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出身的大家闺秀──于立群 郭沫若夫人 郭沫若夫人于立群之死



于立群 (1916-1979),广西贺县人。郭沫若夫人。中国有名的才女、书法家。青年时期曾从事歌舞及电影表演。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以习颜字起步,后在郭沫若身边,受其熏陶指教,研读历代碑帖,专擅篆隶,喜作大字。其作品被毛主席故居、成都杜甫草堂等博物馆收藏。出版有《于立群遗墨》。

于立群,她的祖父于式枚,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 于式枚榜眼及第以后,首任的官职是广东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这位科举出身的学台,却大力主张废除科举、创办学校,是位洋务派。广东省立优等师范创办后,他就兼任学校的学监并亲自上台讲课。后来出任驻德大使、吏部侍郎等职。其后任李鸿章幕僚十余年。官至正二品,从一品,对两广的教育事业贡献较大。

于式枚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没有结婚。他将胞弟于式棱的儿子于孝侯收为继子。这便是于立群的父亲。

于立群的母亲是西林县人,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女。她一共生育了五女一男,最后一个才是男孩。立群排行第三,原名佩珊,“立群”是后改的。



民国后,于家逐渐衰落。于立群的母亲不得已带着最小的一男一女,住到上海外祖父岑春煊家。于立群父亲没有正当的职业,主要是靠遗产度日。所继承的房产和不少字画,都逐渐被变卖掉了,最后就连于立群四姐妹上学所需的经费也无法应付了。

于立群的长姐于佩琛写得一笔好字,为使姐妹不至失学,每到春节前一个星期,就在北平和平门外国立师范大学对面的厂甸处,摆桌代人书写春联。她的字好,对联也做得好,加之长得漂亮,人们都喜欢请她代写。每年写上几天,居然也可维持自己和三个妹妹求学费用。

1930年,他们的父亲在生活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把家搬到北平的平乐会馆居住,平乐会馆是平乐府所辖各县在北平的学生经常聚会的场所。大姐于佩琛考上了北平师范大学后,就搬进学生宿舍寄宿。于立群也到上海外祖父家,与母亲弟妹生活在一起。



于立群健康貌美,少年时天真活泼。外祖父岑春煊对她格外宠爱。岑春煊和于式枚既是广西同乡,又是亲家,还是政坛上的密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德胜门仓皇外逃。各省抚督都没来“勤王”,只有甘肃布政使岑春煊率马步兵2000余人从兰州日夜兼程北上“救驾”。慈禧表示:“若得复国,必无敢忘德也”,行至潼关,即授岑春煊陕西巡抚。后调山西巡抚,四川总督,日后一路青云,成为清末最显赫的重臣之一。据说,岑春煊“勤王”之举,是得时任吏部侍郎的于式枚授意后所为。

于立群到上海那年,才十四岁,便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后又进上海电影学校,演过话剧,也拍过电影,艺名黎明健,是上海有名的明星。



1931年明月社学员在住所弄堂合影,左起:黎莉莉、黎锦光、聂耳、王人美、黎明健、余知乐、白虹

从姐到妹的移情之爱

于立群的长姐于佩琛,也就是于立忱,在师范大学时是一个很活跃的青年,喜欢文学,善演话剧。著名话剧导演熊佛西所导演的法国名剧——《哑妻》,就是由她主演的。她还被选出席过太平洋学会。还在大学三年级时,她的共产党身份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被捕获释后为《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所聘在该报工作。

1934年,于立忱得了肺病,靠《大公报》的津贴,到日本治病并兼东京特派记者。她住在东京郊区,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常去访问郭沫若。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白白嫩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面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好一个标准的女记者。

一个是多情才子、浪漫诗人,一个是似花女郎,两人一见钟情,令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深感不安。《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追求于立忱,但她却痴情于郭沫若。

后来《大公报》表示不再承担她旅日的费用,她只好于1937年初返回上海。被疾病,忧郁苦缠,1937年5月,于立忱竟自缢身亡。

同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立刻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没多久,由诗人林林等介绍,他认识了于立群。那时候她经常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演出。

第一次见面,于立群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

郭沫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还因为于立群是于立忱的胞妹,郭沫若从于立群的脸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面影。

这次见面,于立群把大姐于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诗笺交给了他。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动。他想自己对于立忱最好的纪念就是:“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从此以后,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经常见面了。郭沫若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年长于立群24岁,又加之是胞姐的挚友,所以于立群对他是十分敬重与爱戴的。



于立群是郭沫若的第三位夫人,有“抗战夫人”之称,这张照片即是淞沪会战爆发后来到香港的于立群、郭沫若和朋友的合影。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于立群对郭沫若由相敬而相爱,并最终成为郭沫若的第三位夫人。

抗战全面爆发后,于立群参加抗战演出二队,随着郭沫若经香港辗转到了桂林。郭沫若在上海和夏衍创办的《救亡日报》,迁到广州继转桂林复刊。在广州复刊后,于立群已经是地下共产党员,便到报社任编辑。不久,两人渐渐产生感情。后来郭沫若要去武汉任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厅长,而向往延安的于立群要去陕北。临别,于立群把行李搬到了郭沫若租住的新亚酒楼同居了。后来,于立群没去陕北,跟着郭沫若到了武汉。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逃到重庆。郭沫若也和于立群到了重庆。

1939年元月,周恩来在重庆亲自为郭沫若与于立群主持补行了婚礼。听说,当时周恩来就对郭沫若说:“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了!”



1939年间郭沫若、于立群夫妇与中国电影制片厂人员在重庆合影。

受到家庭的熏陶,于立群性格文雅娴静,好读书,还十分喜爱书法。因为她的祖父是写颜体的,母亲也是写颜体的,她从小就练就了悬肘书写的硬本领。她以颜体和隶书最为拿手,特别是她的正宗颜体字行书,遒劲、苍勃,气浑雄厚,让人惊奇,就连郭沫若这样的大书法家也赞叹不已。

在《洪波曲》中,郭沫若曾经夸奖过这个“小妹妹”的书法,说她写的字严肃,说她的写法对人有着一种规范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生活也严肃起来。郭沫若擅长行书,特长写些小字,而她则喜欢写大字。夫妻俩能将各自的字巧妙地安排、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生动的书法艺术。

1963年春节,郭沫若和于立群到老舍家做客。见到老舍的书房里摆着文房四宝,于立群书兴大发,在一幅中堂上悬肘写下了八个大字:“东风骀荡,北极巍峨”,占去了五分之二左右的篇幅。刚写完,郭沫若就抢过笔去,在于立群的大字旁,用洒脱的行书写下了满满四行密密麻麻的核桃般大小的字,那是他的新作《满江红·迎春节》。夫妻两人的合璧之作,老舍等大家赞不绝口。

于立群用大笔写的大字“榜书”更是令人惊叹。有一回老舍的夫人、国画家胡絜青到于立群家,正好遇上她正在创作书法作品。气魄之大,创作规模之宏,把胡絜青看得惊讶不已:只见每个字都有一张旧式八仙桌般大小,一个字就占尽了一整张大宣纸!工作室的地上堆放着和桌子一般高的两摞纸,墙根还放着黑压压的一大片大瓶的墨汁。于立群对胡絜青说,要用这种大字书写一整套毛主席诗词,作为送给毛主席的礼物。

大约过了半个月,于立群找到胡絜青,兴冲冲地说她已大功告成,毛主席诗词全部写完了,要装两个大木箱才能运走。

毛泽东本身就是位大书法家,对历代各种碑帖都颇有研究。他收到于立群的大作品后,非常高兴,立刻亲笔给于立群回了一封答谢信,热情洋溢地夸奖她的字写得好。





1951年,郭沫若和于立群游赏了桂林的阳朔山水以后,曾经专程到贺县探亲。但是,因为他们在家乡中已经没有一个和她相识的人,所以并没有到桂岭——她祖父出生的家乡一行,只是到了贺县胜景“浮山”游玩,其中于立群还留下了诗词。而郭沫若回到北京后,还写了一篇有关“回贺县探亲不成”的短文。

十年浩劫蒙冤受难

于立群一生多灾多难,解放前不停歇地在东奔西走。郭沫若曾经和五个女子有过婚恋关系,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1912年结婚后,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但未离异,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于立群是第五位女子,第三位也是陪伴终生的一位夫人。



1948年,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及子女在香港合影

解放后,于立群的身体一度非常糟糕,还患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不得不暂时和郭沫若及子女们分开,住到外地的医院进行静养。当她的身体基本复原回到北京后,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安排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消息,《人民日报》为郭沫若和于立群刊登了一张十分清晰的全身照。那张照片上共有3人,中间是他们会见的外宾,郭沫若和于立群分立两旁。那张照片在当时很轰动,知道内情的人,无不为周恩来关心人、体贴人的态度感动。

自从1938年和郭沫若结合后,作为一个曾经从事过文艺工作、演过电影、当过报刊编辑的女共产党员,于立群只能以郭沫若的夫人和秘书的身份示人了。她替郭沫若抄写文章、查找资料、起草文件、招待客人,整日都有忙不完的事。

抗战胜利后,她又同郭沫若先后到上海、香港从事民主运动,在百忙之中继续从事革命书籍的出版工作。在香港的时候,她还参与了筹备中国妇女联谊会香港小组,负责筹集经费、医药物品,用以支持解放战争。



1948年7月在香港六国饭店,郭沫若和于立群,在刘火子、金端苓的婚礼上即席作诵《金火合唱》。

新中国成立后,她曾经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几乎所有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过得极为辛苦。而对于郭沫若,相比之下,人们普遍认为他过着一种对于立群极不公平的“潇洒生活”。

无论是抗战时在重庆,还是建国后在北京,于立群的家都是一个“革命文人之家”。在这个家中,她热情地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进步文化人士,给他们当联络员、交通员、炊事员,有时候还要当他们的警卫员。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了这些进步的文化人士无私的帮助。



1945年10月老舍(中)与茅盾(左)、于立群(右)合影

“文革”一开始,郭沫若就受到猛烈的攻击,虽然毛泽东下令要对他加以保护,他和于立群的处境还是越来越糟。郭沫若和于立群生育有6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另一小儿子姓名不详。196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读书的郭民英自杀。1968年,在北大读书的郭世英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殴打致死。周恩来得知消息后,亲自到郭家安慰。



1965年7月30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首都机场,迎接海外归国的李宗仁先生一行。前排分别为彭真、贺龙、李宗仁、周恩来、郭德洁(李宗仁第二任夫人)、郭沫若、于立群、张洁清

“文革”以来,两个儿子的死令于立群悲痛欲绝,本来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的她,精神受到极度创伤。1974年,郭沫若被打击到一年连续住院7次,于立群也多次住院留医。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了纪念他,特地编选了一本郭沫若在解放后所作的诗集——《东风第一枝》,还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去。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周恩来、邓颖超与郭沫若、于立群及其子女游颐和园。左三为郭民英

邓大姐对于立群说:“你的孩子真多。羡慕死你了!”

于立群的长姐于立忱,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时喜文学,善演话剧。熊佛西导演的法国话剧《哑妻》,便由于立忱主演。她还出席过太平洋学会。大学三年级时,她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遭国民党特务发现,她被捕后获释,此后受《大公报》社长张季鸾聘请,在该报任职。1934年,于立忱患肺病,《大公报》出津贴,让她赴日本治病并兼任驻东京特派记者。她居住在东京郊区,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家不远,便常去访郭沫若。二人一见钟情,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十分不安。《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经追求过于立忱,但于立忱对郭沫若十分痴情。后来,《大公报》不再负担其旅日费用,她不得不在1937年初回到上海。于立忱受到疾病和忧郁困扰,在1937年5月自缢身亡。



于立忱

于立群,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2月得知郭沫若早在在1934年至1937年,就和于立忱(于立群的胞姊)保持着不伦关系这隐藏多年的事情,于1979年2月25日缢死于北京故居。官方消息却回避其死因称:“其和姐姐一样,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于立群去世”。足见郭沫若在对待女人问题上的诟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8501.html

更多阅读

《壮士出川》背后的真实川军6:群炮毙敌是“神剧情节”吗?

《壮士出川》背后的真实川军6:群炮毙敌是“神剧情节”吗?编写者 冉光泽《壮士出川》中有一个情节:为了避免与敌军硬拼,张抗建议引诱敌军在尖山咀下庄宿营,然后在周围山头集中迫击炮轰击敌军,一战摧毁桥本旅团战斗力。这个情节有根据吗?在

音乐的灵感源自于信仰——原创歌手-马健涛 我是歌手信仰视频

标题:音乐的灵感源自于信仰嘉宾背景资料:男,马健涛,带着对音乐的执着他硬是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道路。2006年11月 23日推出个人首张专辑,近日,他带着新专辑《不可能的可能》接受了环球娱乐网的专访,和记者聊起了他音乐背后的故事。

盘点运动员出身的十大美女明星图 运动员盘点

“文体是一家”,这样的字眼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而事实是娱乐圈中的运动员们确实身体力行地证明了两个行业的兼容性。尽管隔行如隔山,但当今的娱乐圈不断涌现一批运动员出身的演员、明星。但是运动员想要成功“跨界”,在娱乐圈再创辉煌

大家闺秀气质 做大家闺秀

的确良遮不住大家闺秀的贵族气质,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就能看出的确良遮不住大家闺秀的贵族气质,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就能看出我上小学和初中填个人“履历表”时还有“家庭成份”一栏,我的家庭是小市民与农民结合的产物,虽然父母都是教

神秘特工李士群之死15 神秘特工

4月初,潘汉年返回淮南根据地。潘汉年在向饶漱石汇报时,首先谈到日伪军“扫荡”计划暂时还不会有大动作等情况。接着,潘汉年也汇报了策反李士群的工作有了进展。他告诉饶漱石,李士群希望尽快见面商谈“反水”之事,见面的地点可以在扬州,他

声明:《名门出身的大家闺秀──于立群 郭沫若夫人 郭沫若夫人于立群之死》为网友祭奠这羁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