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以正义为社会的根本行为准则,而以孝忠为根本行为准则。不以正义为根本行为准则,在处理纠纷时,纠纷处理人便不是以第三人的地位公正地处理纠纷。非公正地处理纠纷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裁决往往不依裁决作出前已经存在的,并为社会所接受的规则作出。裁决人不习惯于依已形成的规则作出裁决,人们便不会对规则的意思进行细致地界定。当出现规则规定的行为与规则的规定不一致时,便会以行为人的不同以及行为原因的不同对行为进行是否符合规则的解释。
《论语乡党》中有一句话:“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大约是说孔子在君有命召见他时,他赶紧得不等车驾好,便徒步前往应召。这就像一个官,接到领导要见他的电话,他不等他的司机将车开来便徒步赶去见领导。这本应该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历史没有将它作为一件小事忽略不计,而是将它作为经典记录下来。
这件小事被作为经典记录下来,可能有这样的原因;一是孔子这一行为被一些人用来挪揄孔子几近疯狂的官瘾,因为孔子的行为不是正常人的合理行为,无论君召见如何急,徒步总不会比乘车快,等车驾好乘车走总要比边走边等车追上来再乘车走合理。二是孔子徒步而不乘车的行为违背了礼的规定,而被人异议。
依《论语先进》“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所说,孔子曾当过大夫,并且礼应该有大夫乘车而行的规定。孔子自从当上大夫后便不徒行,他是以“不可徒行”来要求自己。不知这件事是发生在孔子当大夫时,还是未当官时。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孔子未当官时,那表现的便是孔子急切想当官的心态。这就像一个到处应聘想发挥自己才能,又到处碰壁的人,突然接到要他去面试的通知,完全有可能作出不合常理的行为。范进中举后都可以疯掉,一个想当官的人得知自己可能会当官后,激动得奔跑完全可能。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滕文公下三)”,说的是做官是读书人的唯一,读书人不能做官便什么也不是。孔子一生很多时间奔波于诸侯之间,不就是想做官施展抱负。这件事也可能是孔子身为大夫时发生,一个大夫接到君召见的命,应该如何做呢,尽忠的做法是尽快赶到。如何才能最快赶到呢,当然是乘车。即使仆人驾车要花费一些时间,等车驾好乘车走也要快于徒步。孔子自己就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等车驾好就徒步往召,失态的状态近乎变态。就像经常可以看到的小官对大官表现出的谨小慎微、阿谀奉承一样,不免会受到一些人讥笑。
孟子在回答万章“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的提问时,对孔子该行为的解释是“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万章下七)”。《孟子》说“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公孙丑下二)”万章本是问孟子自己为什么诸侯召他去做官,他不去。孟子回答他说:自己不是召就可以去的,诸侯不依礼请他,他不会去。万章可能是认为孟子过于自尊,便说“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孟子则解释孔子因为已经是官,所以君召孔子是君召官,官的基本道德是忠,君召官,官无条件要应召,无条件应召也就不存在是否俟驾。我们很难考证礼是否真有“大夫需俟驾而行”与“君命召不俟驾”这样两条具体行为规则,也很难考证是否是孟子将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这一行为解释成符合礼的行为。孔子“不俟驾而行”的行为肯定是失态的行为,要不不会被历史记录下来,至于这一失态的行为是否失礼,可能会产生争议,也许正是对这一行为是否失礼产生了争议,所以历史没有将这件小事忽略不计。孟子则通过用“君命召不俟驾”行为规则将孔子的该行为解释成不是失礼而是符合礼的行为。甚至孟子有可能是通过客观上应该存在“君命召不俟驾”这样的行为规则,认定存在“君命召不俟驾”这条规则,然后将这条规则作为前提,认定孔子的行为符合礼。
依孟子所说“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可以推测存在“君命召不俟驾”这样的规则。这个规则的意思应该是:君命召,被召人可以不俟驾,不应该是必须不俟驾,因为君命召必须不俟驾的规定是荒谬的。也就是存在礼规定大夫应该乘车,不应该徒步。正常情况下大夫出行必须乘车,不能徒步。如果徒步,而不是乘车,则是违礼行为,会要受到非议。如果任何情况下,大夫出行都必须乘车,不能步行,遇到君召的情况时,便会出现这种窘境:如果大夫的车突发状况不能使用,怎么办,未必在车不能用的情况下不能徒步应召。君召,车不能用,只能徒步的情况下,违礼行为因君而起,责任应该在君,而责任在君又不能追究君的责任,便需要对君召的情况作为特例作出特别处理,因此增加一项“君命召不俟驾”便是合理的。
“君命召不俟驾”还有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大夫乘车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无论大夫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其身份与地位均由君赐予,君可以赐予也可以剥夺。因此在君面前,大夫的身份、地位不是傲人的资本。君对臣的基本要求是忠,忠基本的表现是服从,服从的基本要求是无条件,无条件服从要求臣放弃身份、地位的尊贵,因此“君命召不俟驾”可表示臣对君的忠。在臣身上存在忠与礼的冲突,大夫俟驾而行体现的是礼,不俟驾而行体现的是忠,这一对忠与礼的冲突中,忠优于礼。故从“君命召不俟驾”中也可以看到礼屈于忠,忠优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