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陵寝之谜
距北京120公里的河北遵化,沉睡着一座巨大的中国末代王朝的皇陵。然而,东陵大红门左侧还有一座皇后陵寝,就像只孤雁一样被隔在了“风水墙”外,这座陵寝主人的棺椁竟然被暂时安放在这里37年未下葬!
她究竟是谁?又是什么原因令她在死后长达37年不能入土为安?
她便是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庄文皇后。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七十五岁的孝庄文皇后病逝,按照满族旧俗,孝庄文皇后崩逝后,理应回到盛京(沈阳)皇太极的陵寝——昭陵,与先夫皇太极合葬。然而事实上,她不仅没有葬到沈阳的昭陵,也没有葬进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以孝庄文皇后名望之大,身份之高,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
我们看清东陵陵寝志《昌瑞山万年统志》档案发现,她曾经说过她死后,因为皇太极已经入葬地宫之中了,她不忍心再把地宫打开,她又不忍心离开她的儿子和她的孙子,所以她希望葬清东陵这个地方。但这个与子孙为伴的理由能够解释孝庄违背伦常的做法吗?有些人就开始认为是由于她曾下嫁给她的小叔子多尔衮,由于不光彩把她葬在风水围墙外面,来为她的儿子看守皇陵。这些都是猜想。
专家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从事东陵陵寝研究20年的专家李寅发现,孝庄的陵寝建制最为奇特,甚至超越了祖制。殿里面雕刻有龙生九子之一螭首,这是只有在皇宫里面才出现的,在皇后陵里面出现还是第一次。
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作为清朝第一个独立的皇后陵寝,其规格在清代陵寝中是绝无仅有的。不论是皇帝还是后妃的陵寝,大殿都是歇山顶,只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唯独孝庄陵寝的隆恩殿是重檐庑殿顶的。庑殿顶是古建筑中最尊贵、最高级的形式。更为奇特的是,孝庄陵寝的周围居然被两道围墙团团围住,这一建筑特点,在我国历代皇陵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它和风水围墙之内其它建筑不同,它建筑一道双重围墙,外面一道是来保护内道围墙里的建筑的。专家认为这种形式还有一个作用——把东陵和昭西陵这种体系隔开,因为它毕竟是和皇太极的昭陵为一个体系,那么风水围墙之内的就是东陵的体系,把东陵的所有陵寝全部圈在里面,圈在风水围墙里面的都是她的后代。
孝庄文皇后陵寝建制的奇特、规制之高,足以证明她死后得到了最高级别的待遇。孝庄的陵寝,毕竟是她的孙子康熙皇帝选建的。于是,我们再次翻开《昌瑞山万年统志》,重新寻找孝庄在弥留之际留给康熙的遗愿,太宗皇太极已葬入昭陵很久,自己不便再打扰先帝。而且,出于对儿子顺治皇帝和孙子康熙皇帝的依恋,就将陵寝安葬在顺治的孝陵附近吧,这样便没有什么遗憾了。字里行间留露出孝庄执意要把万年吉地选择在东陵她儿子顺治的孝陵附近,宁愿把种种猜测留给世人。而康熙皇帝对祖母可谓极尽孝道。她的最后遗愿却给他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经过左思右想,决定在东陵“风水墙”外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祖母梓宫停放在那里,然后再慢慢想良策。
既然“暂安奉殿”已经建在了清东陵,为何又不能葬进陵区内,而被风水围墙阻挡在了大红门之外呢?因为祖制上没有给太后单独起陵的制度,所以没法安排。此外,因为顺治皇帝的陵寝在顺治十八年的时候,占据“孝”这个尊贵的位置,那么孝庄作为他的母亲,在这个陵区之内再也找不到比顺治孝陵再尊贵的地位了,所以放在哪里都不合适,康熙皇帝没有办法,按照清代尚左就是崇尚左侧这样一个习俗,最后把祖母陵寝放在清东陵大红门外左侧这样一个位置,但是在风水围墙的外面。
由于不能违背祖制,康熙皇帝没把祖母的灵柩安奉在“风水墙”内。遗憾的是,左右为难的康熙皇帝在他的有生之年始终没有想到良策,孝庄的灵柩也就没能入土为安。在康熙一朝整整37年的时间,孝庄的这个灵殿一直叫作“暂安奉殿”。雍正帝继位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安奉“暂安奉殿”以来,国家昌盛,四海皆安,子孙繁衍,历数绵长。想必孝庄在天之灵极为安妥。“暂安奉殿”必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将“暂安奉殿”改建成陵寝,并于雍正三年十二月将停灵37年之久的孝庄正式葬入了地宫,命名为昭西陵。
也许还有其它原因?……还是让历史来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