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地图 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反馈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1.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最大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一90°

0°一180°

讲授新课: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第10页“复习题”3。

板书设计:

三、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自转、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4.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个,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让位学生人,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可用一较大的透明的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并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思考下列问题:

·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运动的方向怎么样?

·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课堂小结: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布置作业:

课外实践: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

观察时间

竿影长度

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   边,中午,竿影在   边,

下午,竿影在   边。   时,竿影最短。

·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约24小时)

(3)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

2、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公转的轨道是椭圆

(4)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

(5)地球公转示意图: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注意: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亦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没有)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D“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讲述: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日前后的6、了、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日期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提问: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F“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1、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2、五带的范围是怎样的?

3、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4、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5、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布置作业:

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3、四季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

北半球: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4、地球上的五带(热量带)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五带的名称:人们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和南寒带。

(3)、五带的范围:北寒带(66.5°N--90°N):北寒带在北极圈以北

②北温带(23.5°N--66.5°N):北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③热带(23.5°N--23.5°S):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④南温带(23.5°S--66.5°S):南温带在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⑤南寒带(66.5°S--90°S):南寒带在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4)、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气候终年炎热;

寒带——有极夜极昼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节  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把课桌缩小。

提问: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甲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丙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甲点在乙点的正北方向,丙点在乙点的正东方向

提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P19“C图-a”,谁发现了这张图与“C图-c”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4、5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分别判断:汽车沿什么方向行驶?

黑板画板图:

讲解: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

学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活动:1)分别说出B、C、D各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2)假如图中B、C两点的实地距离是90千米,分组讨论怎样确定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B点在A点的正东方,C点在A点的正南方,D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

提醒学生:知道实地距离,确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图上用直尺量出B、C两点的图上距离,再与实地距离相比,可得出该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      

即:1:4500000

板书:3、一般定向法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

学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学生活动: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

学生:1)可用指南针

2)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

板书:三、图例和注记

提问: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

2)每人发三张卡片,画出三种图例;

3)小游戏: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课后小结: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

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观测校园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二、地图上的方向

1、经纬网定方向

2、指向标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图例和注记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地图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导入: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

1、观察着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

2、每个小组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

3、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

启发学生: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板书:一、比例尺的大小

讲解:比较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就要将其转换成分数式,这时分子都是1,若分母大比例尺就小,分母小比例尺就大。世界地图的比例尺小,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大。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范围、内容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

讲解: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所示范围、内容详略关系:

比例尺

所示范围

内容反映

比例尺愈大

愈小

愈详细

比例尺愈小

愈大

愈简略

练习:做P21读图活动1巩固:

过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学生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北京城区地图”,量算从文化宫到美术馆的直线距离;

提问:地图上两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比较容易,量算曲线距离呢?

学生活动:

1.量算P21G图中河流的曲线距离

2.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量算曲线距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提问过渡:

1、假如我们随旅行团到达了黄山,你需要一张什么地图?(黄山导游图)

2、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此事轰动了世界,我想知道美国在哪,应该选择什么地图?(世界地图)

3、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观光,他住在北京站附近,想去颐和园,不知道要乘什么车,怎么办?(买一张北京交通图)

承转:通过这些小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板书:二、地图的种类

导游图、交通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

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导入: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我们要会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提问: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需要交通图)

板书:四、地图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3-P24文字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课堂小结:人们的许多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就会涉及到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大小、内容的详略等。掌握这些地图的知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布置作业:做P21读图活动2、3

板书设计:

一、比例尺的大小

1.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

2.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所示范围、内容详略关系:

比例尺

所示范围

内容反映

比例尺愈大

愈小

愈详细

比例尺愈小

愈大

愈简略

二、地图的种类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四、地图的发展

1.遥感图像

2.电子地图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⑵

⑶⑷

⑸⑹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新|课|标第|一|网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二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高山,有深谷,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千奇百怪的地表形态叫地形。

展示挂图:



提问:陆地的基本地形有哪些?(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学生活动:观察挂图或课本第27页D图,分组讨论、回答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的地表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分布,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形成山脉。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丘陵——地面有起伏,但海拔较低,坡度又比较和缓的地形

高原——地面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广大地区。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

学生活动:观察挂图或课本第27页D图,分组讨论、回答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归纳:

  ①平原和高原 共同点是:地面起伏小;

不同的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共同点是:地面都崎岖不平

②山地和丘陵

不同点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课堂小结: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做课本第29页读图活动

课外作业:分组归纳平原和盆地、山地和高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一、陆地的基本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二、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分布,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形成山脉。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丘陵——地面有起伏,但海拔较低,坡度又比较和缓的地形

高原——地面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广大地区。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

三、比较陆地的基本地形

  ①平原和高原 共同点是:地面起伏小;

不同的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共同点是:地面都崎岖不平

②山地和丘陵

不同点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掌握中国的位置、疆域和邻国。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5.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教学重点:

1.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2.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准备: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地球仪(并附有彩色胶带),“中国政区挂图”、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活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章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国位置

看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学生活动:出示“五带图”,引导学生回顾地球上的五带。引导学生勾出教材34页图B中的北回归线北极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2.纬度位置:中国的领土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小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

补充纬度的优越性:这个纬度相当优越,它不像巴西终年炎热,也不像俄罗斯终年寒冷,而且它热带、亚热带、温带农作物都可以种植,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栖息地,因此,它有利于多种农业的发展。

学生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提问: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3.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补充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国的位置就更优越了,它背靠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眼望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像坐在一把铁交椅上一样,稳稳当当的。为什么呢?请看:①有利于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里有鱼,有石油……你看蒙古没有海洋,要想吃点海鲜,需要国外进口,一方面需要付高昂的费用,甚至拉到本国,海鲜都不鲜了,甚至海烂了。(学生笑。)②它还有利于对外交往,一方面我们可通过太平洋,可以到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甚至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

二、中国疆域

过渡:以上是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说是祖国母亲给她的儿女的一大恩惠,但辽阔的疆域,却是她给儿女的一份厚礼。下面,我们学习中国的疆域。

1.中国的国土面积

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提问:中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几位?(第三位。)

补充: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1710万平方千米,加拿大的国土面积是997万平方千米。我国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2.中国的四至

过渡: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

读图:读地图册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学生活动: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

读图:地图册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补充: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头上顶着漠河县,脚踏曾母暗沙岛。

喝着两江汇合水,帕米尔高原摇摇尾。

读图: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最大距离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课堂小结: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做课本第37页读图活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国位置

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中国的领土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小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中国疆域

1.中国的国土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   第三位

2.中国的四至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读图:读P36.C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位于雄鸡的脖子,渤海湾至长江口为黄海,长江口到台湾海峡为东海,台湾海峡以下为南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补充: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读图:请同学们注意看图C右面有两个放大的图,这是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请看两幅图哪个海的面积大,(渤海),因此,我们说我国最大的内海是渤海。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可以看出它的陆上边界和海岸线都比较长。因此,它的“好邻居、好伙伴”也较多,下面我们走进中国的邻国。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画出陆上边界和海岸线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2.引导学生以朝鲜为起点逆时针方向找出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补充:⑴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⑵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泊和不丹。

缅甸老挝接越南,陆上邻国依次连。

⑶编故事记忆:朝阳升起,一位俄罗斯小伙子在蒙古包内酣睡,忽然听到一阵优美的乐曲,原来是哈、吉、塔三位姑娘在载歌载舞,她们擦着阿富汗,整理好巴基斯坦,沿着文明古国——印度来到山国尼泊尔、不丹,由于她们离家已久,怎能不惦记(缅甸)自已的老家(老挝)呢?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日子不会越来越难(越南)。

3.自北向南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补充: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韩日菲文马印尼,隔海相望是近邻。

4.学生活动:出示题单。学生填图

(1)请大家填出我国的四至。

(2)请大家填出我国的四大临海和两大内海。

(3)请大家依次填写出我国的14个邻国。

(4)请大家依次填出我国的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祖国母亲的位置、范围和邻国。从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再来齐唱《歌唱祖国》。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下列国家中,与我国有不连续疆界的是

A、朝鲜、俄罗斯B、蒙古、老挝C、印度、俄罗斯D、蒙古、印度

2.下列省级行政区中,邻国最多的是

A、西藏自治区B、云南省C、内蒙古D、新疆

3.下列国家与我国接壤的是

A、朝鲜B、韩国C、日本D、新加坡

4.有关我国邻国的正确叙述是()

A.南有越南、老挝、泰国B.海上邻国中,纬度最高的是日本

C.朝鲜是我国的海上邻国D.越南和我国的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

板书设计:

三、中国的邻国:

1.14个陆上邻国

2.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管理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四、中国的行政区划

讲解:什么是行政区划呢?举个例子,我要在学校里找一个同学,你会告诉我他在某年级某班,甚至明确到第几小组第几个,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学校管理的方便。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个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

板书: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启发引导: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5页,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

总结归纳: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转折过渡:行政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板书:2、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

拼图讲解:在黑板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

提问:你认为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提问: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

(学生讨论、回答)

转折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组织学生竞赛: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

第一轮:在黑板的拼图上任意指出五个省区,请学生回答它们的名称。

第二轮:说出任意五个省区的名称,请学生将相应的省区图块从黑板上取下来。

第三轮:任意拿出五个省区图块,请学生根据图块的形状判断各是哪一个省区。

第四轮:说出任意五个省区的名称,请学生将图块放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上。

第五轮:利用省区的特点提问,如:与湖北省相邻的有哪些省区?黄河的人海口位于哪个省区?长江发源于哪个省区?与缅甸接壤的有哪些省区?

简评:简评竞赛结果

转折过渡:我们有的同学除了有自己的大名之外还有一个小名。各个省区也有自己的小名,我们称为省区的简称。

板书:3、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X-k-b-1.-c-o-m

讲解:为什么除了全称之外还要有一个简称呢?因为在有的场合使用全称很不方便,比如汽车的牌照上首先要有各省区的名称,然后是阿拉伯数字编号。试想如果车牌写上各省区的全称会很繁琐,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345”这将是多大的牌照呀!所以我们为每个省级行政单位都起了一个小名,也就是简称。

读表提问: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来的,找到记忆方法。

(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论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

总结:



补充: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巧记省级行政区简称:

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京津沪渝和港澳;

自治区:(内)蒙(古)新藏,宁和桂;

二十三省:黑吉辽,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滇黔,闽粤琼,陕甘晋,青和台。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希望同学们下去后对照地图记住这些内容。

布置作业:

做下面练习:

1、“两湖两广两河山”是指哪几个省和自治区?这句话中的“湖”、“河”、“山”各指什么地方?

(答案:“两湖两广两河山”是指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即“洞庭湖”、“河”即黄河,“山”即太行山。)

2、以下的谜语,各可猜哪个省级行政单位?

船出长江口();宝地();

碧波万倾();银河渡口()。

(答案:上海、贵州、青海、天津。)

板书设计:

四、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4个直辖市)

3.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②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③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数字资料和图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地理挂图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

二、传授新课: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读图:读p44B图。了解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读p44.C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绘图:让学生结合课本p45.D表;绘“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3、分析:进一步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4、讨论:让学生阅读p45阅读材料后,提出人过多,过少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

5、读图:让学生看p46E图,再由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

6、补充: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给我国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以不足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

7、讨论: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8、师生共同归纳,引出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

9、讲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来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我们要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10、读表讨论:读p48G表讨论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是不是控制人口数量就够了。

11、师生共同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但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我国控制人口数量之外,还要提高人口素质。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二)人口东多西少

1.学生活动:先让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公式,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读图:让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分布图”,以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⑴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分布”图,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⑵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3.讨论:造成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原因。(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

4.师生共同小结: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课堂小结:请一名同学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做下面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达到()

A.12.95亿B.11.95亿C.10.95亿D.13.95亿

2.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多、东北少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D.西北多、东南少

5.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城镇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口比重小

B.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C.我国人口平均密度小于世界人口平均密度

D.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小于西部人口密度

7.以下有关我国人口增长的正确叙述是()

A.人口增长速度回升快B.人口开始减少

C.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D.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很多(二)填空题

1.我国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__________以上,居世界第__________位。

2.我国大体上以黑龙江省的__________市到云南省__________县一线,作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分界线。

3.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实行__________,控制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__________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5.我国人口最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__________人口密度大,__________人口密度小。

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12.95亿(2001年)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问题

3、人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4、人口基本国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口分布不均匀

1、人口东多西少

2、人口界线:黑河----腾冲东南人口多,西北少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②知道汉族人口占91.6%,其他55个民族占8.4%。

③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④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⑤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⑦通过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巩固和拓展民族知识。

⑧结合本课掌握一些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分布。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3、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②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③.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增加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2、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法、设疑法、温故知新法

教学准备:“爱我中华”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行政区图、有关民族风情、服饰的图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体验民族大家庭的气氛。抓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导入并掌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着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

讲述新课:

读图:读“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

掌握:汉族占总人口的91.6%,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

观看三幅图片,了解: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400万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彝、蒙古、藏共九个民族。

读图:观看图片,阅读B图,展示中国行政区图,查找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彝、蒙古、藏共九个民族,了解民族情况。

掌握:(1)我国民族分布最大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少数民族地域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归纳:结合上面的知识和实际得出民族政策:(1)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民族,不论人数多少,都一律平等。

复习提问:得出民族政策(2)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行使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展示图片:得出民族政策(3)加强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读图:阅读插图C得出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一直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现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会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课堂活动:看54页55页的少数民族照片,看你认识多少个少数民族?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进行,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1)家庭作业:练习册P30页到P38页

(2)探究活动:查找相关资料,看看课本54页左下角的图,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并说出该服饰的特征。

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

一)众多的民族

1.(1)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

(2)汉族人口占91.6%,其他55个少数民族占8.4%。

2.(1)人口较多的的少数民族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彝、蒙古、藏族、朝鲜族和傣族共11个;

(2)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

二)少数民族的分布

1、(1)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2.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族区域自治;

(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4)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②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

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总趋势)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读图:再次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读图:《我国东西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西高东低

活动: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示意图,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

读图:读地图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1、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2、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

3、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界)

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

观察判断:让学生仔细阅读图D,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课堂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D和59页图B,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山地高原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1000~2000米左右

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500米以下

近海大陆架200米以下

分组探讨: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A组:2题;B组:3题;C组:4题),各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

A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补充小结:

(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难怪古人有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滚滚江水东逝去”。

B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补充小结:

河流从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二级阶梯,再从第二级阶梯流向第三级阶梯,落差由大变小、水流由急变缓,水能资源由丰富变贫乏(由大变小)。河流落差大的河段便于人们建设水电站,利用其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支援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C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补充小结: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布置作业:1、课本67页复习题2

2、填写下表: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结合地图回顾一下这个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想一想,我国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学生: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从图D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彩画。

读图:课本24~25页彩画,引导学生边欣赏边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

提问: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什么是山脉?同学们回忆一下。学生答后,补充小结: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这样的山地就叫做山脉。

讲解:从图D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山脉走向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又有哪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呢?

读图:读图F“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1.读图F后,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说一说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各有哪些?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

活动:引导学生判断某一山脉走向后,举例讲解判断方法,如东西走向山脉是指从东向西延伸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是指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脉。(引导学生看图F)

归类整理:

  读图连线:下面,同学们在课本63页《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如先将天山、阴山和燕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秦岭和大别山连成一线;将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岭连成一线;再将长白山和武夷山连成一线;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将贺兰山和横断山连成一线。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

读图填表:观察图D“中国地形,请同学们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下表中。

山脉(分界线)

两侧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

云贵高原

巫山

四川盆地

太行山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山脉

两侧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

讲解:从《中国地形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板书: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答后,小结:我国四大高原依次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中部的黄土高原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四大盆地依次为新疆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北侧的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依次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读64页H图

(1)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我国四大高原的自然景观图及图下资料后,指出每一种地形内部,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很大,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地形复杂的程度,也给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引导学生欣赏、阅读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图及资料后,补充说明: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海拔很高,但山间高原起伏平缓,相对高度不大。因此,“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成为青藏高原地形的真实写照。

(3)引导学生欣赏内蒙古高原景观图,边欣赏边朗诵古诗《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然后,说明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才大力发展了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

(4)引导学生欣赏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及图下资料后,补充讲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沟壑纵横

(5)引导学生欣赏云贵高原景观图,补充讲解:云贵高原上的特点: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峰岭众多。新课标第一网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布置作业:1、课本67页复习题1

2.试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地形,对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对山区发展种植业(耕地不足)和交通运输业(地形崎岖不平)不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讲授新课:www.xkb1.com

读图:读图C或下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



讲解: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活动:读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C,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地形类型

百分比/%

山地

33

高原

26

盆地

19

平原

12

丘陵

1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陆地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居各地形类型之首,高原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位居第二,盆地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5,位居第三,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位居第四,丘陵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0,位居第五。

2.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怎样开发和保护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国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两项重要任务。

要完成好上述两项重要任务,山区人民必须搞清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即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展开讨论,群策群力,为山区人民找一找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A组找山区有利条件,B组找山区不利条件)

A、B两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相互补充,展开争论,在此基础上,补充小结如下:

我国山区

有利条件(优势)

不利条件(劣势)

地形复杂多样,便于发展多种经营

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

中草药和动物资源丰富

高山草地可以放牧

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地面崎岖,交通不便

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植被受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

坡度大,不宜耕种农作物

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提问: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学们讨论一下山区开发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小结:

开发保护山区注意问题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山区资源外运,要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②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要预防和避免自然灾难发生

③水土流失严重,要注意保护山区地面植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明白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懂得了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阻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做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地图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提问: 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气温的变化

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

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读图:学生读图P69图,完成读图活动。

①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②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度数。

③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小结: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日出前后。

二、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读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28℃以下)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16℃以上)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南向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北,气温愈低)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哪条山脉的分布一致。(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 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读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思考: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  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 2.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板书: 三、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读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提问: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热量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过渡: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读图观察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温度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还形成了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垂直温度带)

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课堂练习:

1.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最热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南北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南北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普遍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积温,联系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自北向南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中温带,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热带,还有一个天高地寒,面积广大的_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

4.七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是()

A.0℃以上B.20℃以上C.30℃以上D.38℃以上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

A.纬度位置的高低B.1月平均气温C.年均气温D.≥10℃的积温

6.连线题,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连接起来。

寒温带黑龙江最北部

中温带华北平原

暖温带珠江三角洲

亚热带塔里木盆地

热带内蒙古高原

高原气候区海南岛

青藏高原西北部

布置作业: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的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日出前后

二、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2.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三、温度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www.xkb1.com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讲解: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提问:从《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学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读图: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及《我国行政区划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什么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学生答后,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3.地跨三个以上温度带或干湿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各有哪些?(学生:①内蒙古、陕、甘、新、云;②内蒙古、陕、甘、藏)

4.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后,小结)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5.①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部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小结:400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

②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又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小结:800mm等降水量线;南方为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水田农业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旱地农业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的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年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布置作业:

试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什么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总趋势?(提示:可结合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加以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东南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大,形成的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在向西深入内地过程中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大为减弱,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小,因而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我国年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重点: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课前准备:

1.天气预报流程图

2.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天气的网站、准备语文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随着天气渐凉,我们所在的地区已进入了秋季,同学们都增加了衣服。那今天要给同学介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现在就请两位同学说一下近几天的天气状况。

1.如何描述天气?

承转:天气是我们经常聊起的熟悉话题,那么什么是天气,如何描述天气?请同学们仿照书本上图A的描述来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板书:一、描述天气

活动:看书,同位交流。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提问:书本上A描述的是什么天气状况?

总结:一般人们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

(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等来描述天气。)

展示图片:展现雾、沙尘暴、台风、暴雨、冰雹的天气图片。提问;除了我们刚刚描述的天气状况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天气状况吗?请同学们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

二、天气有什么特点?

承转:究竟什么是天气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话来总结什么是天气?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提问:天气和气候是一样的概念吗?

(不一样。)

讲述:气候反映的是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

判断:判断以下所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明天大风降温www.xkb1.com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过渡: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天气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活动:学生同位之间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变化快——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差别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

判断:下列描述说明了天气的什么特点?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3.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承转:今天的天气、过去经历过的天气我们都能描述出来。那么,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能不能知道?可以通过什么途径?

活动:学生交流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看电视、上网、打电话、手机短信定制、看报纸、从生活迹象推测……)活动:请几位同学介绍《如何在网上查找天气资料》并介绍几个网站的名称。

如:www.nmc.gov.cn

www.cam.gov.cn

过渡: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人们必须要提前掌握天气的发展动向,以便安排好近期的工作和学习。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历史上才出现了第一张天气图。那么,

天气图是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但是天气图是怎样完成的呢?天气预报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板书:3、天气预报

补充: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绘制天气预报专家制作

      数据图表分析预报预报节目

小结:收看天气预报可以安排好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良好的习惯。请同学收看一周的天气预报,下节课的任务是《模拟天气预报》。

布置作业:

模拟天气预报:

1.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日报,并在表格中填出。

2.以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由小组长负责召集。

3.讨论以什么形式进行模拟天气预报。

4.每组推荐2-3位同学共同做主持人。

5.请各小组准备的解说词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1、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学会正确使用天气述语。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

1、培养读图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培养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天气及其影响,明确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并让学生养成趋利避害的观念。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1、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风力风向图标等的含义

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备感自豪的大事。让我们一起回顾让世人传为佳话的两个情景:10月12日,酒泉,“天降瑞雪,银装素裹;雪停天晴,成功发射!”。10月17日,内蒙古主着陆场。“轻风拂面,朗月当空;垂直着陆,自主出舱。”真是天赐良机,天公作美啊。

因此,众多的评论都一致认为这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天气预报对神六问天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重要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 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第二课时”。打开书本P79页。

板书:第三章 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过渡;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常用的是看电视天气预报。现在让我们来观看一则天气预报。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天气预报一般播报什么信息?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你首先要掌握那些知识?

活动:学生观看之后,交流。

过渡: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天气预报的必备的知识。

1.认识卫星云图

指图认识:绿色代表什么?(陆地);蓝色代表什么?(海洋);白色代表什么?(云区)。一般而言,云越白,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在卫星云图的基础上,人们制作出了城市预报,这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组成。播报城市预报,还必须要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学生看书识别,然后进行知识竞赛。

(全班分为两组,老师出示课前制作好的天气符号,各组在规定时间内轮答,答对加一分,答错不加分。高分组为胜。)

3.认识风力风向图标。

活动:我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过渡: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具备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基本条件了。现在,让我们来当播报员,并向刚才那位节目主持人挑战,好不好?

(学生自主站起来播报。要求:流利、清晰、简洁。鼓励学生向电视上的主持人挑战,用3秒钟播报一个城市。最后评出一位最佳播报员)

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国家气象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服务。课前我们提到神六问天的前前后后真是太神奇了,简直是天助我也。其实,我们国家气象局早就已经预测出那段时日的天气。与其说神六问天是天赐良机,不如说是我们人类的神机妙算呢。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预报

二、了解天气,服务生活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不同气候特点和分界线。

2.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4.我国气候特征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特征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教学准备:

《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课,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

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提问: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不是)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设问: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

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

读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冬季风》、《中国的夏季风》,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

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补充讲述:

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纬度较低的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即夏季风。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冬季风)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补充小结)

小结: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南方受冬季风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盛行,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除了纬度位置的影响外,还有海陆位置的影响。

展示《冬季风形成图》、《夏季风形成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填写下表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陆地→海洋

海洋→陆地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偏北

(西北、东北)

从陆地吹向海洋

寒冷

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湾岛)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

偏南

(东南、西南)

从海洋吹向陆地

温暖

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读图:请同学们观察《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再与《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对照,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分界线。

提问:

1.什么叫季风区、非季风区?

2.习惯上,我们把自东北向西南的哪些山脉,作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自然分界线?(学生: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

小结:学生发言后,补充:1.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的地区;非季风区则是指受海洋影响小,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较少,全年都比较干旱的内陆地区。

4.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炎热的夏季。即我国季风气候区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都集中于夏季。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板书:夏季多雨高温〈雨热同期〉)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提问: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肯定学生答案后补充: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搞情了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季风气候显著,以及它的成因和冬夏季风的区别;明白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气候特点及成因。

布置作业:1、做课本82页读图活动

2、做课本85页思考活动

3、做课本86复习题2

当堂测试: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等。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

能力目标:

学会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流区、内流区及主要河湖;

德育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教学难点:无

教学准备:景观图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展示多幅有关黄河、长江、漓江、松花江、青海湖等的景象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我国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吗?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地图 教案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讲授新课:

一、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主要的河流

读图:同学们讲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请同学们看《中国的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只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澜沧江、怒江等注入印度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读图:再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塔里木河没有注入大洋)

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最终未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转折过渡:那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读图:在《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上找出外流区和内流区

启发提问:如果把整个流域面积分三份的话,内外流区的面积大约各占几份?(外流区约占2/3,内流区约占1/3)

读图:让学生对照《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和《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过渡:我国的河流众多,如果说河流就象大地的动脉源远流长,那湖泊就象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的主要湖泊。

2、主要的湖泊

让学生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鄱阳湖、太湖、青海湖。

讲述:位于内流区的湖泊称为内流湖,例如:青海湖,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位于外流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外流湖是淡水湖,例如:鄱阳湖。

过渡:我国的河湖众多,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例如京航运河、灵渠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0阅读材料《京杭运河》,说说京杭运河的作用?流经哪些省区?

课堂小结:河流是大地的血脉,为我们提供了灌溉,航运、水产、水能之利。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浩浩荡荡,注人海洋;也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们祖国山河自然美,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山河。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主要的河流

2、主要的湖泊

3、京杭运河 世界上

最长的人工河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2、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发源地、长度、支流、分段等)。

3、了解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报道、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下游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黄河的治理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

2、黄河下游河段治理

教学难点:

1、黄河水系的空间分布;

2、黄河下游河段的治理。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有关黄河图片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展示有关黄河图片,让学生根据画面判断这是我国哪一条河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河,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

读图:让学生读《黄河流域》图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

活动:指导学生在课本中找出黄河长度、面积,得出“中国第二长河”结论。(全长5464千米。)

读图:读《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描出黄河干流,指导学生分析黄河流向,找出干流依次流经地形区(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按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读图:读《中国行政区划》图,让学生描出黄河干流,指导学生读出长江干流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黄河流经九个省区。)

活动:指导学生用彩色笔在P96中找出分界点: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省的旧孟津。

活动:指出黄河干流的主要支流,指导学生用彩色笔在图中沿支流流向描绘支流,并圈出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省的旧孟津。

活动:读《黄河水系主要水电站的分布》图。并用彩色笔勾画出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著名水电站,了解其大致位置。

提问:偌多水电站集中在哪个河段呢?(上游)

过渡: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我们称它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课本M图,难怪人家说黄河“一石水,六斗泥”?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分析黄河为什么多沙。(黄河在中游经过黄土高原)

讨论: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重要防洪工程——河南小浪底水利枢纽在建设中。)

读图;读课本P图思考黄河在下游河段出现什么现象?(黄河下游出现“地上河”现象)

讨论:为什么会黄河在下游河段出现这种现象?(原因:黄河下游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而成。)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由学生总结以强化学习)

布置作业:

1、指导学生手绘黄河水系图。如图:

2、读图题:读黄河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_汾_河,②是_渭_河,它们都位于黄河的__中_游。

(2)黄河水能集中在_上中__河段。为了开发这些水能资源,国家修建了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其中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_小浪底__。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黄河概况:

1.源头: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2..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3.省区:九个省区

4.支流:

二、水能资源:上游

三、忧患

忧患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泥沙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地上河

泥沙淤积

加固堤坝,修水库,水土保持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2、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发源地、长度、支流、分段等)。

3、了解长江在水能、航运方面的巨大水利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4、了解长江的洪水危害和防洪措施。

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建国后我国对长江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展示,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长江的热情;同时激励学生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能用自己的本领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教学重点:

1、长江的源流特点;巨大的水能及开发利用;

2、长江的航运(黄金水道)。

教学难点:

1、长江水系的空间分布;

2、长江的防洪。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长江之歌》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金沙江畔的哭泣”组图等

教学过程:

播放《长江之歌》刚才我们听到旋律优美、抒情的歌曲,请问这些内容都展现的是我国的哪条河流呢?(长江)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走向长江、认识长江、热爱长江吧!

有感情地朗读《长江之歌》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告诉了我们长江的起源和归宿,你能在图中找到这两个地方吗?让学生在《长江流域》图,找出唐古拉山、东海。

活动:指导学生在课本中找出长江长度,得出“中国第一长河”结论;

读图:读《长江流域》图,在课本中找出其面积,得出“中国流域面积第一”结论。

读图:读《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描出长江干流,指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向,找出干流依次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阶梯分布状况(青藏高原-第一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第二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阶梯)。

思考:黄河、长江都流经的地形区。(黄河、长江都流经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

读图:读《中国行政区划》图,让学生描出长江干流,指导学生读出长江干流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11个: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指导分析川、藏分界线(金沙江)。

思考:黄河、长江都流经的省区(黄河、长江都流经的省区有青海省、四川省.)

读图:读《长江流域》图,指出从源头到终点不同河段的名称,强调金沙江、川江、荆江等都是指长江干流而非支流。

活动:指导学生用彩色笔在P96中找出分界点:湖北宜昌、江西湖口,猜猜湖口名称位置特点――鄱阳湖湖口。说出四川、重庆位于哪一段(上游)。

活动:指出自北向南汇入长江干流的四大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和由南向北汇入长江干流的三大支流(乌江、湘江、赣江),指导学生用彩色笔在图中沿支流流向描绘七大支流,并圈出宜宾、重庆、武汉,观察其位置特点(江流汇合处往往形成城市。),再找到两大淡水湖名称及位置(湘江-洞庭湖;赣江-鄱阳湖)。

讨论:长江干流南北地势大致特征(长江以北,北高南低;长江以南,南高北低)

过渡:万里长江,支流又何止这七条,而支流的支流又成百上千,百千大大小小的支流涌向干流,江水哗哗,滔滔不绝。我们可看出长江很多河段地势较低平(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为哪种交通运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呢?

读图:读T图。引导学生思考长江的航运价值。出示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数7万多千米,内河航运里程占全国65%,得出长江美誉“黄金水道”。

过渡:滔滔长江水跨越三级阶梯滚滚东逝汇入大海,你知道这其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活动:读《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在P97图中框画出长江干支流水电站分布最密集的两大区域,并用彩色笔勾画出二滩、龚嘴、铜街子、三峡、葛洲坝等著名水电站,了解其大致位置。

提问:为什么偌多水电站集中在这两大地区呢?

展示:长江水系流经地形图,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结论:这两大密集区长江干支流水系发育水量剧增;同时分别为我国地势一二阶梯和二三阶梯交界处,故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所以水能资源巨大。

比较:长江水能与黄河水能大小(长江水能资源远大于黄河,因为长江水量远大于黄河)。

欣赏:长江三峡工程图片资料,领略其宏伟与深远意义。

过渡: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也往往有两面性,正如黄河有母亲河的奉献,也有含沙量大、地上河等忧患,我们的长江给我们提供黄金水道、提供巨大的水能的同时,也把另一道难题摆在我们面前。

展示:“金沙江畔的哭泣”一组图片,提问:长江的含沙量为什么在增加?

结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活动:读“武汉:沉痛的记忆”有关长江洪水泛滥资料给学生听。

讨论:

1.长江中下游为什么容易形成洪灾?(地势低平,支流多,水量大)

2.读图P98长江河流流量与降水关系图,洪灾最容易发生在哪个季节?(夏季,降水多,水量大)

3.防洪措施:读地图册中长江的防洪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中游—加固江堤、下游—疏浚河道)

小结:长江,这条传承了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从唐古拉一路风尘走来,孕育了不朽的生命奇迹,谱写了源源流长的千古佳句诗篇,今天,生生不息的长江人,必将开创人与自然更加辉煌绚烂的未来!

布置作业:指导学生手绘长江水系图。如图:



一、概况:

1.源头:唐古拉山,入东海,长6300千米。

2..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3.省区: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4.支流:雅、岷、嘉、汉、乌、湘(洞庭湖)、赣(鄱阳湖)

二、航运价值—黄金水道

1.水量大

2.地势低平

三、水能资源巨大

1.河流落差大

2.水量大

四、忧患

1.上游:水土流失

2.中下游:洪涝

3.治理:

(1)加固江防大堤

(2)兴建分洪,蓄洪工程

(3)修建水库

(4)植树造林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0891.html

更多阅读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上册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上册)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名称 距今 地点 特征 地位 元谋人 170万年 云南元谋 打制石器、火的痕迹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70-20万年 北京周口 打制石器、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天然火、群居 人类文化遗

初一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科目,尤其是第二章地球的认识是难点中的难点。这个内容编排在前面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初一学生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也在不断的探索、思考,想寻找最直观、最形象、最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初中初一七年级体育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初一体育教案

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年级:初二班级:1、2班任课教师:金博志网址初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计划第1周1次课理论课一.健康的标志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所产生的压力。2. 乐观开朗,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3

声明:《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地图 教案》为网友浪尽成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