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蛄养殖技术 猛虾蛄多少钱一斤





虾蛄养殖技术 猛虾蛄多少钱一斤



(Oratosquilla oratoria deHaan)(图3~9),俗称虾蛄弹,攋尿虾,螳螂虾,虾爬子,皮皮虾,富贵虾,琵琶虾。隶属于甲壳纲、口足目,虾蛄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是目前极有开发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水产品。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科技进步,虾蛄愈来愈受消费者的青睐,不少地区已列为酒宴上品,现已成为水产品冰藏加工,活鲜长途运销和出口的新品种。

  浙江沿海常见虾蛄有18种,以口虾蛄,黑斑口虾蛄,蝎拟绿虾蛄,窝纹网虾蛄,脊条褶虾蛄五种为主,其中口虾蛄产量位60%以上,多分布30米等深线内侧海区,目前已开展养殖的品种为口虾蛄或黑斑口虾蛄。

  一、 虾咕的形态特征

  口虾蛄共有20体节,头胸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头部与胸部前4节愈合,头胸甲覆益其上,胸部后四节露出头胸甲之后,能自由曲折。腹部略扁,发达。除尾节外,每一体节均生有一对附肢,因着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头部触角2对,大颚1对,小颚2对,有柄的复眼1对,着生于头部前端,第二触角有叶状鳞片。胸部前5对胸肢为第1颚足、第2颚足(掠肢)和第3~5颚足,后3对为叉状步足,第3步足雌雄异形,雄性着生一对交接器。腹部前5对为双肢形游泳足,外肢生有丝状鳃,第6腹肢与尾节合成尾扇,具防御、平衡作用。

  二、生态习性

  (一)栖息习性 口虾蛄常穴居于海底泥砾的洞中,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立洞穴。实验室条件下泥穴生活最多,石砾生活次之,很少钻沙生活,洞穴常呈"U"形。口虾蛄在筑穴时先用1、3~5对颚足掘起泥块,然后强大掠足(第二颚足)将泥块抱举起推出洞外,反复进行多次,直至洞穴形成,泥浆则凭借游泳足的扇动排出洞外。一体长10.5厘米虾蛄洞经与两端进出口处孔径为4.5厘米,洞长约13厘米,穴道最深处至泥面的距离约7厘米,洞壁光滑。

  口虾蛄生活时,要求洞穴内水质清新。穴居时常将洞口缩小到仅能将小触角和眼伸出洞外,以观察外界的动静。若遇外来侵扰,先用小触角警告入侵者,然后迅速掉转头尾,用尾扇进行自卫。虾蛄进洞,先头部入穴,当触角接触到洞底时,则身体侧翻腹面朝上,然后腹肌收缩,体弓起前翻再伸直,完成头尾换向动作。

  口虾蛄游泳能力强,在海区中游动,主要依靠腹部游泳肢的激烈摆动划水与尾扇强有力的拍打,并能利用惯性在水中滑行。口虾咕出洞生活或掠食时,才显示其游泳习性。虾蛄常摆动腹部的鳃肢,以广泛接触水面用鳃呼吸。其身体附上异物时,常用第三颚足来清洗。

  口虾蛄属广温性种类,其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直接受环境水温的影响,其生活区域水温6~30°C,最适水温20~27°C,耐温范围为5~33°C。如果水温在渐变情况下,耐温范围会增大。

  口虾蛄属广盐种类,适盐范围12‰一35‰,最适范围为23‰一27‰,盐度直接下降到10‰时,背部迅速弓起,几分种后死亡。盐度的变化速度影响其适应范围,突变适应范围少,渐变的适应范围宽,因此,从高盐移向低盐养殖,必须先进行慢慢的淡化。

  (二)食性与捕食行为

  口虾蛄是凶猛的甲壳动物,具有较广的食谱。其食物组成包括小型甲壳类、双壳类、多毛类、小型鱼类、桡足类及藻类等,自然海区以小型虾类作为饵料为主,其次为双壳类与小型鱼类。其食性因不同季节,不同海区、饵料生物的密度变化,个体大小有区别。由于其掠足的长度限制,口虾蛄对饵料生物的攻击有一定的范围。在人工饲养下,口虾蛄对死饵也摄食,且无明显的昼夜变化。口虾蛄的互相残杀现象偶尔发现。

  口虾蛄常出洞捕食。它出洞后,接近某个食物,抬起身体前半部,展开掠肢使指节与底部平行,接着虾蛄跳起用指节刺并挑起食物,---并迅速抱住食物,食物从掠足径第三、四颚足传到第五颚足,再返回洞中吃掉。

  口虾蛄具有耐干性,在相对湿度为94%,气温20°C下,其平露时间近14小时。

  (三)繁殖与生长

  l.繁殖

  口虾蛄雌雄异体,形态上有差异。雄虾蛄在第八胸肢的基部内侧着生一对细长的交接器,雌性在第6胸节腹面有一对产卵孔,在第6节至第8节腹面有一呈"王"字形的胶质腺,其颜色随个体不断成熟趋乳白色。

  雌虾蛄每年繁殖周期分5个阶段(1)未发育期(8~9月);(2)发育期(10~11月);(3)成熟前期(12~2月);(4)成熟期(3~5月);(5)产卵期(6~7)。同样雄虾分为(1)未发育期(7月);(2)发育期(8~9月);(3)成熟前期(10~12月);(4)成熟期(1~4月);(5)精子排放期(5~6月)。

  在产卵季节,雌雄虾蛄交配后不久,雌虾蛄就开始产卵。卵产出后抱于胸部第六至八节,通常以腹部背面和腹肢外靠着洞壁仰卧产卵,每次产卵持续时间3小时左右。产卵以后,大量个体死亡。虾蛄卵呈椭园形,受精卵的孵化在21~28°C条件下需1~2月,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愈高孵化时间愈短。孵化后的浮游幼虫共分十一期。前二期靠自身的孵黄营养发育,不摄食;第三期浮游幼虫起摄食大小适宜的卤虫;后期幼虫臼趋底栖性。经十一期变态后的幼虾蛄与成虾蛄行为相似,需生活在洞穴中。

  2.生长

  虾蛄的生长是不连续的,其生长必须通过蜕壳才能完成,成体的长度生长随着蜕皮呈阶梯形生长。

  虾蛄的生长具明显的季节变化,夏末到秋末生长速度最快,分析性腺及身体的生长与食物摄食的关系,虾蛄的生活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蜕皮生长阶段(8~11月)(2)越冬阶段(12月~2月);(3)性腺生长与成熟阶段(3~5月);(4)产卵与排精阶段。一般认为虾蛄的寿命大多数为2年。

  三、虾蛄的暂养育肥技术

  (一)养殖塘的条件 除按常规围栏养殖塘建造外,虾蛄暂养塘要求潮位以中潮区上段至高潮区下段为好,面积5亩左右,最大不要超过10亩,池水深度不限,可干塘养殖,也可蓄水养殖,蓄水水深最好为0.5米以上,底质以泥沙质为主且松软,便于虾蛄打洞和潜伏。已养殖过的围栏塘应予清淤、整理和消毒。为便于捕捞。应在围栏养殖塘最低处挖一收集坑,并敷设笼状网袋。

  (二)苗种的来源和放养

  1.苗种的来源。目前虾蛄的人工繁殖和培育正在进行研究和探索。暂养用的苗种系来自天然滩涂人工手工捕捉的小规格虾蛄,一般规格为100~200尾/公斤,长度为3~5厘米。要求虾体体壮壳硬,生命力强,游泳肢及步足齐全,健康无病,无损伤且规格整齐,用于暂养的虾蛄最好为体上有1~2个黑斑,即黑斑口虾蛄。若体无黑斑和网捕白海区的虾蛄,暂养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因此不宜作暂养对象。

  2.放养时间。根据虾蛄一年中有两个繁殖期的习性,即春季繁殖和秋季繁殖,因此虾蛄的暂养也有两次,即春夏季暂养和秋季暂养,一般春季放养时间为4~6月份,秋季放养时间为8~9月份。

  3.放养密度。口虾蛄的放养密度要根据苗种大小,放养季节,饲料状况,水质状况以及虾蛄的生活习性而定。过密,容易发生穿洞和互相残杀现象,过稀则影响养殖池的经济效益。一般规格4~5厘米的虾蛄,每亩放养量为3000~5000尾,即20~35公斤。由于虾蛄善于钻洞,一般不可与贝类混养,以免影响贝类的正常生长。

  (三)饲养管理

  1.饲料的投喂。虾蛄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水域中喜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小鱼、小虾以及各种低值贝类。常见的饵料有寻氏肌蛤(海瓜子),鸭咀蛤(驼背蛏)和低值鱼虾蟹类。投饵量应根据虾蛄的摄食情况,饵料质量,残饵数量以及水温、潮汐、水质、天气情---况和虾蛄的活动生长情况而定。若投喂小杂鱼虾一般为体重的5%~10%,并经常检查其摄食情况,若投喂海瓜子,由于其能在海区中自然生活和生长,因此可适当多投,若饵料许可,也可几天投喂一次。根据虾蛄昼伏夜出及退潮后钻洞潜伏的习性。一般一天投喂两次,早晚各一次,晚上投喂量比早上多,以及涨潮时多投,退潮时不投或少投。饵料应均匀地投喂在整个滩面上,以免虾蛄摄食时聚集一起互相打斗和残杀,以及退潮时虾蛄钻洞潜伏相互争抢地盘而影响生长和成活率。

  2.水质管理。由于虾蛄的生活习性以及围栏养殖塘的水位随潮水进出,相对而言其水质管理不象对虾养殖那样要求严密和重要,一般大潮可随潮水的涨落蓄水和干塘,或每隔几天干塘一次,以改善底质的条件,小潮水一般以蓄水为主,以防长期干塘影响虾蛄的摄食和活动。

  3.防止残杀。虾蛄性凶好斗,有同类相残现象,尤其是蜕壳和钻洞潜伏时。因此,可采取一是养殖塘应用网具和沟渠进行分隔;二是要投足投好饵料,并应均匀投喂,以保证每只虾蛄都能吃到、吃好;三是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四、收获 人工暂养的虾蛄,待长至20~40尾/公斤时,个体肌肉肥满,雌性个体长膏时,即可进行收获,捕捞方法一般在闸门或收集坑中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虾蛄随水流进入网笼袋内捕捞,这样通过几潮的涨捕,基本上起捕80%~90%的虾蛄,最后可以直接从养殖滩涂手工捕捉。特别要注意的是虾蛄到11月份开始进入越冬名眠阶段,即钻入涂泥中20~40厘米,而不上涂面活动,此时收获则增加劳动强度,否则要待明年开春后可起捕,因此在暂养时应考虑何时收捕及收获的方法。

青岛近海口虾蛄的繁殖及摄食习性研究

目前虾蛄的养殖方式按照养殖过程不同,可分为人工全程养殖、育肥暂养和贮存暂养。人工全程养殖就是放养2厘米左右的人工苗种或3~7厘米的自然苗种,培育到成虾蛄出售为止的养殖。育肥暂养就是将较瘦的成虾蛄或个体相对较小的成虾蛄培育成较肥壮的虾蛄,或雌性经越冬再培育成卵巢发育程度较好的(生育)虾蛄出售的过程。而贮存暂养指的是收购成虾蛄,贮存到一定数量,以鲜活形式运输到外地市场或出口,赚取地区性差价的临时性贮养过程。

  按照养殖地形式的不同,可将虾蛄的养殖方式分为低坝高网养殖与土池养殖两种。滩涂低坝高网养殖塘,一般选择在风浪较小的港湾,在较广阔而平坦的滩涂上建塘。其面积为5~50亩,视其苗种的数量而定。堤坝高0.6米,宽1.0米,塘底平坦略向港心倾斜;在坝中心线上用网孔约为4毫米(以放养的仔虾蛄或Ⅲ相假蚤状幼体逃不出力度)的聚乙烯网片相图,并用毛竹及绳固定;在围网内堤坝面上(距围网1米左右)再用细网目的网片覆盖,以防虾蛄钻洞逃出;收获成虾蛄之前,在养殖塘的最低处安装锥形网收获。养殖土池面积要求为几亩至几十亩,塘堤高2.0~2.5米,水深1.5~2.0米,设有进出海水的闸门,能放干池水,并安装防逃网;池底土质以松软为好,且不能有黑的腐泥。目前,大部分的对虾塘能用来养殖虾蛄,但必须清除池底黑淤泥。

  虾蛄的品种很多,但不是所有的品种都值得养殖,一般选择个体大、生长快、种苗易得、对盐度与温度适应性强、市场售价高的品种来养殖。目前,浙江一带已在养殖的品种为黑斑口虾蛄、尖刺口虾蛄和口虾蛄。另外,广东沿海的棘突缺角虾蛄和斑琴虾蛄体体长都在30厘米以上,市场价格与龙虾不相上下,也是很有前途的养殖品种。

苗种准备

  养殖用的苗种来源有两方面:人工苗种和自然苗种。由于虾蛄的人工育苗迄今还未达到生产性现模,因而种苗主要来自于自然海区。自然苗种大多用定置涨网和底拖网等捕获,也有在滩涂洞穴中直接用手捕的。网捕时时间不能太长,以防苗种长时间受压损伤或死亡。种苗运输可采用充氧水运或保湿干运,运输时间控制在10小时之内为佳,以确保运输成活率。运输时也要注意避免高温、日晒、雨淋和风吹;高温季节宜选择在夜间运输或采用冰块降温。若自然苗与养殖地处于不同海区,需注意水温与盐度是否有差异,差异大必须采用过渡的方法。

  虾蛄养殖全年都可进行,各地主要依据人工苗的培育情况与当地海区的虾蛄苗旺发时间来确定放养季节。浙江沿海一般在4~10月份都有虾蛄苗出现;口虾蛄苗以4~6月最多,而黑斑口虾蛄和尖刺口虾蛄苗旺发于6~8月。虽然虾蛄能自然越冬,但其生长期在水温高于15℃的春、夏、秋季。

场地准备编辑本段

  虾蛄在放养前,养殖塘必须要清塘。虾蛄虽捕食凶猛,但它也有天敌,如海鳗、鰕虎鱼等。因而,在放养前必须清除其敌害生物及致病病源等。若养殖中发现天敌,也应尽量消灭之。清塘一般按清塘药物的有效期提前进行,选择晴朗天气,在退潮时尽量放干池水,用高浓度的生石灰(300×10-6)泼洒;也可用200×10-6的漂白粉消毒。

放养技术

  苗种放养的合理密度是养殖成功的因素之一。虾蛄的放养密度应视池塘条件、苗种质量与规格、饵料供应情况、养殖管理水平等而定。一般海捕自然苗种个体较大,体长在3~6厘米以上,可放5000~7 000尾/亩;若放养2厘米左右的人工苗,其放养密度可适当高些,为8000尾/亩左右;若以虾蛄的第Ⅲ相假蚤状幼体放养,放苗量为1.5万~3万尾墙。

  为了充分利用水体,提高养殖效益,在虾蛄塘中也可混养其他水产品种。宜混养利用中上层水体的鱼虾类及用吊养或筏式养殖的贝类,这样不致于与虾蛄争夺土池底面积。

  放苗时要注意如下问题:温盐度差异及虾蛄苗的质量。消除温盐度差异可用苗袋浮于池水中和加池水逐步过渡的方法。质量好差可根据虾蛄的形态、活力、体色及活动状态等来区别,质量好的虾蛄苗,其活力强、体色鲜艳不发白、甲壳坚硬、附肢齐全,入水后能迅速游散而不在局部打转或沉底翻白。

  为了估算虾蛄苗的放养成活率,可在小网箱中暂养一定数量的苗来检查。

投饵技术

  由于虾蛄的第Ⅲ相假蚤状幼体及仔虾蛄广泛摄食底栖的甲壳类、多毛类、小型鱼类、双壳贝类、头足类和蛇尾类等,所以,若放养人工苗种,以培育基础饵料为佳,防止人工投饵的不适而造成的生长不良或死亡,以提高放养成活率;若放养个体较大的自然苗种,因它摄食力强,能适应人工投饵,所以也不一定培养基础饵料。

  由于虾蛄的食性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因而,一般的水产品种也都能食。常用的饵料品种为小杂鱼、虾、贝等,但以鲜活的鸭嘴蛤为佳,可减少底质污染。投饵需均匀,并在每天傍晚投饵较适宜。若投喂大型的鱼虾或厚壳的贝类时,需预先把食物切小或破壳。

  投饵量以其摄食率为依据,并随其个体大小及其生理状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及新鲜程度、水质好坏等适当调整。体长在7厘米以前,投饵量为虾蛄总重量的21%~40%;体长为8~11厘米,投饵量为其总重量的11%~20%;体长在12厘米以上,投饵量为其总重量的10%左右。

  水温变化对虾蛄生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温对其摄食量的影响而实现的。水温低于15℃或高于32℃,摄食量明显减少,生长也明显减速,需减少投饵量。若在春夏季的繁殖季节,因生殖活动虾蛄摄食量也大大减少,也需降低投饵量。另外,虾蛄不喜欢摄食不新鲜的饵料,同时也极易污染水质与底质,应尽量少投。

  适宜的投饵量是虾蛄正常生长的保证,饥饿对虾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小个体比大个体对饥饿更为敏感。而饵料过量投喂造成残饵腐烂发臭,导致水质和底质变坏,严重威胁依赖于底泥营穴居生活的虾蛄。因而,应严格控制投饵量,并经常观察其摄食情况。设立饵料台和下塘摸底泥观察,是常用的饵料检查方法。

水质控制

  养殖中水质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养殖用水中的水温、盐度、溶氧、透明度、水色及塘中生物密度等保持在养殖品种所需的最适生长要求范围内,以利于养殖品种的正常生长,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虾蛄是较典型的潮间带生物,对温盐度的变化有较强的耐受性,但虾蛄养殖时,由于密度高,常引起水质变化,因而必须进行水质管理。日常水质管理的工作为:每天1~2次测量记录水温、盐度与溶氧。视塘中的水质状况,决定是否适当换水。保持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控制在30~50厘米。夏天应增加池水水位,并尽可能多换外海清凉新鲜水,使水温保持在33℃以内,防止水温太高而影响虾蛄摄食生长或死亡。水温高于33℃,虾蛄有明显的死亡现象。在冬季也应加深水位,以防水温太低(<5℃)而冻死。虽然虾蛄对盐度的适应性很广,但对于盐度变化较大的地方,要注意盐度的骤变。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可用2×10-6的生石灰来改善水质与底质,它还能增加水中的钙质,有利于虾蛄的脱壳和防病。

监测管理

  虾蛄的生长速度较快,在正常条件下,其体长每旬可增长0.9~1.0厘米。总体来说,虾蛄的体长增长养殖前期比后期要快。在繁殖季节,雌性个体体长不再增长,因它所吸取的能量用在性腺发育上,等过了生殖期后,它仍能继续生长。据试验,同等条件下,黑斑口虾蛄的生长比口虾蛄要快。

  生长测量一般每10天进行1次,样本用地笼网放饵料诱捕,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每次测量样本要求在50尾以上。对于虾蛄存塘数的估算,因其营穴居生活,很难用简便的方法来统计,但可根据其旬生长量、投饵量,再结合当时的水温等水质条件来推算。

  在虾蛄的养殖中,需做好如下日常管理工作:

  (1)经常检查拦网是否破损,并清除挂在网上的杂物或脏物。

  (2)检查堤坝有无漏洞或决口,若有发现及时修补。

  (3)经常检查虾蛄的摄食情况,取样解剖,观察其胃内含物情况。

  (4)退潮或放水时检查残饵情况、敌害情况和底质情况。

  (5)每10天取样测量其生长情况。每旬若体长生长达到0.9~1.0厘米以上,说明是正常的,若这不到这要求,应查明原因。

  (6)平常观察其钻穴习性、脱壳习性及其他生活习性。若发现虾蛄白天不肯钻穴,说明可能底质严重被污染或缺氧。

  (7)注意天气变化情况、港湾水质情况等,若发现天气异常,应及时做好防范措施;若发现赤潮等水质不洁现象,不宜进水,并加强增氧。

收获

  虾蛄达到商品规格后,根据市场需求,即可起捕销售。据调查,市场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虾蛄的个体大小、肥满度好差及雌性性腺的发育(生膏)程度。一般个体在11厘米以上、肥满度好的虾蛄,市场销售较畅;在繁殖季节,只要雌性性腺发育好,个体即使稍小些(雌性约8厘米就能性成熟),也受欢迎。由于虾蛄具钻穴性,故其捕捞方法具有特殊性,根据其生活习性,养殖虾蛄采用的捕捞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套张网捕捞:在水温为15℃以上的季节,用此法捕捞既简单又省力,一般可捕出总量的90%以上。但此法只适用于夜里退潮时捕捞,且捕捞当晚不能投喂饵料,因为虾蛄具昼伏夜出活动捕食习性,饱食后就钻穴栖息。具体方法为:先把套张网安放在水闸的凹槽中,待晚上退潮时开起闸门,放出池水,虾蛄就会顺流而入网内。池水放干后,涨潮时重新进水,次日晚上再捕。如此反复进行。

  (2)地龙网捕捞:在虾蛄养殖的中后期,进行间捕或因市场行情捕大留小时宜用此法。若当晚养殖塘不投饵,而在地龙网内放诱饵捕捞效果更佳。地龙网是一种陷阶式的定置网,T字形。它有许多入口和一个囊网,在每个入口处都有倒须网片,虾蛄进入网口不易出来,而入囊网被捕。作业时,将网放置在池塘中,晚上虾蛄因摄食而出洞活动时钻进网内。次日早晨,只要从囊网中倒出即可。视需求量和面积大小放置一定数量的地龙网进行捕捞。

  (3)干地捕捉:用以上两种方法捕捞后余留的虾蛄或因水温低已入穴越冬的虾蛄捕捞,则只好用干池捕捉。具体方法是:先把池水放干或拍干,即可见池底的虾蛄洞穴。"U"字形的虾蛄洞穴有两个近圆形的出口,一大一小。用脚从大洞口窜入,用力蹬几下,虾蛄即从小洞口爬出。由于养殖时密度高,其洞穴常相通;或在越冬时,洞穴变成了"Y"形,用脚蹬方法就难见效,那只好借助其他工具挖取。这样逐洞捕捉,基本可捕净池养的虾蛄。

  混养其他游泳性鱼虾类,而需同时捕捉,可用套张网捕捞;若不同时收获,不宜放干池水,应多次收捕,或选择几种捕捞方法混用

虾蛄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征

 虾蛄可分为头胸部与腹部两部分,共具20个体节。头胸部短狭,最后4~5节胸节露出于头胸甲之后。额角的基部有关节。腹部平扁而强大。复眼呈梨形,具柄。口器由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及上下唇各1片组成,是摄食的主要器官。尾部与尾肢组成尾扇,成为强大的挖掘和移动器。除尾节外,每一体节均有1对附肢,共19对。由于着生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起着各不相同的功能,因此,特化为形态各异的附肢。

  

 各附肢的功能作用依赖于互相协调、配合。许多活动需要各种附肢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掘穴打洞,是靠第一、三、四、五对颚足掘起泥块,靠强大的掠足举起推出洞外,洞内的泥浆则靠游泳足的快速扇动而排出洞外。摄食过程是靠掠足捕获食物,后经第三、四颚足传到第五颚足,把食物拖进洞穴内;再利用大颚、第一、二小颚组成的口器把食物切碎吃掉。

 生长规律

 

 虾蛄的生长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末至秋末生长速度最快。从其形态参数关系上已经知道,黑斑口虾蛄当体长小于8.17厘米时,体长增加比体重增加要快,但雌雄个体的体重、体长、发育是同步的。当体长大于8.17厘米时,体重增加加快,而雄性超过一般雌性。口虾蛄的分界线是体长为9.0厘米。在人工养殖时,其正常的每旬体长增长为0.9~1.0厘米,但也受当时的水温、水质状况、饵料供应情况、本身性腺发育情况及养殖密度等影响。在繁殖季节,雌性虾蛄性腺发育后其体长就不再增加,其生物学最小型为7~8厘米。另据试验,在同等条件下,黑斑口虾蛄的生长比口虾蛄快。其体重与体长关系的经验公式为:W=0.012L3。

 

 虾蛄的肥满度在各月中有变化,与水温、摄食强度、生殖活动及越冬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黑斑口虾蛄的肥满度雌雄有别,雌性肥满度3月份前变化不大,3月份后迅速增加,并有不断上升趋势,5月份达到最大值,为1.90。而雄性肥满度12月份达到最大值为1.62,1月份开始减少,1月份~5月份肥满度变化不大为1.34~1.49。

 

 口虾蛄在7~8月份肥满度最低,这与其6月份刚结束排卵、抱卵孵化等活动有关;9月份,随着摄食量增强,肥满度也逐渐上升,雄性在11月份达最大值,雌性由于个体的恢复而相对较慢,在12月份达峰值。在1~3月份的越冬期,基本不摄食,却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越冬,所以肥满度略有下降。4~5月份,水温回升,摄食量增大,肥满度相应地增大;6月份由于繁殖活动而使肥满度急剧下降。

 

 据性腺和身体的生长与食物摄入关系的分析,虾蛄的生活周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蜕皮与生长阶段(8~12月);越冬阶段(1~3月);性腺生长、成熟、精卵排放与受精卵孵化阶段(4~7月)。

 繁殖特点

 黑斑口虾蛄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身体背侧,雄性性腺乳白色,在10月底开始成熟,12月达到最大值。成熟时,雄性个体依靠胸部最后1对步足基节内侧的棒状交接器,将精荚送至雌性胸部第6~8胸节腹面的“王”字形结构中。“王”字形结构未受精时为透明状,受精后随卵巢发育日趋乳白色。

 

 性卵巢一对,左右对称,两个卵巢基本愈合,位于围心窦之下。随着发育,卵巢向前可延伸至胃部后端,向后可延伸至尾节,性腺成熟时,呈桔红色,充满整个背部,在每一体节交接处卵巢两侧各有一凹隘,呈波浪状。在第六胸节处,左右卵巢各发出一条输卵管弯向腹面,分别开口于该腹甲上的一对产卵孔。黑斑口虾蛄大部分个体为一次性产卵,但有的个体经强化培育,性腺会再次发育产卵。

 

 黑斑口虾蛄卵子发育可分为四期:卵原细胞期(I期)、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期(Ⅱ期)、卵黄形成期卵母细胞期(Ⅲ期)和成熟期卵母细胞期(Ⅳ期)。从卵母细胞组织学特征来看,随着发育,细胞体积大幅度增加,尤以卵黄快速积累的第Ⅲ期增加最快;细胞核和核仁大小的变化,在第Ⅰ期发育中略有增大,之后基本稳定。核质比在Ⅰ期比值最大,其后减少。它们对应的卵巢变化如下:

 

 I期对应的卵巢卵巢呈透明线状,粘贴于消化道之上,无色素分布。解剖后可见侧盲管明显的排列在卵巢左右,卵巢颜色为灰黄色。卵巢成熟系数为40%。

 

 Ⅱ期对应的卵巢卵巢开始发育,向两侧扩大呈带状,颜色呈灰黄色趋向浅黄色。卵巢中有一个明显的“S”形增殖中心区,卵巢表面近中央分布少量弥散状黑色素点,卵巢两侧略凹隘,切片观察左右两叶卵巢同步发育,以Ⅱ期卵母细胞为主,卵巢成熟系数达91%。

 

 Ⅲ期对应的卵巢卵巢发育最快,向后延伸至尾节,两侧凹隘显著呈波浪状。随着卵黄不断沉积,颜色由淡黄色趋向橙黄色,黑色素沉积呈一字形排列于卵巢表面,卵巢内“S”形区域逐渐退化,解剖镜下可见清晰的卵粒,卵巢成熟系数为12.1%。

 

 Ⅳ期对应的卵巢卵巢极度膨大,侧盲管被覆盖,刺破卵巢,卵子自动散开。卵巢成熟系数为18.7%。

 

 黑斑口虾蛄的繁殖力不强,体长11.5~16.8厘米的亲虾蛄产卵最多为31200粒,最少14337粒,平均18102粒。其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有明显关系,个体越大,产卵量越多。

 黑斑口虾蛄卵产于洞穴中,产卵时间多在傍晚,产卵时虾蛄仰卧屈身于洞穴口,卵从产卵孔中产出,受精后排出体外,刚产出的受精卵呈球状,平均卵径为0.576毫米。卵之间由一淡黄色胶质物连接成布块状。产卵后,雌虾蛄身体伸直,利用前部几对附肢整理卵块,从不定形到团状、盘状,最后成簇状,挂于第二胸节腹面的前部。

 

 受精卵胚胎发育颜色从浅黄,逐渐变成黄色,最后成半透明状。抱卵时间与水温成反比,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低,抱卵时间越长,水温越高抱卵时间越短。平均水温29℃,抱卵时间仅需6~12天,平均水温为20℃,抱卵时间需要30~35天。

 食性特征

 

 虾蛄在幼体阶段与成体阶段食性是不一样的。在假蚤状幼体期,主要以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主,也摄食一些动物的浮游幼体。在成体阶段食性很杂,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性。主要以底栖的甲壳类、多毛类、小型鱼类、双壳贝类、头足类和蛇尾类为食。食物中以甲壳类的出现频率最高,约为70%,个别月份高达80%,主要是小型底栖的介形类、钩虾和绒螫细足蟹以及少量的虾类。食物中多毛类位居第二,出现频率约为51%。鱼类的出现频率约为47%;双壳贝类的出现频率约为29%,棘皮动物约为11%。另外,有机碎屑在其食物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年出现频率约为38%,个别月份高达62%以上。

 

 虾蛄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较大,1~3月是越冬期,多数个体不摄食,空残胃约占95%;从4月开始大量摄食,半饱胃约占57%;5~7月是虾蛄的产卵旺季,个体的摄食强度变化较大,达性成熟即将产卵的雌体停止摄食,几乎所有的胃都是全空的;8至9月份空残胃占约63%,10~12月虾蛄摄食强烈,半饱胃占约60%。

 

 虾蛄摄食强度也有昼夜变化,在白天,虾蛄基本钻穴不摄食,晚上出洞觅食,强度以20:00~22:00时最强。另外,虾蛄的食性与其个体大小和性别、生理状况、不同季节、天气情况、不同海区、饵料生物的密度变化等而有所差异。

 

 虾蛄的摄食种类与其体内的消化酶分布及其活力有关。黑斑口虾蛄的假蚤状幼体阶段的消化酶,主要是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与纤维素酶。黑斑口虾蛄成体的消化酶活力仍然是这4种。前3种酶含量较高,而纤维素酶水平较低,因此,随着幼体发育,幼体对动物性饵料需求量增加,而不喜食植物性饵料。

 

 从其掠足的构造与食物的关系来看,它的捕食行为介于刺挑与粉碎之间。在人工养殖时,虾蛄对死饵也能食。其捕食过程为:它出洞后,接近某个食物并辩认是否为攻击对象,然后抬起身体前半部,展开掠足使指节与底部平行,接着跳起用指节刺挑起食物,并迅速抱住食物,食物从掠足经第三、四颚足传至第五颚足,再返回洞中吃掉。虾蛄之间的残杀现象也偶尔发现,但大多发生在强弱较悬殊的个体之间。

 生态分布

 虾蛄的种类很多,我国南海北部共有88种,东海共有25种,浙江沿海常见的有18种。我国以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产量最大,占总产量的50%以上,其次是无刺口虾蛄(Oratosquillainornata)占总产量的15%,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kempi)、尖利口虾蛄(Oratosquillamikado)等虽是常见种,但产量并不高。

 生活习性

 虾蛄(Sauilla)在江浙一带俗称虾拔弹、虾钩弹,在北方一带俗称虾爬子,日本人称之为螳螂虾。它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口足目。地理分布广,在我国沿海、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各国都有分布,但地方性特有种少,许多种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区。

 

 虾蛄喜欢栖息于泥质底,其次是石砾,不喜欢钻于沙中。它一般穴居于泥质底的洞穴中,洞穴呈“U”字形,两头开口,一大一小,一般相距20~30厘米左右。一个体长为10.5厘米的虾蛄所筑的洞穴大,出口处孔径约为4.5厘米,穴道最深处至泥面的距离约7.0厘米,洞内壁光滑。

 

 不同的土质与环境条件,其筑成的洞穴长度与深度是不一样的。虾蛄依靠腹肢的不停摆动,在洞中造成了循环水流,保持清新的水质和充足的溶氧。虾蛄有比较明显的一穴一尾的领地行为,但在人工养殖塘中,因密度较高,洞穴常相通,有发现一穴栖二尾或多尾的现象。其居栖习性也因季节而有变化,在夏季虾蛄常喜欢钻在滩面无积水的洞穴中,且用泥块堵住洞口的一部分,避免强烈的阳光照射,保持洞穴有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在那些有积水的滩面洞穴中,由于积水的传热性,导致洞穴水温太高,虾蛄避而远之。在晚秋和冬季,随着水温的下降,摄食强度降低,穴居的时间增加,活动减少,并在“U”形洞穴的最低处又垂直挖下一段洞穴,形成“Y”形,以利于保温越冬。虾蛄因生长需要或环境条件改变等,一生中需换多次洞穴。

 

 虾蛄在穴居时,常将一个洞口缩小到仅能将小触角和眼伸出洞外,以观察外界的动静。若遇外来侵扰,它先用小触角警告入侵者,然后就迅速掉转头尾,用足扇进行自卫。虾蛄进洞,先头部入穴,当触角接触到洞底时,则身体侧翻腹面朝上,然后腹肌收缩,体弓起前翻再伸直,完成头尾换向动作。

 

 虾蛄游泳能力强,在海区中游动,主要依靠腹部游泳肢的激烈摆动划水与尾扇强有力的拍打,并能利用惯性在水中滑行。它在出洞生活或掠食时,才显示其游泳习性。虾蛄常摇动腹部的鳃肢,以广泛接触水面而营鳃呼吸。其身体附上异物时,常用第三颚足来清洗。

 

 虾蛄常在晚上出洞活动与觅食,但觅食时的活动范围较小,仅局限于离洞口半径为20厘米的圆周内。但不觅食时,其活动范围较广,可在水体的下层或池底活动或另外择地筑穴。虾蛄正因为它的穴居性,与其他品种相比,具有能自然越冬、抗害避难和养殖风险小的优点,值得推广养殖。

 环境要求

 虾蛄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一般来说,其生活水温在7℃~33℃,最适生长水温为(27土3)℃,水温低于7℃,虾蛄就钻穴越冬;若水温低于5℃,虾蛄就会被冻死;水温高于33℃,虾蛄明显感到不适,水温高于35℃,虾蛄就陆续死亡。实验室条件下,把口虾蛄从17℃直接移入5℃的海水中,它身体马上弓起,再慢慢伸直后昏迷。把它直接移入33℃的海水中,口虾蛄先是上下窜动,接着侧倒在底部,只有游泳肢能摆动,3分钟后昏迷。若水温在渐变的情况下,耐温范围会增大。

 

 虾蛄属广盐性种类,其适盐范围为12‰~35‰,最适盐度为21‰~26‰,经过驯化,它能适应5‰的盐度水域。实验室条件下,口虾蛄在盐度为36‰时,活动不活泼,在盐度为39‰时即死亡。从盐度为23‰直接下降至10‰,它背部迅速弓起,几分钟后应死亡。

 

 虾蛄对PH值的适应范围也较广,口虾蛄一般在PH值为6~10的海水中都能存活,最适PH值范围为7.5~9.0。

 

 口虾蛄的耐氧能力较强,其耗氧率要受其重量、水温、pH值、胃饱满度、性别及光照强度等影响。一般来说,耗氧量随体重增大而降低,随水温升高而升高,随PH值上升而下降,光照条件下的耗氧率较遮光条件高。口虾蛄的耗氧率呈规律性的昼夜变化,夜高昼低,说明了口虾蛄是夜行型动物。它的窒息点在0.5734~0.6934毫升/升,大个体耐缺氧能力较小个体强。

 

 虾蛄耐干露能力较强。在相对湿度为94%,气温为20℃下,其露空时间长达13小时又48分钟。

 营养与价值

 

 虾蛄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类高蛋白、低脂肪的理想食品。虾蛄肌肉中水分约含80.0%,粗脂肪约为1.6%,灰分约为1.5%。黑斑口虾蛄的粗蛋白含量为15.9%,口虾蛄为13.9%。因此虾蛄肉质很嫩,口感好。

 

 虾蛄的氨基酸种类全,组成理想,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矿物质种类多,富含多种对人体代谢有利的微量元素。黑斑口虾蛄含有17种氨基酸,且谷氨酸、天冬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较高,故其肉味鲜美。

 

 黑斑口虾蛄(与尖刺口虾蛄一样都称为本地虾蛄)与口虾蛄(称为外洋虾蛄)相比,前者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较宽的腹部、较高的出肉率、较好的口感和较少的自然资源量,故市场价格较高。

虾蛄育苗技术

育苗准备

  

  虾蛄人工育苗季节是由雌性虾蛄的性腺发育季节所决定的。浙江沿海黑斑口虾蛄的雌雄交配时间在水温降至15℃的秋末及水温升高到15℃以后的春、夏季;但是雌性虾蛄的卵巢发育在水温高于15℃的春、夏季节。因而,它的繁殖期为4至8月(水温20℃~30℃),繁殖盛期为5~6月(水温为20℃~29℃)。另外,虾蛄的卵巢发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节内可多次进行育苗。

  

  虾蛄的人工育苗设施可借用对虾育苗厂全套设备。但是从目前的亲虾蛄培育效果来看,室内水泥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较差,跟不上育苗生产的需要;而室外上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较佳,其成活率、抱卵率均较理想。故在育苗设施上,需另外配备暂养、培育虾蛄亲体用的土池,面积随育苗规模而定。土池水深宜在1.5米以上,且进排水方便,能安装集幼网箱。

  选择与运输

  

  亲虾蛄可选择人工养殖或自然海区已交配的雌虾蛄。虽体长在8厘米以上,虾蛄就能繁殖,但为了保证质量与提高抱卵量,宜选择体长在11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已交配的雌性虾蛄。收购亲虾蛄时要注意:虾蛄离水时间要短、性腺发育程度较好、身体健壮、附肢齐全、无伤痕、活力强、体色鲜艳。

  亲虾蛄收购后,应尽快运至育苗厂,放入亲虾蛄池中暂养培育。亲虾蛄运输可采用活水船运输、尼龙袋充氧运输、干法保湿运输、帆布桶等带水运输等方法。

  

  (1)活水船运输:此法运输密度高,运输成活率也高,适合长途运输。运输密度40~60千克/米3,运输时间为30小时,运输成活率可达95%以上。但需注意海区问的盐度差与浑水区的不利影响。

  

  (2)尼龙袋充氧运输:尼龙袋用厚薄膜(12丝以上)制成。50厘米×50厘米×25厘米的袋放3千克,运输时间24小时,成活率在95%以上。但需注意密度不能太高,以防挤压受伤。

  

  (3)干法保湿运输:在泡沫箱中放多层蟹苗箱,每层放2千克左右,运输时间12小时,成活率可达90%以上。需注意气温的高低和防止亲虾蛄脱水。

  

  (4)帆布桶等带水运输:备好充气泵,运输密度30千克/米3,运输20小时成活率为90%以上。长途运输时,注意水质变化,适时换些新鲜海水。

  亲体培育

  亲虾蛄培育是指已交配的雌虾蛄,放入专门的培育池中饲养,使其性腺成熟、产卵、抱卵孵化;直到假蚤状幼体孵出的培育过程。其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宜在土池中进行。因为水泥池培育亲虾蛄远不如土池。水泥池中的亲虾蛄虽然少数能抱卵,但池水稍有惊动,卵袋就脱落;而大部分亲虾蛄不但不抱卵,反而性腺退化,培育成活率也低;且亲体体质差,手握无挣扎感,体表受机械损伤严重,甚至出现体表或附肢腐烂现象。而土池培育的亲虾蛄抱卵、孵化顺利,且其孵化出的幼体具有强趋光性,质量好;同时亲体体质好,挣扎感强;也无损伤现象,成活率高。这主要是土池中有其适合的环境:水温20℃~30℃、泥底质或泥沙底。因而促热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

  

  虾蛄的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的管理工作如下:

  

  (1)水质管理: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日换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水温控制在20℃~30℃,盐度各海区基本适合。水温是虾蛄性腺发育的制约因素,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发育愈快。若夏天气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而影响亲虾蛄的抱卵、孵幼,甚至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从受精至孵出幼体,需7~15天。另外,盐度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盐度低于7.7‰,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止和出膜幼体死亡,尤其是盐度突然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时,还会引起亲虾蛄大量死亡。

  

  (2)饵料管理:虾蛄对鱼、虾、贝均能食,但以贝类或沙蚕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为好,这是虾蛄繁殖的需要。饵料要均匀散投,以便虾蛄摄食、提高饵料利用率及减少因抢食而残杀。根据虾蛄昼伏夜出的特点,每日傍晚投饵一次即可,投饵量为亲虾蛄总重量的5%~20%,并随亲虾蛄的抱卵情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与质量状况等适当增减。亲虾蛄抱卵时钻穴并基本不摄食,当估计大多数亲虾蛄抱卵时,宜减少投饵量。由于,亲虾蛄孵幼后,转入生长,摄食量大增,还干扰其他抱卵虾蛄,因而最好用地龙网等诱捕出池。

  

  (3)日常管理:培育期间,巡塘是必须的工作,检查进排水情况、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尤其是幼体排放情况。一旦发现亲虾蛄排放出假蚤状幼体,即收集幼体放入育苗池中进行育苗。土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虽好,但收集幼体有一定难度。采取放水集幼方法是可行的,但池子必须有适当的高度差,且要有一定的流速,流速太小放不出幼体,流速太快,幼体容易被粘在网上。利用虾蛄假蚤状幼体的趋光性,采取灯诱方法集幼也可以,但要注意幼体粘网与幼体太密造成挤伤。

  幼体发育

  

  亲虾蛄孵出的幼体中文名称为假蚤状幼体或伪蚤状幼体。其幼体发育有明显的变态现象,日本学者T.Hamano等根据口虾蛄的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点,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Ⅱ期。而黑斑口虾蛄的幼体分期,作者根据其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征、活动状态、生态及营养特点,再结合生产性育苗需要,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三大相(称相与Ⅱ期分期法以示区别)。分相及特征如下:

  

  第Ⅰ相(卵黄营养阶段):体长1~3毫米,以卵黄营养为生,不摄食。幼体主要在水底部活动。前期以爬行为主,具背光性;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趋光性明显。复眼为柄眼,其头胸甲呈近椭圆形,中间刺强大,仅具第一、二胸肢。需脱皮2次。

  

  第Ⅱ相(浮游阶段):体长4~11毫米,此时卵黄已耗尽,并开口摄食小型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趋光性强,头胸甲柔软,手感无硬刺。此阶段前期活动力差,仅能平游,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能翻转及倒立。形态上,出现了第5~8腹肢及第2触角鞭,头胸甲呈近三角形,尾扇开始出现。需脱皮7~8次。

  

  第Ⅲ相(底栖阶段):个体体长达12~20毫米,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活动水层为水体的中下部,活动能力很强,常在水中翻转或倒立。形态上,尾扇明显,并出现分节,腹部宽度增加,头胸甲及刺坚硬,手握有针刺感,头胸部中间刺逐渐退缩,各胸足进一步分节完善。需脱皮2~3次。

  

  仔虾蛄:个体体长在16毫米以上,头胸甲两侧刺消失,腹部明显增宽,腹宽大于头胸甲宽,体型上与成体相似,开始穴居生活。

  

  在水温23℃~30℃,黑斑口虾蛄Ⅰ相假蚤状幼体需经20多天的培育,才能变态成仔虾蛄,完成整个幼体发育过程。若营养条件、生态条件等不适宜,虾蛄的假蚤状幼体有延缓变态现象。

  幼体培育:

  

  从Ⅰ相假蚤状幼体入池到仔虾蛄出池的这段时间的培育过程为幼体培育。

  

  (1)幼体密度:

  

  由于其个体较大,故培育密度不宜过高。合理密度为:Ⅰ相幼体10万~15万尾/米3左右;Ⅱ相幼体5万~7万尾/米3;Ⅲ相幼体1万~2万尾/米3。

  

  (2)水温调节:

  

  虾蛄的假蚤状幼体在水温为20℃~30℃时都能正常发育,但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幼体发育有加快趋势。因而,在整个幼体培育期,水温宜控制在25℃~30℃,并水温以逐步提高为佳。

  

  (3)盐度调节:

  

  虾蛄幼体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广,对各个海区的海水基本能适应。在育苗时盐度以13‰~33‰为宜。

  

  (4)充气量调节:

  

  育苗池中的散气石以1~1.5个/米2为度。充气量Ⅰ相幼体期为小波状,Ⅱ相幼体期为波浪状,Ⅲ相幼体期为沸腾状。

  

  (5)光照调节:

  

  虾蛄的假蚤状幼体对一定的光强(100~1000勒)有较强的趋光性,但对强光(>1500勒)则表现为背光性。在高水温(28℃~30℃)时,光照过强,不仅引起丝状杂藻丛生,而且刺激幼体向池底或池角集中,增加幼林间的互相残杀的机率。因而,育苗时宜采取遮光措施。

  

  (6)饵料管理:

  

  由于假蚤状幼体个体大且有强大的掠足,因而需要颗粒较大的饵料。在I、Ⅱ相幼体期,其适口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株足类和枝角类,以活体为宜,也可辅以虾皮粉和蛋糕。Ⅲ相幼体期以卤虫成体、鲜活小型幼贝为佳,辅以卤虫干品、新鲜鱼、虾、贝肉等。选择适宜的幼体饵料,是育苗高产的关键之一。

  

  (7)水质调节:

  

  育苗海水需经沉淀、沙滤处理,为防重金属离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Na盐2~5毫克/升。换水是保证良好水质的重要措施,各期换水量为:Ⅰ相幼体期为30%~40%,Ⅱ相幼体期为40%~70%,Ⅲ相幼体期为70%~100%以上。吸污也是改善水质的良好措施,每天或隔天池底吸污,有利于水质的稳定。

  

  (8)预防互相残杀:

  

  幼体个体大、掠足强大是残杀的主要原因,另外,饵料不足或不适宜、培育密度过高、光线太强等也都会导致残杀。防止残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投喂并投足适宜的饵料、培育密度不宜过大、遮光、用藻类或其他物质调节水色、池中悬挂密网片等。另外,第Ⅲ相幼体具有明显的底栖性,在池底适当放些泥巴会提高幼体的变态率与成活率。

  

  (9)出苗:

  

  目前,养殖户对仔虾蛄与Ⅲ相的后期幼体都能接受,但喜欢仔虾蛄。因而,育苗池中仔虾蛄比例在50%以上,就可出苗。另外,对黑斑口虾蛄Ⅲ相假蚤状幼体及仔虾蛄的盐度适应性试验表明,其适宜的养殖水体盐度为8‰~33‰因而,出苗前必须根据养殖场的盐度与育苗场的盐度差异进行盐度调节逐步驯化,以提高放养成活率。

  幼体出池

  

  目前在虾蟹类出苗规格上多有争议,但基本上有一个最低的出苗规格限度。对虾类一般以仔虾变齐4天后才能出苗,但对不同种的虾的出苗规格有不同的要求,如中国对虾体长为0.7厘米以上,长毛对虾的体长也要在0.7厘米以上,刀额新对虾应为0.5厘米以上,而斑节对虾则要在1.5厘米以上。由于蟹类的群众性中间暂养水平差异,在出苗规格上差异很大。如河蟹的出苗规格一般以大眼幼体变齐3~4天后出苗,而锯缘青蟹要在第2~5期幼蟹才能出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1288.html

更多阅读

西洋参批发价格 花旗参多少钱一斤

西洋参片批发价格多少?今年西洋参片批发价格多少?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西洋参片批发价格。西洋参批发按等级划分,一般以条匀、色黄白,表面细纹密集皇环,质坚,体重,含口中能生津者质量为佳。近年我国部分地区引种的西洋参、药材参形因产地或

烤瓷牙多少钱一颗 烤瓷牙怎么装上去的

烤瓷牙多少钱一颗——简介烤瓷牙在修复牙齿、美容牙齿的名声越来越好,受到了很多的口碑好评,每个人都会因为做完烤瓷牙而拥有一副好牙齿而沾沾自喜,在选择做烤瓷牙的同时很多人都会关心其价格。烤瓷牙多少钱一颗——方法/步骤烤瓷牙多

铁皮石斛种植技术 铁皮石斛多少钱一斤

铁皮石斛种植技术——简介铁皮石斛种植技术是怎样?铁皮石斛又名石斛兰,为兰科石斛属植物。是我国古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兰科植物之一。由于花形、花姿优美,艳丽多彩,种类繁多,花期长,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和关注,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智齿拔牙多少钱一颗 拔智齿的危害

智齿拔牙多少钱一颗?这是很多长智齿的朋友们迫切想知道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智齿拔牙多少钱一颗——步骤/方法智齿拔牙多少钱一颗 1、智齿拔牙多少钱一颗?由于智齿生长时期,智齿的生长空间较小,极易引发智齿萌出不全,

油茶树苗多少钱一棵 茶子树苗多少钱一棵

有人问,茶油多少钱一斤?还有人问,油茶苗多少钱一颗?是的,且不说茶油的营养功效,市场的需求才是油茶产业欣欣向荣的保障。这一节说的就是油茶苗哪里买,以及高产油茶苗价格问题!案例分析哪里有茶油树苗卖的,多少钱一颗?答曰:购买油

声明:《虾蛄养殖技术 猛虾蛄多少钱一斤》为网友璃倾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