼睛里的泪水,能听见双方因疼爱而心碎的声音,他决定加快研制膏药的步伐。
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那段时间,周祖山无数次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一种后来取名为“周氏关节止痛膏”的特效膏药终于试验成功了。该药以黄藤为主要原料,配以活血化瘀之药,经过多道工序精制而成。膏药经患者皮肤渗透,可达到疏通经络,气血畅达的目的。
首先尝到“甜头”的是陈洁,那一天,陈洁的药量减轻了一半,贴上膏药后的一周后,陈洁感觉疼感减轻了很多,她终于对着丈夫和周医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陈刚却哭了,满含幸福和欣慰……半年后,由丈夫背来治疗的陈洁挽着丈夫的手出院了。
此项科研成果获洪湖市1997年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湖北省科技二等奖。
之后,周祖山一发不可收拾,他和他的同事们研究开发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药——痹康宁系列制剂,该药成为雷公藤片的更新换代产品,被业内专家誉为具有突破性的飞跃。其中,痹康宁Ⅱ号获湖北科技二等奖。
1999年6月25日,第二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会议在香港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周祖山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新进展》,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一位国际权威专家称:该课题研究已经达到国际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的领先水平。我国著名风湿病专家熊树德和路志正连连称赞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2000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上,熊树德、路志正又见到了周祖山,在听了他的学术报告后,禁不住大加赞赏。路志正欣然泼墨,为周祖山写下“德艺双馨胜乃翁”的题词。
从理论上完善父亲的行医实践,是周祖山多年的夙愿。他在担任业务副院长时,就开始从断承整理父亲的治痹经验入手,写下了《周承明学术思想初探》等50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先后在国家级和国家级以上的学术会上交流和省级以上的专业杂志上发表。
1998年,他主持编写了《类风湿病诊疗常规》一书,该书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便于医护人员实际操作。一位上海的专家称此书是“两代药王的智慧结晶;两代药王医学实践的总结”。更被卫生部有关专家称为“已经达到国际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的领先水平”。
所有这些,奠定了他在全国风湿病学术领域的权威地位。
继承,不止医术
没有人比周祖山更明白,所有这些来自何处。周祖山说:我继承的是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要继承的不仅仅是先辈们留下的医学精髓,还有他们伟大的职业精神。
周祖山的父亲周承明是中国类风湿治疗领域的泰斗,他书写了现当代医学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泰斗传奇。
周承明45岁时用父亲的爷爷留下的祖传秘方治好了一位少女的类风湿关节炎。少女告别拐杖时,他也告别了那个令人羡慕的公社党委书记宝座,当上一名医生。后来,他的这段传奇经历被改编成革命现代京剧《药王庙传奇》,演出连连轰动武汉、北京。1984年该剧在参加全国文艺调演时,一举拿下6项大奖,和话剧《高山上的花环》一道,作为戏剧界的两大成果,扎成彩车,参加建国35周年大典,接受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此后,周承明名声大振,向他求救的信件从全国各地雪片般地飞来。于是,他在每年的秋季抽出约10天进行长途义诊。无论工作多忙,身体多累,从未间断过。之后,他更以卓越的医学功底挑战了本草纲目的医学记录,加入了新药“黄藤”,并以身试药取得良好的收效。
真正让周祖山成为全国范围内最著名的风湿关节炎病专家,要拜医学世家给予了周祖山良好的熏陶和父亲职业精神的影响所赐。
20多年来,周祖山和他的同事们接待患者60多万人次,有效率达96%。这些患者来自国内国外,近至宜昌、武汉,远至大洋彼岸。
周祖山当了9年的院长,除了出差和开会,他没有一天不坐诊。长期的行医生涯,使周祖山养成了独特的“四诊”习惯,即门诊、函诊、话诊(电话问诊)和送诊。而正是这些长期坚持的问上门的“四诊”,成就了一段段医学史上的妙手仁心传大义的佳话。
周祖山喜欢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一段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没有大慈恻隐之心,攻克顽症、救死扶伤,就是一句空话”。这是周祖山的口头禅。正因为身携精湛医术,对病患拥有慈爱之心,他影响着他的团队,他创造了少有的“三名模式”——即一个名医带动一个专科,一个专科撑起一家医院,从而形成名医、名科、名院互为一体的格局,被中国中医界称之为“周祖山现象”。
2003年7月28日,周祖山收到一封甘肃会宁叫郑小芸的女孩寄来的信。信中称,从郑小芸记事起,母亲就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十个手指浮肿不能弯曲,不能干活;双腿也一样,脚一落地就疼得浑身冒汗。郑母曾到洪湖中医院找周祖山求诊病情得到控制过,由于无钱停止用药、病痛长期积累,小芸母亲病情恶化到整天躺在床上痛苦呻吟。小芸因此辍学,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她还想到卖身救母。
“请求收下我当您家的保姆,您能不能同意让我的父母先用药再付款?我保证,如果还不了钱,我就卖掉自己……”
周祖山当即写了一封回信,用特快专递发了出去,阻拦小芸这样做。然后他来到办公室,查阅了近几年的患者档案,反复研究了病历,开出一个月的特效药,让妻子以个人的名义出钱到药房取药。周祖山夫妇同时也汇出了一笔学费,供小芸重回校园。在周祖山的经济资助和精神鼓励下,郑小芸终于进入了会宁一中学习。其间,小芸因家境不能支撑的原因几度要求辍学打工,周家源源不断的援助让这位自尊的女孩迫切想要还钱报恩,然而都被周祖山及时制止。周祖山还带上几名医生远赴甘肃会宁,为小芸母亲做全面会诊并继续鼓励她完成学业。这3年来,周祖山为郑小芸及其母亲捐钱、捐药已超过5万元。
2006年,小芸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兰州交通大学,她称周院长于她就如再生父母。
医术,感动中国
“情动中国”是洪湖中医院已经坚持了数年的保留节目,即每年选择一至两个地方,进行一至两次长途义诊,力争用一百年的时间,让洪湖中医爱心足迹踏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同年5月,周祖山在开一次风湿病学术交流会时,从崇阳县中医院程跃刚那里得知,崇阳属国家级贫困县,风湿病发病率高达千分之十,有许多患者因经济拮据而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甚至放弃了治疗。
身为省中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周祖山听在耳里,想在心里,心中那根弦再次拨出了仁医之声,他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发起了倡导,经洪湖中医院领导班子集体商定,决定启动支援山区农村贫困群众医疗卫生帮扶活动。
崇阳县崇新镇芦沟村68岁的尹春秀,患有多年风湿病,肢体僵硬,肌肉痿缩,生活不能自理,饱受病魔煎熬。她的老伴去世多年,无儿无女,全靠乡亲们资助生活,根本没有条件上医院看病。随去的出诊医生了解这一情况后,随即同当地医生前往她家,询问病情,精心诊断、治疗,并赠送了部分药物。而当地县城的15岁的李淑萍,是一个幼年型类风湿患者,长期低热,形体消瘦,关节严重变形,多次求医无效,一直休学在家,家人十分痛苦。经过周祖山医疗班子的精心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她终于又回到了期望很久的校园,开始了快乐的学习生活。
这样的例子,恒河沙数。信念成就事业,在义诊期间的一年多时间里,近600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其中8例严重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病人转危为安,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7年,周祖山拆取来信时读到一封叫林海生的来信,这位22岁的青年患的是强直性脊柱炎,很难治愈。已经瘫痪在床好几年,有的只有轻生的念头。读完信件,周祖山一夜未眠。次日一上班,他就拨通了林海生家里电话,告诉他马上寄去10斤药酒,请他按照说明服用。电话里周祖山提醒林海生珍惜生命,面对人生坎坷绝不能轻言放弃,并建议他看一些有关励志方面的书籍。林海生服用周祖山寄来的药两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他的脚踝和膝盖的水肿消退了,他扶着墙试了试,竟然能站起来了!又过了两个月,林海生丢掉拐杖,可以独立行走了。为了巩固疗效,周祖山决定亲自去揭阳为林海生做一次面对面的诊断,顺便为揭阳地区的其他函诊病人做一次集中义诊。而此时,周祖山年迈多病的母亲已经进入生命最后的倒计时。去义诊的途中,周祖山曾经多次接到家里电话通知母亲病危。但他并没有放弃揭阳行程,而是继续忍着心中的悲恸做完了林海生的义诊。开完处方后,他嘱咐随行人员留下来给这里的病人继续问诊,然后匆匆赶往汕头搭乘下午5时的飞机。刚离开林家不远,就有3名事先预约的病人陆续赶到。为了履行义诊的承诺,周祖山耐心而细致的为陈洁平、丁凤娇等3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当街看起了病。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一中的女教师陈启梅、广东吴川市振文镇24岁的薛玉莲、湖北省阳新县乡村代课老师张挥林,一个个都在遭受着生活极度磨难的情况下,意外的接受到了周祖山的手有余香的那束“玫瑰”,并走向了幸福的生活。周祖山用车轮、用电话、用信函、用脚印给这些接受救助的患者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和泪水……
周祖山就此成为患者心中“新一代药王、新一代神医”。
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生片段串联起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一家医院的努力之路,更看到一个行业的明亮未来,一群患者的康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