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食品种类的榜单正在不断扩大,现在轮到了金针菇:
来自门户网站的新闻:35吨用工业柠檬酸泡制的可致癌金针菇,近日在(福建)宁德市古田县的一个黑窝点里被工商执法人员查获,这些金针菇正准备销往福州的一些食品加工厂和罐头厂。
据介绍,鲜金针菇耐贮性较差,加工时往里加柠檬酸,金针菇保质期可以长达10个月至1年。而长期过量食用含有柠檬酸的食品,会导致体内钙质流失,导致低钙血症;而使用工业柠檬酸浸泡,化学残留会损害神经系统,诱发过敏性疾病,甚至致癌。
金针菇拌海蜇,在温州的酒店,是常见的冷盘。昨晚我在酒店里吃饭,桌上就有这么一道菜。我吃了一口,感觉有股怪味,就不再吃了。
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有毒有害的问题食品的种类正不断扩大,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出食品的丑闻,这种持续的、不间断的丑闻,导致消费者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出问题的食品是什么,是不是他们正在吃的食品。这种心理暗示和心理损害非常巨大的,造成消费者缺乏对于食品的基本信任感;当然,“人是铁,饭是钢”,消费者只能听天由命,或者迷信自己的身体耐受力。
——在缺乏食品安全感的年代,消费者都是小白鼠,并由此滋生出小白鼠逆来顺受的心态;的确,我们都是问题食品的试验品,我们身上是否长出肿瘤,或者健康受到损害,要看最终的实验结果。这很残酷,可我们却习惯了。
所有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道德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老板并不吃自家做出来的金针菇。可见,老板知道金针菇有问题,他之所以还这么做,只是为了牟利,而罔顾消费者的利益。这是一个眼里只有钱、却缺乏基本道德的商人。事实上,所有问题食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一群这样缺德的商人。
道德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底线。有道德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会具备基本的道德要求、道德判断和自我约束,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最起码不会去害人、宰人……比如,有道德的人,在往金针菇里加柠檬酸的时候,他自然就会问自己,这种东西有害吗?是国家规定可以用的吗?而缺德的人却相反,就算明知有害,他也照样不误。——据古田县一位执法人士表示,古田有数家从事金针菇加工的企业,大多是用盐渍法,但并没有一定的技术规范。——对此,我想说的是,如果所有的食品都需要事先制定一个标准,并试图依靠标准来约束黑心商人,那么食品安全就完全是缺乏保障的。毕竟,不可能针对所有的食品都制定标准;况且,即便有食品标准,黑心商人一定会按照标准来进行食品制作和加工吗?在我看来,食品安全最可靠的标准是道德的标准,最好的约束是道德的约束。一个缺德的社会,标准再多、再严格,也形同虚设,防不胜防。
把食品安全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不成熟,也是可以的。
最明显的表现是:很多人,不是在经商过程中变得更为善良、诚实和大度,而是更为黑心、虚伪和拜金,或者说,一个人融入生意场,反而变坏了,这就足以说明如今的生意场并不是一个促人向善的生意场,相反却是一个让人向恶的生意场;显然,这样的生意场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场,而是一个排斥善良和道德的生意场,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也是不断出现欺诈、不诚信经济事件的原因。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像我们国家这样骗子无所不在吗?一个引人趋恶的市场经济,不足以令我们反思吗?
监管不力同样是问题食品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在日常督查方面,执法部门多采取不间断的突击检查方式,半年或者一年来这么一次,这种方式除了向上交差、写年终总结时有用外,效果并不明显,因为食品小作坊成本低,转移方便,即便在突击检查中被查,也不伤筋动骨;风头一过,又能重起炉灶,防不胜防,打不胜打。监管部门缺乏除恶务尽和穷追猛打的作风和精神,以及细致、完善和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导致食品违法犯罪成本比较低,这是问题食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还要看到地方GDP主义对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潜在影响。一些地方只注重照章纳税,至于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的监管,则形同虚设;只要不出问题,监管部门从来都不重视,只有出了问题才会“高度重视”。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消极被动甚至懒惰的监管方式,往往很容易被食品生产部门钻漏洞,也很容易出问题。古田执法人员辩解说,现在“没有一个盐渍金针菇的标准”,否则可以按照相关的质量安全要求进行处理。——这显然是推卸责任的托辞,因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种类和使用量,国家有明确的规定,至少工业柠檬酸是不能用于食品添加的。为什么食品问题出来了,责任部门不寻找自身的监管原因,反而把责任推卸到所谓的“标准”上呢?其实就和这种懒惰、被动、消极的监管方式有关。
当然,腐败因素也不可忽视。无证无照的食品作坊,往往有求于监管部门,符合某些监管人员的个人利益,于是被默许存在,两者互相利用,沆瀣一气,这属于利益的潜规则,导致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