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奇谈 晓松奇谈mp3

高晓松内容为王:我就一艺人,不创业,只卖艺。专注长远:不竞价,只与合得来的,简单的人合作,合作模式也简单。同时也不管人家利用自己赚多少钱。行业规矩:不能瞒人。待人接物:我决定和别家合作了。但没关系,大家还是朋友,山高水长。理解理解,理解万岁。直到签字的最后一刻,龚宇对高晓松说:“我还是要给你加一点。说好的,要比别家高一点。”高晓松没有同意。“我一句话也不说了,多一分钱都不要。我决定跟你合作了,咱就弄下去,就没什么了。还最后一分钟再加个十块八块的,何必呢。这事不能那么干。选择伙伴:哥们。第二名上升快。他的态度明确:排在第二,紧追的那个是最好的。他觉得老大有点进取心不够,第三四名又太没有希望。什么时候能追到老大?通常排在第二紧追的团队有一股劲,咬紧牙关,无论如何得冲上去。“这股劲儿我觉得挺好。”
各大佬对于销售团队的变现能力有充分自信。重走大制片厂的老路。
不要想当然爱奇艺给高晓松的粉丝定位是:群体年龄偏大,以男性为主,忠诚度很高。由此,爱奇艺要首先保留《晓说》原来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做创新。龚宇明白,如果马上改变,不仅原来的受众无法接受,广告主更需要重新再来。高晓松却无意间透露了一些未来可能的变化。“爱奇艺有一个想法,我觉得挺有意思。最后可能有地面活动的配合。有点意思,大家都聚一块聊聊之类的。”



晓松奇谈
晓松奇谈 晓松奇谈mp3

环球企业家作者:杨安琪

下午一点半,在北京七棵树C7摄影棚前,高晓松从一辆白色英菲尼迪SUV轿车跳出来。正值5月底,天气炎热,他却穿着一件军绿色坎肩和一条迷彩皮短裤。

“你们真没创意,我要是还穿黑色,那不就是《晓说》么?”走到摄影棚门口,高晓松大声地冲着工作人员说道:“瞧瞧我这皮裤,8300美元。”他捋了捋头发,“快,给我来根烟。”

抽完一根“中南海”,高晓松走进化妆间,他要为录制爱奇艺的新栏目《晓松奇谈》宣传片做最后的准备工作。由于要拍全身,他不得不脱下黑色夹脚拖鞋,换上工作人员准备好的高邦篮球鞋。但在拍摄半身时,他还是坚持换上拖鞋。毕竟,6盏大灯的照射如同炙 烤。

高晓松在影棚中间一把圈椅坐定后,三台摄影机对着他。他定了定神,看了看台词,几乎过目不忘。拍摄了几条后,他告诉导演:“你应该说第一个镜头的第几条,而不是只说第几条。”显然,做过导演的高晓松更知道如何提高拍摄效率。

拍摄间隙他就在化妆间里一边抽烟一边接受采访。对于拍摄脱口秀栏目他早已驾轻就熟。他从不看稿,工作人员只需要告诉他如何操作身边的显示器即可。在拍摄过程中也很少停下来补拍,准确地说几乎没有任何补拍。因为他根本没有提词器和台本,一切都是他的即兴演说。“对于我来说,拍一部电影用三个月,脱口秀一年总共用26个下午。”他对《环球企业家》 说。

在中国的文化名人谱系里,45岁的高晓松很难定位。他年少成名,早期事业以电视编剧、音乐创作及制作人为主。从1994年出版的《校园民谣》到1996年的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令其声名大噪,揽获多项音乐大奖,成为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后来他做过选秀节目评委、导演。最近高晓松编剧与监制的电影《同桌的你》票房高达4.8亿元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高晓松无意中卷入了中国第一波互联网大潮。2000年,他被张朝阳找来任搜狐娱乐事业发展总监。不过,次年他就转投搜狐的竞争对手新浪网。现在,他转身成为视频行业的新贵。优酷打造的《晓说》上线两季,点击量超过5亿次。如果每集按照30分钟计算,这档脱口秀节目有150亿分钟的观看时长。“这么长时间盯着我这张脸看,想起来夜里都会做恶梦。”高晓松睁大了眼睛。

但对于视频公司们来说,这些数字无疑就是一座金矿。他们要做的就是签下高晓松。

选择

在北京丽都饭店附近的一个露天酒吧,已经在拍《晓说》的高晓松第一次正式和爱奇艺CEO龚宇见 面。

“我和龚宇是一个学校的人,有种很近的感觉。”拍摄完第一组镜头的高晓松走进化妆间,说着话,他又点上一根“中南海”。龚宇和高晓松两人均为清华大学毕业,高晓松学无线电,龚宇学自动控制,比高晓松年长一届。“不过那次也没聊出什么结果。”高晓松补充道,毕竟《晓说》还在进行中。

但《晓说》的成功让高晓松迅速成为视频行业大佬们的新宠。《晓说》还没结束,就有五家公司找到高晓松。他未透露这五家公司的名称,只是说有三家大视频网站,两家巨型上市传媒公司。这两家传媒公司虽然没有视频平台,但有强大的分发能力。“实际上这五家公司只有爱奇艺没有上市。”

高晓松也不想在五家之间隐瞒彼此什么。他说自己在这个江湖混了二十多年了,深知规矩:不能瞒人。这些都是他做电影人、音乐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做电影最忌讳把一个剧本给两家公司,做歌也一样。“童叟无欺,一共五家。”他说。

面对五家极具实力的公司,高晓松没有采取所谓的“竞价机制”。他自己极其反感竞价,“我从来没有拿着一首歌、一个电视剧本,去跟人竞过价。我觉得江湖上不能干这个事,不熟的可以干这个事,大家都挺熟的,就不用竞价。”对于五家公司给他开出的条件,他的评价是:条件都一样,甚至是一模一样。

但他更倾向于唯一没有上市的爱奇艺。除去和龚宇来自一个学校,有天然的“亲近”外,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起了关键作用。“马东是哥们。”高晓松如此评价这位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的儿子。此前,高晓松在爱奇艺和马东合作了两季《汉字英雄》,高认为质量很好,APP也很有意思。也是在这期间,马东会时不时约龚宇和高晓松一起吃饭。潜移默化对高晓松攻心。

“他是个感性和理性集于一身的人,喜爱表达也善于表达。”龚宇如此评价高晓松。“他知道正确的商业规则是什么,他认为自己已经签订了协议,所以就有责任把协议执行好,给爱奇艺带来更多的回报。”商业规则在视频行业太重要了。高晓松说自己40岁以后想明白了,就不创业,他愿意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艺人。至于爱奇艺能拿《晓松奇谈》赚多少广告费,他一点也不在乎。

如果说爱奇艺在业务上有打动高晓松的地方,就是它处于“第二名”的位置。用高晓松的话说,第二名上升快。他的态度明确:排在第二,紧追的那个是最好的。他觉得老大有点进取心不够,第三四名又太没有希望。什么时候能追到老大?通常排在第二紧追的团队有一股劲,咬紧牙关,无论如何得冲上去。“这股劲儿我觉得挺好。”

高晓松不知道的是,爱奇艺其实已经和优酷土豆难分伯仲。“2014年从1月到4月,总体用户市场份额超过优酷土豆。”爱奇艺市场总监冻千秋对《环球企业家》说。优酷方面提供的数据则显示,优酷土豆集团周流量(PV)达到12.2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接下来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但绝不是这样。

决定

爱奇艺CEO龚宇坐在会议室里,安静地等待着高晓松最后的答复。“最后签约的一刻还是很开心的。”龚宇对《环球企业家》说。

冷静、逻辑性极强,46岁的龚宇并不外露,语速不快,他说自己总能挖来想要的一些人。事实也是这样,他从搜狐找来了刘春,从电视台挖来了马东,从时尚杂志挖来了瘦马。现在,他要签下高晓松。

为了签约成功,龚宇事必躬亲。高晓松回忆:最后一份合同,龚宇亲自坐在办公室里等。“他就不下班,亲自看合约和修改稿。等修改完,他派人送到我这儿,等着我们盖章、签字。”圈内人根据2013年搜狐视频花费1亿元购买《中国好声音》的版权推测,这次签约价格也在1亿元左右。

不过,高晓松和龚宇均表示:“没有外面传的那么夸张。”

直到签字的最后一刻,龚宇对高晓松说:“我还是要给你加一点。说好的,要比别家高一点。”高晓松没有同意。“我一句话也不说了,多一分钱都不要。我决定跟你合作了,咱就弄下去,就没什么了。还最后一分钟再加个十块八块的,何必呢。这事不能那么干。”

在高晓松看来,除了龚宇的事必躬亲让他动容外,打动他的还在于爱奇艺和自己的简单合作关系。“应该这么说,五家的条件都一样,但是爱奇艺最简单,我就简单化,以最简单的方式合作。”

龚宇对高晓松的判断是:无论高晓松的个人品牌还是节目点击量,都处在上升期,所以值得花重金购买。他说:“爱奇艺的销售团队是很厉害的,从包装到销售,到售后服务,都可以给广告组带来巨大的回 报。”

做出和爱奇艺合作的决定后,高晓松还特地给优酷土豆集团董事长古永锵发微信说:“我决定和别家合作了。但没关系,大家还是朋友,山高水长。”“理解,理解。”古永锵在那头说。事后,高晓松说道:“这个行业的好处就在于大家明白商业规则,生意是生意,人情是人情。”

古永锵并非不知道《晓说》和高晓松的价值,毕竟他自己也是《晓说》迷,期期不落。他还在同一家茶馆里约谈挽留了高晓松两次。“最后跟VKoo(古永锵)聊,没那么邪乎,基本都在说别的事。”高晓松回忆,古永锵也通情达理,尊重他的选择。

最后,高晓松还给古永锵当起了参谋。当时的古永锵正在纠结到底跟阿里巴巴还是腾讯合作?“你跟小马(马化腾)合作是它给你流量,你跟大马(马云)合作是你给它流量。你有更远大的理想,是做内容之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大马看起来也是有更远大的理想,小马看起来是一定能把每件事做好。”他对古永锵说。后者只“嗯”了一声。但优酷土豆最终选择了和阿里巴巴合作。

事实上,最先与高晓松合作的优酷土豆没有想到《晓说》会如此成功。当时,时任优酷总编辑朱向阳约高晓松吃饭,约了三次之后,很少在国内的高晓松才有时间去。他还纳闷:“优酷土豆找我做什么?”

早期,优酷土豆方面也没想好与高晓松做什么。优酷只是单纯想和高晓松合作,对于内容和合作方式,他们就以各种各样的方案、节目进行协调。高晓松觉得这些都太麻烦。“录节目还得再弄一棚,还得进去排练半天。我说咱要弄一个世界上最简单的节目,就我一个人说话。”高说。由于高晓松一个人在镜头前的脱口秀成本很低,优酷土豆就决定做这个节目。之后,《晓说》的导演一个人飞到美国,在高晓松的家里录制了节目。现在这名导演也来到了爱奇艺,做《晓松奇谈》的制片人。

龚宇最后的总结是,高晓松能来爱奇艺,依靠三点:第一,如今爱奇艺的市场地位已经毋庸置疑;第二,在商业层面爱奇艺能够给高晓松足够的回报;第三是个人之间的信任。“可能还有别的因素,但这三点缺一不可。”

暗战

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北门的Vics酒吧一层,高晓松正在录制《晓松奇谈》第一集。他环视四周,突然发现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从制片人、导演到剧组工作人员,都是熟人。”他似乎有点惊讶。“你们都来了啊!”第二天,一台英菲尼迪轿车开进摄影棚,英菲尼迪也是《晓松奇谈》的首席赞助商。这家国际知名的汽车厂商从《晓说》开始就赞助这档节目,现在已经转移到爱奇艺。“我们几乎请来了全部原班人马。”冻千秋说。

为了区别原来《晓说》的英文名,高晓松还给《晓松奇谈》起了一个新的名字:XiaosongPedia,直译过来是晓松百科。但一行字幕却出现在高晓松的画面下:原来的时间,熟悉的晓松。

爱奇艺给高晓松的粉丝定位是:群体年龄偏大,以男性为主,忠诚度很高。由此,爱奇艺要首先保留《晓说》原来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做创新。龚宇明白,如果马上改变,不仅原来的受众无法接受,广告主更需要重新再来。高晓松却无意间透露了一些未来可能的变化。“爱奇艺有一个想法,我觉得挺有意思。最后可能有地面活动的配合。有点意思,大家都聚一块聊聊之类的。”

如何让《晓松奇谈》为爱奇艺赚钱?这是龚宇要面对的问题。“其实在签高晓松的时候,也并非没有保留意见,最大的争议也是能不能收回成本。”冻千秋表示,签约高晓松其实还是有点像购买版权,最早爱奇艺也不敢花太多钱享受独家版权,但后来龚宇认为,爱奇艺的销售团队货币化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了,能够盈利。“流量决定最后能卖多少广告。收入比晓松前两年的高是必然的。”他说。

高晓松对钱的概念很模糊。2000年,张朝阳找到高晓松,希望他加入搜狐,和高晓松谈了诸多股权问题。高晓松却说,他听不懂。最后张朝阳无奈地说:“总之,咱俩工资一样,你明白了吧?”高晓松说:“那就行了。”直到现在,高晓松也不管爱奇艺能把《晓松奇谈》卖多少钱。

去年12月,龚宇去了一趟美国华尔街,回来后发了一封内部邮件给爱奇艺高管。信中写道:我们的战略最终要超过优酷土豆成为市场价值最高的公司。如果优酷土豆的业务我们全部拥有,但是都比优酷土豆弱,这个战略目标是不能实现的。PC广告的销售必须继续大幅度提高,快速拉近与优酷土豆的差距。我们必须在重要的业务领域超过优酷土豆。移动业务就是目前的这个重要业务。因此,我们必须举全公司之力重点投入。

显然,龚宇知道爱奇艺在收入上,依旧和优酷土豆尚有差距。他认为,爱奇艺做的是一个品牌广告的市场,广告主的预算都是以年为单位,所以这种市场份额的超越需要一个周期。“也就是今年底或明年初,这种价值就能充分体现出来。”龚宇说。

“我从小最想当的职业就是门客,我最不爱负责任,当门客就不用负责任,当门客就随便说。”高晓松 说。

5亿浏览量!高晓松为什么这么红?

金错刀2014年6月19日

说起自媒体,高晓松也算是第一人。他的《晓说》竟然做到了5亿浏览量,高晓松为什么这么红?

一个叫@王轩在知乎上说:长的不帅,不吸引仇恨。当然,这是开玩笑。

口才好,能讲故事的人很多,比如崔永元、窦文涛、老梁、王凯等,高晓松不是最帅的,也不是口才最好的,但却是最火的,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电视台”。

为什么?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高晓松这个产品有3个关键点:

1、视频自媒体是一个大风口。高晓松成名很早,从1994年出版的《校园民谣》到1996年的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后来转型互联网,2000年在搜狐做总监,2001年在新浪做驻美首席代表,然后做盛大的首席娱乐顾问、做A8的总监。但再次让高晓松爆红是因为一款产品《晓说》,而《晓说》成功的背后则是一个风口:视频网站的原创浪潮,“这些靠着最初版权混乱时期起家的网站,在聚集到大量资金之后都要重走大制片厂的老路。”

高晓松:再说《晓说》这事,大家看到视频网站巨头都争着要做原创。视频网站这种行业在美国是没有的,youtube是大家自己拍着玩,hulu是大的影视公司办的。因为美国有大的制片厂,电影、电视剧、脱口秀全线产品都有,也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分发渠道,不会把版权卖给视频网站,说我索尼的电影跟你华纳的在一个网站播,不可想象。我个人对中国视频网站的预测是,这些靠着最初版权混乱时期起家的网站,在聚集到大量资金之后都要重走大制片厂的老路。我和几位大佬都谈过,现在就应该在视频网站普及好莱坞大制片厂的管理办法、生产办法、金融办法、保险办法等等。它们应该是未来中国的索尼、华纳、派拉蒙。

互联网一定会代替一切,一开始大家以为互联网只能发信息,就跟爱迪生那时觉得电只能点灯一样,谁想到电还能刮胡子?中国人习惯拿历史当镜子,但互联网这个东西是开天辟地的,所以它穷尽了我的知识结构以及我能力的限度。

我很喜欢互联网的这些大佬们,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意人。他们看世界的凌厉角度和对人的量化能力让我觉得特别神奇。如果在饭桌上,通常我要想说话我能一直说,但是这帮人一说话我恨不得拿一个本子记下来。这些东西不是胡说八道,最终成为他们办起来的一个一个企业。我自己的话语权也是他们给的,如果没有他们,我最多也就像木心老师一样,每周在纽约给大家讲文学史。

2、做任何产品,首先要拼痛点。《晓说》的爆红,我认为是高晓松抓住了一个痛点:讲潜规则,或者说隐形知识是一个大痛点。

@张金猪在知乎的留言:个人认为,高胖的晓说让那些不大爱读书的年轻人从另一种渠道获得了一些算是有用又有点冷门的的知识,不爱读书爱看视频爱听人讲是我们这一代的特点,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去读这些书可能觉得枯燥无味更别提自己独立思考了,而高胖直接告诉了我们他读完书后的观点和他有些特立独行的想法。这些知识如果作用于泡妞吧妹上面……看看高胖自己吧,他本人的原话:“我老婆全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我建起来的”

高晓松自己也说:我40岁之后,自己的生活是很明确的,我就是卖艺。不像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我现在不创业、不经营公司,我只卖艺,你经营就好了。

做《晓说》,题材都是我先跟人家在饭桌上讲出来的。人家听完觉得挺有意思,我就去讲。我知识都怎么来的?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我从小有一个优势,家里人是政协常委之类的,有那种文史资料选编。中国人有写史的传统,让国民党将领什么的写回忆录,但又不让大家看,就编成资料选编内部交流。我们家都是学科学的,没人看,我自己天天在那里看,哟,跟课本上写的不太一样。

我们家吃饭时最爱聊国外的事儿,从小训练记国旗背首都,后来我自己闲着没事把各国的煤产量钢产量都背了一遍。我们家人最讨厌胡说八道,我想知道什么事儿,他们会为我写一条子,说这个事你去找某某院士,人家研究这一辈子了。大家都住一块,最多穿过这门进了北大那门,或者穿过那门进了中科院。

3、一个人的电视台。互联网和技术的进步,让制作的简单,让个人生产力、创新力得到最大的释放。

《环球企业家》写高晓松的一个文章讲到一个细节:最先与高晓松合作的优酷土豆没有想到《晓说》会如此成功。当时,时任优酷总编辑朱向阳约高晓松吃饭,约了三次之后,很少在国内的高晓松才有时间去。他还纳闷:“优酷土豆找我做什么?”

早期,优酷土豆方面也没想好与高晓松做什么。优酷只是单纯想和高晓松合作,对于内容和合作方式,他们就以各种各样的方案、节目进行协调。高晓松觉得这些都太麻烦。“录节目还得再弄一棚,还得进去排练半天。我说咱要弄一个世界上最简单的节目,就我一个人说话。”高说。由于高晓松一个人在镜头前的脱口秀成本很低,优酷土豆就决定做这个节目。

但是,制作的简单不意味着粗制滥造。反倒因为这种轻制作,可以在粉丝运营上花更大的精力。高晓松的粉丝定位很清晰:群体年龄偏大,以男性为主,忠诚度很高。

研究高晓松,是因为我最近也想做一个视频节目,初定名字《刀锋对话》,就是从产品经理的角度解读商业、财富、互联网等,讲讲创新的黑魔法。欢迎视频网站主动求约。也欢迎大家给点干货建议,有价值的建议送红米手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0599.html

更多阅读

罗永浩和高晓松怎么就掐了起来? 罗永浩和高晓松辩论

从大学时听到“老罗语录”开始关于罗永浩,今年因为《晓说》开始关注高晓松,这俩人我都蛮喜欢的,而且我发现他们其实也蛮像的,他们都是文艺思想界的,我觉得他们很有机会成为好朋友,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俩就掐起来了,令人遗憾。 好了,先看看他

万物一起生长冯唐对话高晓松 冯唐万物生长三部曲

五年前,冯唐推出小说《万物生长》时,高晓松默默记住了这个书名。如今高晓松怀着致敬之意,把自己新的作品辑也命名为《万物生长》,歌词与音符间同样充满了对成长的感慨。  冯唐和高晓松都生长在北京,而今一个长住香港,一个游走在美国中

声明:《晓松奇谈 晓松奇谈mp3》为网友百变西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