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3-3个人整理,欢迎分享 00540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四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

第八章19世纪后期文学

1、19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主要包括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巴黎公社文学,唯美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

一、背景

1、社会矛盾的加深和人们对现实改革的失望。

2、形形色色的哲学社会思潮: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与权利意志论,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泰纳的决定论等。

3、文学观念的革新。

二、此时期的文学的基本特征

1、三种思想并存: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传统的人道主义、叔本华等人的非理性主义学说。

2、对社会的批判往往与无可奈何的沮丧心情或悲观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

3、对文学技巧的重视。

4、短篇小说构思布局和表现技巧的运用达到精湛境界。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

(二)自然主义文学:

19世纪60-90年代法国文坛的重要文学流派,也是19世纪后期欧洲重要的文学思潮,由左拉等人创建。

1、自然主义理论的主要来源:孔德的实证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遗传学,泰纳的决定论、实验医学。

2、自然主义小说的特征:

(1)追求科学意义上的真实

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也不要现实主义的典型概括,而是追求绝对的客观,摆脱道德是非的羁绊,对所描写的对象保持客观中立,无动于衷的态度。

(2)英雄人物缺席描写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生物的人

从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的角度去观察人,在自然主义文学的作品中,人类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类于生物的存在,作家描绘的是一些萎顿的凡人,他们是本能的载体,遗传的产儿和环境的奴隶。

(3)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

3、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

(1)龚古尔兄弟《日尔米妮·拉塞德》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

(2)左拉《小酒店》《戴蕾丝·拉甘》

4、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

(一)1865——1876: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形成期

1865年《日尔米妮·拉塞德》问世

1867年左拉发表第一篇自然主义小说《戴蕾丝·拉甘》,其间,左拉开始为自然主义写作方法辩护。

(二)1876——1884: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鼎盛时期

1876年以左拉《小酒店》的发表为标志,法国自然主义文学进入辉煌时期。

1880年“梅塘集团”宣告成立。

(三)1884——1893: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分化时期

80年代中期“梅塘集团”解体。

1887年发表五人宣言。

5、对自然主义的评价

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到极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的文学观念、思维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手法重塑了现实主义,开启了一代新风,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不可估量,它是西方近现代文学的中介。

(三)唯美主义文学:

1、唯美主义文学形成过程

(1)背景:物欲横流的现实和商业化氛围导致的“世纪末情绪”,对工业文明和商品化社会造成诗情消弭、理想失落的谴责。

(2)哲学基础:康德美学——强调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非社会性和无厉害性。

(3)发展过程:发端于法国,30年代,戈蒂耶·巴那斯诗派

英国,拉斐尔前派,王尔德

2、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

(1)戈蒂耶——法国唯美主义文学先驱

《<莫班小姐>序言》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珐琅与宝石》(诗集):以精致典雅、语言纯洁、音韵和谐的形式美而独具魅力。

(2)王尔德——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理论家

主张只有“美“才具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应当超脱人生,不受道德约束。

《快乐王子》(童话集)《莎乐美》(剧本)《道林格雷画像》(小说)

(四)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70年代——90年代,:前期象征主义

1857年,波德莱尔,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恶之花》,数十篇见解独特的文艺批评。主要贡献:①把丑与恶升华为艺术美,为后人表现社会的病态美开辟了道路。②把诗歌从大自然拉进都市,以其独有的角度深入描写畸形病态的巴黎生活,为诗歌创作拓展出新的领域。③以其“通感”理论,为象征主义诗歌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6年,莫雷亚斯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使这一新的流派得以定名。

(2)20世纪初——4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

后期代表诗人:魏尔伦《无言的浪漫曲》、兰波《黎明》、马拉美《牧神的午后》。

(五)无产阶级文学:包括巴黎公社文学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揭露反动派镇压革命的罪行、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号召人民继续为公社的理想而斗争等方面。以其革命的激情、理想的光辉和战斗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展露锋芒,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使法国文坛为之耳目一新。也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开拓了道路,提供了新的经验。

2、19世纪后期法、英、俄、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一)法国:

(1)左拉: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其自然主义理论著作有:《实验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家》等。

1、主要理论观点:

①从人生“本源”去认识人;

②“真实”是小说家的最高品格;

③自然主义小说的方法是实验。

2、1867年发表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戴蕾丝·拉甘》。

3、从1871年—1893年,主要致力于《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创作。

这部作品包括20部作品的大型巨著,是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主要描写“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与社会史。自然史主要研究卢贡·马卡尔家族的血缘与遗传问题,家族的谱系,社会史主要通过卢贡·马卡尔家族盛衰再现第二帝国20年的历史全貌。

包括《小酒店》《娜娜》《萌芽》。

(2)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曾师从福楼拜,以左拉为核心的“梅塘集团”成员之一,并以处女作《羊脂球》一举成名。

题材之一: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爱过情感。代表作《羊脂球》

题材之二:描写资产阶级市民生活,揭示小市民的自私、吝啬、势力和爱慕虚荣的性格弱点。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题材之三: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贫困、痛苦及其善良品质。代表作《乞丐》《西孟的爸爸》等。

(二)英国:

哈代:狄更斯时代的从容和理性精神被哈代时代的改良主义和悲观主义所代替,代表作家是哈代。长篇小说分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爱情阴谋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诗剧有《列王》。

(三)俄国:

(1)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大作家,他代表了19世纪俄国文学发展的顶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早期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另一类是反应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的。如《哀伤》《苦恼》《万卡》。剧本《樱桃园》写那些旧式的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的生活而卖掉庄园,所以樱桃树全部被砍光,预示了贵族庄园的必然崩溃。

(三)美国:

南北战争前为废奴文学,代表作家: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南北战争后进入现实主义阶段,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全盛期。

威廉·豪威尔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欧·亨利——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短篇小说300多篇,以小说集《四百万》最具有代表性。

题材较多涉及小人物的心酸命运,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

艺术手法:以情节取胜,特别是他那些精心设计的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令许多读者赞叹不已。采取白描手法,叙述简洁明快。他最突出的风格特点是含泪的微笑,在幽默中包含着心酸。

杰克·伦敦

“北方故事”系列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动物题材中篇小说《荒野的呼唤》

长篇小说《马丁·伊登》

马克·吐温——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幽默讽刺作家,其创作根源于美国西部民间口头文学,情节富有喜剧性。

一、创作历程:

(一)早期创作:《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傻子出国旅行记》《竞选州长》

与人合著《镀金时代》是美国第一部黑幕小说,第一部长篇。

(二)后期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独立写作的第一部长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百万英镑》

二、健全的心灵

“健全的心灵”首先表现为“无拘无束,不做任何人的奴隶”,这表明小说的基本思想之一是“不分种族和肤色,人人平等”的废奴思想。

吉姆是马克·吐温倾注了早在童年时代就培养起来的对黑人的热爱而精心塑造的一个不屈从命运,有着人格尊严的黑奴形象,他心地善良,对朋友真正无私。这以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健全的心灵”的另一个表现是:返璞归真、自由自在、简单生活、不受物欲横流的所谓文明社会的污染和异化。这是作品的另一个基本思想。它主要由小说里的两个含义丰富的核心象征——大河和孩子表现出来。

大河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的化身,是一种返璞归真、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大河漂流的孩子既象征性地表现了美国人渴望冒险、寻找新生活的时代精神,也代表了返璞归真、回归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

三、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1)幽默讽刺:在荒谬情境里写真实,在幽默中看现实与人生。

(2)口语化风格:运用生动活泼的方言,句法简洁、朴素,奠定了美国文学口语化风格的基础。

3、以作品为例阐析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追求科学意义上的真实: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也不要现实主义的典型概括,而是追求绝对的客观,摆脱道德是非的羁绊,对所描写的对象保持客观中立,无动于衷的态度。左拉的实验小说从生物学、遗传学和实验观察社会和医生。强调一部小说就是一部科学报告。在《小酒店》中主人公虽然曾经憧憬爱情,憧憬幸福,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最终他的憧憬和追求都没有了,这缘于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左拉从遗传学角度解读了古波夫妇悲剧的生理根源遗传性的嗜酒。

(2)英雄人物缺席,描写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生物的人:从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的角度去观察人,在自然主义文学的作品中,人类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类于生物的存在,作家描绘的是一些萎顿的凡人,他们是本能的载体,遗传的产儿和环境的奴隶。左拉在《卢贡·马卡尔家族》中对这个家族的血统和遗传进行生物研究。在《小酒店》绮尔维斯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三代,她的父亲嗜酒,中毒而死;母亲同样喜欢喝酒。她在贫困、劳累、被虐待和缺乏教育的环境中长大。她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勤俭持家、特别能干、特别刚强的善良女性,后来她变得贪吃、嗜酒、懒惰、肮脏、自暴自弃,成为一头在泥沼中打滚受罪的动物,原因就是酗酒,而酗酒是有遗传因素的。

(3)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左拉在作品中不会运用华丽辞藻、不会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作家的评论。左拉既排斥浪漫的想象、夸张等抒情主义因素也不要现实主义的典型概括。要完全脱离善恶美丑、道德是非的约束。对所描写的事物保持客观中立而无动于衷的态度。

4、试析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①表现了工业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冲突

哈代不仅限于对现实的审判和批判,更要揭示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类心灵所遭受的种种伤痛,如焦虑、忧惧、惊恐、挣扎、绝望等,自然环境不再是人修养将息之所,而成为人的异己力量。

②对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体悟

哈代所有重要的小说都渗透着悲观的情绪,他反复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即人类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他们是自身之外某种力量玩弄的对象。

③情节设置突破传统

欧洲历久形成的爱情叙事模式在哈代这里开始断裂,其小说中的爱情主体不再是畅饮爱情的享受者,而是啜饮痛苦的落魄客,爱情婚姻的美丽光环和浪漫幻想被消解甚至颠覆。

5、苔丝的形象分析。

①善良纯朴、感情真挚、是美的化身:苔丝代表一群纯朴的普通人她生活在田园诗般的乡村,那里没有现代文明的侵扰,她与当地环境水乳交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哈代成功地刻画了苔丝的完美形象,在她身上体现着普通劳动人民善良的天性和高贵的品格。对克莱的爱真诚、高洁。

②坚韧顽强、嫉恶如仇:在多事的五六年间,苔丝表现出极强的勇气。她忍受着生活对他的一连串的打击和世俗道德的压力,但他从不向困难和邪恶势力低头,从不自暴自弃。自食其力的尊严和意志是他在磨难面前表现得无比坚强,坚持靠自己的劳动谋生,不愿去作阔少爷的玩物。她不仅反抗以亚雷为代表的强暴势力,还大胆地蔑视宗教,作为一个普通的乡下姑娘,她竟以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名义,独自给私生子洗礼,这表现出多么惊人的勇气。

③性格软弱,逆来顺受,斯多噶精神的体现:所谓斯多噶精神是平静的忍受苦难,将克制、平静、知足视为美德,认为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是预先决定好的。她认为自己的“失身”是无辜的,但同时又觉得在“命运”面前是有罪的,她应该受到惩罚;她认不清地主资产阶级对她的迫害,把人生的苦难归因于命运作祟。

6、《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特色。

隐喻象征手法:

①赋予自然景物以哲理意义

如爱敦荒原已不只作为呆板的背景存在,而是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哈代以此暗示某种凌驾于宇宙之上的力量,它那寂寥苍郁的面孔好像预示着悲剧即将来临。

②意象的运用

7、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一)思想发展历程:

1、早期:站在开明地主的立场上观察社会,幻想以改良方式协调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改善农民的处境,醉心于农民教育,主张贵族“平民化”。代表作《童年·少年·青年》自传体三部曲、《一个地主的早晨》。

2、中期:同贵族地主生活决裂,此时的思想特征是从贵族地主立场向宗法制农民立场过渡。代表作:《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3、晚期:托氏回归期的思想特征是站在宗法制农民立场,回归东方文明,歌颂群体主义和顺从意识,宣扬“勿以暴力抗恶”。代表作《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之后的创作,是其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人民性加强,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加强,对宗教道德观的宣扬加强。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集中体现,主张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强调爱的原则。以为俄国贵族寻找出路为作品基调,创作了“忏悔贵族”的俄国贵族形象,他们有良好的教养,神圣的宗教感情和探索精神,时时思考社会、阶级与自己的的罪恶并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进行灵魂的忏悔,共同走着一条不断接近人民、完善自己道德的路。如《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彼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二)托尔斯泰的艺术风格:

1、广阔的历史画面,深邃的历史感。

2、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形成作品的动态感。包括人物性格、肖像、心理的动态描写。

3、“心灵辩证法”

①注重描写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

③通过人物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状态。

如《复活》运用独特的讽刺手法、广泛而鲜明的对比手法,以及突出的心理描写,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关心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关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而且是瞬息万变的现象。

8、安娜悲剧成因分析。

(一)外在原因: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而与卡列宁的矛盾,实质上是个性解放与伪善的贵族社会的矛盾。

(二)内在原因:

1、安娜身上负荷着传统因袭的重负,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

2、爱情至上的偏执将安娜推向毁灭,空前的自私和强烈的占有欲亦导致安娜爱情的悲剧。我们从安娜的形象中读出近代妇女的大不幸,也读出现代女性的大困惑、大苦恼。

3、对渥伦斯基的过度理想化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安娜的选择孕育着悲剧,沃伦斯基在安娜的悲剧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9、安娜形象分析。

安娜是一个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女性,她不但外貌美,而且内心情感丰富。她与卡列宁两人之间毫无感情可言,完全靠封建礼教维系了8年的家庭生活。随着社会风气剧变,安娜发出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呼声,并为争取自由、幸福勇敢行动起来。一方面是反对旧的封建礼教,另一方面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挑战。她不愿随波逐流,在自杀时喊出“这全是谎言,全是虚伪,全身欺骗,全是罪恶!”这是对罪恶社会发出的愤怒控诉。安娜挣扎于情感满足和宗教压抑之间,缺乏理性调节的环节,这种心智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

10、娜拉的形象分析。

娜拉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她热爱生活,但她并不养尊处优,也不是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由于她真诚地爱她的丈夫,因而也真心地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的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可是,事实使她终于逐步醒悟过来,她认识到海尔茂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同时,从她自身的遭遇中,她不只觉悟到在资产阶级家庭中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更进而认识到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等都是虚伪的和不合理的。这些都表明娜拉是一个有着坚强性格和独立行动能力的妇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的行动表明她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叛逆女性。

11、易卜生的戏剧成就。

以深刻、新奇的剧作,使欧洲戏剧出现重大转变,开创了现代戏剧的新时期,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依次跨越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三大阶段。

1、浪漫主义时期(1849-1867)

用挪威民族语言,以挪威历史、民间故事、英雄传说为题材创作剧本,表现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思想。60年代愤而出国,在罗马完成诗剧《布朗德》(1865)与《培尔·金特》(1867),开始驰誉全欧。

2、现实主义时期(1867-1884)

在70、80年代,易卜生创作了《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和《人民公敌》(1882)等一生中最光辉的作品——社会问题剧(亦称“讨论剧”)。它们突出体现了易卜生剧作“干预生活”,“提出问题来讨论”的特质,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具有独创的意义。

3、象征主义时期(1884-1899)

由于痛感革新社会的艰难竭蹶,易卜生的晚期创作逐渐染上了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由社会批评转向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探索,带有浓重悲观主义情绪。其杰作有《野鸭》(1884)、《罗斯莫庄》(1886)、《建筑师》(1892)等。

易卜生对西方戏剧的革新:一是引入新戏剧因素,即“讨论”,作者善于在剧情发展中用设问来吸引读者进行思考和讨论。二是采用开放性的戏剧结构,结局不过是矛盾冲突的最后一次高潮表现,讨论的结果往往不是结论。

12、《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①提出了迫切的重大社会问题,严格地遵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易卜生坚决拒绝使用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制造戏剧冲突的方法,从生活本身出发,把普通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人物是观众所熟悉的,矛盾也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迫切问题,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外国文学史3-3(个人整理,欢迎分享) 00540外国文学史
②使用“追溯法”,戏剧矛盾集中突出。将复杂的矛盾集中为精炼的情节,把剧情的开场安排在矛盾发展的高潮时刻。
③把“讨论”带进了戏剧。剧情的发展过程,就是讨论展开的过程。剧中的夫妻关系对不对。妻子要求人格独立对不对。海尔茂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和法律对不对。诸多问题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促进人们的思考,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④女主人公娜拉出色的心理描写。这种描写决不是单靠人物的独白或旁白取得,而是利用细节和主人公的动作,如信箱和跳舞在表现娜拉内心活动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娜拉从幸福平静转为忧虑、烦乱、从幻想到幻灭,最后完成觉醒的转变,就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增加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名词解释:

(1)自然主义:19世纪60-90年代法国文坛的重要文学流派,也是19世纪后期欧洲重要的文学思潮,由左拉等人创建。自然主义理论的主要来源:孔德的实证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遗传学,泰纳的决定论、实验医学。自然主义小说的特征:追求科学意义上的真实,英雄人物缺席描写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生物的人,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代表作家有龚古尔兄弟、左拉等。龚古尔兄弟《日尔米妮·拉塞德》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

(2)唯美主义:19世纪后期产生的一个“纯艺术”文学流派。最初由法国60年代的巴那斯派所提倡,后来英国一些作家积极响应,其后影响到德、俄等国。发挥康德的“自由美”的思想,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反对“附庸美”和“为人生而艺术”。他们声称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否定文学的倾向性、思想性、功利性和理性认识对文艺的作用。唯美主义一味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宣扬“艺术至上”,专事文字雕琢。代表作家有戈蒂耶、王尔德等。

(3)象征主义:19世纪后期,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出现,80年代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使这一新的流派得以定名。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当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与下意识之间,非人民的理性可以感知,惟有默悟才能达到,通过象征才能予以暗示;重主观幻觉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而轻现实再现,重暗示启发而轻明确表达;采用象征、暗示、启发等手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充满神秘主义色彩。象征主义先驱是爱伦·坡和波德莱尔,代表作家有魏尔伦、兰波、马拉美等。

(4)威塞克斯小说:是指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哈代创作的一系列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的小说。这些小说反映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农村自然经济的侵蚀,其中蕴涵着作者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反映了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代表作《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

(5)忏悔贵族:贯穿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俄国贵族形象,他们有良好的教养,神圣的宗教感情和探索精神,时时思考社会、阶级与自己的的罪恶并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进行灵魂的忏悔,共同走着一条不断接近人民、完善自己道德的路。如《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彼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6)心灵辩证法:是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创作的一种总结。注重描写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通过人物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状态。例如《复活》中两位主要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与斗争正展现了其辩证的发展过程。

(7)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集中体现,主张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强调爱的原则。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中第一点是其核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但这一思想本身客观上有麻痹人民、阻碍人民发展的消极作用。他在《复活》中塑造了“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便是其思想的主要代表。

(8)社会问题剧:亦称“讨论剧”,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其创作鼎盛时期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的总称。它们突出体现了易卜生剧作“干预生活”,“提出问题来讨论”的特质,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具有独创的意义。这些作品分为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社会支柱》《人民公敌》;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其中第二类尤为出名,它探讨了许多妇女解放的问题。然而易卜生的伟大在于他在戏剧中向社会提问,“而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第九章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学。除了坚持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还特别强调文学的党性与社会主义精神。从阶级属性来说,属于无产阶级文学,它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传统,在思想内容上同以往的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长篇小说《母亲》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性作品。他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硬汉性格:“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在冰冷破碎、颠倒混乱的世界中,在那些孤独苦闷、迷惘空虚的西方精神流浪者面前,塑造出的既风流倜傥又无所畏惧,言辞干净利索、行动果敢有力的,在重压和失败面前依然保持着优雅风度的英雄形象。塑造精神不败的“硬汉形象”,为在痛苦世界中迷惘的人们寻找出路,既是“迷惘的一代”精神发展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升华,也是海明威作品的又一基本主题。在《午后之死》《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中有集中体现。

(3)“冰山”风格(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是海明威在自己作品中形成的一种非常简洁、清新、干净的散文文体。以冰山来比喻创作,以此获得的是一种言外之意、趣外之旨,具有海明威式的独特美感:流畅自然的叙述、朴素简洁的文体、凝练含蓄的意境和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

(4)“迷惘的一代”: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精神幻灭的青年一代及作为他们代言人的青年作家。它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文坛,他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一战后青年人厌恶战争,同时又因失去方向而痛苦迷惘的心理。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以尼克为代表的一类青年,在战火里死里逃生,在战后心灰意冷,灵魂空虚一片,成为“迷惘的一代”的雏形。其他代表作品还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会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2、简述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一)20世纪初,现实主义为主流,以罗曼·罗兰、萧伯纳、杰克·伦敦、德莱塞、高尔基为代表,同时现代派文学在萌动,即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未来主义。

(二)20年代,现代派蓬勃发展时期,取得较高成就的有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普鲁斯特等,现实主义导出主导地位,主要有福莱塞、罗曼·罗兰。

(三)一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处于沉寂状态。现实主义文学回升,以反战及揭示人性扭曲为主题。肖洛霍夫、莫里亚克、巴比塞、斯坦贝克、海明威、劳伦斯等。

(四)二战期间,主要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进步文学。

(五)二战后的50——60年代,欧美文学进入繁荣期,各种文学流派纷纷出台: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等。

(六)20世纪后期,多种文学并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互借鉴与融合,表现出综合性的发展倾向,如格林、厄普代克、辛格、索尔·贝娄、艾特玛托夫等。

3、结合作品论析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趋向。

(一)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注重揭示社会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全面异化现象,探讨在传统价值观念崩溃下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而对于人类的命运和出路,20世纪的作家们大都怀有悲剧意识。如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个普通平凡的苏联公民(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再现千百万苏联人在战争中经历的痛苦,如同一首悲怆的奏鸣曲,引导人们对战争、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二)是审美视角的内倾:与19世纪相比,文学的思维方式发生了由整体观照向个人观照,由注视社会向注视个人内心生活,由外部世界向内心世界,由浅部的、戏剧化的感情向深部的、非逻辑化的感情的转变。如《一个人的遭遇》拓宽苏联卫国战争题材文学的界限,渲染的不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描写的不是重大事件和英雄业绩,而是通过一个普通苏维埃人的遭遇,表现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三)是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由于象征、意识流、自由联想、蒙太奇、情节淡化、视角多变等手法的运用,作品的生活容量、心理容量、情感容量、审美容量和哲理深度增大。《一个人的遭遇》突破苏联文学一味乐观昂扬的正统原则,小说虽然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英勇,但是,小说的主要情感倾向是悲戚的。作者用一种近乎独白性的手法使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一字一句都暗含着一位饱经生活折磨的士兵的深沉悲痛的感情,这就使整个小说带有一种悲壮的、诗意的情调。

(四)是艺术表现手法的融合:吸收了一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如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开放式的结构,局部描写里运用象征、寓意、怪诞、变形等技巧。《一个人的遭遇》除了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叙述结构,并设置了波澜起伏的情节外,还注重细处摄神,人物言行神貌生动传神,丰满感人。

4、分析劳伦斯作品主题。

从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与冲突,深刻展现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表达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虹》的三个主题:

一是追求“灵与肉”和谐统一的两性关系的主题。劳伦斯呼唤人们张扬血肉意识以便获得新生,坚定地宣扬他的生命哲学——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坚信新型的两性关系能够医治腐朽的文明。

二是在工业文明侵蚀下“失乐园”“复乐园”的主题。布兰文家族的先人们与自然保持着和谐的关系,陶醉于伊甸乐园;悄悄逼近的工业文明破坏了这里的安静,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被打破,人们从此失去了乐园,但一道具有象征意义的彩虹给人以复乐园的期盼。

三是反对战争的主题。劳伦斯在《虹》中通过厄秀拉体现出来的正常的反战情绪被当时的英国当局和评论界歪曲成所谓的“亲德倾向”。

5、分析海明威创作的艺术特色。

海明威在自己作品中形成了一种非常简洁、清新、干净的散文文体。以冰山来比喻创作,以此获得的是一种言外之意、趣外之旨,具有海明威式的独特美感:流畅自然的叙述、朴素简洁的文体、凝练含蓄的意境和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

首先,他以简约、清新的文体净化了文风。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往往是很卓绝的语句,很简单的句子结构、常用词或日常用语,他厌恶“大字眼”,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从而使作者、对象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取得清晰自然、真切疏朗的艺术效果。其次,他采用了多种简约、含蓄却内涵丰富的表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他的感情,不论是失望、恐惧还是悲愤、轻蔑,从来不作过分的描写,它们总是凝结在艺术形象里,包含在简洁的景色描写、人物动作中。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等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些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意到笔不到的艺术神韵。

6、分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小说表现了属于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内容:精神与现实,奋斗与命运。作者一方面歌颂人类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又对命运作弄下必然失败的人生表示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但作者希望人在失败中仍要不失尊严、勇敢而不妥协——这正是海明威晚年思想的集中表现,一个精神上的悲剧,一个不屈服于失败命运的“硬汉子”的性格。

7、分析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题。

1、选材的突破:拓宽苏联卫国战争题材文学的界限,渲染的不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描写的不是重大事件和英雄业绩,而是通过一个普通苏维埃人的遭遇,表现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2、感情基调:突破苏联文学一味乐观昂扬的正统原则,小说虽然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英勇,但是,小说的主要情感倾向是悲戚的。作者用一种近乎独白性的手法使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一字一句都暗含着一位饱经生活折磨的士兵的深沉悲痛的感情,这就使整个小说带有一种悲壮的、诗意的情调。

3、思想倾向:对苏联文学长期以来只准写光明的文艺政策的重大突破。作家谨慎地提出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在“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中,提出“人的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幸的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7848.html

更多阅读

点金台 刘克亚轻松赚钱,潇洒生活,欢迎你也加盟! 索尔斯克亚

【点金台】刘克亚轻松赚钱,潇洒生活,欢迎你也加盟!刘克亚先生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利用智慧和谋略,花最少的时间赚最多的钱,其余时间用来陪伴亲人,周游世界,实现梦想!他是“轻松赚钱,潇洒生活!”的践行者……2006年,他创造了销售信模式,一年销

声明:《外国文学史3-3个人整理,欢迎分享 00540外国文学史》为网友很爱我的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