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越窑“秘色瓷” 越窑秘色瓷

注:本文已在6月18日《大众日报》发表



近现代,人们对越窑秘色瓷器的真正认识,是从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实物和碑文开始的。当时的考古报告这样写道:唐懿宗供奉佛指舍利的无价之宝“秘色瓷”,穿越千年时空,一件件呈现在人们眼前,它们质地细腻致密,造型优美柔和,色如山峦之翠,釉似玉石之润。当时法门寺出土的14件晚唐秘色瓷,因为有确凿的记载,大家对它没有疑问。但它能不能代表整个越窑秘色瓷,秘色瓷的整体是什么样?自87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很具体、很系统,也可以说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近些年,我为此跑了很多地方,接触了全国各地部分藏友的实物,积累了一些资料,并对这些实物和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和研究,对秘色瓷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今天把这些粗浅的认识拿出来,与大家共勉。我写作此文的依据是:古今准确的记载、描述和客观的实物。目的是:为了客观、科学准确地认识越窑秘色瓷。观点是:当文和物不相符时,应当去伪存真,尊重客观事实,应当重物轻文而不是重文轻物。今天发表出来和广大的秘色瓷爱好者以及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学习,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秘色瓷的历史:

据考古资料证明,浙江慈溪一带,战国时瓷业就很发达,东汉年间,在这里最早完成了“原始青瓷”向青瓷的过渡,这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越窑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世界青瓷的鼻祖。战国时,这里属越国,唐时改为越州,“越窑”也因此而得名。越窑青瓷,自战汉始经过不断发展到唐代已经很成熟,晚唐达到鼎盛,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列为唐朝诸名窑之首,称赞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赏心悦目。也正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才出现了“秘色瓷”的概念。


二、秘色瓷的概念和特点:

关于越窑“秘色瓷”的概念,自宋代至今一直存有争议。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是指釉面的色泽神秘,其二是指其配料和工艺秘不外传,其三是指专供皇家用瓷。个人认为以上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秘色瓷”属于越窑青瓷,它是越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越窑制品.晚唐后的“秘色瓷”,它选料优良、制作精细、工艺先进、色泽迷人,其胎质细腻致密、釉质温润纯净、纹饰秀丽精美、器型雅致规整。胎类冰、釉似玉、色青绿,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开片,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和珍品。广受人们欢迎并作为贡品为皇家使用。

三、秘色瓷的釉色:




从古至今,秘色瓷的釉色最受人瞩目。“秘色”究竟是何种颜色?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瓷》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五代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诗中赞美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后唐、五代两位诗人的生花妙也笔折射出这样一个事实:秘色瓷广受人们的喜爱和文人墨客所称道,“秘色”在当时还是一个清晰的概念,成为千古之谜,是后唐五代以后的事。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因其为贡窑,臣庶不得用,为之秘色”的记载显然有误。今天看秘色瓷究竟是什么颜色,首先从当时两位诗人的描述看“秘色”不是具体的一个颜色,而如秋天的“千峰翠色”和春天的“捩翠融青”。其次从法门寺出土的14件秘色瓷和目前所存精美的越窑实物看,秘色瓷的釉色是:碧绿、青绿和翠绿色调,有的绿中含青,有的绿中含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的是:碧绿、青绿和翠绿的釉色是具备“秘色瓷”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这种碧绿、青绿和翠绿色调且制作精美的越窑瓷器才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秘色瓷”。




四、秘色瓷的胎釉:

秘色瓷的胎质非常细腻致密。我们仔细观察,它的胎既有刚的坚硬,又有金的柔韧。用放大镜看打碎的瓷片,胎内几乎没有气孔,如果把秘色瓷的胎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的糯米胎来比较,其胎质细腻和致密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秘色瓷的釉质温润纯净。仔细观察你会感到它的釉面如玉般温润又若冰般纯净,它明澈晶莹、玲珑剔透,像是春天的一泓清水,又如秋天的千峰翠色。我藏有一只五代秘色瓷鸾凤纹莲花碗,碗内刻划出的鸾凤,线条纤细如蚕丝,流畅如行云,纤细飘逸的线条自始至终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间断和崩茬痕迹。从此可看出秘色瓷胎质的细腻和致密程度,也不由得不惊叹古人制瓷工艺水平的高超。秘色瓷,胎类冰、釉似玉,历经千年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开片。古人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它一点不为过。


五、秘色瓷的器型:

秘色瓷的器型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有尊、瓶、壶、熏、盒、盘、碗、盏、盆、枕、钵、水注、珍禽、瑞兽等既有礼器、陈设器也有使用器,器型丰富、琳琅满目。




六、秘色瓷各时期工艺特点:

秘色瓷的发展可分为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阶段。兴盛与晚唐,成熟与五代、衰落与南宋。其装饰特点不同时期工艺不同,变化的趋势由繁到简、由快到慢,这和越窑瓷器的工艺变化是一脉相承的。如唐代的秘色瓷莲花尊上下有十二层之多,装饰手法有雕、塑、堆、剔、刻、画、出筋等手法应有尽有。晚唐、五代秘色瓷的装饰主要采用:雕、塑、堆、剔、刻、画、出筋、镂空等手法,到了宋代主要以刻、划为主,少有雕、塑、堆、剔。秘色瓷的修足和支烧工艺:晚唐时其修足规整平滑,琢器为规整的玉环底足,足底无釉,垫沙烧制,因其胎质含有大量的铁元素露胎处显均匀的火石红色。五代早期直至宋代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工艺。修足非常规整圆滑,足有立足也有外撇圈足,其支烧痕迹早期在底足显现规则的豆瓣状支烧痕,痕迹数量不等,距离均匀规则。到了宋代早期变成长条状均匀的支烧痕迹,有的支烧痕迹就像短短的一条细线。这种支烧工艺可以说是越窑窑工的一大创造和发明,也为后来的汝窑、官窑和哥窑等众多窑口所采用。


七、秘色瓷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越窑青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晚唐正是秘色瓷的出现,才受到官府的重视和支持,也使得越窑青瓷名扬天下,成为中国瓷业的第一个中心。秘色瓷的生产聚集了当时最优秀的能工巧匠,这是“秘色瓷”制作的关键。在生产环节上分工明确,从炼泥、淘胎、造型、装饰、配釉等过程中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工艺上采用匣钵单件装烧、满釉裹足、支钉烧制;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创新,把窑内氧化还原气氛控制的恰到好处,胎釉在膨胀到冷却过程中保持同步,使胎体不变形、釉面不开裂、釉色保持青翠。这当时已经是世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也是越窑青瓷到“秘色瓷”质的飞跃。后来宋代的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就是因为站在“秘色瓷”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才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创造了大宋瓷业的一世辉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宫中奇珍异宝堆积如山,无所不有,惟独缺少一件秘色瓷。乾隆皇帝不由感叹道:“李唐越器人间无。”他是为自己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无缘一睹秘色瓷的芳容而遗憾。在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馆如果没有越窑青瓷,就称不上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由此也可见越窑秘色瓷之珍稀和珍贵。





浅谈越窑“秘色瓷” 越窑秘色瓷
注:图片为御宝斋古陶瓷会馆藏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0196.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简介对英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将来的英

浅谈李清照创作豪放词的原因 李清照前期的创作风格

浅谈李清照创作豪放词的原因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产生于隋唐,经过五代到宋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后人论宋词的特定概念。其实,将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最早见于明代张蜒《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

浅谈小学生读后感的写作指导策略 浅谈朗读教学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生读后感的写作指导策略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各方面有效的指导,注重读写结合,感想集中,联系实际,思路创新以及读后沟通和写后交流,指导学生从读到写,从写到说,从说到写,从写到读,形成一个读后感的写作循环,将读书和写作有效结合,逐步提高

黄宗之:浅谈王传利长篇小说《陋巷》

读罢《陋巷》话故乡——浅谈王传利长篇小说《陋巷》(长篇小说《陋巷》,王传利著,九州出版社,2014年)2014年底,趁着圣诞至新年我一家去中加州海滨度假之际,我于旅途之中的闲暇读完了王传利送给我的长篇小说《陋巷》。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兼议我国工会制度的完善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张宇彬摘要: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工人开始成立与雇主对抗的组织,这便是工会;伴随着中国近100年来的政治经济大变动,工会制度也

声明:《浅谈越窑“秘色瓷” 越窑秘色瓷》为网友淡紫珊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