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短文阅读 高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短文阅读

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胡古琴,汤汤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蹦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

善鼓琴”中的“善” 善于,擅长
“若泰山”中的“若” 好似,像
课外文言短文阅读 高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伯牙所念”中的“念” 心里所想的
“摔琴绝弦”中的“绝” 断绝

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

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

⑤操:琴曲。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孟母三迁

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一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译文

译文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儿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说:“此处也不适合我的儿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说:“这正是我的儿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2]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愚人食盐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1)盐。既得盐美,便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2),返为其患。天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3)害之。

译文、解释

1、益:增加

2、爽:败坏(口味)

3、反:同“返”,相反

4、昔:从前

从前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端出食物来,他嫌淡而无味。主人听罢,便为他添了点盐进去。愚人尝到了盐的美味,便想:味道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满满一把,岂不更妙?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单单吃那盐。吃罢,口颤舌抖,反而得了苦楚。这就譬如那些外道,听说节制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绝了饮食。或是断七日,或是断十五日,空佬佬地使自己遭一番困饿,却对修道毫无益处,活像那个愚人,因为盐可调出美味来,就单是吃它,致使口颤舌抖,外道的断食也是这样。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启示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执竿入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三国魏)】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启示

“执长竿入城门者”:做事死板,不会思考,不懂变通。

“老人”:自作聪明,好为人师。

这个故事说明了四点【寓意】:

1.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非均匀分段。

3.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4.不要自作聪明,否则会贻笑大方。

字词注释

字词

鲁:鲁国,在山东。

执:拿。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初:开始时。

不可入:不能进入(城门)。

亦:也

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指想不出办法。

俄:不久,一会儿。

老父(第三声):老人。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至:来到。

非:不是。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名词作状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截:截断

但:只,只是。

以:用。

而:连词,表顺接,然后。

遂:于是,就。

之:代词,指竹竿 。

依:依照。

入:进入。

句子翻译

1.计无所出。

想不出办法了。

2.遂依而截之。

于是鲁国人就把长杆截断了。

3.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杆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管宁割席

成语释义

管宁割席(拼音:guǎnnìng gē x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不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友。

原文

管宁、华歆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⑤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⑥(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⑦,歆废书⑧出观⑨。宁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把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后来,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座位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带着官帽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再不是我的好朋友了。”

释义

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来,举起,握。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⑤尝:曾经。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

⑧废书:放下书 。废: 停止。

⑨观 :观望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窥: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成语演变

【割席断交】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心得体会

“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

但是,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席!

也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成语启发

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

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出自管宁割席的成语

成语即管宁割席,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阅读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给菜除草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_

(4)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5.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参考答案】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5.管宁与华歆锄地时发现了金子和豪车经过门前两个人的态度。

楚人学舟

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译文

楚国有一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船掉头还是船转弯,只听从师傅的(教导)。因此他到江中岛屿之间的小河里小试身手,没有不如人意的,他于是就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就)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径直快进,突然遇到危险,(他)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入江中,舵失去操控。然而现在造成危险的地方,不正是前几天尝试的地方吗?

注释

1.楚:楚国(古代国家名)

2.习:学习

3.操:控制,这里指驾船

4.折:指船调头

5.旋:指船转弯

6.疾:快

7.徐:慢慢地

8.惟舟师之是听:只听从师傅的(教导)。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倒置句式,应按“惟听舟师之”理解

9.惟:只,仅仅

10.舟师:传授驾船技术的人

11.渚:水中小洲

12.莫:没有

13.遂:于是就

14.尽:全部

15.遽: [jù ]急忙

16.谢:辞别

17.椎:用椎敲,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18.径:径直

19.亟:立即,突然

20.犯:遇到

21.乃:于是,就

22.四顾:四周张望

23.柁:通假字同“舵”,驾驶

文言知识

释“惟舟师之是听”这是文言中的一种倒置句式,应按“惟听舟师之”理解,“是”无义,句意为“只听从船师的教导”。又,《学弈》:“惟弈秋之为听”,应按“惟听弈秋之”理解,意为“只听弈秋的讲解”。又,成语“唯利是图”,意为“只贪图利益”,其中“是”「无义」

句子翻译

乃四顾胆落: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他于是就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

椎鼓径进:敲鼓快进。

道理

1.学无止境,不要因为自己学了些皮毛就骄傲自满,否则会犯下大错,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2.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不能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就妄自尊大,否则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3.不论做什么事,凡浅尝辄止者未能有成功者;凡在学习或工作中不断进取者,一定会达到胜利的彼岸。

直不疑

原文

直不疑,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译文

直不疑是南阳人,担任侍郎侍奉汉文帝。他的同舍郎官请假回家,误将同舍郎官的金子拿走。一天后同舍郎发觉,无端怀疑直不疑,他谢罪说确实拿了金子,便买了金子赔偿了他。后来请假的郎官返回,把金子还给丢金人,使这位以前丢金子的人大为惭愧,因此称直不疑为长者。

(1)南阳:郡名。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2)有告归:有人请假回家。

(3)亡:这里作妄。意:疑也。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的口粮。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注释

(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命令。

(4)南郭:复姓。

(5)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6)请:请求

(7)说:通“悦”,喜悦。

(8)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

(9)以:用,拿。

(10)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11)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12)逃:逃跑。

(13)立:继承王位。

(14)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现在的笙。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曾子杀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②,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zhì)②。”妻适市来[1]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 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

(3)其子随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场。

(4)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5)反:通“返”,返回。

(6)顾反为女杀彘: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

(7)待:依赖。

(8)彘(zhì):古代意为“猪”。

(8)适:往,到,去。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9)特:只不过,仅,只是。

(10)止:阻止。

(11)戏:玩笑,戏弄。

(12)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13)非有知:没有知识,意思是孩子很单纯。

(14)待:依赖。

(15) 是:这。

(16)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17)而:则,就。

(18)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

(19)烹(pēng):煮。

(20)反:通“返”,返回。

(21)遂:于是。

(22)婴儿:孩子。

(21)成教:教育有效果。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 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 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但这不见得是韩非 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 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道理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有言必行。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古今异义

适:

今常用义:适合.文中古义:往,到;如"妻适市来".

特:

今常用义:特别,特殊.文中古义:只是;如"特与婴儿戏耳".

学者:

今常用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古义:学习的人;如"待父母而学者也".

成教:

今常用义:"成人教育"的简称.文中古义:完成教导,教好;如"非所以成教也".

还:

(1)还,动词,回去;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还,,动词,交还;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xuán动词,通"旋",回转,掉转;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顾:

(1)动词,回来;如:"顾反为女杀彘".

(2)动词,看;如:"顾野有麦场".(《狼》)

(3)动词,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止:

(1)动词,制止,阻止;如:"妻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副词,同"只",只有;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欺:

(1)动词,欺骗;如:"今子欺之".

(2)动词,欺负;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子:

(1)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如:"子而不信其母"."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2)代词,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用作表敬意的对称词.如:"今子欺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教:

(1)动词.教育.如:"是教子欺也".

(2)动词,使,让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信:

(1)动词,相信;如:"子而不信其母"."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形容词,诚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成:

(1)动词,实现,完成;如:"非所以成教也".

(2)动词,成为,形成;如:"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狼》)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待父母而学者也"中的判断主语"婴儿"省略,"待父母而学者"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婴儿)是向父母学习的啊".

(2)"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是判断主语,"教子欺"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这是教导他欺骗别人啊".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顾反为女杀彘"之前省略主语"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顾反为女杀彘";该分句可译为"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②"特与婴儿戏耳"之前省略主语"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特与婴儿戏耳";该分句可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2)省略宾语

①"婴儿非与戏也"之中,介词"与"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婴儿",即"婴儿非与(之)戏也";该分句可译为"孩子不能欺骗啊".

②"是教子欺也"之中,动词"欺"后面省略宾语"之",代别人,即"是教子欺(之)也";该分句可译为"这是教导他欺骗别人啊".

(3)省略介词

"妻适市来"之中,谓语动词"适"后面省略介词"于",表示"适"的处所,即"妻适(于)市来";该分句可译为"妻子从集市回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00084.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十三 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4年辽宁省2014年辽宁省沈阳市(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

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答案 初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

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能抓住关键词,规范地答题。3、体会文章给人的启示。(一)晏子谏杀烛邹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短文阅读训练题 六年级课外阅读短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短文阅读训练题我爱生机勃勃的春天,尤其喜爱春天里那绿油油的小草。我家门前有一片草坪,上面生长着小草,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春天一到,一下子就铺开一片绿色的大地。细看它们,嫩绿色的,水灵灵的,多么喜人!阵阵春风吹过

2014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注释】①建和:汉桓帝

高一语文文言文断句训练题精编 文言文断句 专题练习

高一语文文言文断句训练题精编2008-01-28 12:08班级姓名等第一、给下列文段断句(用/表示)。1.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

声明:《课外文言短文阅读 高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为网友港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