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比翼鸟 连理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译文] 我们俩人如在天上,愿意化作那比翼双飞的小鸟;若在地下,愿意变为枝干相连的树枝。

[出典] 白居易《长恨歌》

1、原文见

2、译文1 见

译文2 译者:

喜欢女色的汉皇,总想找一个绝色的美女,他主宰皇天好多年,就是找不到这样的美丽。蜀中老杨家的一个姑娘刚刚长大,养在家中还没有人知道她。天生超群的美貌惹得谁人都喜爱,果然有一天就被选到君王身边来。她的双目一转就显出千娇百态,娇艳的六宫嫔妃,和她一比,简直就像尘埃。寒冷的初春,皇上赐她去华清池洗浴温泉,美玉般的肌肤被泉水一洗,更是洁白光鲜。娇喘微微的她被宫女服侍起来,没了力气。这是接受皇恩的时光,才刚刚开启。乌云般的鬓发装饰着花冠,金珠乱摇。在春风得意的御帐里,卿卿我我长夜不消。怨只怨,夜儿太短,日已升高,芙蓉帐里的鸾梦没完没了。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算起,君王不再上早朝。承蒙皇上的恩宠,她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整日里总是白天侍宴夜里伴驾。春天时跟着皇上去春游,到夜里皇上就只召幸她。后宫美女,多得能有三千人,可皇上谁都不爱,只爱她一身。在黄金装成的宫殿里,她侍候皇上夜寝,在美玉装成的阁楼里她宴饮欢乐,就像春天一样娇媚醉人。她的兄弟姐妹都跟着她升官沾光,人人都能享受福贵荣尊。高高的悬起光彩的封号,大大的照耀着杨家满门。就因为这样,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想法,再也不想生男孩儿,都想要个女儿,得到皇上的宠爱,也能享受到浩浩君恩。壮巍的行宫高耸入云,宫中美妙的仙乐随风飘飘沉醉人心。轻盈地歌唱,舒展地舞蹈伴着丝竹韵律,日复一日的欢乐缤纷。即使是这样,君王还嫌不能尽兴,还要想法锦上帖金。渔阳反叛的战鼓动地惊天,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被杀声冲断。战争的狼烟弥漫了整个琼宫玉殿,仓促间没了办法,只好带着侍卫和贵妃逃命四川。龙旗飘飘走走停停,西出京门刚刚走了百十里路程。将士们再也不肯列队前进,要求惩办祸首。可怜美丽的贵妃,被赐死在马嵬坡下冤曲千秋。价值昂贵的花钿被抛在地上没人瞅,精美的翠翘金雀和玉做的搔头也没人收留。君王看着这一切只能把脸掩上没法挽救,止不住和着血的眼泪汹涌的长流(凄惨的离去怎么也不想走,马上西行还步步回头)。寒风卷着尘土萧瑟凄然,蜀中的 道登上剑门直入云端。峨眉山下哪里能见到一个行人,惨淡的旌旗沾着日色的光晕。蜀江的水啊,蜀山的树,圣主想念贵妃的哀思朝朝暮暮。看见行宫中的月色就惹动伤心,听见夜雨中的铃铛就像断肠的声音。赶走了反贼皇上从成都回京,走到马嵬城伤心欲绝泪雨纷飞。徘徊不去啊马嵬坡,泥土中不见你的面容身姿婆娑。只有你曾经惨死的地方,空荡荡的似在无言的诉说。君臣相互看着全都悲泪涌流,任由着马儿蹄声踢踏往东面的城门走。回来后看见旧时的池院微波依然,太液池中的荷花衬着杨柳彩气翩翩。柳叶啊,你就像贵妃的眉;荷花啊,你就像贵妃的脸。对着这一切怎不让人泪垂如雨,联了断,断了练,泪水湿透了层层衣衫。日子又到了春风桃李花盛开的季节,转眼又是秋雨冰冷梧桐叶落的时间。西宫南内长满了荒凉的衰草,人去楼空的院子里,枯萎的落叶没人打扫。黄叶纷纷已把台阶堆满。年轻的梨园子弟一个个都白发新添。漂亮的宫女大都渐渐地褪尽了红颜,愁闷的黄昏带来流萤点点。挑尽了灯芯还久久难眠,悠悠的长夜啊,什么时候才能在缓慢的更鼓中快快地走远。漫漫的银河啊,什么时候才能在光艳的曙色中迎来无忧的明天。看那冰冷的鸳鸯瓦上结满了霜气,我能与谁盖着这翡翠大被同眠,宫中的寒风灌满了被子的另一边。你去了我还活着,一生一死生离死别这多年。我想念你啊,你的灵魂为什么不在我的梦中和我相见?为什么啊,为什么不能和我团圆?临邛有个道士住在京城,听说他能以诚心把死去的魂灵招入生者的梦中。君王思念贵妃的情谊令他感动。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寻找,八面讯风。驾驭着空气冲开乌云像闪电一样快,深入高天钻进地底找去找来。找遍了天堂找遍了黄泉,两下里寻不到一点踪影,哪里也找不到君王的最爱。忽然听说大海上有一座仙山,那座仙山虚无缥缈时隐时现。玲珑的楼阁飞檐斗拱,五色彩云环绕其间。那里住着一群仙女,各个温柔美丽非凡。中有一人名叫太真,花朵般的容貌还像是在宫中娇艳光纤。道士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仕女把院外的情况告诉太真,说有一位道士请求接见。听说他是汉家天子派来的使者,太真激动的魂魄在九华帐中久久难安。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逐次地打开屏风放下珠帘。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袅袅婷婷。寂寞的脸上还带着泪痕,就像梨花乍放,遭受了风雨的欺凌。她感谢君王饱含无限深情,自从和他分别,就没有见面的希望,想起来很是悲伤让人心疼。我们今日已经断绝了昭阳殿里的深爱,我只能在蓬莱宫中消磨时光了此一生。回过头来,俯瞰下面那遥远的人间,已经看不到长安的面貌,只能看见尘雾蒙蒙。唯有拿出当年的信物相互印证,就把宝钿和金钗再送到君王手中。金钗留下一股,钿盒留下一半,金钗劈开黄金,钿盒分了宝钿。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就是远隔天上人间,也会有一天心相印,人相逢。道士就要回到人间,请你为我捎句话儿,让君王知道我的心儿没有变。这件事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当时说的话语总在我耳边盘绕,那是七月七日的七夕夜,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银河边。长安殿里人声静,我俩爱到深处衷心盟誓言:生在天上我们愿做比翼双飞的有情鸟;落到地上我们愿做连里并生的双树杆。高天啊,你到底有多高;大地啊,你到底有多远?天高地远终有尽,总有穷尽的那一天。唯有我们的遗恨啊,绵绵怀恨恨恨绵绵。比天高比地远,年年月月恨无边。

3、情殇——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

叔向母日: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日: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入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间的私誓情节,明皇、贵妃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色”、“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的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赞叹。诗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贬义,作者不过用他所知的宫廷生活营造出外在的环境,淡化其客观效果并进行艺术处理,而将一个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逻辑行动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当然,这也反映了男权社会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观念,而《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则是一个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产生、同时又反映着男人们的复杂欲望心理的美妇形象。这一形象首先在描写方式上与传统和民间作品中的美妇形象接上了榫:与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贵妃的形象描写反而采取了极俗的方式,一直写到“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处理,其实是在按照民间美妇作品的方式塑造杨贵纪这一形象,《长恨歌》的主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女色祸国”实际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观念,民间传说中缺少这样一种故事类型,例如妲己、褒姒的故事,便没有一种民间流传形式。相反,某些可能具有这种因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中主题却发生变化,女主人公并没有被视为“祸水”,杨贵妃形象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民间作品中的美女形象,历来都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能以自己的聪敏智慧战胜凌辱者,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羽林郎》中的酒家女,甚至《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等。杨贵妃的形象无法塑造成这样,但民间传说却让她成为蓬莱仙女,这等于完全免去了她应负的任何政治或道德责任。世代读者对贵妃形象也颇有争议,一种倾向满怀怜惜热爱之情,而一种倾向则要求追究她的政治责任,甚至遭到宋人的“理性”批评。而诗人在这一点上作出了最大胆的创造,实难能可贵。

与西方的女性赞歌相比,中国人对女性美的赞叹受到封建伦理观的更多束缚,被制欲说教所抑制,被“祸水”的历史观所抵销,被母性形象或无盐之类的丑妇形象所遮盖。但尽管如此,从《神女赋》、《洛神赋》到才子佳人小说,女性美的描写仍是文学的最重要主题。对女性美的崇拜,与歧视、憎恨、恐惧女性的观念混合在一起,成为封建文化最奇异的景观之一。白居易在一个将这种种观念最触目地集中于一身的女性人物身上,在语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伦理观念所许可的范围内,使女性美获得了最完美的表现。与它相比,《神女赋》《洛神赋》的语言过深、过曲,而小说白描语言则过亵、过露。这个语言运用的度的掌握,反映出作者对有关女性的崇拜、占有、恐惧等多种心理因素所做的适当控制。《长恨歌》用直观的描写使贵纪形象世俗化,造成“近亵”的效果,但又通过马嵬之死使她的命运悲剧化,通过相思、寻仙等情节使她纯情化、崇高化。白居易善于运用此种描写,使它与悲剧化、崇高化的主题构成适当的张力。与宋词直至明清小说中更为世俗化、肉体化的女性描写相比,《长恨歌》带有神话色彩的处理方式,在对女性美的歌赞中保留了更多的对女性的尊重。

《长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并不体现在直接的政治批评中,而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规范人们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行为,感情主题与历史(道德)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宣泄。

4、本诗为白居易35岁时所作。当时,陈鸿也写了一篇《长恨歌传》。歌和传都以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名篇。本诗通过对他们悲欢聚散、生死不渝的爱情经历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矛盾,既揭露了唐玄宗荒淫无度的帝王生活,又塑造了形于外、诚于中的杨贵妃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作者对李、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诗人一开篇就单刀直入地指出作为悲剧主人公之一的唐玄宗是“重色”的,他凭借着“御宇”的权力,“多年”寻求美色,一旦寻得了“天生丽质”的杨贵妃,就让其“承欢侍宴”,并使其“姊妹兄弟皆列土”,平步青云。玄宗本人从此整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正是玄宗“重色”荒淫的结果。六军在马嵬驿发难,要求处死杨贵妃,也是对他腐化荒淫的惩罚。这一悲剧的本身,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感受。

此叙事诗,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既有叙事,也有写景、抒情,三者有机结合。诗人在写出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一统领全诗的诗句以后,始而写唐玄宗求色和杨贵妃得宠的经过,继而叙述安史乱起、玄宗出逃、马嵬缢妃事件,再而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杨贵妃的情景。最后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让杨贵妃在仙山中出现,表现玄宗与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全诗,照应诗题,点明题旨。全诗以“长恨”为主线,前写因,后写果,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完整鲜明,生动具体,语言流畅匀称,优美和谐,描写绘声绘色,细致入微,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名篇佳作。(杨毓敏)



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天愿作比翼鸟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著名诗句,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比翼鸟作为恩爱夫妻的最好比喻。这里的比翼鸟很可能就是现今的相思鸟。

相思鸟栖居在阔叶林、灌木丛或竹林中,它们喜欢成群地在树林中活动,在群体中,又常常成双成对地生活。在每年春天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雌雄鸟更是形影不离。当雌鸟飞走时,雄鸟一定同行,如雄鸟先起飞,雌鸟也紧紧相随。谁先飞到目的地,谁就在枝头上发出“鹣鹣”的叫声,以召唤自己的伴侣。

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北京故宫御花园里钦安殿、浮碧亭的旁边都有这样合生的树。连理枝在自然界中是罕见的。相邻的两棵树的枝干为什么可以长得相依在一起呢?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有一层细胞叫做形成层,这一层细胞有很强烈的向外和向内的分裂作用,细胞分裂,增生了许多新的细胞,就会使树干长粗。如果两棵树在有风的天气里,树干互相磨擦,把树皮磨光了,到无风的时候,两条树枝挨近,形成层就密接在一起,互相增生的新细胞,就会长在一起,越是靠得紧,就越容易长在一起。

寓意:无论在天上还是地下都要在一起。形容二人矢至不渝的爱情。

6、中国古人追求的爱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天地情缘;古人追求的婚姻,是举案齐眉,白头偕老的安稳祥和。真正感动我们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古典式的爱情。这是因为,长相厮守,忠贞不渝,是每个人心底里对爱情的渴望。古典的爱情往往平淡无奇,但平淡往往是生活的真谛。对爱情忠贞,对配偶忠诚,对家庭负责,这些古典爱情中恪守的准则,其实是基本的个人道德,违反了这些,连一个合格的人都算不上,更何谈其他呢?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比翼鸟 连理枝
7、寻了千年,越过时空,走过荒野,我的爱情在你手中.想自己是那断桥下的白蛇,修炼千年只为做你的新娘.哪怕压身雷峰塔下也无怨无悔,只求与你一生一世的爱恋,三生三世的相约,生生世世的轮回.......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862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比翼鸟 连理枝》为网友饮马桃花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