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 | 品种名称 | 审定编号 | 生育期 | 适宜区域 | 第一完成单位 | 认定 |
类型 | 年份 | |||||
常规 | 龙粳31 | 黑审稻2011004 | 130 | 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 | 2013 |
粳稻 | 松粳15 | 黑审稻2011001 | 146 |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 | 2013 |
镇稻11 | 苏审稻201015 | 159.2 | 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 |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13 | |
扬粳4227 | 苏审稻200912 | 158 | 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 |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13 | |
宁粳4号 | 国审稻2009040 | 155.6 | 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 |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 2013 | |
楚粳28号 | 滇审稻200722 | 170 | 云南海拔1500-1850米地区 | 云南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 | 2012 | |
连粳7号 | 苏审稻201008 | 153 | 江苏淮北 |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2012 | |
沈农9816 | 辽审稻[2008]204号 | 157 | 沈阳以南中晚熟稻区 | 沈阳农业大学 | 2011 | |
武运粳24号 | 苏审稻201009 | 156 | 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杨丘陵地区 | 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11 | |
南粳45 | 苏审稻200910 | 153 | 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杨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2011 | |
新稻18号 | 豫审稻2007001 | 156 | 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 |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 2010 | |
国审稻2008028 | ||||||
扬粳4038 | 苏审稻200810 | 158.3 | 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 |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10 | |
宁粳3号 | 苏审稻200809 | 158.5 | 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 | 南京农业大学 | 2010 | |
南粳44 | 苏审稻200709 | 155~158 | 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 |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2010 | |
龙粳21 | 黑审稻2008008 | 133 | 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09 | |
淮稻9号 | 苏审稻200607 | 152 | 江苏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 |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07 | |
千重浪 | 辽审稻[2005]157号 | 156 | 沈阳以北的辽宁省中熟稻区 | 沈阳农业大学 | 2007 | |
辽星1号 | 辽审稻[2005]135号 | 156 | 沈阳以北的辽宁省中熟稻区 | 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 2007 | |
楚粳27 | 滇审稻200522号 | 云南省海拔1500~1800米稻区 | 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 | 2007 | ||
宁粳1号 | 苏审稻200417 | 156 | 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 |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 2007 | |
松粳9号 | 黑审稻2005004 | 139 |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第二水稻研究所 | 2006 | |
龙粳5号 | 黑审稻1997001 | 135 |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及第二积温带上限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06 | |
武粳15 | 苏审稻200418 | 156 | 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 |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 | 2006 | |
沈农265 | 辽审稻[2001]85号 | 158 | 辽宁开原南部、铁岭、沈阳、辽阳、鞍山、营口 | 沈阳农业大学 | 2005 | |
吉粳88 | 国审稻2005051 | 153.5 | 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等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05 | |
吉粳83 | 吉审稻2002018 | 141 | 吉林省≥10℃积温2900℃以上的中晚熟稻区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05 | |
粳型 | 辽优1052 | 辽审稻[2005]125号 | 160 | 沈阳以南的辽宁省中晚熟稻区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 | 2005 |
三系 | ||||||
杂交稻 | ||||||
常规 | 中早39 | 浙审稻2009039 | 109.7 | 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及安徽长江以南白叶枯病轻发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2013 |
籼稻 | 国审稻2012015 | |||||
中早35 | 国审稻2010005 | 110.6 | 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早稻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2012 | |
金农丝苗 | 粤审稻2010018 | 108 | 广东省各稻作区作晚稻、粤北以外稻作区作早稻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12 | |
中嘉早17 | 国审稻2009008 | 109 | 江西、湖南、安徽及浙江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2010 | |
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
合美占 | 粤审稻2008006 | 118 | 广东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作早、晚稻种植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10 | |
玉香油占 | 粤审稻2005013 | 127 | 广东、海南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07 | |
桂农占 | 2006 | |||||
籼型 | Y两优087 | 桂审稻2010014 | 128 | 广西 | 南宁市沃德农作物研究所 | |
两系 | 准两优608 | 国审稻2009032 | 119 | 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等 | 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 |
杂交稻 | 深两优5814 | 国审稻2009016 | 136.8 | 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等 |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广两优香66 | 鄂审稻2009005 | 137.9 | 湖北省江汉平原和鄂中、鄂东南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 |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
陵两优268 | 国审稻2008008 | 112.2 | 江西、湖南以及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等 |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 ||
准两优1141 | 湘审稻2008021 | 145 | 湖南省稻瘟病轻发的山丘中稻区、重庆市海拔800米以下中稻区 | 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 ||
渝引稻2010005 | ||||||
徽两优6号 | 皖稻2008003 | 136.7 | 安徽省中稻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
桂两优2号 | 桂审稻2008006 | 124 | 桂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 | 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 | 2010 | |
培两优3076 | 鄂审稻2006004 | 135.7 | 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2010 | |
扬两优6号 | 国审稻2005024 | 134.1 | 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 |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09 | |
陆两优819 | 国审稻2008005 | 107.2 | 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 |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 2009 | |
湘审稻2008002 | ||||||
丰两优香一号 | 鄂审稻2006004 | 135.7 | 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2010 | |
新两优6380 | 2007 | |||||
丰两优4号 | 2007 | |||||
Y优1号 | 2006 | |||||
株两优819 | 2006 | |||||
两优287 | 2006 | |||||
培杂泰丰 | 2006 | |||||
新两优6号 | 2006 | |||||
两优培九 | 2005 | |||||
准两优527 | 2005 | |||||
籼型 | 天优3618 | 粤审稻2009004 | 126-127 | 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
三系 | 天优华占 | 国审稻2008020 | 119.2 | 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等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
杂交稻 | 鄂审稻2011006 | 133.2 | ||||
中9优8012 | 国审稻2009019 | 133.1 | 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等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
H优518 | 国审稻2011020 | 108.2 | 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及安徽长江以南 | 湖南农业大学 | ||
金优785 | 黔审稻2010002 | 157.1 | 贵州省中籼迟熟稻区 | 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 ||
德香4103 | 川审稻2008001 | 150.2 | 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 ||
Q优8号 | 渝审稻2008007 | 155.5 | 重庆市海拔800米以下地区 | 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 | ||
宜优673 | 滇审稻2010005 | 156 | 云南省海拔1300米以下的白叶枯病非高发的籼稻区 | 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 | ||
深优9516 | 粤审稻2010042 | 112-116 | 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稻种植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
03优66 | 赣审稻2007025 | 108.8 | 江西省稻瘟病轻发的早稻区 |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
特优582 | 桂审稻2009010号 | 124 | 早稻:桂南、桂中稻作区 |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
五优308 | 粤审稻2006059 | 125~127 | 广东粤北、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等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10 | |
五丰优T025 | 赣审稻2008013 | 113~115 | 江西省稻瘟病轻发地区 | 江西农业大学 | 2010 | |
新丰优22 | 赣审稻2007034 | 114.7 | 江西省中南稻瘟病轻发地区 | 江西大众种业有限公司 | 2010 | |
天优3301 | 赣审稻2008023 | 128.6 | 福建省稻瘟病轻地区作晚稻种植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2010 | |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 ||||||
珞优8号 | 国审稻2007023 | 138.8 | 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等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2009 | |
鄂审稻2006005 | ||||||
荣优3号 | 国审稻2009009 | 114.4 | 江西平原地区、湖南以及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广东韶关等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09 | |
赣审稻2006062 | 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 |||||
金优458 | 国审稻2008007 | 112.1 | 江西、湖南以及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等 |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2009 | |
赣审稻2003005 | ||||||
国稻6号 | 2007 | |||||
赣鑫688 | 2007 | |||||
Ⅱ优航2号 | 2007 | |||||
天优122 | 2006 | |||||
一丰8号 | 2006 | |||||
金优527 | 2006 | |||||
D优202 | 2006 | |||||
Q优6号 | 2006 | |||||
协优9308 | 浙品审字第194号 | 158 | 浙中、浙南的中、低海拔地区以及福建三明市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2005 | |
国稻1号 | 国审稻2004032 | 120.6 | 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等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2005 | |
赣审稻2004009 | ||||||
国稻3号 | 浙审稻2004011 | 131.6 | 浙江省、江西省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2005 | |
赣审稻2004027 | 120 | |||||
中浙优1号 | 浙审稻2004009 | 138 | 浙江、湖南、江西、海南、贵州等省的稻瘟病轻发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2005 | |
湘审稻2008026 | ||||||
丰优299 | 2005 | |||||
金优299 | 2005 | |||||
Ⅱ优明86 | 2005 | |||||
Ⅱ优航1号 | 2005 | |||||
特优航1号 | 2005 | |||||
D优527 | 2005 | |||||
协优527 | 2005 | |||||
Ⅱ优162 | 2005 | |||||
Ⅱ优7号 | 2005 | |||||
Ⅱ优602 | 2005 | |||||
天优998 | 2005 | |||||
Ⅱ优084 | 2005 | |||||
Ⅱ优7954 | 2005 | |||||
籼粳 | 甬优15 | 浙审稻2012017 | 138.7 | 浙江省 | 宁波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2013 |
杂交稻 |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 |||||
甬优12 | 浙审稻2010015 | 154.1 | 浙江省钱塘江以南单季稻区 |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2011 | |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 ||||||
甬优6号 | 2006 | |||||
中国超级稻名录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更多阅读
中国世界拳王一龙介绍 中国拳王一龙世界排名 世界重量级拳王排名
中国世界拳王一龙介绍 中国拳王一龙世界排名,武僧一龙,本名刘星君,山东德州人。自2009年加盟河南卫视武林风以来,战绩不俗,曾数次KO过各国拳王,号称“KO之王”,“中华第一武僧”,深得广大武迷的喜爱和拥护。中国世界拳王一龙介绍 中国拳王
最新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鼓浪屿是世界遗产吗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
世界遗产名录(资料)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世 界 遗 产 名 录 ( 资 料 )世界遗产 标志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
中国48处世界遗产地,你去过几处? 中国48处世界遗产
中国48处世界遗产从1987年开始至2015年7月,中国长城等48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其中含跨国项目1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在数量上居
中国的世界遗产真实图片资料 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
一、长城 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12月11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海关长城八达岭长城嘉峪关长城二、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12月11日、2004年7月1日分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故宫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