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txt下载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人之一 欧普拉
“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满;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本书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得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 张德芬
《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有魅力、有乐趣、又好读的书,书中提醒我们:世界上唯一能做到的建设性永久改变,就是自我的改变。”
——畅销心灵作家 盖瑞·祖卡夫
戴尔·卡内基先生的30条沟通人际关系原则中,第一条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抱怨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负面的生活、工作态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点,包括最亲密的人。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向往。
——卡内基训练负责人 黑幼龙
为什么我们会抱怨呢?原来抱怨是有好处的:抱怨让我们获得注意力;抱怨让我们觉得我们比别人更懂一些;抱怨可能引发同情,也构筑了自怜,好让自己耽溺其中。所以抱怨与自卑/骄傲,其实是兄弟姊妹!本书中有一个论点很妙,也很有道理,问自己一个问题:“常感觉到周遭很多人都在抱怨吗?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自己也是一样啊!”
——世界展望会会长 杜明翰
总觉得所有的真理似乎都是老生常谈,而改变生命真正有效的方法也是非常简单,《不抱怨的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清楚明白的道理,它还坚定了我们立刻付诸行动的决心。
—— 荒野保护协会执行长 李伟文
把家里打扫干净,不但自己住得赏心悦目;客人来了,更是觉得愉悦自在。不抱怨的好习惯,不仅净化自己的心灵,也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紫色手环的神秘力量,创造了美好的幸福世界。
—— 台湾“张老师”基金会执行长 邱德才
沉溺于抱怨,只会驱走身旁的朋友。为何不放眼未来,用正向思考面对每一天呢?
——台湾阳明大学教授 洪兰
整个大环境不景气,休无薪假的休无薪假,失业的失业,人人自危,惶惶不安,连我自己都不知明年的目标是否能完成。从线上电子书看到《不抱怨的世界》的书摘,我想在这个时候应该最适合来分享这本书,因为抱怨于事无补,改变不了现状,所以还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转换抱怨去创造欢乐与积极的能量,让客户愿意见到你,让工作的气氛更和谐。
——原多普达中国区总裁 李绍唐
运用智慧就能不抱怨,一个人的成功,意志力和决心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成败的重要关键。
——远雄企业集团董事长 赵腾雄
《不抱怨的世界》让你相信,你真的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并疗愈灵魂中的失调状态,因为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美国《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伟大的心灵励志书!“不抱怨”活动创造的影响力,已经波及到全世界。
——美国《纽约时报》
如果你的书架上只能留一本书,那么它将会是《不抱怨的世界》!
——美国《芝加哥太阳报》
你有权利得到你应得的,但不是靠抱怨来获取,接受21天的神奇挑战,跟威尔?鲍温牧师一起体验“不抱怨”的神奇力量!
——美国NBC电视台
“抱怨”真的就是口臭,它会传染,而习惯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这项影响深远的“不抱怨”运动,改变了600百多万人的命运,还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你能读到这本书,并不是偶然,它将带给你人生正向的力量,让你升级为这世界一个疗愈的细胞。
——美国《时代》周刊
威尔?鲍温牧师是一个可以与甘地相媲美的心灵导师,他“活出了让其他人效法的样子”,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全球80个国家、超过600万人热烈响应,靠着手环和正念的力量,形塑了自己的美好生活。
——英国《卫报》
它可以光耀你的生命,与《The Secret秘密》比肩的心灵之书!
——英国《泰晤士报》
一本“行动”之书,让你不堪的人生获得指引,带来无惧的信心和力量。
——法国《世界报》
这本书写得既睿智又直指人心,抱怨就是推开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让这个世界听见了,就会带来更多的坏事给你。
——法国 《ELLE》
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这本书给金融危机中挣扎的普罗大众,送上了一份最好的礼物。
——香港《文汇报》
对生活不抱怨,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然也会成为快乐的人。两年多来,不抱怨活动已经蔚为风潮,在全球80国流行,600多万人参与。你若想改变生活走出低潮,停止抱怨,是重新出发的第一步。
——台湾华视新闻报导
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向往。
——台湾诚品书店
“不抱怨”运动随着这本书来到了台湾,当你看到有人佩戴紫色手环时,就会知道他正在激励自己连续21天都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想要一起创造好运吸引力,摆脱抱怨恶势力吗?欢迎加入“不抱怨”运动,一起迎接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形态——一个“不抱怨的世界”!
——台湾金石堂书店
不抱怨的世界 相关资料 “不抱怨”的礼物
当时报出版邀我为这本书写序时,我的想法是:比我更适合的人选太多了,我的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在重大车祸之后,她受尽千辛万苦,不停地开刀与复健,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挑战,她是很有资格“抱怨”的人:怨天、怨地、怨命运、怨撞击她的驾驶者……
但是,她没有!
她选择忘记那段不堪回首的时刻,放下,不抱怨。她将所有的精神心力,拿来感谢为她抢救、医疗、祈福祷告的“天使们”。她谢天谢地、谢诸佛诸神,感恩自己可以浴火重生。
“只要有一口气在,没有什么好怕的。我要往前看!”她微笑着说。
我看着她像孩子般的纯真眼神与甜美笑容,内心深深撼动。
不怨天尤人,多么不容易。但也因为她如此善良坚强,老天赐给她一条光明的路。如果说,这次事件是个分水岭,她越来越清楚,期许自己在新的阶段,奉献更多心力在公益活动上。因为她得之于社会,也想回馈于社会。
诚如书中所言:“不抱怨的磁场,将引来更多平安喜乐。”
现在太太无论走到哪儿,来自各方的无限祝福如影随形,她的个性比以前更开朗豁达。
然而,为什么人要抱怨?难道大家不知道,“怨天尤人”是一种负面的思考与具杀伤力的表达方式?我想原因也许是:人们看到了生命中缺憾与不完美的一面。而事实是:如果你想探看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你一定也看得到。关键在于:你把眼光放在哪里?
“推行‘不抱怨运动’的目标是什么?”美国“欧普拉秀”的副制作人问本书作者—名牧师威尔?鲍温。他说:“转化我们这个世界的意识。”
“转化”一词形容得很贴切,表示“不抱怨”与“抱怨”的思绪是活的、可以移动与变化的。
作者除了在书中详细介绍这个极富创意的活动,也藉着许多故事与建议、提醒,循序渐进地分析、探索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与渴望;很重要的是,促使读者把抱怨转化成行动的力量,而否极泰来。
看到书的后半部,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爱的定义是什么?丹尼斯?卫特雷医师说:“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并着眼于光明面!”作者说:“当我们决定接纳各种人事物,并从中发现其光明面时,我们会体验到越来越多的良善与美好。因为我们的关注,将使这样的期许在生活中实现。”此一说法与中国人“心想事成”的解释,多么类似,也能互相印证。
这些时日,我从太太身上,看见“不抱怨”的正面影响与神奇力量,如同来自天上的“礼物”。如果她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
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思维;
停止抱怨,在好事发生时表达感激, 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让所有人的未来更美好。
不抱怨的世界 相关资料 紫手环的力量(1)
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诗人马雅?安洁罗
终结抱怨,改变人生!
在你的手中,握有翻转人生的祕密。听起来像在吹牛说大话?是吧,但我的确见过许许多多人的生命,都因此得到了翻转。我看过他们寄来的电子邮件和书信,也接过他们的电话。大家都在运用这个简单的概念——将紫色的橡胶手环戴在一只手上,再换到另一只手上,如此交替更换,直到达成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目标为止。他们已经因而养成了一种新的习惯。藉由开始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进而改变话语的内容;他们改变了思维,开始用心、认真地打造自己的生活。有些和你一样的人,都跟我分享过切身的经验——他们长年的痛苦得以纾解,人际关系终获疗愈,职业生涯也因而改善,而且整个人都变得更快乐了。
校园的枪声……
我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西北高中读二年级。昨天我们学校传出一声枪响,我和几个同学都想试试你的二十一天不抱怨运动。我在想我可不可以拿五个手环?
——不具名的高中生
我认识一个长年有头痛毛病的人,他每晚下班回家,都会跟太太说自己这一整天头有多痛。后来他明白这样并无法消除、或是减缓头痛,便决定不讲了,让自己渐渐免除抱怨。
这个人是汤姆?欧益。他再也没有头痛的问题了,而且现在是我们“没有抱怨的世界”这项计划的资深协调志愿者,我们的组织里还有其他几十位志愿者,让这一切得以实现。
减缓痛苦、增进健康、创造圆满的关系、拥有更好的工作、变得更平静喜乐……听起来很棒吧?这些不但可能发生,而且很有希望实现。要刻意努力去重新设定心灵的硬盘,并不容易,但你可以现在就开始,而且不用多久——反正时间无论如何都会过去,你就能拥有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人生。
你可以上我们的网站:www.AComplaintFreeWorld.org,订一个“不抱怨”的紫手环。手环的使用方法如下:
1.开始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
3.如果听到其他戴紫手环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但如果要做这种事,你自己要先移动手环!因为你在抱怨他们抱怨。
4.坚持下去。可能要花好几个月,你才能达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平均的成功时间是四~八个月。
还有,放轻松一点。我们所谈的,只是被“说”出来的抱怨、批评和闲话。如果是从你嘴里说出来的就算,要重新来过;如果是用想的,那就没有关系。不过你会发现,就连抱怨的想法,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现在就马上开始,不必等紫手环到了才开始。现在就拿一条橡皮筋套在手上,把铜板或小石头放在口袋里,把纸镇移到书桌的另一边,或找到任何一种能确实自我监督的方法。现在就做。然后,当你逮到自己在抱怨、批评、讲闲话的时候,就移动那个东西——把橡皮筋移到另一手,把硬币放到另一个口袋,或把文具移到书桌另一边。移动那个东西很重要,这样的动作将在意识里深深地刻下痕迹,让你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你一定要去移动它,没有一次可以例外。
不抱怨的世界 相关资料 紫手环的力量(2)
你抓到刚才说的一个重点了吗?我说的是“当”你逮到自己在抱怨时,不是“如果”。抱怨在我们的世界里蔚为风潮,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牢骚要比想象中多了很多,也不必大惊小怪。
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何会抱怨,我们以为抱怨能带来什么好处,抱怨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又要怎样让周遭的人停止抱怨。你将学会一步步驱除生活中这种恶毒的表达形式。如果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不只是你自己不再抱怨,连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停止这样做。
不久前,我和一个朋友在打壁球,在赛局间稍做休息时,他问:“你寄出多少个‘不抱怨’紫手环了?”我说:“大约十二万五千个。”然后又补了一句:“到目前为止是这样。”他思索片刻,喝了点水,然后说:“十二万五千……比一个中型美国城市的人口还要多。”我说:“对啊。”一边仍盘算着是不是这个数字。
“那这件事你做多久了?”他问。我回答:“七个月。” “七个月寄出十二万五千个手环。”他反复说着,一边摇头觉得不可置信。他调整了运动头带、再换上护目镜,准备打最后一局,又问道:“你觉得人一天会抱怨几次?”我说:“不知道。我刚开始尝试二十一天不抱怨运动时,一天大概要移动紫手环二十次。”
他站了起来,准备好要继续打球。他拿起球拍挥了几下,让肩膀保持灵活,然后说道:“算一下数学。”我还以为是算错了上一局的分数,于是问他:“什么数学?”
他说:”如果有十二万五千个手环,乘上每天二十次抱怨,再乘每个月三十天,再乘上七个月,那就是……呃,是……呃,简直是多得不得了!你想想看,有多少抱怨,从那天开始就‘不见’了。”我站立片刻,想了一想,然后走回壁球场上。他进入球场,走向发球线,开始发球。我满脑子都是他的论点。我挥了空拍,没接到这个球。我不禁一直想着朋友说的话,最后他赢了那场比赛。这个简单的想法,已经预防了多少抱怨、批评和闲话的发生呢?
它显然发挥了相当的影响力,而且正持续地在扩张、发展。在我担任牧师的教会,根据工作人员估计,“不抱怨”紫手环平均每一周被索取的数量是七千个。我们已经把紫手环寄送到全球八十个国家;办公室主任每周放在我书桌上的邮件资料夹,已经膨胀成一捆将近一寸厚的信件。学校老师告诉我,鼓励学生察觉自己的怨言,让教室里的气氛也随之改变。各教派的教会也拥护这个构想,不只是赠送“不抱怨”手环,还开设了星期三晚间的“不抱怨”课程以及“不抱怨”主日学(“主日”即周日,“主”者,万物主宰也,所以敬拜主的日子就是主日,也就是周日)等。遭逢背叛、贫穷、致命疾病、裁员,甚至是天灾等威胁的人们,都开始接受挑战,试图将抱怨从自己的生活中驱除。
这样的现象已经活跃地开展,而置身其中更是令人雀跃不已。
为什么是”紫手环”?
二○○六年夏天,我决定在我们的教会成立“夏日读书俱乐部”,鼓励大家阅读同一本书,并开课加以讨论。
我们想选出一本真正能发挥影响力的书,于是决定先看看自己人需要的是什么。大家面临的头号挑战似乎是金钱。不论是成双的伴侣或单身的男女,都纷纷来找我谈负债、工作不稳定、深感财务吃紧等问题。检视过几本探讨这个主题的书籍之后,我们选择了爱妲温?甘妮斯(Edwene Gaines)的《繁荣的四大心灵法则》(The Four Spiritual Laws of Prosperity)。她的书提供了清晰、简洁、有力、重要的指引,让人们加以遵循实践,开始过着丰足的生活。有一百多人买了这本书,我也额外规划了为期五周的系列课程,让大家能更深入钻研,分享问题、看法与洞见。
不抱怨的世界 相关资料 紫手环的力量(3)
当课程进入第二周,我在家里的办公室备课时,突然灵机一动,打电话给我们的办公室主任玛西雅?戴尔。
我解释自己的想法给玛西雅听,她很有耐心地听完,然后叹口气说道:“又是星期天的新鲜小玩意儿了?”玛西雅佯装气恼,其实她很喜欢在课堂上或主日学时送些小东西。我们已经给过磁铁、书签、相框、笔和其他能支援、强化学习成果的小饰品。玛西雅说的“玩意”在课程结束许久之后,仍发挥着视觉提醒的作用。
“为什么是橡胶手环?”她问。我向她解释,甘妮斯的书就像许多其他书一样,也在提醒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我们想要的东西上,而不是不要的东西。“心里想什么,嘴里就会跟着说出来。”玛西雅说道,回想起已经听过好几百遍的概念。我说:“没错。抱怨就是把焦点放在我们不想要的东西上头,所谈论的是负面的、出错的事情;而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什么上头,那个东西就会扩大。所以,我们要帮助大家从生活中驱逐抱怨,而橡胶手环将会成为很大的助力。”
“你再说一次,橡胶手环要怎样发挥效果?”玛西雅有点犹疑地问道。“我们会给每个人一个手环,就像为‘阿姆斯壮基金会’(Lance Armstrong Foundation)募款时,分发的那种‘活得坚强’(LIVESTRONG)的手环,但是要换个颜色。”我说。“大约二十年前,我曾在一本书上看过,母鸡要花二十一天才能孵好蛋;反讽的是,人也要经过二十一天,才能将一项新的行为培养成习惯。我们要鼓励每个人把手环戴在手上,努力做到连续二十一天都不抱怨。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在抱怨了,就要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再重新开始。”
“呃……这听起来挺难的。”玛西雅评论着。然后,她钻漏洞地问道:“他们要是抱怨了,可以隔天再重头来过,然后这一天干脆就‘放个假’,尽情抱怨个够吗?”我说:“不行。他们当下就要换手,再重新开始。这个方法的重点,就是要让我们察觉到自己在抱怨,这样在下一次抱怨发生前,我们才可能先逮个正着。”
电话里那头出现了片刻的沉默。“玛西雅?”我轻声问,确认电话是不是断线了。“我还在。”她淡淡地说。“我只是不确定大家能不能做到……见鬼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我说:“我也是。我们试试看吧。”
“好吧。”她略显忧虑地说道。“那我打电话给几家饰品店,看看能找到什么。手环有指定的颜色吗?”我想了一下。”没有……你有什么意见呢?”我问。
“紫色怎么样?”她说。”很别致,而且有些人觉得紫色代表蜕变。更何况,你看黄色、橘色、粉红色的手环到处都是,却没有见过紫色的。”我说:“听起来不错。”
玛西雅找到一家卖紫色橡胶手环的公司,手环上还刻了“SPIRIT”(精神)这个词。我们同意订购五百个,比所需要的数量多出两倍以上——我们哪里知道会怎样呢?当玛西雅告诉我手环的事,我问道:“为什么要刻‘精神’?”她说:“我想,那代表的是‘学校的精神’,他们什么颜色都卖。如果学校的代表色是橘色,就买橘色的‘精神’手环;如果是红色,就买红色的‘精神’手环。”我说:“喔,所以我们买不到那种写着‘不抱怨’的手环吗?”她说:“买得到,可是一次只订购五百个,成本很可观。更何况这只是个小东西,大部分的人一回家就直接丢到抽屉里去了。”
不抱怨的世界 相关资料 紫手环的力量(4)
“那我要怎么解释‘SPIRIT’那个词?”我大声地提出疑问。“你就告诉大家,那是代表‘改变的精神’。”玛西雅说着,替我回答了问题。
隔周的星期天,我们送出两百五十多个手环,但我们的五百个库存量,在礼拜结束之后很快就一扫而空,因为大家也想为自己的办公室、班级、朋友、组织和社团索取手环。当天,我除了解释这项挑战的规则,还邀请每个人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的生活若没有了抱怨的“听觉污染”,会是什么模样。我能感觉到室内混杂着一股兴奋和慌张的气氛。我告诉他们,我自己也会进行这项挑战,无论花多久时间,我都要达成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的目标。“连续二十一天,”我强调,“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
我说:“加入我的行列吧。如果要花三个月或三年,你的生命将会大幅进化、提升。如果你戴的手环因为换来换去而磨损了,我们会再给你一个。请坚持下去。”
你的话语表明了你的想法
抱怨是在讲述你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要的东西。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是藉由话语把焦点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头。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让我重申一次:如果你只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一项收获,那希望你记得的就是这一句: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
换句话说:“你讲了什么话,就会表现出什么模样。”
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创造自己的人生。重点是真正拿起缰绳,引导马匹到我们要去的地方,而不是我们不要去的地方。你的人生就是一场电影,编剧、导演、监制、演出——你猜对了,都是你自己!我们都是自制的产物。当有人问及“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样的人,二十世纪的激励大师及哲学家厄尔?南丁格尔(Earl Nightingale)曾发出这样的妙语:“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可是只有成功者会这样承认。”
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最关注的念头创造人生。如今,大家已渐渐察觉这一点,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敲响了改变的铃声,要改变世界的意识。我们的集体思维已经开始明白,我们的生活、社会、政治情势、健康和世界的状态,就是我们的内心思维和随之招致的行为所展现、造成的结果。
这个观念一点儿也不新颖。今天,似乎已有相当数量的大众对此具有完整的认识,但数以千计的伟大哲学家与导师,千年来已一直在告诉我们:
“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
——耶稣,〈马太福音〉8:13
“宇宙即变化,我们的人生由我们的想法所创造。”
——罗马皇帝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诸法皆以心前导,心是主宰,诸法唯心造。”
——佛陀
“改变想法就能改变世界。”
——心理学家皮尔(Norman Vincent Peale)
“你是今天的思想所造就的模样,也将被明天的思想牵引着向前走。”
——作家詹姆士?艾伦(James Allen)
“我们会成为自己想象、思考的东西。”
——哲学家厄尔?南丁格尔(Earl Nightingale)
“道德文化的最高层次,就是当我们能察觉自己应该控制思想之时。”
——达尔文
“为什么我们就是命运的主人、灵魂的统帅呢?因为我们有控制自己思想的力量。”
——孟塔培(Alfred A. Montapert)
不抱怨的世界 相关资料 紫手环的力量(5)
我们的话表明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又创造了我们的生活。人们是处于积极或消极交相表现的连续状态中。在我的经验里,我从来没有见过自以为消极的人。我所认识的人之中,当他们破坏性的思想多于建设性时,也没有人真的会察觉到。他们的言词可能向他人透露了负面的想法,但他们自己却听而不闻。他们可能经常抱怨——我也是其中之一,但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认为自己是正面、开朗、乐观、快活的人。
为了重新创造生活,控制思绪是很重要的。不抱怨的紫手环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是处于交相表现消极或积极的连续状态。接着,当我们历经这样反复交替的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将手环从一手换到另一手时,我们就会真正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言语,进而注意自己的想法。当我们注意到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就能改变,最后重新塑造出我们所选择的生活。紫手环帮助我们设下陷阱,我们才能逮住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释放它,再也不让它回来。
一起打造“没有抱怨的世界”
二○○六年七月的那个星期天,在递出第一批不抱怨的紫手环给教友,邀请每位弟兄姊妹立志做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后,我分享了一段故事: “小时候,我经常站在湖边,仅可能把石头丢到最远的水里。水开始溅起来之后,我就看着波动的涟漪从每个方向传出去,一直轻拍到这个小湾的每一处边缘。我们也可以一起创造出涟漪,此时此地,在这个小教会里,我们可以开始做一件触动世界、改变世界的事。”
他们犹豫的能量,开始转化为兴奋的热忱。 我说:“让我们把紫手环送给每一个来索取的人。我们可以一起让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市,成为美国第一个‘不抱怨’的城市。”接着我又补了一句:“想想皇家队今年在职棒大联盟的表现,在我们前面,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呢。”
室内一片沉寂。我发现到自己正在发出怨言,便第一次将我的手环从右手移到左手——这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
社区居民开始听说了紫手环的事。我们加订了五百个,货还没有运到,就又送完了。我们想要再订一千个,却又担心如果手环剩下了该怎么处置。后来我们还是下了订单,结果这一千个手环在送达之前又被索取一空。索取手环的请求起初有如涓流,慢慢变成了细雨、豪雨,最后就像山洪爆发。
我察觉到有一件重要的事正在发展,便打电话给《堪萨斯城星报》(The Kansas City Star),问报社有哪位会对这种报导有兴趣。他们将我引介给海伦.葛瑞,于是我便寄给她一封电子邮件,解释当前的状况。
就在我们送出手环时,我自己才发现,要达成这样的转变有多么困难。第一天,我不停地把手环从一手换到另一手,简直要累坏了,当时我才发觉自己一直都在抱怨。我想喊停,但教会里的每个人都在看着我。第一周结束后,我个人的最佳纪录是一天只动了五次手环;然而到了隔天,我又回升到十二次。但我还是继续这么做。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爱抱怨的人,如今我却发现其实不然。就在我努力试着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时,我同时也因为《星报》的葛瑞女士还没有回信,而不免灰心,却又暗自窃喜。虽然我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在这项实验中有什么过人的表现。我也不想硬着头皮告诉她:“对,我就是呼吁每个人投入这项挑战的牧师。”还有——“我吗?呃,在实地尝试了两个礼拜以后,我已经快能维持六小时不换手了。”
不抱怨的世界 相关资料 紫手环的力量(6)
我还是坚持下去,结果在将近一个月后,我已经可以一连三天不抱怨。每个礼拜天,我的教友都会看我的手环戴在哪只手上。我看到有些人已经把手环拿下来了,但也有很多人持续不懈,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最后,我写下目标:“到九月三十一日为止,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这个目标,我每天早晨看三次、每天晚上再看三次。慢慢地,我开始有了进展。
我发现,我在一些人身边时可以做得很好,但和另一些人相处时却没办法做到。我难过地发现,有些我视为是好朋友的人,我和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一起谈论、表达各种不满和抱怨的基础上,于是我开始回避他们。起初,这样做让我有点罪恶感,但我却注意到自己的手环变得稳定不动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也变得比较快乐了。
一个多月后,《星报》的葛瑞女士发电子邮件给我,说她之前在休假。她说她觉得这个点子很有意思,想写一篇文章报导我们的“不抱怨手环”。当她正在撰稿时,我也终于完成二十一天的挑战。因此,当她的第一篇报导问世时,我是唯一做到的人。
我再度向教会的委员会确认,可以免费赠送手环给所有想要的人。“我们可以帮助唤起全世界的觉知。”这是我们一致的意见。而我们几乎没有想到,其他报纸会从《星报》上挑中这篇报导。几周内,我们接到索取手环的请求,数量将近九千个。我们把供应商的所有紫手环都买下来,还追加了更多订单。志愿者们进一步将我们的网站自动化,可以直接处理索取手环的请求,同时还设计了我们这个工作团队的专属标签,可以在包装手环时粘贴使用。
我们申请到了“TheComplaintFreeChurch.org”这个网址,还有更多报社报导了这个活动,随后电视台也加入了。
这个想法的规模已经扩大,不再只限于堪萨斯教会。一个天主教的主教辖区索取了两千个紫手环,分别送给教会和学校。我们开始从澳洲、比利时、南非等地接到索取紫手环的请求。这已经真正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了。
我们察觉到这个“池里涟漪”的点子,逐渐在全球酝酿、扩展,于是便创建了“AComplaintFreeWorld.org”的网站。我们也建立起资料输入团队、执行团队、补给团队和运输团队,成员悉数都是由志愿者组成。(编注:由于运费增长及索取数量庞大等因素,紫手环已改为付费购买制,只有索取数量在三个以内,以及学校、医院、监狱、教会等非营利组织仍维持免费赠送。)
在见报一百多次、上过《今日秀》(The Today Show)和真正全国联播的《欧普拉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这两个电视节目之后,参与这个活动的人次已有数百万人,而且全球都在快速成长!当我和《欧普拉秀》的副制作人面谈时,她曾问我这个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我说:“转化我们这个世界的意识。”她看着我,露出同理的微笑。”这是个很大的梦想,您不觉得吗?”我回敬她一个笑容,然后说:“算一下数学吧。”
当我写到这里时,已经有八十多个国家,近六百万人,来向我们索取紫手环,每天的索取数目则将近上千个;一般人平均要花四到八个月,才能成功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将手环的数量与大多数人抱怨的次数相乘,这个世界的人们已经开始觉醒,有了全新的体认。
有多少抱怨,因为这个简单的想法而平息下来了?和几个月前相比,家庭、学校、职场、教会、体育团队、医院、监狱、警察局、消防局、诊所、军队和政府机关,是不是也变得积极、快乐多了呢?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这些团体里都有人戴着紫手环,竭尽全力用积极的态度,来选择、形塑他们的措辞和用语。
改变世界?这件事情正在进行中。
有两件事,大多数人应该都会同意:
1.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怨言。
2. 世界的现况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模样。
在我看来,这两者互为关连。我们把焦点锁定在不对劲的事情上,而不是将视野聚焦于健康、快乐与和谐的世界。如今,你也有份了。你会拿起这本书,并非偶然。你已经回应了灵魂的召唤,不再是制造问题的一份子,而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只要成为积极改变的榜样,你就能改变世界。接受这项挑战、并且持续不懈,无论花多久时间都要挑战成功。你将为我们的孩子点亮光明的未来,你可以在人类之中成为一个疗愈的细胞。
前几天,我去看了皇家队的比赛,一群球迷热切地想要带动全场玩起波浪舞。波浪舞热烈展开,大家从座位上跃起,高举双手,使劲发出“呼”的一声。欢呼声绕着棒球场一波波传递,到了某个区段后,却开始后继无力。坐在那一区的球迷不知为何无心接续,波浪舞便停止了,浪潮就这样渐渐消退。
转化人类意识的波浪舞已经朝你绵延过来了,你可以让它继续下去。你可以帮忙创造一个不抱怨的世界。为你身边的人们而做。为你的国家而做。为了这是迈向世界和平的第一个有力步骤而做。为你的孩子以及他们未出世的孩子而做。但最重要的是,为你自己而做。
为自己做这种事?那不是很自私吗?不会的,为自己做些事、让自己得到益处,这没有什么不对。当你成为更快乐的人,就会提升这个世界整体的快乐程度。你会传送出乐观和希望的震波,和其他理念相似的人互相共鸣。你会创造无比的期待,让所有人的未来更美好。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经写过,我们绝不该“怀疑一小群深思熟虑、忠诚坚持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 涟漪正一波波持续扩散着。
对了,顺便提一下:玛西雅也成功了喔。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我怨故我在(1)
人们发明语言,来满足自己深切的抱怨需求。
——美国演员莉莉?汤姆琳
抱怨(动词):1.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抱怨天气)。2.提出正式的控诉或指责。 ——《韦氏辞典》
做到不抱怨的四个步骤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四个阶段,才能养成确实的能力。要成为不抱怨的人,就要历经这每一个阶段,而且很抱歉,一步都不能省却。你不可能跳过这些阶段,直接达到永续的改变。有些阶段会比其他阶段费时更久,每个人的经验各有不同。你可能飞也似地越过一个阶段,却卡在另一个阶段许久,但只要坚持下去,你就能掌握这种技巧。
我还以为我很乐观!
我和大多数挑战“不抱怨”运动的人一样,很快就发现自己在日常互动中究竟说了多少抱怨的字眼。我第一次真正听到,自己对工作发泄怒气,对疼痛和痛苦发牢骚,对政治及世界局势唉声叹气,又对天气抱怨连连。发现自己使用了多少含有负面能量的字眼,简直让我震惊——我本来还以为自己是乐观的人呢!
——密苏里州堪萨斯市,马提?波因特
养成能力的四个阶段是:
1.无意识的无能:
2.有意识的无能;
3.有意识的有能;
4.无意识的有能 。
汤玛斯?葛瑞(Thomas Gray)在《论伊通学院的愿景》中告诉我们一句格言:“无知就是福。”要成为不抱怨的人时,你会在“无知”的福气中,开始穿越转化的乱流,获得真正的福乐。目前,你还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你不明白(没有意识)自己的抱怨有多少(因此而无能)。
“无意识的无能”和“有能”的阶段一样,都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每个人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在“无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具有纯粹的潜力,准备创造伟大的作为。只要你愿意按部就班、往前推展,一步步走下去,就有振奋人心的新远景,等着你去探索。
很多人都是习惯去注意伤害而喊“痛”。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这是行动上的“吸引力法则”。当你历经这些阶段,当你扬弃抱怨,当你不再去注意伤害而喊“痛”时,你的人生就会像美丽的春花般绽放。
我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我永远都不能抱怨了吗……永远!?”我是这么回答的:“你当然可以抱怨。”这有两个原因:
1.我不是要来告诉你或谁该怎么办。如果我是这种心态,我就会想办法改变你,这代表我是把焦点放在我不喜欢的那个你身上。我是在表达对你的不满,而且以此推论,我还会抱怨。所以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那是你的选择。
2.有时候,抱怨也言之有理。
现在,在你还没发现自己在第二点上的漏洞之前,先想想“有时候”这三个字,同时记得我和很多人一样,已经接连三周——就是连续二十一天,或五百零四个小时——完全没有抱怨。没有抱怨——零、无,一点都没有。讲到抱怨,“有时候”代表“不是很常见”。抱怨应该不常发生;批评和闲话则永远不该出现。如果我们对自己坦诚,就会发现生命中足以让我们有理抱怨(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的事件,其实寥寥可数。我们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大堆“听觉污染”,有害于我们的幸福与美满。
自我检视一下:当你抱怨(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时,背后的原因严重吗?你经常抱怨吗?你已经一个月或是更久没有抱怨了吗?如果你一个月抱怨一次以上,那你可能已陷入惯性的抱怨状态,这样对你并没有好处,因为你就是在注意伤害而喊“痛”。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我怨故我在(2)
你抱怨的事真有那么严重吗?
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能掌控自己的思想、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划过生活,你就需要非常高的门槛,才能容许自己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下次你要抱怨时,就先问问自己,那件事有没有像几年前我所发生的事一样严重。
当时我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备课。我们家正位于马路的急弯处,驾驶人在这里要放慢速度,行驶过弯道;而过了我们家两百码之后,市区道路就变成郡立高速公路,时速从二十里升高为五十五里。因此,我们等于是住在加速/减速的车道上,若非有这个拐弯处,我们家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地方。
那是个温暖的春日午后,蕾丝窗帘在开敞的窗边随着微风轻轻飘动。忽然间,我听到奇怪的声音。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出现了尖叫声。那不是人的尖叫声,而是动物。每只动物都有独特的声音,就像每个人一样,而我对这个声音很熟悉。那是我们的长毛黄金猎犬金吉尔。通常,我们没想过狗会尖叫。可能是吠叫、嚎叫、哀叫——没错,都是这样,而尖叫是我们鲜少听到的。但此刻金吉尔就是在尖叫。她被车撞了,就在我窗外不到二十尺处,躺在路边痛得尖声叫喊。我大喊一声,跑过客厅到前门外,我的太太桂儿和女儿莉亚跟在后面。莉亚当时才六岁。
我们靠近金吉尔时,看出她伤得很重。她试图用前腿站起来,但后脚却似乎帮不上忙。她一次又一次地痛苦嚎叫着。邻居们纷纷走出家门来探视骚动发生的缘由。莉亚只是一直叫着她的名字:“金吉尔……金吉尔……”眼泪从她的脸颊流下来,浸湿了衣服。
我四处寻找撞伤金吉尔的司机,却不见半个人影。后来我抬头望向划分市区道路与郡立高速公路的坡道,看见一辆卡车牵引着拖车,正在爬坡,同时加速超过五十五里。尽管我们的狗痛苦地躺在那里,我的太太愕然站着,我的女儿哭得可怜,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要去找那个撞到金吉尔的人当面算账。“怎么会有人做出这种事,还开车跑了?”我心想,“他才刚驶过弯道……他当然会看到金吉尔……他当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我把陷入痛苦与混乱的家人丢下,跳上车子冲出停车道,扬起一片沙尘与碎石,沿路飙到时速六十、七十五、八十三里,就是要追上那个撞了莉亚的狗,又扬长而去不敢面对我们的人。我在颠簸的路面上疾驰着,开始觉得车子彷彿就要驶离了路面。那一刻,我稍微平静了下来,想起我如果在开车时丧命,对桂儿和莉亚而言,就要比金吉尔受伤更难以平抚了。在我和那个驾驶人的距离慢慢拉近时,我也把车速降到了可以控制的程度。
那人转进了停车道,还没有发现我在后面追赶,他穿着邋遢的衬衫和油腻腻的牛仔裤,下了卡车。我在他身后打滑停住,从车里跳出来尖叫:“你撞到我的狗了!”那人转身看着我,一副听不懂我在说什么的样子。我一股血气冲上耳朵,不确定他是不是真的说了:“我知道我撞了你的狗……不过你想怎样?”与现实世界恢复连线后,我吼了回去:“什么?你说什么?”他微笑着,彷彿在纠正一个搞不清楚状况的孩子,又字正腔圆、慢条斯理地说了一次:“我知道我撞到你的狗了……你现在究竟想怎样?”
我气得火冒三丈,心里一直浮现莉亚在后照镜里,站在金吉尔旁边哭泣的模样。我大喊:“把手举起来。”他说:“什么?”我再说一次:“把手举起来,混蛋……我要宰了你!” 片刻之前,当我怒气冲冲地要追捕这个家伙时,及时的理性让我不至于因为开快车而送命。但现在他把我亲爱的狗撞成重伤,竟然还讲出这种目中无人的话,已经让我所有的理性消散殆尽。我长大后从来没有打过架,我不相信打架能解决事情。我也不晓得自己知不知道怎么打架。但是我想揍死这个人。那一刻,我才不管自己会不会坐牢。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我怨故我在(3)
“我不跟你打。”他说。”这位先生,你如果打我,那就是伤害罪。”我举起手臂,拳头就像颗坚硬的钻石紧紧握着,目瞪口呆站在那里。我说:“别废话,动手!”他说:“我不要,先生。”露出仅存的几颗牙微笑着。“我才不干这种事。”
他转身慢慢走开。我站在那里发抖,怒气毒害着我的血液。
我不记得后来开车回到家人身边。我不记得把金吉尔抱起来去看兽医。我只记得最后一次抱着她时她身上的味道,还有兽医用针筒结束她的苦难时,她轻声哀嚎的模样。我反复问着自己:“怎么会有人做出这种事?”
后来那几天,每当我努力想入睡时,那人满口破牙的笑容却总是挥之不去。他那句“不过你想怎样?”又在我耳边响起。我在脑海里清楚地看见,如果我们打起来,我会怎么对付他。在我的想象中,我是消灭邪恶坏蛋的超级英雄。有时候,我会想象自己正拿着球棒或其他武器,狠狠地伤害他,就像他伤害我、我的妻子、我的女儿和金吉尔一样。
接连难以入眠的第三个晚上,我起身开始写日记。在宣泄了近一小时哀伤、痛苦和不满的怨言之后,我写下了令人讶异的字句:“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
这一点都不像我会说的话啊,我不禁纳闷地大喊:“什么?”我又写了一遍:“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我往后一靠,坐在椅子上思索,聆听春天的雨蛙和蟋蟀颂赞迷人的夜晚。“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这句话怎么可能适用在这个人身上?”
当我进一步思索时,便开始明白了。可以这样轻易地伤害一个家庭所珍爱的宠物,一定不像我们一样了解同伴动物的爱。可以在年幼的孩子泪眼汪汪时驱车离开,就不可能知道小朋友的爱。不能为刺伤一家人的心而道歉,他自己的心一定也被刺伤过很多很多次。这个人才是这个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没有错,他表现得跟坏蛋一样,但这是源自于他内心的深切苦痛。
我坐了很久,让这一切沉淀、铭刻在心。每当我开始对他和他所造成的痛苦感到气愤,我就想起这个人每天必然会领受的痛苦。没多久,我便熄灯上床,沉沉入睡了。
抱怨就好像口臭……
抱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
在这次的经验中,我感受到哀伤。五年前,金吉尔出现在我们南卡罗来纳乡间的家中。好几只狗来过我们家不想走,但我们的另一只狗吉布森却把他们都赶跑了。不知道为什么,他让金吉尔留了下来。金吉尔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她的举止行为来看,我们认定她到这里之前,曾经受到虐待。而且她特别会提防我,所以说不定是哪个男人伤害了她。大约一年后,她开始试着信任我;接下来几年,她则成了我真正的朋友。她走了,让我深深感到哀伤。
我当然也觉得痛苦,真切的情感痛楚折磨着我的灵魂。有孩子的人都会懂:我们宁愿自己承担心痛,也不愿孩子受苦。而我的小女儿莉亚所经历的情绪冲击,又使我痛苦倍增。
我也深感不满。我为自己没有痛打那个人而懊恼,也为了原先竟想以暴制暴而良心不安。我为自己从他身边走开感到羞耻,却也为了拼命追赶他觉得惭愧。
哀伤。痛苦。不满。
当这个人撞到金吉尔时,我感受到这种种的情绪,并且一一表达出来,这些都是恰当的反应。在你的人生中,有时可能也会经历同样困难的情境,幸运的是这一类的创伤事件并不常见。由此推知,抱怨(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应该也很少发生。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我怨故我在(4)
但是,对大多数的人而言,抱怨都不是源自于这么深切的痛苦经验。相反地,我们就像乔?沃许(Joe Walsh)的歌曲《人生一直都很好》(Life's Been Good)所描写的——我们不该抱怨,但有时还是会抱怨。事情并没有真的糟到该理直气壮地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但抱怨就是我们毫不抵抗而自然出现的预设反应。我们就是会抱怨。
无知就是福。在你开始自我反思,要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之前,你可能幸福地未曾意识到自己的抱怨有多少,以及这些抱怨在生活中所造成的杀伤力。对许多人而言,对天气、配偶、工作、身体、朋友、职业、经济、其他驾驶人、国家,或心里想的各种大小事件发发牢骚,是每一天都会重复几十次的事,然而,却鲜少有人明白,自己抱怨的频率有多高。
话是从我们的嘴里说出来,所以耳朵一定听得到,但不知是什么缘故,我们不会把这些话语认定是怨言。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充耳不闻。
你的抱怨很可能比自己认定的次数要多得多。而如今,既然你已经接受二十一天的挑战,要摆脱抱怨,你就注意到这一点了。当你开始把手环从一手移到另一手,才会明白自己有多常“kvetch”(意第绪语的“抱怨”之意——我不是犹太人,但我真喜欢这个词。)
一直到现在,老实说,你可能讲过你不会抱怨——或不常抱怨。很显然地,你认为自己只有在事情着实恼人时,才会抱怨。下次当你想为自己的抱怨辩解时,先想想金吉尔的事件,然后扪心自问,你的这次经历是否真那么糟糕,再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关键就在于不要放弃
每个成功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的优胜者,都对我说过:“不容易,但是很值得。”凡是有价值的事都得来不易。这个行动简单吗?很简单。但“容易”通常和成功者沾不上边。我这样说不是要吓唬你,而是要激励你。如果你觉得要成为不抱怨的人(监测并改变自己的言语)很难,那不代表你做不到,也不代表你有什么毛病。作家欧德森(M. H. Alderson)说:“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就代表你和平常人都一样。”如果你正在抱怨,这就是你应有的处境。现在你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就能开始将抱怨从生活中驱除。
你办得到的。我一天抱怨几十次,我都办到了。关键就在于不要放弃。我的教会里有个很棒的姊妹仍戴着我们第一批赠送的紫手环,那只手环已经磨损泛灰了,但她最近告诉我:“他们可能会把我和这个东西一起埋了,但是我不放弃。”
这份承诺就是需要这种决心来实践。好消息是:即使你尚未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在焦点已经转移,你也变得更快乐了。下面是我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
无怨的人生最快乐
我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已经开始转移自己的焦点。在等手环来的时候,我就开始先把橡皮筋戴在手上,让我察觉自己在做什么。我已经戴了大约一个星期,现在我几乎不抱怨了。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觉得快乐多了!更别提我身边的人会有多快乐(例如我先生)!我想改善抱怨的习惯已经很久了,而这个手环活动就是驱使我改变行为的动力。
许多人都在谈论这个手环及其背负的使命,这项使命已形成庞大的涟漪效应,许多人至少都开始想到自己有多常抱怨,也许还决定要改变行为。愈来愈多人听说这个想法,这项运动就可能产生长远、广泛的效果。完成任务要比实际拿到手环重要多了!想到这点就觉得很兴奋!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我怨故我在(5)
——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珍妮?雷里
电台播音员保罗?哈维(Paul Harvey)曾说:“我希望有一天能达到这个世界所认定的成功,这样如果有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就会告诉他们:‘我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还多。’”正如所有值得完成的事,你必须一路跌跌撞撞才能成功,如果你开始挑战时的状况,就和多数人一样,那你可能得不断把手环换来换去,换到手酸了、心也烦了。我移动手环的次数就多到把三个手环都弄断了,才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的目标。如果你也把手环弄断了,就上我们的网站 www.AComplaintFreeWorld.org,再索取一个。
但如果你坚持下去,有一天,当你昏昏沉沉躺在床上快睡着时,你一眼瞥到手腕,就会第一次发现,在多日、连月、甚至经年以后,你的紫手环终于和当天早上起床时一样,还戴在同一只手上。你会想:“我今天一定有抱怨,只是我没有抓到。”但当你在心里清算一次,你就明白你成功了。你真的一整天都没有抱怨!总会有那么一天的,你一定能办到。
当你展开这种转变时,代表你很幸运,因为即使我事先警告过,这项挑战会很困难,你仍然具备一项心理优势,来驱策你达成目标,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当一个人尝试新的东西,无论是滑雪、杂耍、吹长笛、冥想、写书、骑马、绘画或任何事,人性中都有一部分会认为精通这项技艺很简单。“达克效应”的名称是出自康乃尔大学的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与大卫?达宁(David Dunning),他们针对尝试学习新技能的人们展开研究,结果并发表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文中这样陈述着:“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造就自信。”换句话说,你没有意识到做某件事会很难,所以就会试试看。你心想:“这会很简单。”所以就开始了,而开始行动就是最难的部分。
如果没有“达克效应”,当我们知道,实际上要花多少工夫才能精通一项技艺,或许在开始之前就会先放弃了。内人桂儿对于这件事提出很适切的结论,有人问她:“学骑马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桂儿总是回答:“花时间坐在马鞍上……花时间坐在马鞍上。”
花时间坐在马鞍上。戴紫手环(或橡皮筋,还是在口袋里放钱币、或使用其他自我监控的工具),然后换手。每抱怨一次就换手。尽管似乎很难、很糗、很灰心,也要换手。即使在成功了十天之后又抱怨,也要换手。一次又一次从头开始。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放弃了,也要坚持下去。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成功了,而你个人到目前为止的最佳纪录是两天,也要坚持下去。
当心陷入”抱怨轮回”
有个老故事是这么说的——两个建筑工人坐下来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便当盒就抱怨:“恶!肉卷三明治……我讨厌肉卷三明治。”他的朋友什么话也没说。隔天两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样地,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往里面看,这次他更火大了,说:“怎么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肉卷三明治。我讨厌肉卷三明治。”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两人又要准备吃午餐,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又大叫起来:“我受够了!日复一日都是一样的东西!每个有福的日子都是吃肉捲三明治!我要吃别的东西!”他的朋友想帮点忙,便问他:“你为什么不干脆叫你太太帮你做点别的?”第一个人满脸疑惑,答道:“你在讲什么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我怨故我在(6)
厌倦了肉卷三明治吗?那你也是每天自己做午餐。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思维,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当耶稣说:“寻找就必寻见”时,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你所寻找的,你一定会找到。当你抱怨时,你就是用不可思议的念力在寻找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然后你抱怨这些新事物,又引来更多不要的东西。你陷入了“抱怨轮回”,这样的现象将在未来自行实现—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就这样一直反复延续,永无休止。
卡缪在《异乡人》里写道:“仰望灰暗的天空,闪烁着星座与星辰,头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开。”宇宙是善意的冷漠。宇宙——或神,或灵,或无论你如何称呼,都是善意(好)的、却也是冷漠(不在乎)的。宇宙不在乎你是否用话语呈现思维的力量,为自己呼求爱、健康、快乐、丰盛、平安,或为自己引来痛楚、苦难、悲惨、孤单、贫穷。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当我们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言语时,我们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我们渴望的结果。
不抱怨观念
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这是行动上的吸引力法则。当你抱怨时,就是用不可思议的念力,在寻找你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
所谓的”抱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然而,生命中足以让我们有理“抱怨”的事件,其实寥寥可数。我们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大堆“听觉污染”,有害于幸福美满。
鲜少有人知道自己抱怨的频率有多高。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我们却能充耳不闻。
要成为不抱怨的人(监测并改变自己的言语)很难,但并不代表你做不到,也不代表你有什么毛病。既然你接受了不抱怨的挑战,代表你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能开始将抱怨从生活中驱除,你的内在焦点也会转移,变得更快乐。
不抱怨行动
自我检视一下:你经常抱怨吗?你已经一个月或是更久没有抱怨了吗?如果你一个月抱怨一次以上,那么你可能已陷入惯性的抱怨状态。
你可能说你不会、或不常抱怨;你认为你只有在事情着实恼人时,才会抱怨。当你想为自己的抱怨辩解,先扪心自问,这次经历是否真的那么糟糕?让你抱怨的实际原因很严重吗?然后再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戴上紫手环(或橡皮筋,还是使用其他自我监控的工具),然后只要抱怨就换手。尽管似乎很难、很糗、很灰心;即使成功十天后又抱怨,也要换手。就算其他人都放弃了、或是都成功了,也要坚持下去。
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当我们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言语,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渴望的结果。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健康(1)
在我们的文化中会自行实现的预言,这恐怕是最致命的一项——年老就代表衰退和健康不良的臆测。
——玛丽琳?弗格森,《宝瓶同谋》
我们抱怨,是因为能尝到甜头
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我还清楚记得,自己发现抱怨有益的那天晚上,当时我十三岁,正在参加“袜子跳”(sock hop)。如果你太年轻,不记得“袜子跳”是什么,这是从前常在高中体育馆举办的舞会。之所以叫“袜子跳”,是因为参加的小孩都要脱鞋,以保护体育馆的地板。这种舞会在一九五○年代的美国很流行,之后在一九七三年,又随着乔治?卢卡斯的电影《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问世,而开始复兴。一九七三年,我参加的教会赞助了一场为青少年举办的“袜子跳”舞会,当时我刚好是青少年,所以就去参加了。
做个十三岁的男孩,至少可以说很有意思吧。有史以来第一次,女生不再“恶心”了。在这样的年纪,女生既像磁铁一样充满吸引力,同时又很让人害怕。虽然她们也可能很恐怖,但在我十三岁时,女生占满了我清醒时的每个思绪,又在我的梦里萦绕不去。关于滑板、模型船、电影和漫画的念头,全都从意识里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都是对女生的兴趣。我着了她们的道,巴不得能和女孩子牵上线,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算成功了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干嘛。我就像老笑话里追着车子跑的狗,好不容易追到了,却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我想和女孩子亲密一些,却又怕接近她们。
举行“袜子跳”舞会的那天晚上,又湿又热。女孩子身穿蓬蓬的大圆裙,顶着波浪头,脚踩“天使”鞋,涂了亮晶晶的红唇膏。男生的装束主要是裤管卷至脚踝的紧身牛仔裤、袖子里卷着香烟盒(向父母借的)的白色T恤、鞋上塞了几分钱的平底乐福鞋〔编注:penny loafers,鞋面有横越两侧的皮饰带,四○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喜欢将一分钱(penny)硬币塞入鞋面,取“幸运”之意〕,和一种叫做“鸭屁股”的发型,油亮亮地往后梳。《美国风情画》的电影原声带反复播放,女生站在舞池的一边咯咯笑着,我和其他男生则坚守在另一边,靠在金属折叠椅上,竭尽所能地摆酷。虽然体内的每一串DNA都在苦苦哀求着我们走向女生,但我们却都吓得惊慌失措,不敢跨出一步。我们心想,要是自己看起来够酷,说不定女生就会来找我们;如果她们没有走过来,至少她们会以为,我们才不在乎她们来不来。
当时我最好的朋友奇普长得高大,既是运动健将、也是个好学生。在这三项条件里,我只是勉强还算高。我不像奇普,而是又圆又胖。就我记忆所及,每次要买衣服,妈妈就会带着我搭手扶梯到贝尔可(Belk's)百货公司的地下楼——这里是“特大号”(胖哥)部门,也是我唯一能找到合身衣服穿的地方。
因为奇普的身材出众,我看出有几个女孩在盯着他看。知道他比我更有吸引力,让我很受伤,而他只是和我们坐在那里,不走过去和她们任何人说话,也让我觉得心烦。
“我好害羞,”奇普说,“不知道要讲什么。”我说:“你就走过去,让她们讲话就好了。你不能一整晚就坐在这里。”奇普说:“你才是呢,你是长舌男,快过去跟她们说话。”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健康(2)
当吸毒者第一次服用那后来被他们当成“仙丹妙药”的东西,通常都会记得这最初的经验——要是不能摆脱这种瘾头,这仙丹妙药将会消耗、甚至夺走他们的生命。接下来的这句话,便让我染上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抱怨”瘾。我看着奇普说:“就算我走过去跟她们讲话,她们也不会和我跳舞。我太胖了。你看我才十三岁,却早就超过一百公斤重了。我讲话会喘,走路会流汗,如果跳舞,搞不好还会昏倒。你的体格很好,那些女生都在看你。”其他人点头表示赞同。“我只是个好玩的人,她们只喜欢跟我聊她们真正喜欢的男生。我太胖了,她们不要我……她们永远也不会要我。”
另一个好友从后面走过来,在我背上拍了一下说:“嘿,胖哥!”正常状况下,他这样打招呼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叫我“胖哥”,那是我已经习惯的绰号,我从来不当成羞辱。他们是我的朋友,不会在意我太胖。但我才刚讲完一段冠冕堂皇的话,说太胖有多么难受,以藉此逃避和那些女孩说话,就被人叫“胖哥”,如此而造成的效应,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显而易见。我的一个朋友说:“喂,闭嘴!”另一个说:”不要惹他。”第三个人说:“胖又不是他的错!”每个人都备极关注地看着我。
我在心里说着:“再夸张一点!”于是我像是在演戏似地,叹了口气,把头转开。当我抱怨自己的体型,诉说这个问题可能影响我和女孩子共舞的机会,我就攫取了其他男生的注意力和同情心,也让我自己得以脱身,不用走过去和那些年轻女孩说话。我的瘾头犯了。我找到了让我上瘾的东西——抱怨能使我亢奋。
不到工作,我就告诉自己和其他人,这是因为我胖。当我被开交通罚单,也是因为我胖。我还要再花五年半,才甩掉这个藉口,甩掉这危害我健康的体重。
心理家罗宾?柯瓦斯基(Robin Kowalski)写道: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比方说,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不是因为真的觉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
藉由抱怨和“打肥胖牌”,我取得了同情及认可,也有正当的理由不用和那些女孩子说话。我的抱怨让我尝到了甜头。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你可能也做过类似的事。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小时候,每当我有感冒或其他疾病的症状时,就会装腔作势,这样就可以不用上学,待在家里看电视。奇怪的是,我常常在抱怨身体不舒服之后,也发现自己病得更重了。
抱怨疾病,是在消灭健康的能量
你扮演过病人的角色吗?或者你就正在这么做?健康不良是一般人最常发出的抱怨之一。人们抱怨自己不健康,好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并且回避让自己“反感的事件”—例如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我们抱怨身体不健康,可能会尝到这些甜头,但又要付出什么代价呢?
你或许听过“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这个名词。心身症主要是由患者的心理运作过程,而非生理因素所引发。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倾向,认为心身症是由一小群心绪烦扰的人无中生有“捏造”出来的。许多人都相信,这些疾病是病人自己创造的,不必看得太认真。然而,根据医生估计,他们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诊疗这样的病人——他们生病的原因其实都有其心理根源。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健康(3)
思考一下这样的现象—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自于病人的心理。事实上,“Psychosomatic”(心身)一词,就是由“Psyche”(心)和“soma”(身)组合而成,代表“心/身”之意。心理和身体之间是互为关联的,心理相信什么,身体就会表现出来。
数十篇研究报告均显示:一个人对于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将导致这样的信念在他们身上实现。我曾在国家公共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听过一则报导:医生如果告诉病人,有一种药很可能治愈他们的疾病,这种药对这些病人发挥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药方,却没有接收到这项讯息的病人大了许多。
报导继续指出:曾有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其他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服药的疗效常会打折扣,因为他们的记忆衰退,可能记不得要每天吃药。心理之于身体,确实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几个月前,我受托到医院去探望一位加入我们教会很久的老教友。进病房之前,我一如往常,先到了医护室向医生和护士探询她的病情。一位护士说:“她没事。”医生也点头说:“她中风了,但是可以完全康复。”走进病房时,我却看到一个完全不像“没事”的人。我说:“珍,哈罗,珍,是我,鲍牧师。”她气若游丝地说:“鲍牧师,真高兴你来了。我只剩下几天的时间……我快死了。”
“你说什么?”我问道。“我快死了。”她说。
当时,一位护士来帮她做例行检查,我把她拉到一边,说道:“我以为你说她没事。”
护士说:“她是没事啊!”我说:“可是珍刚才告诉我,她快死了。”
护士诧异地瞪大了眼睛,走到床边。“珍?珍!”珍睁开眼睛。“亲爱的,你是中风,不是快死了,你没事的。再过几天,我们就会把你转到康复病房,你很快就可以回家,和猫咪马提在一起了,好吗?”
珍微笑着说:“好。”
等到护士离开病房,珍才开始巨细靡遗对我说起,她的丧礼要怎么办。“可是你还没要死啊!”我提出异议。“我会先记下来,等你死的时候——还久得很,我才能为你主持丧礼。”珍摇摇头,说:“我现在就快死了。”然后又继续跟我说起她的追思礼拜。
我离开病房后,又去找医生谈了一次。我说:“她确信自己快死了。”她微笑着说:“好吧,我们都难逃一死,珍也不例外。但她只是中风,这不会要她的命。她真的不会有事。”
两个礼拜后,我主持了珍的丧礼。医生和护士都没办法说服她不会死。她早已认定自己快死了,而她的身体也相信了她。
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词,让你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心)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身),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你是否注意过,抱怨自己健康问题的人,也会有愈来愈多的事情可以抱怨?
你说:“可是我真的病了。”请了解,我并没有怀疑你相信自己生病。但你要记得,医生估计有百分之六十七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为生病”造成的结果。我们的想法创造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减低疾病的严重性。
请认真想想,当你谈起自己的病,有多少次也许只是想要博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你可能不想回答,但它至少是个值得玩味的重要问题。当你抱怨健康时,请记得你可能是企图用汽油来灭火。你可能想变得健康,但当你抱怨疾病时,你就是在把限制健康的能量传送到全身。
不抱怨的世界Part1 无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健康(4)
记得感恩,不再自怜
我昨天提早下班回家,因为背部一整天都很不舒服(我动过脊椎和颈椎融合的大手术),所以我只想放松下来、自怜自艾。四十七岁的我,总是为了一长串麻烦的医疗问题苦恼丧气。但是当我扑到沙发上,在欧普拉的节目里看到你,我真的被激励了!
我每天都在抱怨我身上的疼痛,以及那些止痛的药物治疗。你说得对,抱怨的确把我拖垮了,我想加入“不抱怨”的一方。我已经替自己和一些朋友订了手环,之后也会为这些手环寄上一小笔奉献金,但我写信主要是想表达谢意。
我对神最感恩的是:我可以走路,我有可爱的家庭,有好朋友、好工作。我必须要把精力重新投注在感恩上,不再为自己数不清的药物问题而耽溺自怜。我发自内心深处感谢你。
——俄亥俄州剑桥市,辛蒂?拉佛列特
今天不是十五号,所以我不抱怨
一九九九年,我的一位好友霍尔,在三十九岁的壮年便被诊断罹患第四期肺癌,医生估计他只剩半年不到的寿命。除了这个性命攸关的诊断结果,他还面临着其他的挑战。虽然他以销售健康保险维生,自己却连一份保险也没有。他的账单堆积如山,一直以来都得努力打拼,才不至于让家里断粮断电,得以安居温饱。当我得知他来日无多,于是前去探访他,却为他乐观的态度大感诧异。他没有抱怨,只是说着他这一生有多么美好、自己有多么幸运。
从头到尾,霍尔都保持着丰富的幽默感。有一天,我邀他去散步,但因为他非常虚弱,所以我们一直走不出前院。我们站在他的家门外,享受新鲜的空气,一边说着话。霍尔注意到几只大型红头美洲鹫就在我们站立处的正上方,缓慢、懒散地绕圈而飞。他指着那些红头美洲鹫说:“喔,不好的预兆!”当我看到他眼中淘气的光芒时,我们俩都不禁爆笑起来。
当我们的笑声渐渐止息时,我问他:“你经历了这一切,怎么还能够不抱怨?”他倚着柺杖说:“很简单,今天不是十五号。”
他自觉已经回答了我的回题,便开始慢慢走进屋里。“这跟十五号有什么关系?”我问。
霍尔说:“诊断确定的时候,我知道这会很难熬,而我可以咒骂上帝、科学和所有人,也可以把焦点放在我生命中美好的事物上。所以,我决定每个月给自己一个‘不爽日’来抱怨。我随意地挑了十五号,每当我想抱怨什么事,就告诉自己要等到十五号才能抱怨。”
“有效吗?”我问。“很有效呢。”他说。
“这样你每个月十五号不就很低潮啰?”我问。
“不会啊!”他答道,“等到十五号来的时候,我早忘了本来要抱怨什么了。”
尽管霍尔住的地方距离我家有两小时车程,我还是每周去探访他两次,直到他走完这段过渡期。大家都说我是个了不起的朋友,又很体贴,花了这么多时间陪伴他。其实我是为了自己而做。霍尔教导我,即使面对像致命的疾病这般艰难的处境,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快乐。对了,他没有在六个月内死去,而是多活了两年快活的日子,为身边的每个人祈福。我怀念他,他在我生命中造成的积极影响是难以抹灭的,而且他战胜了微乎其微的存活几率。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发挥这种确保健康的力量。
当我们的旅程走到这里,你已经开始瞥见自己的抱怨了。你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能,注意到自己在抱怨。此时,你已经进入“有意识的无能”阶段。
不抱怨观念
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我们抱怨,常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自于心理状态。心理和身体是互为关连的,心理相信什么,身体就会表现出来。
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辞,让你的身体听见而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心)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身),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
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减低疾病的严重性。请记得你可能是企图用汽油来灭火,反而把限制健康的能量传送到全身。
不抱怨行动
你是否注意过,抱怨自己健康问题的人,也会有愈来愈多的事情可以抱怨?
请你认真想想,当你谈起自己的病,有多少次也许只是想要博取同情心和注意力?
即使面对像致命的疾病这般艰难的处境,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快乐。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把焦点放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就能发挥这种确保健康的力量。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1)
气恼我自己的残障,是在浪费时间。人生必须不断往前走,而我到目前为止表现得还不错。如果你一直在生气或抱怨,别人也不会有空理你。
——史蒂芬?霍金
抱怨,会让你变得招人怨
当你进入“有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可能会不太舒坦地察觉(意识)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无能)。我们在抱怨时,可能尝到获得注意力或同情心的甜头,也可以回避去做让自己紧张的事;然而抱怨的行为也是双刃剑,将带来负面的影响。
长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你或许也认识一些人,会让你觉得精力都被他们耗尽了,他们藉由抱怨的天性,把你原有的能量都转换成怜悯。相反地,有些面临严苛处境的人,却能保持乐观,不让自己感觉像是受害者。即使我的朋友霍尔就要结束生命,我也从来不觉得被他拖垮了,反而是深受他的乐观与开朗所鼓舞。
从“鲜少抱怨”到“经常抱怨”的不同程度等级中,人们通常会循着连续值行动。如果有一个人跳脱团体的常轨太远,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发现自己再也不受欢迎了。
再者,如果把抱怨当成是某种让人上瘾的药物,有很多人面对的处境,大概就是身边的其他人都在酗酒、抽烟、吸毒,而如果有人不合群、没有一起这么做,团体中的成员就会觉得受到威胁。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个人的推论是:表现负面行为的人,其实知道自己做的选择并不健康,尤其和那些作风不同的人相较之下,更会显得自己十分糟糕,所以才会恼羞成怒。当我们和那些比自己更常抱怨、或是较少抱怨的人相处时,都会觉得不对劲,因为我们的频率和磁场不同,而能量互异的人会彼此排斥。
欢迎光临”不抱怨星期一”!
自从我第一次在《今日秀》节目中得知这项美好的计划,就开始问同事有没有兴趣参加。大多数人都愿意,于是我们就订了手环。我们决定在等待手环送达的同时,也要在一周的上班日中定出一天,努力在那天不要抱怨,于是我们将星期一定为“不抱怨星期一”。
我们在公司的布告栏和办公室四处都贴了标语,提醒大家不要在星期一发牢骚、诉苦和抱怨,这果然激励了整个办公室。现在每逢星期一,我们都会用:“欢迎光临‘不抱怨星期一’!”来彼此打招呼。
想想看,人生苦短。我们一直在追求生命中的重大福分(像是赚更多钱、有稳定工作、能减轻体重等),但现在,我们要开始寻找每一天被恩赐的小小喜乐。我觉得这个计划棒极了,我们真是有福之人!
——俄亥俄州肯特市,莎莉?司克蝶
你发现自己正身处一堆怨声载道的人群里吗?你周围都是些爱发牢骚的人吗?那我要严正地提出一项讯息,帮助你厘清现况——通常,我们都会去接近和自己相似的人,而走避和自己互异之人。在“不抱怨运动”发展的盛况中,最让我们难过的事情之一,就是收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请求:“请马上把紫手环寄给我,我认识的每个人都抱怨个没完。”每当收到这样的请求——而且还常常发生,我们就只是微笑着寄上手环,不予置评。我们微笑,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索取手环的人可能也经常抱怨,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在抱怨。当他们戴上紫手环,明白自己的抱怨也是这么频繁时,他们对旁人的怜恤之情,就能大幅提升了。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2)
杜绝抱怨,才有健康的沟通
《天地一沙鸥》的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在《梦幻飞行》(Illusions)中曾写下一则简单深刻的真理:“同类相吸。”相似的人,无论是同样在抱怨、或是同样感恩的人,都会彼此相吸。不相似的人,则会互相排斥。我们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动频率不同的能量,是无法协调、交融的。
思想也是能量。你会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并同时排斥不协调的事物。而你的言语将表明、强化、巩固自己的想法。所以当你抱怨时,其实是在排斥自己指名想要的东西;你的抱怨会推开、驱逐你说你想要的东西。我认识一群每周都举行聚会“互相扶持”的女性,而她们的“扶持”方式,主要就是抱怨男人。据我了解,她们最喜爱的话题就是:“男人很自私”、“男人不要承诺”、“不能相信男人”。无怪乎,这些女人没有一个能和男人维持健康幸福的关系。她们想不想要这样的关系?当然想,但是通过抱怨,她们却向外发送了“男人不好”的振动能量,使得“好男人”都不会在她们的生活里出现。她们用自己的抱怨,创造了这样的现实。
几年前,我和桂儿认识一对夫妇,他们有个儿子和我家女儿同年龄,我们四个大人有很多共同点,小孩也喜欢玩在一起,所以两家人花了很多时间相聚、相处。然而,过了几个月之后,我注意到我和桂儿都不再期待这种聚会了。一天晚上,桂儿说:“我真的很喜欢他们两个,可是她每次一跟我说话,就只会抱怨先生。”我告诉她,我和那家的先生单独相处时,他最常做的事也是抱怨太太。
我们发现,这对夫妻在这样的发牢骚时段里,不但各自抱怨对方,而且似乎还打定主意,要帮忙为我和桂儿的夫妻关系挑出毛病来。他们试图要让我们转而去注意或谈论到底不喜欢对方什么。觉得自己悲惨的人不但喜欢把别人也拖下水,还要证明这一切都是其来有自。久而久之,我们便找藉口疏远这家人,最后终于和他们断了联络。
我和桂儿有我们自己的挑战要面对,任何一种关系中的两方也是如此。和你同处一段关系中的对方,时常会引发一些你必须承担、也终究要解决的问题。我和桂儿的处理方式,就是直接找对方谈,而不是跟其他人说。不去和引发你负面感受的人谈,反而去找另一个人说,就等于制造了“三角习题”——如果你不太懂,这是指你和某人有疙瘩,却和另一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找当事人解决。
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习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在你自己的人生中,可能也经历过这样的事。你的一个孩子可能会对另一个手足很生气,却跑来找你投诉,而不是直接找他讨厌的那个人沟通。于是你这个睿智、仁慈的父母便介入了——你要不就是劝诫这个不满的孩子,要不就是雪上加霜,亲自去找另一个孩子兴师问罪。短程来看,你可能化解了当下的困境,但你却没有给予孩子所需的方法,去处理他们未来生命中的问题。你允许这个抱怨的孩子在当前的情况下继续当个受害者,而且让他继续维持这样的模式,去因应往后人生的挑战。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3)
你想帮助、支持孩子,但是当你试图解决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时,你并没有树立起健康沟通的榜样。甚至,你还无意间在鼓励孩子,习惯性把你卷入他们的冲突中,不管情况严不严重、事情重不重要。你最好请他们彼此沟通,信任他们能藉由内在的引导,化解彼此的冲突。这么做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份重要的礼物,教他们学习健康的沟通,而你也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力量。
三角习题在一些教会里也很盛行。最近我听说,有位牧师向一位牧师说起另一位牧师带领教会的方式。滔滔不绝讲了几分钟之后,那位倾听的牧师(他一直保持沉默)按下了电话的扩音器,打给被毁谤的牧师:“吉姆,我是杰瑞。我和麦克坐在这里,他正在分享他对你和你们教会的观感。我不想变成这三角习题里的一角,而我知道你一定很高兴听到他想分享的内容。所以,麦克,杰瑞在听啰。”麦克目瞪口呆地坐着,满脸通红。那一刻,麦克清楚地收到了这个讯息: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正直的事;而杰瑞也设定了明确、严正的界线,确保自己不会再被卷入麦克的闲言闲语里。
这个故事解释了我为什么把闲话和抱怨放在一起谈论。我反对闲话吗?绝对没有。只要:
1.你说的话是恭维那个不在场的人。
2.那个不在场的人如果现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复自己说的话。
如果你能遵守这两项简单的规则,就尽量说闲话吧!试试看吧——坦然不讳地说出:“她穿得那么丑,不是很棒吗?”把这句话说得很正面,即使你知道它背后潜藏的讯息是批评。这都是同一回事。南方有句俗谚说:“在堆肥上铺满糖衣也不能把它变成蛋糕。”如果你不会直接在那个人面前说,而且能让他感觉受到恭维,这些话就是闲话和抱怨。你的母亲说得对:如果你说不出什么好听话,就干脆闭上嘴巴。你不需要让这种能量散发出来,进入你的世界。
如果你是个平常就会说闲话的人,那你会发现,只说好听话赞美那些不在场的人,一点都不好玩。在今天的社会里,说闲话就像是在“挑虱卵”,也就是”吹毛求疵”。所谓的“挑虱卵”,就是要从头皮里挑出头虱的幼卵,而头虱最爱从一个人身上传给另一个人,所以不要随便乱挑,不然你可能会被传染。
觉得别人常在抱怨,是因为你也一样
我们说闲话或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要让自己在相较之下,显得更为优秀。“至少我不像某某某那么糟。”当我指出你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
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会喜欢爱吹牛的人。
还有一个事实你也必须认清:你会注意到另一个人有这些缺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就像那些觉得“身边的人都满腹牢骚”而来索取紫手环的人,通常也都有惯性抱怨的倾向,你会发现自己对其他人的厌恶之处,就是你和他们的共同点,只是你对自己个性中的这一部分,还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在另一个人身上注意到这个缺点,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认出它,并且加以修正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想指出某人的负面特质,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要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能察觉这个缺点、并进行疗愈。
还有,请好好牢记这项推论,因为别人的优点(亦即你赞赏别人之处)会吸引你,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你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些优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这也是你的特质。这些正面的特点可能潜伏着,但如果你聚焦于此,在自己身上认真寻找、而且好好培育,你就会凭藉着专注力,让这些优点浮现出来。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4)
你不只是通过思想和言语创造了自己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在影响着周遭的人。下次坐在观众席里,当大家开始鼓掌时,请注意一件事:如果掌声够长,每个人就会渐渐开始以同样的韵律拍起手来。他们会保持同步的节奏。这称之为“曳引”作用(entrainment)——人类在振动中会趋向和谐,若是无法达到和谐,振动就会消散。人们在鼓掌时能够“曳引”,掌声便有延长的倾向,反之则会停止。
这样的现象,在我对大批群众演讲时,已经证明过好几次。我没有告诉观众理由,只是要他们继续鼓掌,直到我请他们停下来为止。有时候,同步的现象顷刻就发生了;有时候则要等一两分钟,但最后一定会出现。掌声成为一种拍子、一种节奏:这一群人开始有韵律地鼓掌,就像是同步的人类节拍器——这就是曳引作用。
我母亲家里有四个女儿,而她告诉我,她和阿姨的经期都是在每个月的同一时间。她们只是因为住在一起,生理上便有曳引的现象。当大阿姨离家上大学时,她的经期很快地就转而与室友契合;暑假返家时,又重新变得和姊妹们一样。人类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会调整成与周遭相同的模式。
曳引正如地心引力,它也是一种原理。它不好也不坏,只是存在着;而且它也像地心引力,随时都在运行。你一直都会与周围的人们保持同步;你曳引着他们,他们也曳引着你。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察觉出你周遭有多少抱怨,有助于让你明白,你可能正藉由自身的参与而引来抱怨,然后发出抱怨。这都是你要转化人生必经的一部分过程。有时候,在你改变之际,你也会摆脱掉一些旧关系。当我进行二十一天的挑战时,我发现大部分时间自己都做得不错,唯独每次和一个老友说话,最后总是会口出怨言。有一次讲了十五分钟电话,我的手环换了四次,我于是对自己说:“如果史考特不要那么消极,我就不会在我们交谈时,受到怂恿而抱怨。”下次我们说话时,我刻意努力地要让对话朝积极、正面的方向进行,却发现非常困难。我们之间其实没什么话好说。我发现我们的关系是建立在抱怨之上,而且我们都很好胜,想要“赢过”对方的牢骚。如果有“抱怨奥运会”,我们两个谁会得金牌还很难说呢。 为了完成挑战,我不再接他的电话。我怀着优越感,对自己说道:“都是史考特的错。”然而其他认识史考特的人,和他相处时都没有这种经验,他总是表现得欢欣、乐观和开朗。
好痛啊。
我必须承认是我的问题。是我的负面想法在喂养我们关系之中的怨言,所以在离开他的空档里,我努力让自己摆脱抱怨,而不是把错怪到他头上。
所以,检视现实的时刻到了。你会说自己最常相处的那些人,都经常在抱怨吗?如果是,那你的紫手环(或其他自我监控装置)怎么样了呢?你是否发现,自己表露不悦的次数,也超出了正常程度?你会习惯性地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吗?没关系,如果是,那你很正常。但是,你可以比正常更好。你的内心想要变得更杰出,而我们可以一起达到这个目标。
想要别人改变,你得先以身作则
常有人问我:“要怎么样才能让老板(或朋友、情人、配偶、孩子、员工等)不再抱怨?”答案是:你不能。但我不是在前一章里说过你能吗?是的。改变就是这样复杂而矛盾。你不能让另一个人改变。人们改变是因为他们自己想改变,而想要设法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紧守住现有的行为,不肯放弃。和大家分享我们南方的另一句传统俗谚:“不要试图教猪唱歌,那只是浪费时间、还会惹猪很生气。”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5)
被你惹毛的猪不会报名参加你开设的歌唱班。要激励其他人改变,富兰克林的结论是:“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而甘地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活出想要让其他人效法的样子。”如果你想要其他人改变,你自己就必须先改变。我相信你有着最崇高的理由,才希望他们改变,但既然你也是这段关系里的参与者,就代表从某种程度而言,你在这沸沸扬扬的抱怨中也掺了一脚。
当老板、父母、牧师、教练或家庭里的长者来索取紫手环,想要改变他们所带领、照顾的人们,我经常忍不住放了张小纸条进去,写着:“注意,除非你先开始,否则不会有效。”我确信,如果我没有坚持下去,证明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是可能做到的,这手环就会真像玛西雅所说的,又只是星期天的小玩意儿了。你若想引导某人改变,就要记得:领袖应该站在最前线,迎向边界、开疆拓路,让其他人追随身后。
俄国有一句老俗谚:“想打扫全世界,就从打扫你家的门前阶开始。”我们寻求的改变从来无需“外求”——它是发生于我们的内在。我们的行为的确会影响世界,因为它会影响我们周遭的人们,而且这种影响力会扩散开来。
你也加入抱怨比赛了吗?
你可曾注意,当人们聚在一起,对话是怎么进行的吗?有人可能提到一本他们最近看的书,话题就转到书本上一阵子;如果提到的那本书是以露营为主题,对话可能就朝着交谈者喜爱或觉得刺激的露营旅行经验来发展。对话从一个主题晃到另一个主题,就像一九八○年代流行的电动玩具“青蛙过街”,里面的青蛙要越过溪流,会先跳上一块浮木,然后来到乌龟背上,接着再到另一块浮木。对话也沿着相似的路线移动,就像伟大的交响曲,会重复演奏特定的旋律,直到其中一种乐器发出微妙的转换,一整段新的旋律也随之开展。
酗酒者和吸毒者的勒戒文学写着:“我们的疾病是与日俱进的。”抱怨也是。下次当你跟一群人在讲话,而有人开始抱怨时,就要特别注意了。当较劲的态势出现,抱怨就会变成一场竞技运动。讨论的语调会变成:“这还不算什么,我告诉你……”话题就这么开始了。没有人故意要引导大家发牢骚,但是当每个人都想赢过其他人,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才最倒霉,这场讨论就会逐渐变成比赛。
关于这样的现象,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英国喜剧表演团体“巨蟒飞行马戏团”(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在一九七四年发行的专辑《皇家剧院现场演出》(Live at Drury Lane),其中有一个段子〈四个约克夏人〉就讽刺过这样的情形。
在这段短剧里,四位严谨优雅的约克夏绅士坐在一起,品尝着昂贵的红酒。他们的对话起初是积极而正面的,然后就微妙地转为消极而负面;随着时间进展,他们开始以抱怨来互相较劲,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刚开始,有一个人表示,几年前他能买得起一杯茶就算很好运了。第二个人想拼过第一个人,便说他喝得到一杯冰茶就算庆幸了。
抱怨的声浪加速蔓延,他们的论调迅即演变得荒唐可笑,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过的才是最艰困的生活。其中有位绅士一度谈到自己成长时所住的房子有多么破烂,第二个约克夏人则转动着眼珠子说道: “房子!有房子住还算好运呢!我们以前只住一个房间,一共有二十六个人,什么家具都没有,地板有一半不见了,我们怕掉下去,还挤成一团窝在角落里。”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抱怨与人际关系(6)
哀鸣和抱怨就这样你来我往、持续不断……
“噢!你真幸运还有房间住呢,我们以前都住走廊!”
“喔,我们以前还梦想能住走廊里!我们是住在垃圾场的旧水箱里。每天早上醒来,都有一堆臭鱼倒在我们身上。”
“呃,我说的‘房子’只是地上的一个洞,用防水布盖住,这对我们来说就算是房子了。”
“我们还从地上的洞里被赶出来,只好住在湖里。”
“你有湖算幸运了,我们有一百五十个人住在马路中央的鞋柜里。”
最后,有一个角色在这场竞赛里胜出,他声称:“我得在晚上十点钟起床——就是睡觉前半小时,然后喝一杯硫酸,在磨坊里每天工作二十九个小时,还要付钱给磨坊老板,请他准许我来上班。我们到家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把我们杀了,在我们的坟墓上跳舞,大唱‘哈利路亚’。”
这是你想要赢得的抱怨比赛吗?那好,去吧,继续发牢骚,直到每个人都放弃,宣布你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抱怨鬼。胜利的奖品则是不快乐的人际关系,充斥着大惊小怪的情绪、健康的挑战、金钱的焦虑,以及其他数不清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些没兴趣,当你听到牢骚时,就不要涉入其中。大家在用言语曳引你,而你也在曳引他们。当你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你们的对话开始移转成负面内容时,只要往后一坐,好好观察就行。不要跃跃欲试或想去改变他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抱怨,只要把紫手环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你正在“接受训练”,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
不抱怨观念
长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
你觉得身边都是一些爱发牢骚、怨声载道的人吗?我们都会去接近和自己相似的人,而走避互异之人,这代表你可能经常在抱怨,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在抱怨。
人类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会调整成与周遭相同的模式。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你会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同时排斥不协调的事物;而你的言语将指明、强化自己的想法。所以当你抱怨时,其实就是在排斥、推开、驱逐自己指名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不会直接在那个人面前说,而且能让他感觉受到恭维,这些话就是闲话和抱怨。
我们说闲话或抱怨,可能是要让自己显得更优秀。当我指出你的缺点,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喜欢爱吹牛的人。
不抱怨行动
你会说自己最常相处的人们都在抱怨吗?如果是,那你的紫手环怎么样了呢?你是否发现,自己表露的不悦也超出了正常程度?如果是,那你很正常,但你也能做得更好,一起来努力吧。
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习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如果你想指出某个人的负面特质,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要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察觉这个缺点、并进行疗愈。
如果你要其他人改变,自己就必须先开始改变。领袖要站在最前线开疆拓路,让其他人追随。
如果你和人们的对话开始移转成负面内容,只要往后一坐,好好观察。不要跃跃欲试或想去改变他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抱怨,只要秀出紫手环,告诉他们你正在“接受训练”,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觉醒时刻(1)
我们碰上敌人了——就是我们自己。
——漫画人物“波狗”
给自己时间,别害怕重新开始
一名年轻的修道士加入一个要求谨守静默戒律的教团,所有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长同意之下才能发言。将近五年之后,院长终于去找这位见习修士,对他说:“你可以讲两个字。”修士字斟句酌,说了:“床硬。”院长慎重考量之后,答道:“很遗憾你的床不舒服。我们会看看能否帮你换张床。”
入院第十年,院长又来找这位年轻修士,说:“你可以再讲两个字。”修士说:“脚冷。”院长说:“我们来看看可以怎么处理。”
在修士入院十五年时,院长又说了:“你现在可以再讲两个字。”
修士说:“我走。”院长回答:“这样说不定最好。自从你来之后,除了发牢骚,什么事也没做。”
就像这位年轻的修士,你可能不觉得自己常在抱怨,但现在你已经觉醒了,知道自己的确常在抱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把身体重心摆在某只手臂或腿上,维持不动地坐着、靠着或躺着一段时间,一旦我们转移重心,血液再冲回这处肢体时,便会麻掉而觉得刺痛。有时候这种刺痛很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当你开始察觉到自己抱怨的天性,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察觉到自己抱怨的频率之后,可能会很吃惊。没关系,继续移动手环,然后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请记住:我们关心的,只是我们讲出来的怨言。为了完成二十一天的挑战,我们只要努力杜绝说出口的怨言。如果你是在心里想倒无妨,那样不算数。不过你会发现,当你说出的怨言愈来愈少,心里制造的怨言也会同样减少。稍后我们会谈到这一点,现在只要把焦点放在说溜嘴的牢骚上。
让善心传出去
最近我去旅行时,恶劣的天气困住了好几个目的地机场,使得许多班机取消或延误。已经换搭其他班机的我,坐在登机门旁,看到柜台处那位不幸的航空公司代表正被众人炮轰。大家似乎认定天气不好、班机取消、还有他们遇到的各种衰事都是她的错,每个人轮流把自己的不幸归咎到她身上,我看得出来她快崩溃了。
这时,一个小灯泡在我脑海中亮了起来:“有了!”我向来惯于顺从直觉,于是便站起身来,走到那排想给她难看的人龙中占了一个位子。我耐心等候着,终于站到她面前,她抬起疲惫的眼神看着我,额头因压力侵逼而皱了起来,她问:“先生,我能为您服务吗?”
我说:“能。”然后我请她在跟我说话时装出忙碌的样子。我告诉她,我来排队是要给她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在她打字时(我不知道她在打什么),我提醒她,当这些人都打算毁了她这一天,她的生命中还有其他真正关心她的人,她也有自己热爱的事物,能赋予她生命的意义,这些都远比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更重要。既然如此,此刻的一切就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该让她心烦。我们来来回回聊了几分钟,她则继续看似忙碌。
看她重新恢复冷静后,我知道她得回去工作了,我祝福她有很棒的一天,告诉她该服务下位客户了。 她抬头看我,我看出她双眼中泛着微微的泪光。她说:“非常感谢你。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我微笑着告诉她,感谢我的最佳方式就是:当她一有机会,就再将这份善心传递给另一个人。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觉醒时刻(2)
——纽约州纽约市,哈利?塔克
请当心:“有意识的无能”阶段,是我见过最多人放弃而故态复萌的阶段。波浪舞传到这里便停下来了,涟漪再也扩散不出去。我之前曾提过,我小时候严重肥胖,高三时终于甩掉一百多磅。当朋友问我,是什么饮食发挥这么强大的减肥功效,我都告诉他们:“就是我持之以恒沿用的那种。”我试过几十种饮食法,最后终于固定采用其中一种,结果也很理想。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有多常抱怨,而觉得吃惊或发窘,也一样要坚持到底。我把手环拿下来,又重新开始。只需要这么做——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移动你的手环。套用邱吉尔的说法:“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
我是个抛接杂耍的表演者——我不是在形容自己聪明绝顶,每天都这么忙,身兼数职还能应付自如,我真的是抛接杂耍表演者,这是我的嗜好。我是从一本书上学会怎么玩抛接杂耍的,这本书还附赠了三个方形沙包,里面装了压碎的胡桃壳,沙包形状与填充物的设计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它掉下来时不会滚动。而这些沙包隐含的重要讯息就是——它们是要被丢在地上的。
我会在女儿的学校集会和教会活动上表演抛接杂耍,却一向婉拒才艺表演的邀约。抛接杂耍不是才艺表演,而是技能。才艺要经由陶冶栽培才能臻于纯熟精湛,但技能是大多数人只要愿意投注时间,就能学会的事。我曾经教人玩抛接杂耍,而且我一向先拿不会滚的沙包给他们试,叫他们把沙包丢在地上。他们虽然摸不着头绪,还是照做了。我告诉他们:“现在捡起来。”他们便捡起来。“现在再放掉。”“捡起来。”“放掉。”“捡起来。”我们会这样来来回回做很多次,直到他们开始厌倦这整个练习为止。这时我会问:“你真的想学吗?”如果他们说:“想。”我会要他们习惯掉球和捡球,因为他们要先掉掉捡捡几千次,才会变得熟练。即使你已经累到不想再丢了,又气又恼、快要没辄了,还是要捡起来。继续捡球就对了。
每当我新学一种抛接招数,就会重回掉掉捡捡的状态。我第一次学耍棒子时,我把一根棒子丢向空中,棒子的木头把手却重重敲到我的锁骨,打出了一道红肿的痕迹。我于是把棒子丢进衣柜,决定再也不学了。大约一年以后,我又把那些棒子挖出来再试一次。现在我不只会耍棒子、还能耍刀子,连燃烧的火把也照耍不误。
只要愿意反复不断地捡球、捡棒子、捡刀子、捡火把——任何人都能学会抛接杂耍。要成为不抱怨的人,也是只有移动手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开始……
你是在陈述事实,还是在抱怨?
你可能会纳闷:“我所说的话,什么时候算是抱怨,什么时候又只是陈述事实呢?”
根据罗宾?柯瓦斯基博士的说法:“一项特定的陈述是否反映出怨气……取决于说话者的内心是否感受到了不满。”抱怨与非抱怨陈述的用语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其间的区别则在于——你在话里传达的用意以及隐含的能量。在“有意识的无能”这个阶段,你就是要察觉自己所说的话;而且更重要的是,察觉这些话背后所隐含的能量。
在开始进行二十一天挑战,并且历经无数次重来之后的两个多月,我终于连续二十天没有抱怨——再一天就成功了!我已经看到终点线,就快逼近了。和家人吃晚饭时,我分享着当天发生的事,突然逮到自己说的话,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啊,糟糕,刚刚那样算是抱怨吗?”桂儿微笑着说:“老公,你如果觉得该问,那八成就是抱怨了。”我于是移动手环。我回到第一天了——再来一次。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觉醒时刻(3)
你如果觉得该问,那八成就是抱怨了。重新开始吧,请记得这和转化你的人生息息相关,不要急着超越这项经验。这不是赛跑,而是一种过程。
如果你希望某人或当前的情势有所改变,这就是抱怨。如果你希望一切有别于现况,这就是抱怨,而不只是陈述事实。我写这一段内容时,正坐在加州圣荷西的火车站里。我的火车预计在早上九点发车,现在已经是早上十点半,而我刚刚才得知,新的发车时间是中午十二点——慢了三个小时。你读了我刚刚写的内容,可能会以为我在抱怨。但我知道自己的能量是投注于当下的状态。我坐在火车月台上,享受着春天的早晨和肉桂茶,同时将我所热衷的一切分享给你。我非常快乐,充满了感激。火车晚发车真是莫大的祝福,让我能在美妙的环境里做自己喜爱的事。
嗯,那如果我不想等呢?说不定我如果大声抱怨,对售票员发脾气,或是尽可能对其他人发牢骚,就可以让发车的时间提早。这样有可能奏效,对吗?当然不对。但我们却时常看到这种行为。火车会在它该来的时候到站,而这就是最完美的时刻。
没有自信的人,想靠抱怨来逃避
最近我接受一家电台的晨间节目专访,有位播音员说:“但我是靠抱怨来维生的——而且我靠抱怨赚来的薪水很高。”我说:“好,那从一到十的等级来看,你有多快乐?”他顿了一拍之后,说道:“有负数可算吗?”
抱怨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对我们有益,甚至在财务上也不例外,但抱怨所带来的益处,却不包括快乐。
我们已经探讨过,我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抱怨能衍生出社会上及心理上的益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推论则是:我们也将抱怨当成是一种让自己显得更有鉴赏力的方法。例如:即使一家餐厅的菜色极优,还是会有人抱怨食物等级不足以达到他的标准。这是要让每个听到的人,都知道他的品味确实很高超。抱怨的人在宣告自己是美食的仲裁者,暗示自己过人的品味是源自于许多高级的用餐经验。就像洛尼?丹吉菲尔德(Rodney Dangerfield)在《疯狂高尔夫》(Caddy Shack)里的角色一样,他对高级的布希伍高球俱乐部侍者说:“喂,你去告诉厨师,这是低等的狗食,我很有品味的,这种伙食我看不上眼。”又来了——抱怨就是吹牛。
请扪心自问:自信又有安全感的人会吹牛吗?答案是不会。自尊自重的人,认同自己长处、接受自己弱点的人,悠然自得、不必透过他人目光来肯定自己的人——这些人都不会吹牛。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棒。同样地,他们也不需要抱怨,以藉此来取得神经质的益处。
在《懒人启蒙指南》(The Lazy Man's Guide to Enlightenment)中,塔迪亚斯?戈拉(Thaddeus Golas)的结论是:“爱自己并非是要膨胀自我。所谓的本位主义,是指在你已经痛恨自己之后,还要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而爱自己将消弭你的自我意识,你会觉得无需证明自己高人一等。”
没有安全感、质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才会吹牛和抱怨。他们会昭告自己的成就,希望看到听者眼中投射出赞赏的目光。他们也会抱怨自己遭逢的困难,以博取同情;或是把它当作藉口,以逃避自己向往却没有完成的目标。他们会抱怨,其实是因为自觉不配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缺乏自我肯定,于是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推开。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觉醒时刻(4)
你要知道: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有资格得到。不要再找藉口,快朝梦想前进吧。如果你还在说些“男人都不敢给承诺”、“我们家每个人都是胖子”、“我手脚不协调”、“我的咨询顾问说我一辈子都一事无成”、“我爸爸虐待我”之类的话,那你就是让自己变成受害者。受害者不会成为胜利者,你必须要选择你想成为哪一种人。
抱怨就像艾皮斯坦(Epstein)的妈妈所写的纸条。还记得《柯老师,欢迎回来》(Welcome Back Kotter)(编注:七○年代美国热门电视影集,由约翰屈伏塔等主演)那部影集吗?艾皮斯坦是这出校园喜剧里的一个学生角色,他常常带纸条到学校,藉此逃避做某些事情。例如纸条上可能会写:“艾皮斯坦今天不能考试,因为他熬了一整夜在研究癌症的疗法。”署名者则是艾皮斯坦的母亲。当然,这些纸条都是艾皮斯坦自己写来逃避考试和其他事情的。我们抱怨,是为了让自己脱身,以回避冒险和其他行动。这些怨言听起来合情合理,却都是薄弱的藉口,就像影集里的纸条,写的人其实就是拿出纸条的人——我们自己。
请你明白,我了解你也可能有过艰难、甚至不堪的经验,很多人都是一样。你可以无止尽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坚称自己没有做错,不必对已然发生的一切承担什么,然后让它成为囿限你一生的藉口。或者,你也可以想想弹弓的原理。
是什么决定了弹弓上的石头能飞多远?答案是:看你把弹弓上的橡皮筋拉了多远。如果你研究成功人物的生平,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不是排除了生命中的挑战,而是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他们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并藉此来帮助自己成长。他们不再向人人陈述自己受到多少委屈,而是开始寻找挑战中的祝福。而且你看,他们找到了。他们把橡皮筋往后拉得远远的,结果也就遨翔得更高、更远。
石头要从弹弓上飞出去,必须要先松开。你得放手。对于生命中的挑战和痛苦也是如此——放下这一切吧!
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
我的第一任妻子莉丝离开我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很没有安全感,而让她心力交瘁。我总是仰赖着她,向她寻求认同与肯定。如今我明白了,我是想以大嗓门、抱怨和批评他人,来弥补自己的不安。我不是告诉别人自己有多棒,就是批评其他人,让自己相形之下看来还不错。我其实很痛苦,而且又将这种痛苦转嫁给别人。记住: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
我终于认真检视起“没有安全感”所代表的涵义——这是“有安全感”的反义词。有安全感代表对一切感到自在,并接受事物的原貌。多年来,我一直试图改变身边的一切,以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而现在我开始明白,“有安全感”就代表接受事物的原貌,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它。我在这次经验中学到的最重要课题是:要摆脱不安,我就要安于自己的没有安全感。
我不再打压自己、替自己找藉口,或假借批评和抱怨将注意力转移到他人身上,而是去接受痛苦的不安感来袭,同时在这样的时刻支持自己。当我觉得不舒服、难过、软弱或不悦的时候(我经常这么觉得),就开始告诉自己:“没关系,你就坦然接受自己的感觉,有这种感觉也没关系。”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觉醒时刻(5)
真是奇迹啊!当我学会对自己的不安全感(不自在)有安全感(自在)时,我觉得不安的状况变少了,持续的时间也变短了。正如你不会批评别人有了正面的转变,你也不会批评自己有如此积极的进展。有时候,当我内在的声音实在忍不住要批评了,我就写起日记来一吐为快。然后我并没有争辩、回击,反而是赞美那个生气的声音所写下的东西:“好小子,你攻击我的方法还真高明!我相信你攻击我,是因为你只想激发出我最好的一面。别客气,你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批评的想法找不到顽抗的对手,便消失无踪了。
我们的脑袋里,都有个麻烦的精灵,这个精灵就是谴责的声音。我想和我的精灵做朋友,而我一问,他才告诉我他叫席维斯特(Sylvester)。一提到席维斯特,我就把他想象成“兔宝宝”卡通里的“大嘴怪”。他是个急躁的傢伙,成事不足、败事有馀,在我的脑海里奔驰胡窜、制造混乱。当我企图平息他尖刻的言论时,他只会愈吼愈大声、愈刺耳。然而现在,我要鼓励他、称赞他。我说:“要挑我毛病,你是最厉害的了。我知道你挑我的毛病,是因为你爱我。”当我这么说时,心中有个画面:席维斯特站在那里,一脸惊愕,不知所措。他茫茫然噘起了嘴唇,眼睛咕噜咕噜地转,完全陷入疑惑不解的无言状态。
以我个人而言,我永远感谢莉丝。她离开我就像是一种催化剂,让我必须展开这段探索的旅程。是这样的涤净作用,促使我去探究灵魂深处,让我能将学到的东西和全世界分享。莉丝,谢谢你。
不要为了让自己变得特别而抱怨。你要对事实有所觉醒:你已经很特别了。特别的定义包括有:“独特、鲜明、有特殊的作用”。你很特别。没有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以前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没有人有你的眼睛、指纹、耳朵的形状,或是声音。你和你的DNA一样独特。科学家甚至说,世界上没人有你的气味,这够特别了吧?要说“无限”,你自己就是最完美的例子。你就是以人类形体现身的“神”。你独一无二,现在还有了不起的东西要带给这个世界,而且是只有你才能给予的。就算你可能会说自己不够完美,你也依然完美无瑕。
当我和席维斯特变成了朋友,我也开始爱自己以前痛恨的那些自我。我不把它们当成毛病,而是个人的癖好与习性——也就是让我之所以为我的东西。从前我还以为自己能有所改变,好让我能真正肯定自己,这样的想法实在愚不可及。总是在注意自己有什么不对劲,更是让我笃定能找到自己不对劲的地方——这个最根本的主题又出现了。
在我接下基督教会联盟的主任牧师一职后不久,有位女士拿来了一张清单,列出她不喜欢这个教会的地方。我为了树立好印象,也让新教友高兴,便在能力范围内改变了一些令她不满的事。然而,事后她并没有来对我说:“谢谢,我现在对教会很满意。”反而又拿来另一张抱怨的清单。
当你表达出你不喜欢什么——无论是你自己、你的工作、家庭、健康、财务、教会,或是任何东西,你就会找到更多不满的对象和事物。记住:同类相吸。当你更加肯定自己、他人和你的人生景况时,你就会引来更多带给你乐趣的东西。
恐惧成功,就注定会失败
不抱怨的世界Part2 有意识的无能 觉醒时刻(6)
我第一次上《欧普拉秀》时,欧普拉问我:“为什么人们会抱怨天气?再怎么抱怨也没办法改变啊。” 首先,我不敢说你不能改变天气。在你还没觉得我疯狂之前,我先告诉你一件事。几年前,我开始告诉朋友,我和上帝之间有个协定,就凭着这份协定,我一定会碰到好天气。去年夏天,我们在筹备一场大型的教会野餐活动,有个小组长想知道如果下雨了该怎么办。我说:“不会下雨的。我和上帝之间有协定,我一定会碰到好天气。”
“好吧。”她迎合着我,“那万一下雨呢?”
我说:“你没有听懂我的话——不会下雨的。如果我们说会下雨,那就会下雨,所以我们就别说了吧。”
好,如果你认为只是巧合也没关系,但那天的确没有下雨,我还是保持连胜纪录。而且我还没有抱怨喔。
先不谈我们是否能控制天气,我们又为什么要抱怨天气呢?——因为安全,抱怨很安全。抱怨属于低能量层次的对话,不会威胁到彼此,因为你没有唤求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表达。
另一个抱怨很安全的理由,可能与神学及缺乏自尊的种族记忆有关。我们可能害怕神(或者说众神,因为这种恐惧始于多神时代)因为事情进展太顺利,而打击我们。
在赛珍珠(Pearl Buck)的杰作《大地》(The Good Earth)里,主人翁王龙是中国的一个农夫,他最大的渴望就是想生个儿子。在古代的中国,儿子都被当成是宝贝,而女儿只是伺候人的丫鬟,在嫁出去之前,还得供她们吃穿。生男孩会带来财富,但生女孩只会赔钱。
王龙喜出望外,因为妻子生了儿子。夫妻俩带着新生儿过街时,还把儿子盖起来,不让众神看见。他们说:“只是普通的丫鬟,不是男孩儿。”他们害怕众神会带走儿子,因为他们不配有这样的好运,可以生个儿子。
因为我们看轻自己、缺乏安全感,加上成长过程中总是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好景不常在。”所以我们相信,如果事情进展太顺利,神、宇宙——或是随你怎么称呼的那个东西,就会等着要打击我们。如果这是你的神学观,我尊重你的信仰。但对我而言,“神就是爱”和“神等着摧毁你”,这两者是无法并行的。我们恐惧上天的报应,于是担心自己如果说起一切进展顺利,最后可能就会变得很糟糕。其实,相反的状况才是事实——恐惧的字眼和言语,才会招致我们不想要的东西。
有个电脑术语叫”GIGO”,意思是指“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这是源自于电脑为中性的概念——电脑不具人格,只对下达的指令有所回应,如果你把“垃圾”(随便乱写的代码或指令)丢进去,那么出来的就是“垃圾”(乱七八糟的结果)。
我们的生命,则是呈现反向的事实:垃圾出,垃圾进。当你发牢骚、抱怨生活的一切(送出垃圾)时,你就会收回更多这样的挑战(收进垃圾)。值得庆幸的是,你已经在学着注意自己的言语,并且控制或重组自己的论点与措辞,以免让抱怨脱口而出。你已经开始转变,而且继续前进,迈向“有意识的有能”这个阶段了。
不抱怨观念
抱怨与非抱怨的用语可能一模一样,其间的区别则在于——你在话里传达的用意和隐含的能量。如果你希望某人或当前的情势有所改变,让一切有别于现况,这就是抱怨,而不只是陈述事实。
当你表达出不喜欢的一切,你就会找到更多不满的对象和事物。请记住:同类相吸。当你更加肯定自己、他人和你的人生景况时,你就会引来更多带给你喜乐的东西。
没有安全感、质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才会吹牛和抱怨。他们自觉不配得到想要的东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推开。 我们恐惧上天的报应,于是担心自己如果说一切进展顺利,最后可能就会变得很糟糕。其实,恐惧的字眼和话语,才会招来我们不想要的东西。
不抱怨行动
“有意识的无能”是最多人放弃而又故态复萌的阶段。即使你发现自己有多常抱怨,而觉得吃惊或发窘时,也要坚持到底。你只需要——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移动你的手环。
“有安全感”就代表接受事物的原貌,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它。要摆脱不安全感,就要安于自己的没有安全感。这些批评的想法找不到顽抗的对手,便消失无踪了。 不要为了让自己变得特别而抱怨,你要对事实有所觉醒:你已经很特别了。你独一无二,现在还有了不起的东西要带给这个世界,而且是只有你才能给予的。
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有资格得到,快朝梦想前进吧。不要打压自己、替自己找藉口,或是假借批评和抱怨,将注意力转移。你应该要接受不安感来袭,同时在这样的时刻支持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Part3 有意识的有能 沉默与怨言(1)
会说“就跟从小婴儿手上拿走糖果一样简单”的人,都没有真的从小婴儿手上拿走过糖果。
——佚名作者
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设性
“有意识的有能”阶段是一个超级敏感的阶段。你开始会察觉到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你移动紫手环的频率愈来愈少,因为你说话十分谨慎。你现在说话正面多了,因为你开始会在还没说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话。你的紫手环已经从“让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变成“你的话语在说出之前要先穿越的过滤器”。
一个接受不抱怨挑战的家庭告诉我,在“有意识的有能”阶段,晚饭时刻他们会坐在餐桌前,经常相对无语。在逐渐变得“不抱怨”的过程中,愈见延长的沉默期,对个人或家庭而言都是很典型的现象。你真的开始活出你母亲的建言:“如果说不出什么好听话,就干脆闭上嘴巴。”
不想抱怨,就沉默
我们收到了紫色手环,马上就发现自己的对话,都绕着讽刺、批评他人和彼此批评打转。我们不想移动紫手环重新开始,所以干脆就一两天不讲话,一直到我们搞清楚,彼此该怎么说话,才不会挟带着抱怨在其中。
——密苏里州堪萨斯市,金?马汀
有一度,我们曾经考虑在紫手环的索取量多到可以专门订制时,就把上头的“spirit”(精神;灵性)这个词拿掉。虽然我们的组织是教会,但我们把“不抱怨”活动视为是非宗教性质的人类转化运动;再者,也还有许多不同性质的团体及不同派别的教会参加。所以,我们不希望大家受限于宗教,而是要将这件事当成改善生活的方法,无论参与者是否隶属任何宗教团体。
后来,我发现“spirit”这个词,是来自于拉丁文“spiritus”,意指“气息”。在“有意识的有能”阶段,人充其量只能简单地做个深呼吸,而不是失控地将抱怨说出口。抱怨是一种习惯,而暂停一下吸口气,就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说话时更小心地用字遣词。所以,我们留下了“spirit”,想作为提醒的媒介,提醒大家“深呼吸”,而不要“穷抱怨”。
沉默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能出于更崇高的自我、而非人性的自我来说话。沉默是通往“无限”的桥樑,却也是让很多人感觉不自在的东西。我记得青少年时期,我们家是住在湖边,当时我会独自泛舟,到离家一里远的小岛上露营。沉默给了我机会,和内在的自我重新联系。有一次,当我正要前往岛上小居时,我还记得父亲在岸边对着我大叫: “威尔?”
“爸?”
“你要去哪里?”“到康特岛那边露营。”
“你一个人去吗?”“是。”
停顿了片刻,他又说:“你要带一台用电池发电的电视去吗?”
“不用了,爸……谢谢。”
安静了一会儿,他又出声了:“那收音机呢?”
“不用了,谢谢。”
我永远记得我爸爸是如何耸肩、转身,然后走回屋内。我爱我爸爸,但他不是很习惯沉默。他睡觉时甚至会把床前的大荧幕电视打开,听着它发出的喧嚣声而入眠。
如果你是喜欢祷告的人,“有意识的有能”阶段是提升你祷告深度的良机。你已经真的不想再移动手环,你或许还会希望先说一小段祈祷文,再开始说话。为自己寻求指引吧,让你说出来的话具有建设性,而非破坏性。如果无话可说,就保持沉默。
以往我在推销电台广告时,曾经和一个话不多的人共事。和他熟了之后,我曾经问他为何这么安静,他告诉我:“这样会让人以为我比较聪明。”如果你什么也不说,大家至赞还会赞扬你聪明;当我们说个不停时,不但不会让自己的言论听起来很睿智,反而只是显示自己不够自在,片刻都无法忍受让沉默来掌控局面。
不抱怨的世界Part3 有意识的有能 沉默与怨言(2)
要知道结识的某个人对自己而言是否很特别,有一个测试方法,就是看看我们可以和这个人不说话相处的时间有多久。我们只是安于他们的存在,享受着他们的陪伴。一大堆无心的闲扯并不会增进我们的相处品质,反而会糟蹋了这段共度的时光。喋喋不休只是在对你周遭的人们发送一个讯息:你觉得不自在。
沉默能让你自省反思、慎选措辞,让你说出你希望能传送创造性能量的言论,而不是任由不安驱使你发出又臭又长的牢骚。
我们收到了一封国防部五角大厦的中校寄来的电子邮件,描述了他所经历的这个不抱怨阶段:
紫手环让我们更加同心协力
快速报告一下我们的现况。十二个手环已悉数分发给我的同事们,有位女生(她一向安静低调)进展得很不错,我想她的记录其实已经迈入二位数了。然而,其他人都发现,这件事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不过这已经对我们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抱怨时,我们知道自己在抱怨,就会先暂停,移动手环,用更正面的措辞重新发言。我甚至连一整天不抱怨都还做不到,但我看得出来,这是强而有力的沟通工具,有助于办公室成员的同心协力。
当我们抱怨时,可以自我解嘲,然后彼此挑战对方要找出更好的方法。等到有人达成目标时,我会再写信来报告最新状况。(每个人都摩拳擦掌,要把这项挑战推介给更多五角大厦的员工,我们正在进步中。)祝空军节愉快!
——凯西?哈佛斯塔
抱怨的字眼在预言坏事的降临
我之前提过,抱怨时用的字眼,经常和非抱怨的字眼相同;是你的意图和背后隐含的能量,决定了你是否在抱怨。所以,你要开始注意自己有多常说以下这些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当然会这样!”
●“难道你不知道吗?”
●“我只是运气好!”
●“我总会碰上这种事!”
当事情不太对劲,而你说:“当然会这样!”或“难道你不知道吗?”就是在传送这样的讯息:你在等待坏事的降临。这个世界听见了,就会带来更多坏事给你。
当我第一次决定认真留意自己的言论,同时明白这些话是在反映我的想法,而想法将造就我的现实生活。我还记得那时的情景:我正开着我太太那辆二十年的小卡车,运回一些我放在仓库里的东西。桂儿的这部 F-150 老车的引擎已经跑了几百里,所以每开二十里大约要用掉一加仑的油!(译注:约每公升跑七公里。)我们时常替这辆老卡车加油,同时也会在后车厢放一箱油,以备不时之需。
当我启程展开一百多里的旅途时,我确定油箱已加满了油,还邀请我们家的狗吉布森跳上前座,和我一起作伴。吉布森是一只澳洲牧羊犬,这个名字是桂儿帮他取的——桂儿说,如果有哪个澳洲人要睡在她的床脚边,她希望是电影明星梅尔?吉布森。
我们花了好几个钟头,才从南卡罗来纳州艾纳市的家开到曼宁市的仓库,再把物品装上车。回程时,我决定走捷径,朝葛利里镇的方向行驶。我以前住在曼宁,对通往葛利里镇的路很熟。其实,我以前常在周末骑单车到葛利里镇,然后再骑回来,当成是运动。那条路约有十三里,车辆并不多。
太阳开始西下时,“引擎故障灯”亮了。那一刻,我的思考模式照理说应该是:“糟糕!有麻烦了。”但是,我反而转身对吉布森说:“会有办法解决的。”内心里,我觉得自己可能有点脑子进水吧——就像我说的,我对这条路很熟,这十三里路上只有十来户人家,而我又没带手机。
不抱怨的世界Part3 有意识的有能 沉默与怨言(3)
卡车苟延残喘着继续走了一里多,引擎才完全停止运转。“会有办法解决的。”我说着,努力让语气听起来笃定而自信。卡车开始慢了下来,最后终于停在这条路上少数几处人家的某一户门前。“当然会这样!”我说着,庆幸于当前的发展,但仍对我们竟如此幸运而惊讶。我心想:“或许会有人在家,让我借用电话。我可以打给桂儿,她就能来接我。”然后我又想起卡车里装满了东西,而忖度着:“我还是宁可今晚就开车回家,不要把这些东西留在路边。我不知道问题会怎么解决,但我要相信可以解决。”
请记得,这不是我处理类似问题的一贯作风。以前,我会直接下车,说不定还会做些“有帮助”的事,像是咒骂和踢轮胎。但是这一次,我反而闭上了眼睛,在脑海中看着我和吉布森慢慢地驶进家里的车道。在我想象的画面中,那时候是傍晚(和当时的时间一样),而我穿着和当时一样的衣服。我先让自己安静地稍坐片刻,好好吸收这幅画面,再走上车道,按下门铃。
当我听到屋里传出骚动的人声时,我又说了一次:“当然会这样!”确定这一户(这是数里路来我唯一看见的屋子)有人在家,而且是在我的卡车在他们家门口抛锚的时候在家。一名男子前来应门,同时自我介绍。当我解释我的卡车抛锚了,并询问能否借用电话时,他在黑暗中眯着眼睛,朝卡车所在处打量着,问道:“你开的是什么卡车?”我说:“福特。”他微笑着说:“我是福特卡车经销商的维修主管。我去拿工具来看看。”
他去拿工具时,我又说了:“当然会这样!”问题就要解决了。
我拿着手电筒,而我的新朋友在引擎盖下敲敲打打了十五分钟,终于转身说:“是你的燃料系统不太对劲。你需要换个小零件,只要一两块美金就有了,可是我家里没有这种零件。”他继续说:“不过这主要是管线问题,倒不是机械性故障。”
我说:“没关系。那我可以借用一下电话吗?”他说:“呃,你的问题出在管线,而我爸正好从肯塔基州来看我,他是管线工人。我去叫他。”
他进屋里去叫他父亲时,我搓了搓吉布森,兴奋地笑道:“当然会这样!”几分钟之后,他父亲诊断出问题:“你需要一根约三寸长、四分之一寸宽的管子。”“就像这样吗?”他从自己的工具箱里拿出一根尺寸刚好的管子。“就是这个!”父亲说,“你在哪里找到的?”儿子说:“我也不知道是哪儿来的。一个月前,我在工作台上发现这管子,就把它丢进工具箱里,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会这样!”
没多久,我和吉布森又上路了。“真是难得的经验!”我对吉布森说。一切都解决了。就在那一刻——换成加油灯亮起来了。我们停留太久,耗尽了卡车的油,油量低得危险。四处都不见人家,我开始有点担忧,然后又赶快阻断这样的思绪,大声说:“问题已经解决过一次了,这次一定也没事的!”我一边开车,再次想象我和吉布森当晚平安地把卡车开上家里的车道。
转弯进入葛利里镇时,我开往当时镇上唯一的加油站。当我把卡车开进站里,老板正在锁门准备打烊了。“需要帮忙吗?”他问。“我需要油。”我说。他重新打开加油站的照明设备,说:“需要什么自己来吧。”我把两手伸进裤子口袋,掏出身上带的所有钱。以当时卡车吃油的速率,可能需要加四夸脱(译注:近四公升)的油才能到家,而我身上只有四块半美金。我于是抓起两夸脱(我手边的钱只能买这么多)的汽油,放在柜台上。
不抱怨的世界Part3 有意识的有能 沉默与怨言(4)
“你有没有看到另一个牌子?”老板问我。我说:“没有。”他走向陈列架,我跟在他身后。“有了。”他说。“这个牌子很不错—我觉得比你拿的那种更好,可是我以后不进货了,所以今天特价,只要五折。”我努力保持镇定,以免露出太欣喜若狂的模样。我把四夸脱的油抱进怀里,走向柜台。当天晚上十一点十七分,我和吉布森平安地回到了家里的车道。
“当然会这样!”
抱怨不是让你如愿的万灵丹
大家常问我的一个问题是:“难道你不需要先抱怨,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吗?”其实,你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期待,而不需要抱怨现况,来获致你想要的结果。
几天前我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不明号码”。当时我正在忙,没有接电话,打来的人也没有留言。接下来,几乎每隔一小时,我都接到同样的“不明号码”打来、却又不留言的电话。最后,我终于接到了这通“不明号码”来电,听到电信公司的语音留言:“这是要通知玛丽?强森(非真名)的重要讯息……如果你是玛丽,请按1;如果不是,请按3。”
我按了3,心想电信公司应该会发现他们打错号码,就不会再有这些来电了。但他们还是没发现。电话几乎每小时响一次,都是“不明号码”打来的;而当我接起电话,又听到同样友善的语音留言。我不断按3,来电却依然没有停止。
人都会犯错。我知道我也会犯错,而所谓的公司,只是一大群想尽力做好事情的人们。在过了好几天每小时都有固定来电的日子后,我打给电信公司解释这样的状况,而他们也确保会处理。但是,来电还是持续不断。
在我尚未展开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时,我可能会再打给电信公司,要负责的主管来接听,臭骂那可怜的傢伙一顿。此外,我还会告诉每个我接触到的人,说这简直是乱七八糟、太不合理了,让我深感不便与干扰。
然而,这次我再打了一通电话对客服人员说:“我知道出错是难免的,我也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但是我应该不会再接到贵公司的电话了才对,而我也愿意和你配合,直到我们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而且一起解决。”不到十分钟,她就发现症结所在(他们把我的号码当成那个人的号码,而输入电脑),来电于是停止了。
我不必让血压窜高或大发雷霆,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我也没有向朋友、同事和家人发牢骚,把他们牵扯进来。我反而是找了个可以帮助我的人,解释我想要什么,而且锁定真正的焦点。
你有权利得到你应得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要一直谈论这个问题,或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上面。你应该要从更高的层次来思量问题,看着它被解决。只要谈你的渴望,只要和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的人谈。你会缩短等待的时间,让你的需求更快被满足,在这段过程中也会更快乐。
预想美好的未来,是促成进步的动力 “但是,我们国家每一项伟大的事件,都是起自于抱怨……你看看托马斯?杰弗逊(编注: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和开国元勋)和马丁?路德?金博士(编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我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这样说道。就某方面来说,我同意这位女士所言。迈向进步的第一步就是不满。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不满的阶段,就永远无法前进,迎向更光明的远景。那些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我们的焦点必须要放在我们希望发生的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要的事情。
不抱怨的世界Part3 有意识的有能 沉默与怨言(5)
美国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们,都是很会抱怨的人吗?这一点我必须否认。这些重要人物让不满驱策着他们去勾勒美好的远景,而他们对这番远景的热情,又激励了其他人前来追随。他们全神贯注地展望更光明的未来,让全国的人心也跟着雀跃、振奋。他们转化了全国的意识,结果也转化了我们的未来,至于他们采取的方法,约翰?肯尼迪做了最好的总结:“有些人是看到当前的现况,然后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则是梦想着未曾出现的景象,然后问为什么不是那样?”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马丁?路德?金牧师并没有站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说:“我们遭受这样的待遇是不是很惨?”他没有。他发表的演说撼动全美国人的灵魂,即使相隔将近半世纪听来,仍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没有把焦点放在问题上,而是超越了问题本身,建立更宏观的格局,发出这样的宣示:“我有一个梦想!”他在我们的心中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画面,那是个没有种族歧视的世界。他曾经“到达那山巅”,而他铿锵有力、激励人心的话语,也带着我们和他一起攻顶。
托马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清楚陈述了众殖民地在大英帝国统治下所遭逢的挑战。然而,他所起草的文件(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签署)并不是一连串冗长的牢骚。如果是,这份文件大概也就不会攫获全世界的想象力,并得到其他国家支持,而能一统殖民地了。
《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段写着:“在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本着自然法则和上帝赋予的权利,主张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
暂时想象你自己是这十三个殖民地的居民,试着去理解这个概念:“本着自然法则和上帝赋予的权利,主张独立和平等的地位。”在杰弗逊起草这篇宣言时,英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超级强权,而他只是毫不夸大地冷静直陈,这些羽翼未丰、组成纷杂的殖民地,和这头政治巨兽是“平等并存”的。你可能听见了殖民地人民为如此言论所发出的集体惊呼声,随之而起的则是满涨的自尊和热忱。他们怎能渴求这种遥不可及的理想,希望和英国平起平坐呢?因为这是”本着自然法则和上帝赋予的权利”。这不是抱怨,这是梦想着美好未来的坚定远见。这也是超越问题本身,从更高的层次来思量。
罗莎?帕克(Rosa Parks)(编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家,一九五五年因拒绝在公车上让座给白人,而激发黑人联合拒搭公车的大型群众活动。)并没有坐在公车后面几排,向每个人抱怨自己必须坐在这里是很不公平的;她的做法是无视于肤色,和其他人一样,坐在她原本就坐着的地方。她不但超越了问题本身来思考,更以身作则实行了解决方案。
我也有一个梦想,希望在现世中会出现这样有远见的先知。我记得这辈子最常听见的新闻,就是聚焦于中东局势的“和平谈判”。我听过这些“和平谈判”讨论的内容,感觉上似乎更像“战争谈判”或是“如果你们停止这样做,我就不会再这样谈了。”美国总统召聚了所有中东领袖,试图让他们调解彼此的差异,但这些谈判的焦点一直都放在“差异”之上,因此就我个人看来,他们的进展始终是微乎其微。
如果在这些“和平谈判”中,领袖们聚在一起讨论的是“彼此若能消弭嫌隙将会怎样”呢?如果他们能共同建立一个集体的梦想,实现和平共处、互相体谅的目标呢? 当这种真正的“和平谈判”发生时,规则就变得很简单了。他们不会再去谈论现在怎么样、或是过去发生什么事,所有的焦点都只会锁定在:当彼此不再针锋相对时将会怎样。他们可能会问:“我们之间的和平,看起来、听起来、闻起来、感觉起来是什么样子?当战争和异议对我们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记忆,是必须查阅史书才能知晓的过往情景时,又会怎样?”
不抱怨的世界Part3 有意识的有能 沉默与怨言(6)
这些谈判的焦点只会锁定在众人冀望的结果之上——也就是和平。就只是这样。这些谈判完全不会提到“如何”,“我们如何做到”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会被所有人禁止。一旦双方试图要找出如何达成和谐共存的方法,关于地理疆界、补偿报酬、撤军限武、文化与信仰差异,以及各种对立的观点,只会将他们的注意力再度转移回当前的议题上。而这样的焦点,将使他们继续陷身于这些问题的泥淖。
林肯曾经说过:“摧毁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变成朋友。”要达到这种转变的第一步,就是从内心开始做起。而我们的言语,会把我们的思想内容告诉这个世界。
快乐或悲伤,由你的言语来决定
当你正在历经“有意识的有能”这个阶段时,你如果使用了“当然会这样!”、“难道你不知道吗?”、“我只是运气好!”、“我总会碰上这种事!”这些措辞也没关系,但只能在你认为的好事发生时才用。当事情进展顺利时,把这些话当成是你赞恩的赞叹之语。
我有个朋友总是说:“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我遇上任何事都能迎刃而解。”他有貌美的太太和圆满的家庭,他的事业成功,年届三十就成为百万富翁,身体也十分健康。你可能会说他只是运气好,他自己也同意;但我会说,是他相信自己幸运的信念,让他变得如此幸运。所以,何不试试对他有效的这个方法呢?当你诸事顺遂时,不管是多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记得说:“当然会这样!”
我们的言语有着强大的力量。当我们改变嘴里说出来的话,就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大约一年前,我在州际公路的内侧超车道上开车,我的时速要超过速限好几里。在我前面的是一台轿式休旅车,时速大约比速限慢了十里。我心里开始嘀咕起来:“如果要开得比速限慢,他难道不知道要走外侧车道,让其他人先过吗?”几天后,我又上了超车道,前面还是一个小心翼翼的驾驶,开车时速比速限慢了不少。我发现那名驾驶开的又是轿式休旅车,而这次我忍不住大发牢骚,认为这种做法实在太不为别人着想了。
几天后,我载着桂儿、莉亚一起上路时,又被左侧车道一个开得比速限慢的驾驶给拖慢了速度——你猜到了吧,又是一台轿式休旅车。这次我则是向家人大声抱怨。随后的几周,这种状况一直反复出现,每次都是轿式休旅车惹的祸。我开始注意到车上有着某些记号或贴纸的轿式休旅车驾驶,都是最恶劣的违规者。这些人成了我的眼中钉,我会向认识的每个人提及此事。我觉得这很有趣,只是一种巧妙的观察结论,但我也的确注意到,这种事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了。最后,我开始明白,是我自己判定“轿式休旅车的驾驶,都是没礼貌又妨碍交通”的。因为我相信,所以这种事就落到我头上,而且几乎每次开车时都屡试不爽。
我想找另一种方法重新诠释这项观察,于是想到了美式赛车(NASCAR)。在美式赛车的赛程中,如果是有事故或危险发生,就会有一台定速车上场,让所有参赛者减速慢行。这些车手必须跟在定速车后面,直到前方的危险清除,再次恢复安全状态。“如果轿式休旅车是州际公路上的定速车呢?”我心想。或许轿式休旅车是要让我减速,才不会拿到罚单,甚至是发生车祸,不然就更惨了。之后,每当我在左侧超车道上碰到慢吞吞的轿式休旅车,我就开始感谢他们,称它们为“定速车”。这变成我的惯性反应,我根本忘了它们还有另一种名称,而一律用“定速车”称呼它们。“啊,前面有一辆定速车,”我会告诉家人,“我们最好减速慢行。”
不抱怨的世界Part3 有意识的有能 沉默与怨言(7)
有趣的是,当我改变了对轿式休旅车的称呼,我也开始感激它们让我能减速慢行,而我也发现,自己很少被堵在超车道上了。如今,我在通勤途中几乎很少被轿式休旅车拖慢速度,即使真的碰上了,我也会对它们表达谢意。
改变自己对轿式休旅车的观赞,并赞扬它们为定速车之后,我就改变了它们对我的意义;它们也变成一种礼物,而非障碍。如果你开始採用可以激发心中正向能量的命名,来称呼生命中的人事物,你就会发现,他们再也不会让你烦心,还会给你实质的助益。改变你的措辞,看着自己的生命随之改变吧。例如:
不要说…… 试着说……
问题 机会
必须 可以
挫折 挑战
敌人 朋友
眼中钉 老师
痛苦 信号
我要求 我会感激
抱怨 请求
磨难 旅程
你做的好事 我创造的好事
试试看吧。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困难,但是请仔细观察,它是如何改变了你对人事物的看法。当你改变用语时,景况也会跟着改变。
你可以创造自己渴望的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始终相信:当我们死去的时候,如果幸运,就会进天堂。有一天在读圣经时,一句话光照了我:“天国近了。”而我开始这样猜想:“或许我已经死了,而这里就是天堂。”我思索着,想起英国文豪弥尔顿的名言:“境由心生,心可以使天堂沦为地狱,让地狱变成天堂。”或许这里就是天堂——要不然,至少我可以让它变成天堂。
向别人问起近来可好时,我曾听过有些人语带嘲讽地呻吟道:“真是快活似神仙呢。”我决定把这句话,当成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真心回应。当有人向我问好时,我会不带嘲讽、诚心诚意地回复:“真是快活似神仙呢。”起初我感觉不太自在,但现在这已是我不加思索的答案了。我注意到这句话让其他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同时也提醒着我,当下我就可以决定自己要快乐、还是悲伤,要置身天堂、还是坠落地狱。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言语,创造自己想过的生活。
做出明智的选择吧。
不抱怨观念
喋喋不休只是在对你周遭的人们发送一个讯息:你觉得不自在,无法忍受让沉默来掌控局面。沉默能让你自省反思、慎选措辞,让你说出希望能传送创造性能量的言论,而非由不安驱使你发出又臭又长的牢骚。
当事情不太对劲,而你说:“当然会这样!”或“难道你不知道吗?”你就是在传送这样的讯息:你在等待坏事的降临。这个世界听见了,就会带来更多坏事给你。
你有权利得到你应得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要一直谈论这个问题,或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上头。你应该要从更高的层次来思量问题,看着它被解决。
那些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我们的焦点必须要放在我们希望发生的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要的事情。
不抱怨行动
在“有意识的有能”阶段,人顶多只能简单地做个深呼吸,而不是失控地将抱怨说出口。抱怨是一种习惯,暂停一下吸口气,就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说话时更小心用字遣词。说出来的话要具有建设性,如果无话可说,就保持沉默。
你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期待,而不需要抱怨现况来获致想要的结果。只要谈你的渴望,只要和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的人谈。你会缩短等待的时间,让你的需求更快被满足、也更快乐。
“当然会这样!”、“难道你不知道吗?”、“我只是运气好!”、“我总会碰上这种事!”这些措辞,只能在你认为的好事发生时才用,把它们当成是你感恩一切进展赞利的赞叹之语。
采用可以激发心中正向能量的命名,来称呼生命中的人事物,这样他们就不会再让你烦心,还会给你实质的助益。
更多阅读
背尸工的自述连载3 背尸工的自述txt下载
那男士也不示弱两人扭打在一起。两人打的两败俱伤其中一位已经动弹不得。 那女的定了定神突然发现:‘咦,老公这不是我手指。’ 那猛汉意识到自己错了。静静地走到被打的快死了的那主身边说:’爸,对不起我太冲动了。’哈哈这是他
《朕的皇后是伪男:皇上,我会负责的》txt下载朕的皇后是伪男:皇
【书名】(完)朕的皇后是伪男:皇上,我会负责的【作者】丑小鸭2简介“我很单纯,不爱说话,眼神中有时候还带着那么点忧郁!”选后大典上,她厚着脸皮跟未来皇帝老公这样自我介绍道。“
刺心 第四十一章心破碎无言的哀愁 无言的哀愁txt下载
吴美莉交待,绑架环宇是她“好心”帮赵茹出的主意,因为赵茹欠地下钱庄的赌债将要到期,她已把自己的房子做了抵押,到时还不上钱,地下钱庄的人就要去收房子了,赵茹怕我知道,不敢再去找顾紫辰借钱,吴美莉便让她绑架自己的儿子勒索顾紫辰,因为顾紫
销售中的心理学 销售中的心理学txt下载
销售中的心理学(五)---(影响你一生的销售心理学书籍)如何应对客户的“防火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就是为了逃避某种“伤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趋利避害”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就像是看不见的
演讲也是艺术——《语言的突破》读后感 语言的突破txt下载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一本戴尔·卡耐基的《语言的突破》,尽管这是一本用于训练当众演讲的书,但是我还是从中明白了不少道理。这本书从“培养成功演讲的基本原则”、“演讲、演讲者和听众”、“各种演讲的实用技巧”和“演讲中的沟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