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制 包拯是几品官
其次,而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皇帝集权,这样势必就造成了百官权力分散。所以宋朝几乎没有盖过皇帝的权臣现象。
第三,宋太祖曾经说过,不杀读书人,优待士大夫。造成了十分明显的“重文轻武”格局。
两府
中央分二府,文武各一府。文府:“中书”;武府:“枢密院”
先说说文。
中书,来源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中书门下”,也就是宰相办公的地方,和今天的国务院差不多。至于三省,虽然还有,但是已经被削弱,不属于权力中心机构了。
中书的第一号人物,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名字的确长了点。通俗的说,就是宰相。还有别的称呼,如“左右仆射,左右丞相”。
第二号人物,官名:“参知政事”。通俗的称呼,就是副相。还有别的称呼,如“门下侍郎,中书侍郎”。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关于宰相的人数,是不定的。曾经出现过一相三参。一相四参,二相二参。二相三参。二相四参。三相一参。某时期只存在一相的,叫独相,那权力就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不过一般来说,二相二参最为常见。因为朝廷中,因为政见不同,常常会出现两种声音,皇帝为了平衡两种声音,常常让两相分别代表两党声音,进行权衡与制约。此帝王之术也!
另外,三省正式的长官名“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位列三公,乃虚职,一般死后追授。
再来说武。
枢密院,来源于唐朝后期的枢密院。最开始的性质为:“宦官为了夺取大臣权力,在中书省外复设一机构专权,为枢密院”。宋朝保留了这个机构,不过范围缩水了,专管军事。由于这个机构最开始是宦官创立的,所以在宋朝,也出现过著名的大宦官童贯(水浒中的一号太监)掌管枢密院,这并不算违反祖制。
枢密院的老大,官名“枢密使”,又称“知枢密院事”。虽然是全国军事最高机构,但是绝对使用文人当任。原因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一般只有一人。他的地位和权力远比今天的国防部长高。这点等下再说。
枢密院的老二,官名“枢密副使”,又称“同知枢密院事”。当然就是老大的副手咯。一般也使用文人当任,比如欧阳修。当然也有立了极大功劳的武人当任的例子,比如狄青。不过这种情况相当少,并且地位很不稳定——参考狄青饱受猜疑后郁闷而死的悲惨下场。
宰相,副相,与枢密院正副使,合称:“执政”。也就是说,国家大事,基本由这几个人拟订了,然后提交给皇帝拍板。所以,在宋朝,只要谁当了执政,那他在朝廷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三思——其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枢密院曾经要和兵部合并,但是皇帝为了特意牵制中书,还是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出枢密院的非凡的地位。不过,一般的说,中书诸人,参与武事讨论,远多于枢密诸人,参与文事讨论。这也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现象。
两府官职一般不能由同一人兼任。除非国家遇到特大的战事,可以从权。
台谏
唐代御史台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大笑”——成语由来。
宋朝沿袭唐制。御史台的正式长官名,应该为“御史大夫”,不过这也是虚职,一般不授,只是作为加官。
真正的老大,叫“御史中丞”,简称兰台。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检察院老大。这个官品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是地位相当重。因为规定与宰相有血缘关系的人,或者宰相的学生,或者宰相推荐的人,都不得担任此官职。所以他成了皇帝制约宰相最重要的棋子。宋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则得以进身为执政。但是要御史中丞真正的与宰相毫无瓜葛很难。在变法时代,新党和旧党,往往就为了争夺御史中丞的人选,拼个你死我活。大家都想把自己的人推为御史中丞,作为打击对方的政治武器。
除开御史台,剩下的就是谏官了,隶属于左、右省。老大分别为左、右谏议大夫,也叫谏长。
所谓左、右省,就是门下省与中书省的通俗叫法。前面提过,三省已被削弱。三省的第一级高官都不设立。所以这两省的实际掌权者,分别为:门下给事中、中书舍人。他们的职位在谏长之上,全力也相当重要——当皇帝或者中书有命令下达,他们认为是不适合的,可以封还!所以皇帝和宰相,经常被他们扫面子,但是本着“不杀读书人”的原则,这些政令的制作着只能进一步修改政令。
六部二十四司
六部二十四司,归尚书省所辖。总共分为左右二司。左、右司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
左司:吏部、户部、礼部;右司:兵部、邢部、工部。每部又下辖四司(与左右司级别不一样),总称二十四司。
六部的正长官一名,为尚书。副手两名,分为左、右侍郎。而二十四司的长官,也叫郎中。下面就分别介绍下六部与二十四司。(二十四司,在六部中,各有一个与本部同名的司,为主司,最为重要,负责本职。比如户部的户部司,礼部的礼部司。这里就介绍下其他的三司。)。
吏部,为六部之首。所以吏部尚书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他往往是执政的候选人。所做事情,基本概括为官员的选举与考核。
下辖司封、司勋、考功。司封司:掌官员世爵,勋品,封恤,恩荫。稽勋司:掌官员之丁忧,请假,致仕及终老之奉给及文职官员之户籍、寄稽。考功司,掌官员之考课,功过,叙议,资任,磨勘等政。
户部。国家最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在早期行使户部尚书权利的,称三司使,权利仅次于宰相,俗称计相,宋太祖甚至亲自掌管。元丰改制后,罢三司使,设户部尚书。掌全国户口、土地、钱谷、赋役之政令。
下辖度支、金部、仓部。度支司,掌国家财赋出入、会计筹算、逐年用度审计之事。金部司,掌库藏钱银出纳支出之事。仓部司,掌全国仓库务场统计储存之政令及保管出纳之事。
礼部。相当于祭祀+外交+宗教。
下辖祠部、主客、膳部。祠部司,掌祠祀僧尼道寺之事,也就是全国宗教管理处。主客司,负责外交与藩属的朝贡,也就是外交部。膳部司,掌祠事牲劳,宴会膳食,比如皇帝要开个什么Party,这就是他们的职责了。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但是真正的军事最高决策机构,是枢密院。兵部大多是执行者。兵部的职掌,基本包括六品及以下武官品级的补选和升调转迁;征募兵员、士兵的迁补,退役;骚传,后勤军资等等。
下辖职方、驾部、库部。军事体系比较复杂,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邢部。掌管全国司法。
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司法体系在下面一节同大理寺一起介绍。
工部。掌各种工程营建程式。
下辖屯田、虞部、水部。屯田司,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堤堰等之政令,相当于农业部。虞部司,掌山泽、苑囿、欧猎、伐木及各种矿产资源,相当于林业部与矿业部。水部司,掌沟恤、津梁、舟揖、潜运之事,相当于水利部,国家海事局,以及防洪指挥部等。
司法部门
宋朝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袭唐朝时期的制度,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的司法审判机构。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
刑部为中央最高的司法行政机构,同时负责复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宋朝的刑部复核职能比前代增强。
除这些机构外,宋朝还设立了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三个法定机关,专门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诉的案件,以及上诉的冤案。京畿地区设开封府(比如包拯的故事),州县之上设立中央派驻各路的提点刑狱司(比如宋慈的故事),旨在强化皇帝对各级司法机构的控制权。
大理寺官员介绍:元丰改制后,置大理寺卿一人,大理寺少卿二人,大理寺正二人,推丞四人,断丞六人,司直六人,评事十有二人,主簿二人。大理寺卿掌折狱、详刑、鞫谳之事。其他同职务的官员,则分左右:天下奏劾命官、将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请谳者,隶左断刑,则司直、评事详断,丞议之,正审之;若在京百司事当推,或特旨委勘及系官之物应追究者,隶右治狱,则丞专推鞫。大理寺左右两少卿分领其事,而大理寺卿总焉。凡刑狱应审议者,上刑部。被旨推鞫及情犯重者,大理寺请封奏裁。若狱空或断绝,则御史按实以闻。分案十有一,置吏六,十有九。
中央其他重要部门
宗正寺
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比如制定皇帝家谱,确定皇族血脉亲疏关系等。宗正寺设: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丞二人,从六品。
卫尉寺
掌监军、军法诸事宜,它可以监视、调查军中一切叛乱、违法行为,审理军事案件。相当于现在的军事法庭。卫尉寺设: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丞二人,从六品。
太仆寺
掌马政。古代马政可是非常被国家重视的噢!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属官有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员外郎,从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
军器监
掌研究军器,缮治甲弩,按时交纳武库。到南宋时候,归工部管。军器监设:监一人,正四品;丞一人,正七品。
学士
一、学士院(翰林学士)。负责起草各类文件,圣旨。也负责给皇帝讲书(也就是皇帝的日常教育)。老大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的官职并不是很高,但是由于他们能经常见到皇帝,所以一直都是个很火的位子。
二、馆殿学士。负责修史,国家藏书。著名官职有“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端明殿大学士等”。这些官职不是常职,也没有实际的工作。相当于皇上随喊随到的高级顾问。所以多有朝廷中最最德高望重的老臣当任,为他们的荣誉头衔。
三、阁学士。又称阁职。分为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四个等级。“阁”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啊,有宋一朝,每一位皇帝去世后,都要建造一个对应的纪念阁,存放先皇的重要文物。于是,先皇的儿子那朝(也就是建造这个阁的那朝)的著名大臣,追加的荣誉头衔(虚职),就以此阁的名字命名。比如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等等。著名的包青天包龙图,就是龙图阁直学士。
翰林学士为实职(常职)。馆殿学士与阁学士是虚职,为荣誉官职。其中阁学士比馆殿学士稍低。但是任何拥有学士头衔的人,必须是进士出身,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个高级文凭。即便是虚职,也有工资拿,相当于学士津贴吧。所以说,学士,在当时社会上,是极其有面子滴!甚至比今天的院士,还牛气得多~
地方官
宋朝的行政区划为两级制——州县制。
州级400个。这并不是二级行政区(地级),而是一级行政区(省级)!不过按照今天的说法,应该叫直辖市比较合适。也就是说,宋朝有400个直辖市!
这400个“直辖市”,按照重要等级,分为府、州、军、监。府为重点地区,比如宋朝四都(东西南北京四府),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大城市,区域性中心等;军一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主要分布在边疆;监设在一些主要的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
县级1234个。其中也有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是从唐朝延续下来的羁縻州府县制度。
所有的地方正长官名,为“权”+“知”+“上任的地名”+“事”。比如“权知苏州事”。通俗的说法,就叫“苏州知州”。“权”字代表“非正式,代理”的意思。本来是没这个字的,不过后来形成了习惯,所以不管什么地方官,按照惯例,都要在最前面加上这么一个字了。后人对于宋朝地方官名,经常省去。这是错误的。
除开知州,每个州还有通判一名。通判比知州低半级,却不归知州管,只听令于中央。作用:为了牵掣一下知州的权力,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也就是说相当于一个政府盖章的。不过这个盖章的很牛气,可以不卖市长帐。
无论是州级还是县级,根据其地区的重要性,比如经济发达程度,人口稠密多少,离京师的远近等,又分成若干级。比如京府的知府(比如水浒中的北京大名府),就比其他府的知府要高半级。而东京开封府的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又比北京大名府的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市长)高一些。
拿知县(相当于如今的县长)来说,一等县的知县也比二等县的知县要牛气很多。如果一个三等县的知县在任期,政绩考核不错,也许就会调到二等县当知县。如果一个人被分到最末等县,即使是当县长,也和发配差不多。所以这些县长上任时都是愁眉苦脸的。北宋的“天下第一县”,祥符县,相当于“开封县”,管辖首都城郊土地——“天子脚下”。
路
路,被今人,通常看成是宋朝的省。其实严格来说,它不属于正式的行政区划。地位与汉朝前期的“州刺史”,唐朝前期的“道”差不多。
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近400个州府是,这是多么的麻烦啊。但是如果直接在州府之上设置更高层的行政区,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唐朝后期的教训,对宋朝来说,实在太深刻了。于是就设置了与唐朝道看似差不多,实际却大有不同的“路”。
每路设四个司:
转运使司,简称漕司,长官为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
提点刑狱司,简称宪司,长官为提刑。负责一路刑狱。《大宋提刑官》主人公宋慈就是干这个的;
提举常平司,简称仓司,长官为常平使,负责一路的仓储;
经略安抚司,简称帅司,长官为安抚使,负责一路军事。
这四个司都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分别执行中央各部门的命令,并没有一个凌驾四司之上的机构或个人,也就是说,“路”这个东东,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老大。这样自然也不会对中央形成地方割据的危险了。
四个司中,安抚使比较特别。他的职位比其他三个司高一些。不常置。除非有边事战争。除开军事,他一般还负责对此路的官员的推荐,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此路的一些杂事。所以朝廷都特别注重安抚使的人选,必须由得高望重的文人担任,不可能是武人——这可是重中之重的封疆大吏啊!
安抚使照例有一个参谋,叫参议。其他三司都各有一个副使。安抚使有时也有副使,不过安抚使都不常置,副的就更少了。
官品
神宗元丰官制改革后,裁减官品,共九品,正从十八阶。官服颜色改为: 一至四品服紫;五、六品服绯;七至九品服绿。
以下来源《宋书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
括号内为小女子备注。
绍兴、乾道、庆元。先后修定,间有官、勋已从罢省,而令仍不废,今具载焉。(这个是综合了两宋三百多年的。但在具体的某皇一朝,会有细微差别。)
诸太师,太传,太保,少师,少传,少保,王,为正一品。(全为加官,不是常职。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为正一品)
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传、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诸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诸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 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诸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诸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为从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为正七品。
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诸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诸承事、承奉郎, 理亲民资序者,从八品,承务郎准此。
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
诸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勋:骁骑尉
从六品: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勋: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勋:云骑尉
从七品:
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勋: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
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宋朝的品阶勋爵及俸禄、磨勘制度
1.品阶勋爵
宋朝的官员仍以九品分级,每品分正、从,四品以下的正、从又分上、下,共二十九阶。根据这些官阶定出文散官二十九阶,武散官三十一阶,每阶有固定的官称。这些官品阶级的作用不大,只能决定官服的颜色、佩饰等。宋初规定的官服颜色制度一如唐朝。神宗改革时,改为九品十八级;官服颜色也改为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宋朝官员的服饰中无鱼符,但有鱼袋,袋上饰有金银鱼形,系于带上,垂于身后,可显示官品之贵贱。官员佩带鱼袋的做法,宋以后就取消了。
北宋徽宗时,又确定文散官为三十七阶,武散官为五十二阶,同时又有内侍官十二阶、医官十四阶。
宋朝的爵位定为十二级,也都是虚衔。宋朝的勋制同唐朝一样分为十二级,各级的名称也同唐朝一样。
2.官员的俸禄和祠禄官
宋代官员的俸禄,除了俸钱、禄米之外,还有茶酒钱、职钱、给券(差旅费)、厨料、薪炭、马匹刍粟乃至仆人的衣食等等。对于高官来说,俸禄尤其优厚。仁宗时,朝廷还正式颁布了《禄令》,对各级文武官员的俸禄作了详细规定。宋朝官员还有“职田”,依官阶高下可得田四十顷至一、二顷不等。
宋代的封爵有食邑,从一万户到二百户,但都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实在利益。食实封从一千户到一百户,共分七等。实封一户,每日计钱二十五文,朝廷随月俸一起发放。“食实封”不世袭。官员有食邑的并不限于封爵,凡是高级官员都可能得到皇帝赐给的食邑。
朝廷对于退休的官员,为了让他们能继续享有丰厚的物质待遇,往往给他们一个管理道教宫观的名义,使他们可以借此领取俸禄,一般称为某某宫使、提举某处某宫某观等,人们叫它祠禄官。有时也对这样的官员授予馆阁的职衔,以修书撰史的名义领取俸禄。
3.考课磨勘制度
按照唐朝制度,吏部的考功司负责对官员政绩的考课。北宋前期,考功司失去了这样的职权,另设审官院,主持对京朝官的考核与升迁;设考课院负责对地方州县官员、幕职的考核与奖惩。神宗元丰改制时,把这些职权又归属到吏部。
宋代对官员的考课通过磨勘与历纸两种办法进行。“磨勘”一语在唐代对官员的考课、复验中已经使用,宋朝定为制度。宋朝规定,文官三年一磨勘,武官五年一磨勘,视考核成绩决定升降。实际上只要挨够年资,不出过错,到时便可升迁。这就促使官员们多是因循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仅凭资历升官。所谓历纸,是要求官员在工作中随时自记功过上交长官,同时上级长官也随时记录下属的得失以定优劣。这种做法是强调掌握本人平日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无论是磨勘还是历纸,在宋代大多数情况下都流于形式。
更多阅读
2015年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活动
?2015年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情人节(Valentine‘s Day),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在这一天男女可以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现已成为西方及国内青年人最喜爱的节日。在中国,除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外,每年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以及七月初七的七
2013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2013年中秋节是哪天? 2013年中秋节
2013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2013年中秋节是哪天?2013年中秋节放假是如何安排的呢?预先知道2013放假安排,可以有助你提早安排放假时间,让你享受愉快的假期。 2013年中秋节放假安排: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放假时间通知安排 2013年9月
2014年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2014年2月14到今天
? ? 情人节(Valentine‘s Day),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在这一天男女可以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现已成为西方及国内青年人最喜爱的节日。在中国,除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外,每年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以及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也是特别重要的节日,他
2015年春节是几月几号,放假安排几天时间? 2018年春节放假安排
2015年春节是几月几号,放假安排几天时间?——简介目前2015年的全国放假安排还没有出来,一般来年的放假安排会在年底(12月中旬)左右公布,而且运行了十四年的全国“假日办”已撤销,2015年放假安排将有变化,现在所流传的2015年放假安排也只是猜
晨练的最佳时间是几点 青少年晨练的最佳时间
晨练的最佳时间是几点——简介晨练的最佳时间是几点是许多热爱锻炼的人士一直关心的问题,其实,晨练时间是需要注意的,过早或过晚都会适得其反,那么,到底什么时间最适合晨练呢,请看详细解答和说明。晨练的最佳时间是几点——晨练的最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