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汉东湖之畔武昌区东湖路。省博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
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为: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1、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出土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完全隔绝氧气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
2、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重4400公斤。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
3、郧县人头骨化石;发掘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粱子发现了第一件头骨化石,编号为I号头骨化石;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编号为Ⅱ号头骨化石。现在在“郧县人”出土处建有“郧县人”雕刻头像,“郧县人”展馆。
林和靖爱梅、鹤: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人(一称钱塘人)。北宋著名诗人,“和靖”是宋仁宗赐的缢号。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周敦颐、爱莲: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爱莲,其《爱莲说》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陶渊明爱菊:陶渊明(365——427),名潜,字亮,洵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喜爱菊花,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
王羲之爱兰: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淅人(今山东临淅),东晋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喜爱兰花。
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国家一级文物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罕见的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它是郢靖王妃郭氏珍爱之物,见证了这位王妃为夫殉情的凄婉故事。据记载郢王去世后,郭氏对镜梳妆后自尽,与夫君合葬,生前珍爱的四爱图梅瓶成为其陪葬品。该器物为江西景德镇窑烧造,器型豪放,胎体厚重,青料浓郁,所绘图案构图严谨,题材独特,画工细腻,优雅精致,代表了我国青花工艺在元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及明器陪葬等多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已受人们喜爱,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
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很多,四爱瓶很惊奇,起初不知道四爱瓶指的是哪四爱,一见之后真是叹为惊奇。这四大镇馆之宝,无愧此名啊,真是精品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