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学设计 背影的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

2.研讨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背影》、Flash配乐朗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检测字词

迂(yū)腐 颓(tuí)唐 琐屑(suǒ) 晶莹(yíng)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赋(fù)闲

游逛(guàng) 栅(zhà)栏 举著(zhù)

踌躇(chóu chú)交卸(xiè)奔丧(sāng)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中学课本节选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创作成就最高,笔法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3.作品简介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背影》 教学设计 背影的教学设计

二、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萨克斯管)

三、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难忘 “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描绘背影

第一层:(2、3)交代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4、5)送行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买橘告别(细致入微)-----细写背影。

第三部分(7):再现“背影”------思念。

2.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背影》作者通过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充分体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四、感悟“背影”

1.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如:《回忆我的父亲》)效果会怎样?

明确: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生活的暗示,独特发现,使作者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背影”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如果换成《回忆我的父亲》就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平庸无味了。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四次提到的“背影”分别出现在哪些段落?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文中哪一次“背影”是写作的重点?

明确: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本文写作重点。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第三次:父子分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3.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明确:表现是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4.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四、质疑探究

1.精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衣着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体态 肥胖

走路姿态 蹒跚、慢慢

动作 探、攀、缩、微倾

年龄 老年

心态 心里很轻松似的

①父亲这样的穿着打扮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明确: A.可以看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

B.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C.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②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来表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些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习白描手法。

所谓白描,就是不 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明确:“攀”字表明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

向上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令人揪心。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让儿子心情紧绷。

“倾”字生动形象的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作者看到的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③对父亲来说爬过月台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儿,父亲却“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什么?

明确: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2.文章中父亲的语言很简短、平淡,请画出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情感。

①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明确:从表面上看父亲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展现出一位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明确: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让读者看到一位慈父对儿子周到、细心的照顾。

④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天各一方,信可以减轻父亲对儿子的思念!第一句话表现出父亲对于儿子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十分留恋,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小结: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4.文中第五段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含义?

明确: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5.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明确: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6.谈谈你对“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一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明确:“说定”不送,但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

“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

“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词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用词朴实、自然,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

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当先。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了,他们日渐增多的白发,加深的皱纹,弯曲的脊背……,他们没有怨言,我们作为子女能无动于衷吗?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体谅父母,争做孝子。(播放 刘和刚《父亲》)

同学们,这篇课文表达出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学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六、反馈练习

读《背影》第六节,回答问题。

1.注音并解释“蹒跚”“拭”的意思。

栅(zhà )栏( lán ): 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

蹒跚( pán )(shān ) 拭( shì )干:揩擦

2.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明确: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4.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作者连用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攀”“缩”“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6.“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我为什么“怕他看见”?

明确:害怕父亲看到后伤心难过,对我更加牵挂,对父亲的爱。

7.(父亲买橘回来后)“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明确:“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因为父亲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和满足。其实不轻松,父亲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这种轻松是一种爱子之心的体现。

8.“……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子之情,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回头”是依依不舍;

“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

“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这两句话,表现出父子情深。

9.选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请你回答辆次流泪的原因。

明确:第一次流泪:被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

第二次流泪: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流泪,是惜别的泪。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0610.html

更多阅读

《社戏》教学设计与点评已发表 社戏优秀教学设计

贴地而行 深文浅教——《社戏》教学设计与点评执教/张莎莎 点评/李明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年第9期)[缘起]2014年5月7日,市教研室来我县武台中学举办“城乡联谊同课异构”活动,武台中学的张莎莎老师执教了《社戏》一课

《目送》教学设计 目送阅读答案

《目送》教学设计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 厉雄燕一. 教材和学情分析:《目送》是著名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同名散文集《目送》中的首篇,文章描述了自己三次目送儿子和三次目送父亲的场景,引发了对亲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笔触细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张珍 四年级长城教学视频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育文中学小学部张珍【教材简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展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声明:《《背影》 教学设计 背影的教学设计》为网友爱闺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