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清平乐村居 薛法根教学视频
浏览人次:512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23日 出处:校长室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执教: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一
师:你们还记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吗?
生:(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今天我们学的也是《村居》,跟刚才的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生:这首是词,刚才的是诗。
生:“清平乐”( 念lè)是词牌名。
师:这个字(乐)不念lè,念yuè。这首词的题目是《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
生:(齐读)
师:(出示课文)听老师念一遍。
生:(听后自由朗读课文)
师:这首词在形式上和诗有哪些不同?
生:诗每行的字数相同,但词每行的字数不同。
师:对的!词每行的字数不一样,所以又称为“长短句”。但是,并不是每个句可以随意地长随意地短,是有规定的。每一首词都有固定的调子;每个调子都有固定的句子;每个句子有固定的字数;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韵。读读上面部分最后一个字的音?
生:小、草、好、媪。韵母都是ao。
师:下半部分?
生:东、笼、蓬。韵母是ong和eng。
师:“蓬”在古时念pōng。所以,字音都有定声。正所谓(出示):
生:(齐读)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大多数诗都只有四行,可词却不止四行。这首词有八行。
师:诗也有八行的。但这首词的八行,跟诗的八行有什么不同?
生:诗的中间不分开的,但这首词上下是分开的。
师:上半部分叫“上阙”,下半部分叫“下阙”;或者叫“上片”、“下片”。下面请你读一读这词。
生:(自读,略)
二
师:你有不理解的字或者句子吗?
生:“白发谁家翁媪”的“媪”什么意思?
师:不着急!如果你对这个字不理解,会选择什么办法解决?
生:可以查字典。
师:如果字典不在身边呢?
生:可以问别人。
师:如果别人也不懂呢?
生:那就猜。(众笑)
师:猜一猜?是个办法。先读一读?
生:白发谁家翁媪。
师:“翁”?懂吗?
生:年老的男性。
师:男性,说得很专业!你将来老了就是?
生:翁。(众笑)
师:如果她(指同桌),老了呢?
生:她老了就应该叫“媪”。
师:聪明!现代人不叫“媪”,叫什么?
生:女孩(众笑)
师:有这么年轻的“媪”吗?(众大笑)
生:老奶奶,婆(众大笑)
师:哪个“婆”?
生:外婆(众笑)
师:所有年老的女人,都叫“外婆”?
生:老婆婆。
师:对啦!那男的叫什么?
生:老公公。
师:这里的“翁媪”是什么关系啊?
生:夫妻关系。
师:哎,聪明了。好,一起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翁媪。
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不懂。
师:是不是每个字都不懂?“醉里”?
生:喝醉了。
生:这里是“陶醉”的意思。
师:这里是“喝醉”还是“陶醉”呢?这就要考证。据老师的查证,这个句子里只有“喝醉”的意思。
师:“吴音”,懂吗?
生:吴国人的乡音。
师:我们杭州古代也是吴地。所以我们说的音也叫?
生:吴音。
师:句中写到的地方在江西上饶一带,古时属于吴国;而词人辛弃疾是山东人,听到吴侬软语,觉得分外悦耳。
师:这一行真正难理解的是“相媚好”。我们先看看这个“媚”字。
生:女和眉。
师:女人的眉毛好看吗?(生笑)喜欢吗?
生:喜欢。
师:这个“媚”原来的意思就是喜爱。翁和媪“相媚好”,就是——
生:互相喜欢对方。
生:相互喜欢,相爱。
生:恩恩爱爱,亲密的,有点娘娘腔(众大笑)。
生:情意绵绵。
师:这一对老公公和老婆婆喝了一点酒,稍微有一点醉意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
生:(纷纷地)他们之间相互说着喜欢对方的话;他们在谈情说爱(众笑);他们很可能在谈年轻时的经历;他们可能在亲亲我我,有可能在相亲相爱;他们在说着情话……
师:这样的情景用词句来表达,就是——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哎,喝点小酒,唱点小曲,说点小情话,过点小日子,一般的人认为是——
生:小夫妻。
生:浪漫的夫妻。
师:可仔细一看,谁能想到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呢?这对老夫妻的生活才叫——
生:(纷纷地)浪漫;美好;甜蜜;悠闲;舒适;幸福……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还有不懂的吗?
生:就是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个小儿怎么是个无赖呢?
师:那你所理解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赖皮的。
生:只会耍赖的人。
师:耍赖的人,不讲道理的人。这样的孩子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这里是说他调皮。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不懂事,很活泼。
生:活泼,淘气,可爱。
师:你一下说了三个词!不讲道理的是真无赖。那么这个“无赖”到底作何理解?不着急!看下阙,老师告诉你,这四行是从别人那里化用过来的。(出示)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生:(齐读)
师:这是汉乐府《相逢行》里面的诗句。“绮罗、流黄”都是丝织品。你看这一首诗当中的大妇在织绮罗,中妇在织流黄。这个小妇有事情做吗?
生:没有事情做。
生:无所事事。
师:所以只能携带着琴瑟去自娱自乐了。那我们一起看这首词的下阙。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你现在有什么发现吗?
生:大儿、中儿和大妇、中妇一样,都在劳动,只有小妇和小儿一样,都没有事情可干。
师:这里的“无赖”跟《相逢行》当中的哪一个词意思相近?
生:无所为。
师:无所事事,无事可做,百无聊赖,简称无赖。(众笑)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古诗、词当中的字很有意思,如果我们不懂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讨论。但是查字典一定要注意,不是查《新华字典》,也不是查《现代汉语字典》,要查《古代汉语字典》。现在,每个同学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
生:(自由读。略)
三
师:所有的诗、词、文,所写的内容都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看看这首词,作者看到了什么?
生:作者看到了一间低矮的茅屋,还看到了一条小溪。
师:茅檐低小,那是远看。杜甫在《绝句 漫兴》中写道:“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江南一带的茅草屋又低矮又狭小,所以江上的燕子常常来筑巢搭窝。溪上青青草呢?取自于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草长得怎么样?生:草长非常茂密,非常青的。师:所见的先是景。走近茅屋,看到了——生:作者还看到一对老夫妻酒后在谈情说爱。
师:是一眼就看到的?
生:先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然后看到原来是一对老夫妻。
师:先有所闻,再有所见。环顾四周呢?
生:看到了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师:眼中所见的是人!连起来再说一遍。
生:词人远远看到低矮的茅檐,清澈的溪上,溪上一片翠绿的小草;进了村子,听到了吴侬软语,原来是翁媪在“相媚好”;看看四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词人在村外看到的是——生:茅檐低小,溪上的青青草。师:进了村,听到——生:醉里吴音相媚好师:仔细一看——生:白发谁家翁媪?师:环顾四周,只见——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你觉得这样的情景,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一下比较恰当?生:(纷纷地)这是一个和谐的村居;悠闲;融洽的村居;安宁的村居。
师:不打仗的,真好!
生:(纷纷)快乐的村居;可以修身养心的村居;温馨的,美好和平的村居;幸福的村居……
师:这是一个朴素的、淡雅的、宁静的、和平的、温馨的、悠闲的村居。是的,作者眼中所见的就是这样一个村居。所以他用的词调就是清平乐,清平乐就是祷求天下、四海太平的一个曲调。下面请你体会一下,再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样一个村居读出来,好吗?
生:(自由读,略)
师:谁来读出一幅其乐融融、朴素宁静的村居图?
生:(读,略)
师:你读得特别响亮,好像“满江红”,气势昂扬!但这是“清平乐”啊,想象一下,是一个什么样的曲调啊?
生:(纷纷地)柔和的、祥和的;就是比较缓慢,比较轻的音乐;平和的、宁静的的感觉;柔美的;起伏不是很大……
师:对,要有这样一个基调。再读!
生:(读,略)
师:嗯,有那么一点清平乐的味道。
生:(读,略)
师:啊,真好!我猜古代的清平乐就这样子的。想不想听?
生:(齐)想听!
师:可惜听不着了!清平乐的曲调已经失传了。只留了词,没有流下那个曲。非常可惜!读到现在,这首词大概能读懂吗?
生:(齐)能!
四
师:词中的所见所闻,都能通过语言文字看得出、读得懂。但老师还要告诉你,词当中还藏着词人的所思所感。词人独特的情绪,特别的情感,没有直接写出来。他是通过这首词当中那些特别的字眼表达出来的。我们来看一看,《清平乐·村居》当中最能体现词人感情的字,看得出来吗?要有一双慧眼,要有一颗慧心。
生:(默读,思考)
师:词人的全部所思所感,都藏在哪个字眼里了呢?
生:我圈了“喜”。
生:我圈了“醉”和“喜”。
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圈了这个“喜”字。这个“喜”字,由两个字组成,上半部分是“ 壴 ”,这个字念zhù,表示“美妙的音乐”;下半部分是 “口”,表示“赞不绝口”。 “喜”就是听到美妙的音乐,赞不绝口。“喜”就是——
生:高兴,快乐。
师:词中“最喜小儿无赖”,谁“喜”?
生:小儿。
师:因何而“喜”?
生:无所事事。
生:卧剥莲蓬。
师:小孩子最高兴的是什么?
生:玩耍。
师:如果让小儿锄豆,高兴吗?(生:不高兴)如果让小儿织鸡笼,高兴吗?(生:不高兴)所以小孩子应该干什么?(生:玩) “溪头卧剥莲蓬”,那是最高兴的。大孩子最高兴的是什么?
生:(纷纷地)玩耍;(众笑)锄草;编织鸡笼;能帮家里干活……
师: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兴!老人呢?
生:看到儿女成群最高兴。
生:安度晚年最高兴。
师:所有人都是“喜”的。那写这首词的词人呢?
生:也是“喜”的。
师:哦?
生:因为词中所有人都是“喜”的,所以他也是“喜”的。
生:词人就应该写词的,所以他也是“喜”的。
生:因为这个词人心中有“喜”,所以他看翁媪、大儿、中儿、小儿也是“喜”的。
师:嗯,有喜悦之心,才有可喜之人。有点道理。
生:他为能看到乡村这种场景而“喜”。
师:词人到底喜不喜?是真喜还是假喜呢?刚才那位同学说辛弃疾就应该做诗写词。那么辛弃疾是不是一个专业的词人?(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学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晚年时一度被起,不久病卒。
师:自己看,自己读。辛弃疾本该作诗填词的吗?
生:(自读,略)
师:能看出来吗?
生:其实辛弃疾并不很成功,他内心并不是很快乐的,他的背景是不好的。(众笑)
师:有什么背景?你也没有什么背景吧?
生:他生活的环境不好。金人侵占了他的家乡山东,所以他逃离山东后,非常的不开心,总想帮助南宋去报仇。
师:这叫收复失地,保家卫国。
生:就是辛弃疾提出抗金的建议,但最后没有被采纳,所以他的心情是不高兴的;他还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所以他心情不高兴。
师:就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不是本应写词的?
生:不是。他本来是一个打仗的将军。
师:一个抗金的将领!他应该在什么地方?
生:他应该在战场,在战斗的前线。
师:应该是在保家卫国。
生:我觉得他应该在军营里。
师:但是他现在却在哪里?乡村,无事可干!就像这首词中的小儿,无所事事。小儿无事可干高不高兴?(生:高兴)但是辛弃疾无事可干,他不是“喜”,而是——
生:(齐)忧!
生:而是悲。
生:而是愁。
师:是愁,是悲啊!同学们,他人是“喜”,而自己却是“愁”的。现在我们来看这个“醉”字,这个“醉”除了是翁媪两人喝点小酒有点微醉以外,还有可能是谁醉?
生:辛弃疾。
师:他因何而醉?
生:他不能为保家卫国而醉,他想借酒消愁。
生:因为他不能上战场去消灭金兵,所以他会喝解闷酒。
师:是的。所以翁媪因喜而醉,词人是因愁而醉。这个“醉”字藏着词人的“悲和愁”,没有直接告诉你,是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出来的。(出示画像)这就是辛弃疾!这画上连绵的群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壮志未愁。现在,我们一起来背一下《清平乐·村居》!
生:(齐背,略)
师:辛弃疾的很多词中都有这一个“醉”字,我们要细细品味“为何而醉”?因悲、因愁而醉。辛弃疾的词写得非常美,因何而美?因“悲”而美!要记住:词因悲而美。清平乐这首乐曲的基调不一定像我们原来所理解的那么美,那么欢快,是比较悠伤的。有的诗,有的词,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读,去理解的,比如这一首《清平乐·村居》。等我们长大以后再去读辛弃疾的词,理解得会更深刻。
附课文:《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当解则解
——《清平乐·村居》教学后感
薛法根
一
在古诗文教学中,流行一种观点“不求甚解”,即学生阅读古诗词,能领会大概意思即可,不必在字句上过分追究。这与“咬文嚼字”求甚解的观点形成极大的反差。其实,“不求甚解”一词出自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五柳先生的读书法,他已具备了阅读能力,是借助“阅读”来学习;而我们的学生是在借助文本“学习阅读”,目的不同,要求就不同。对于处于“学习阅读”阶段的学生而言,正确地解读一首古诗词,并在这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如此以某篇文字为中心,就有关系的各方面扩张了学去,有不能解决的事项,则翻书查字典或请求教师指导,那么读过一篇文字,不但收得其本身的效果,还可连带了习得种种的知识,较之胡乱读过就算者有天渊之差了。”学习阅读古诗词,实则就是一个“由薄而厚”学习阅读的过程。因此,能求解之处必当求解。“囫囵吞枣”就会留下一大堆无法消解的“枣核”,长期以往,必将会引起“消化不良”,搞坏阅读“胃口”。
据于此,我就这首词中学生尚未理解之处,作了透彻的指导。如“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从生活中“耍赖、赖皮”的意思,到词句中“淘气、顽皮”,进而引入汉乐府《相逢行》里面的诗句,学生在比较中不难发现,“无赖”正是“无所为”的意思。如此解读,不但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种解读实际上是在作字词出处的“考证”,给予学生的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古诗词的字词,往往因其特殊的表达形式而具有特定的含义,并非都可以作“多元解读”的。这与现代文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让学生具有“字字落实”的“考证”态度,或许比单纯读懂一首诗词的意义更为深远吧!
二
就这首词而言,一般认为描写的一幅祥和宁静的乡村图,透露出词人的“喜悦”之情。因而,教学中止于“喜”,停于“醉”。甚至有教师将“醉”解读为词人或翁媪“陶醉”其间,却不知辛弃疾词中之醉,都是指“喝醉”,全然没有“陶醉”之意。然将这首词的意象定格为“醉之喜”,实则没有触及词人真实的内心,也没有将这首词隐藏着的情意揭示出来,学生读到的仅仅是字面上看得到的东西,而缺乏一种阅读的穿透力,看到文字背后、形象深处的东西。于是,我在学生敏锐地发现“醉”与“喜”这两个表达词人情感的字眼后,引入了词人的生平及写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自己领会究竟是谁“醉”?为何“醉”?谁“喜”?为何“喜”?此时的背景史料是学生深入理解的凭借,从中发现辛弃疾身为“战将”却“无所事事”,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个中的辛酸与忧郁、愁闷一览无遗,此时对“醉”与“喜”的理解,自然就深刻而透彻了。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显得厚重了。经历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就能渐渐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阅读的眼光就能变得锐利而深刻一些。我一直以为,阅读教学可以少教一些内容,但务必要教得透彻一些。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养成浅尝则止的不良习惯,会钝化学生的思维力。当然,深刻、透彻应该有“度”,以学生“能懂”为准绳,假如你教了学生还是不懂,那暂时就不要教。
我一直对经典的古代诗词怀有一种敬畏,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稍不留意就会在解读中出现贻笑大方的疏漏、差错。因而每逢教学古诗词,必定勤查工具书,没有把握之处就不敢轻易论断。要知道,教师对古诗词的研读功夫,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当解则解,实乃一种学问。
更多阅读
平乐乡学校“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活动总结
平乐乡学校“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活动总结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根据株洲市文明办、教育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六一期间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的通知》的精神。以
陆平与刘居英兄弟传奇人生一 刘居英子女
陆平与刘居英兄弟传奇人生(一)来源:《纵横》 2008年第04期 作者:雷风行 时间2008年4月==| 哈军工-国防科大校友站(LoveNUDT.com) |==2009-04-011960年,陆平接替马寅初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兼党委书记;翌年,刘居英接替病逝的陈赓大将,执掌最
《村居》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村居》这首诗,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诗句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春景图,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首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让学生
李白诗精选——清平乐三章赏析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李白诗精选——清平乐三章 赏析 清平调①·其一李 白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词释读 云雨巫山枉断肠
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词》释读李白的《清平词》作为传唱千古的歌词,永远留存在唐诗宝库中。那是李白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撰写的。在长安城皇宫内,御苑中沉香亭牡丹(唐时称木芍药)盛开之时,倾国美人杨玉环华丽曼舞,宫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