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温导入。直奔主旨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
生:(读课题)爱如茉莉。
师:忘啦?“茉莉”的“莉”读轻
声,再读。
生:(再读课题)爱如茉莉。
师:先重温一下咱们上节课体会到的映子父母之间的爱。谁来读?
大屏幕出示:
爱是生病的妈妈还惦记着为爸爸包饺子;
爱是爸爸得知妈妈生病后焦急地直奔医院;
爱是……
(生有感情地读大屏幕上出示的句子)
师:咱们一起读。(生齐读)
[“重温”这一环节,值得重温。试想:可以重温的当然不只是“父母之间的爱”,生字新词、主要内容、写作顺序等都值得重温。再想:重温父母之爱也一定不仅这样一种方式.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父母之间的爱体现在哪里也可以读一读文中具体写父母之间的爱的语句,更可以将描写父母之间的爱的内容设计成完形填空。
林老师之所以在课始以这样的方式重温这样的内容,我想,是有其深意的。这深意,体现在对课的整体把握上。纵观全课.我们不难发现.从导入到主体再到结课,“父母之间的爱”始终是课文的主线、灵魂,而“重温”所涉内容,显然出于对课文的整体观照。这深意。还反映在执教者的语文意识上.“通过细节表现父母之间的爱”是文本内容能够加工成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素材,而“重温”的落点恰在父母之间的爱的细节上,这是执教者语文意识的高度觉醒。这深意,又跟课文的风格、基调密切相关,“爱是;
;”的排比句式,从一开始就为课堂奠定了某种诗意的情调。这情调.既跟执教者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审美偏好有关,也和文本本身所抒发的那种“平淡里的诗性光辉”相融。貌似平淡的一段重温导入.却散发着充满了智慧和真情的缕缕幽香,钻到我们的心中。]
二、寻找细节。感受真爱
师:那么,爱还是什么呢,7这节课我们就随着映子走进她妈妈的病房,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体会。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探进病房,于是你看到这样一幕。(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用心去看。
(生静静地看画面)
师:画面中哪个细节触动了你?
[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问句,不知现出了多少丰赡的教学意味。先说“画面”,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教材系统是由“课文”、“插图”和“习题”组成的,这其中,最容易被执教者忽视的就是插图。事实上,绝大多数插图反映着文本的主旨和意蕴。读懂插图(画面),是读懂文本的重要路径。再说“细节”,“细节,是整个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细节都以一种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姿态出现”(孙绍振语)。细节,显然是走进父母之间的爱的关节所在。最后说“触动”,触动是某种微妙的情感起伏,由触动而生的往往是心灵的感受与体验。“体验更适合文学欣赏的特性,对于文学作品,没有体验谈不上正确的分析。”(王先霈语)确实如此,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起点不是“懂与不懂”,而是“感与不感”。这样的教学问句,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煽情的鼓动,洁白纯净、如珠如玑。]
生:爸爸坐在椅子上,握着妈妈的手睡着了,这个细节触动了我。
师:他是被爸爸睡觉的细节触动了。你们呢?(学生表示同感。)
师:那就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画出写爸爸睡觉的句子。(学生默读第9自然段,画相关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生: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师:你们画的也是这句吗7(课件出示: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生(齐):是。
师:病房里有陪床,爸爸本来可以在陪J末上睡,爸爸却这样睡(指大屏幕)——
生(接读):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师:这是为什么?
『这一环节用“还原比较”来体会“睡姿”这一细节背后的真意。就常态而言,爸爸该睡陪床,躺在陪床上方能安然入眠。还原出这样一种生活常态后.拿来与爸爸睡觉的现实状态进行比较,矛盾、冲突就产生了。细节刻画的审美张力就凸显了。在这里,“还原比较”既是一种读法,也是一种教法。教法和读法的合一,实在是有效教学的不二法门。]
生:因为爸爸十白自己睡得太沉了,不能好好照顾妈妈。
师:你是通过联系下文爸爸说的话知道的,对吧?
生:对。
师:那请你读一读爸爸说的话。
生: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师:所以爸爸这样睡(指大屏幕)— —
生: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师:如果是你坐在椅子上,伏在床沿边睡一整夜,还要紧握另一个人的手,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这一环节用“移情体验”来感悟“睡姿”这一细节背后的深情。“文学作品好比一条河,作家在左岸,读者在右岸,鉴赏就像划船过渡,双方的情感则如河水。”(盛海耕语)激活学生的体验,正是提升情感水位、使解读之舟得以成功过渡的基本策略。的确,将心比心方能以心契心。]
生:很不舒服。
生:腰酸背痛,难受极了。
生:肯定一整夜没睡好。
生:我会感到十分疲惫。
师:这种滋味真不好受。我们设身处地就能体会到爸爸睡不好。自己读一读课文第10至12自然段,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爸爸为了妈妈一夜没睡好。(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师:说说看。
生:我从这里感受到爸爸一夜没睡好。“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咙地拾起头,轻轻放下 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师:聚焦到一个词语,那就是— —
生:睡眼蒙咙。
师:把这个词圈画出来。还有吗7
生:我从“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中体会到他一夜没休息好。
师:布满血丝。也把这个词圈画出来。这是第二处。还有吗?
生:我还从“打哈欠”这个词体会到爸爸很疲惫。
师:好的,也圈画出来。咱们按照书上的顺序,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生(齐):睡眼蒙胧、布满血丝、打哈欠。(学生读得较平淡。)
师:词语是有温度的。再读,读出感觉来。
生(齐):睡眼蒙咙、布满血丝、打哈欠。(学生明显读出词语的味道。)
师: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夜渐渐深了,爸爸也越来越疲惫。但是,为了妈妈,他依然坚持这样睡(指大屏幕——
生(齐):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学生读得深情。)
『这个环节用“熟读精思”来理解“睡姿”这一细节背后的内涵。“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教学所聚焦的三个词语,既是细节刻画,也是典型描摹,有质感、有温度、有分量。阅读,需要潜心涵泳。]
师:这一整夜啊,爸爸就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他仿佛用心在对妈妈说着什么。孩子们,展开你们的想
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望着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我仿佛听见爸爸在对妈妈说:——)
生:老婆啊,我出个差你怎么就病了呢?你知道我多焦急吗?我宁愿替你生病。
师:一位深情款款的丈夫。
生:放心睡吧,有我呢。只要你快点好起来,我累一些没关系。快好起来吧。
师:一位一心牵挂太太的先生。
生:你呀,这么虚弱还惦记着给我包饺子的事,真是个傻老婆。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
[这个环节用“情境想象”来揣摩“睡姿”这一细节背后的韵味。在真实的阅读中,没有什么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想象就是深度。”(雨果语)想象就是最富有创造意味的解读。]
师:嗔怪里是满满的爱,然而,爸爸什么也没有说,这些温情脉脉的话语都融在这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紧握”之中了。这种爱,没有华丽的表白;这种爱,是默默无言的关怀。来,我们再读这一句,体会“紧握”的深情。
生(十分深情地朗读):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师:这一夜,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那妈妈睡得好吗?
[那妈妈睡得好吗?”这一问,平淡无奇、波澜不惊;这一问,暗藏玄机、意味深长。其实,睡得好与不好.早已无关宏旨。因为,答案本身并非设问的意图所在。语文之问.往往问不在问、不问而问、以心问心、反躬自问。问之所出,常为情之所由,它依循的不是认知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在问题的探寻过程中,拈出一连串父母之间的爱的细节,从而解开真爱的密码,这才是语文之问的玄机所在、意味所在。]
(大部分学生认为睡不好.有三位男生认为睡得好。)
师:我听到两种意见。我喜欢有不同的见解。认为妈妈睡不好的,依据在哪里呢?
生:因为妈妈为了爸爸能睡好,不敢动,手脚都麻木了。
师:你是从妈妈说的话里知道的,请你读一读妈妈说的话。
生: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十自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师:这样朴实的话,爸爸不也说过吗?
(课件出示:
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师:自己轻声读一读这两句话。(学生自由轻声读。)
师:是否有心弦被轻轻拨动的感觉?当你读到哪个词语的时候,你的心弦被轻轻地拨动了?
生:“不敢动”这几个字眼让我很感动,我感受到妈妈非常爱爸爸,对爸爸很体贴。
师:是啊,那份小心翼翼、体贴入微,尽在这“不敢动“之中。
生:我被“不知不觉”这个词拨动了心弦。我体会到妈妈不敢动,不是一会儿,而是长时间。
生:我觉得“不肯”和“手脚麻木”这两个词特别让我感到妈妈爱爸爸爱得深。这是很细微的小事,但可以看出妈妈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肯让爸爸受累。
师:说得好,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默默的爱!
生:我读到“怕惊动”时,觉得心里很温暖。我读出了妈妈很体贴、很温柔。
师:好一个“怕”字,这“白”里全是爱1谁愿意读一
读这两句话?(指名)你是“爸爸”,你是“妈妈”,我扮映子。(师生分角色读。)
师: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生(男):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师:妈,你怎么啦?
生(女):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师:你听,没有热烈的表白,有的就是这样朴实的话。这一夜,他们心心相印,为了对方能睡好,自己都没有睡好。看来,说妈妈没睡好,理由相当充分。刚才也有同学认为妈妈睡得好,依据又在哪里?
『寻觅“睡得不好”的依据,正是寻觅爱的依据;查找“睡得好”的依据,又何尝不是在查找爱的明证。语文之问,其意图、意义和意味,常在这样一个“寻寻觅觅、蓦然回首”的过程之中。]
生:我觉得妈妈露出恬静的微笑,说明她很幸福,所以我认为她应该是睡得好的。
师:你是说妈妈睡在爸爸的爱里,心里是幸福的?
生:是这样。
师:见解独到。你口什么名字?
生:王佳洋。
师:我记住你了。孩子们,王佳洋同学注意到妈妈恬静的微笑是幸福的微笑。不过,我想问,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还因为爸爸非常爱妈妈。
师:我是问,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因为⋯ ⋯爸爸非常关心、体贴妈妈。(笑声。)
师:没关系,那是你的理解。有不同理解吗?
生:还因为妈妈也爱着爸爸,处处为爸爸着想。
师:原来,被爱是一种幸福,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谁来读一读写妈妈微笑的这句话?
生: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
师:有些幸福的感觉。谁还能读得更好?
生: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学生读得很好。)
师:我们也来一起分享妈妈的幸福。读— —
生: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
师:幸福的感觉真好。看来,说妈妈睡得不好是对
的,说妈妈睡得好也是对的。理由都只有一个字——
生(异口同声):爱。
[点得好,点得妙!那一问的玄机,至此一目了然。“爱”就一个字,但因为学生对各个细节的还原、感悟和想象,就有了生命的温度和力量。正所谓“精微处,深藏大义”(曹文轩语)。]
师:让我们再回到那充满爱的病房,让我们深情地读。你们读第一句,我读后面两句。
(课件出示: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配乐《浪漫的事》,师生朗读。)
师:看,爸爸妈妈之间朴素真切的爱,让阳光也仿佛有了情意,让我们连起来读,再体会体会。(师生配乐齐读。)
师:孩子们,在这个温馨的病房里,爱又是什么呢?你看到了,你也听到了,拿起笔,写一写。
(课件出示:
爱是生病的妈妈还惦记着为爸爸包饺子.
爱是爸爸得知妈妈生病后焦急地直奔医院.
爱是
(学生写话。)
师:孩子们,在这个温馨的病房里,爱又是什么呢?
生:爱是爸爸夜里坐在病床前紧握着妈妈的手。
生:爱是爸爸为了妈妈眼睛里布满血丝。
生:爱是妈妈不敢惊动爸爸,不知不觉手脚麻木了。
生:爱是爸爸妈妈为了对方能睡得好自己却都没睡好。
生:爱是爸爸妈妈在生活细节中的互相体贴。
师:是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就是这样朴素而平凡。妈妈说,这样的爱如——
生(齐):茉莉。
[蓦然回首,我们分明发现了执教者那颗“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文心。课始的“重温”,在此刻得到了又一次生动的回应。复调式的课堂节奏,散发出茉莉一般清雅的幽香。在师生的心中袅袅升腾。且看学生的回答.父母之间的爱还原成一个又一个平淡的生活细节;再看教师的总结,父母之间的爱又提升为一个共同的审美意象—
—茉莉。在细节和意象之间,蕴涵着一种深刻的精神同构.那就是平淡中的醇厚、醇厚中的平淡,或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水无香,真爱无华。]
三 走近茉莉,再品真爱
师: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一找写茉莉花的词语。
生:洁白纯净。
生:平淡无奇。
生:缕缕 香。
师:是这几个词语吗?
生:是。
师:请跟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把这三个词语写在插图的旁边。(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学生按要求认真书写这三个词语。)
师:友情提醒,“缕缕幽香”的“缕”是生字,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幽”也是生字,特别要注意书写的笔顺,先写中间的一竖,再写两边的“幺”,最后才是竖折、竖。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的,再改改。(学生修改。)
师: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词语。(学生齐读。)
师:想看看这样的茉莉DS?(出示茉莉图片。学生观察。)
师:谁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把茉莉跟其他的花比较着说说茉莉带给你的感觉?
[在语文教材中,写爱的课文多如牛毛,写父母之间的爱的课文也为数不少。但是,写如茉莉般的父母之间的爱的课文却仅此一篇。从比较的角度看,以茉莉的意象统摄全文、于种种细节处着力刻画如茉莉一般平淡、纯净的父母之间的爱,正是此文的妙处所在、个性所在。显然,这种写作特色是多方面、多角度参照、比较之后的结果。而引领学生感悟此文的写作特色.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林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正是对突破难点的一种尝试。]
生:玫瑰有艳丽的色彩,很惹眼。茉莉不像玫瑰,它平淡无奇,但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
生:茉莉不像牡丹那样华贵,它虽然平淡无奇,但是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
师:是的,与艳丽的玫瑰、华贵的牡丹比,茉莉虽然—— (生:平淡无奇。)但——(生:洁白纯净。)散发着— — (生:缕缕幽香。)
师:把这样的茉莉与你刚才体会到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爱联系起来,你对“爱如茉莉”有了哪些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此问一出,难点顿时若冰之将释。这样的茉莉,是与玫瑰、牡丹比较(显性比较)之后的茉莉,其形平淡,其神纯净;这样的爱,是与轰轰烈烈、缠绵悱恻的爱比较(隐性比较)之后的爱,其形一样平淡,其神一样纯净。于是,本体“爱”和喻体“茉莉”之间内在一致的特征如拨云见日、水落石出。]
生:爸爸妈妈之间的爱都体现在生活细节里,虽然都是小事,但散发着缕缕幽香,就像茉莉一样。
师:是的,平凡的小事,真切的爱。生:爸爸妈妈的爱并不热烈,但是很温馨,像茉莉一般。
生:爸爸妈妈之间的爱纯洁、美好,非常朴实,像茉莉。
师:体会得好。就像同学们说的,这爱是朴素的、平凡的、温馨的,就像茉莉一样,虽然—— (生:平淡无奇,)但— — (生:洁白纯净,)散发着— —
(生:缕缕幽香。)
四、爱如茉莉,长留心中
师:难怪此时,在映子眼中,读——(课件出示: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心里。学生齐读句子。)
师:这两句话看上去是在写茉莉,其实写什么?请注意标成红色的两个词语。(更加、钻。)
[于无疑处生疑,则进也。“无疑”是针对文字的词典意义,“生疑”则指向文字的语境意义。显然,就这两句话的词典意义而言,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懂不懂”的问题了。但文学文本的意义,常常不在“字面文面”。而在“字里行间”,即“语境意义”。“在一段给定的文章中,每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参照它与周围的词的共存关系才能确定。”(施莱尔马赫语)执教者特意拈出的“更加”和“钻”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学生必得在联系了上下文和全文情境之后才能真正悟到。“其实写什么”一问,四两拨千斤,怎一个“巧”字了得!]
生:茉莉更加洁白纯净,是因为映子被父母之间的爱感动了。
师:你是说茉莉并非真的更加洁白纯净,那是映子情之所至,是吗?
生:我觉得这句话其实还写映子对茉莉的感觉的变化。开始她觉得茉莉平淡无奇,后来注意到它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师:对!茉莉本身一直没有变,是映子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所以眼中的茉莉也有了变化。
生:钻到心里去的,应该是爸爸妈妈之间的爱。
师:体会得好。映子是在借茉莉表达自己的感动,这就叫借景——
生:抒情。
师: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齐读句子。)
师:此时,映子终于明白“爱如茉莉”的真谛。她心底轻轻流淌出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生: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这更是映子发自内心的赞叹— —
生: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孩子们,生活中有许多种爱,有的像玫瑰,热烈、美好;有的像牡丹,高贵、典雅。不过,生活中更多的是这种茉莉般朴素、平凡的爱。这种爱,不仅有夫妻之爱,更有父母之爱、师长之爱、朋友之爱。老师希望大家能用心体会这种爱,珍惜这种爱,并且懂得去爱,这是这节课布置给大家一辈子都要做的特殊作业。如果你做到了,那么,你的人生将会一路幽香缕缕。
[感动于“爱如茉莉”.亦感动于“一辈子的作业”。不屑于“人文泛滥”的讥诮.也无畏于“宏大主题”的围攻,坚信、坚守、坚持着一位语文教师如茉莉一般的教育信念——语文,让人更美好!]
[总评]
林珊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有人评价如清风明月,有人夸奖独出机杼却不失天然之美,有人赞其“很茉莉”。我在现场听她的课,什么也没有多想,
随它而去。一课终了,方回过神来。细想,“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个橄榄”(《红楼梦》中香菱语】含在心头, 这味道,
似有干言万语,却只能“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清]叶燮语)。然即便如此评价,也还是跳不出话语的窠臼,这就是语言学的悖论——
说不出,还要说。有的课,以“势”见长;有的课,以“法”取胜。《爱如茉莉》一课,妙在它的“韵”上。
一、文本细读的韵味
文本细读,是课入佳境的必由之路。听任何一堂课,我们总能借由课的设计和实施,见出其背后所隐匿着的执教者细读文本的心得和感悟。这心得和感悟,往往体现在教师的课堂用语和提问上。
1.在主旨定位上,超越“爱情”,提纯“爱意”结课时的一番总结,最能彰显执教者对文本细读的感悟:“生活中有许多种爱,有的像玫瑰,热烈、美好⋯⋯
”谁能说这样的解读是毫无意义的“误读”呢?被提纯的“爱”,让课堂变得更加明净,更有回旋的余地和韵味。
2.在焦点意识上,透过“内容”,聚焦“形式”对于像《爱如茉莉》这类人文浓度比较高的文本,教师往往容易被文本的这种人文强势所诱惑,在教材处理上跌入内容分析、思想先行的陷阱中。但在此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样的启发和引导:“画面中的哪个细节触动了你?”“爸爸什么也没有说.这些温情脉脉的话语都融在这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紧握’之中了。”“爱是—
— — — — — ——。”教学话语的指向都在“细节刻画”上。从细节刻画入手,拈出若干典型细节加以细细品读,最后使教学回归到细节刻画的意图和作用上。又如:“这两句话看上去是在写莱莉.其实写什么?请注意标成红色的两个词语。”“映子是在借菜莉表达自己的感动.这就叫借景——
生:抒情。”教学话语的指向都在“借景抒情”上。林老师先引领学生关注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意图,再点明此种写法。从语言形式出发,最后又回到语言形式上来。在一个来回之中完成了“悟爱之旅”,亦完成了“语文之旅”。
二、课堂节奏的韵律
我们说,结构是静态的,节奏是动态的:结构是逻辑的,节奏是历殳的;结构是机械的,节奏是有生命的。佳课的秘诀,最终全在它的课堂节奏上,没有节奏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课的吸引力,没有课的吸引力,就没有课的实效。无疑,《爱如茉莉》一课,在课堂节奏的处理和把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在课的密度上,张弛有度纵观全课,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大的逻辑板块就是两个,一是感悟“本体”—— 父母之爱;二是感悟“喻体”— —
茉莉之真。在教学用时的配置上,本体板块约占三分之二,喻体扳块约占三分之一。在教学层次上,本体板块又围绕“紧握”这一细节分成五个层次:知爸爸这样睡的用心,移情体验这样睡的辛苦,在角色置换中体会爸爸无言的爱,通过认知>中突感悟爱的真义,在细节提升中把握茉莉一般的爱。而喻体板块就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这样的处理,详处浓墨重彩、泼墨如云:略处轻描淡写、惜墨如金。课堂节奏的前后对比形成一种教学张力、课堂魅力,吸弓I着学生在爱的丛林中步步前行。
2.在课的行进上。曲折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然。平,是一种节奏的板滞。板滞的课,就没有吸引力可言。课要上得曲折有致,关键是要适时、适度地制造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的教学设计,其要义在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不断产生学习期待。学习期待的产生,一则能打破学生原来的习惯性期待。譬如,当林老师这样说: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映子走进她妈妈的病房,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体会。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探进病房,你看到这样一幕。”
学生的习惯性期待会是打开课文,直面写映子走进病房的那一段文字。但是,随后的教学出乎学生的意料,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那幅插图。尽管,他们之前也看过这幅图,但那时是一种随意地、缺乏敏感和警觉的看,这与在课堂的当下看这幅插图,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插图的出现,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性期待,陌生化的效果就产生了。这样的节奏就显得曲折、有变化。学习期待的产生,二则能以新的情境引发学生新的期待。譬如,当林老师提问:“这一夜,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那妈妈睡得好吗?
”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分歧:大部分学生认为睡不好,有三位男同学认为睡得好。这一情境,既是林老师精心预设的,也是课堂上即时生成的。类似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化的、充满学习期待的。于是,在林老师的激励和指点下,一个新的学习兴奋点产生了,这又是一种教学节奏的变化。节奏,是在动态对比中不断产生而又不断消失的。
三、教学风格的韵致
本色即特色,人格即风格。课堂只有融入执教者自己的人格特质、真正按自己的本色行事,才能进入佳境。爱如茉莉,是对父母之爱的本色形容;文如茉莉,是对文本的文字风格的一种诠释;课如茉莉,则是对课堂教学特色的一种鉴赏。确实,此课的清新、恬淡,一如文中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的茉莉。这种课堂上洋溢出来的审美韵致,和教师的个性化追寻密不可分。
1.教学用语追求清新自然
林老师的教学用语,不强势、不华美,其声气节奏、用词造句,如清风徐徐、明月朗朗,在从容不迫、恬静舒缓的氛围中濡染着学生的言语人格和精神生命。课中有几个大节点、大转折,教师的话语却显得相当平淡:第一大节点:画面中的哪个细节触动了你?第二大节点:这一夜,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
那妈妈睡得好吗?第三大节点:把这样的茉莉与你刚才体会到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爱联系起来,你对“爱如茉莉”有了哪些自己的理解与体会?第四大节点:这两句话看上去是在写茉莉,其实写什么?请注意标成红色的两个词语。但是,我们细细品味这些教学用语,又是十分精准、十分明净的,每个问题都问在内容的关键处、情境的要害处、认知的增值处、思想的深化处。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
“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羞时便不再苛求”。
2.教学细节追求恬淡静关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是生命拔节的道场。种种不可控、不可抗的因素都会从天而降,撞击预设的教学弧线。此时,最能体现教师的本色性格。林老师在课堂上,总让我们有一种淡定的感觉、从容的印象。每遇大事有静气,这是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譬如,学生第一次齐读课题后,教师的一句“忘记啦‘茉莉’的‘莉’读轻声。再读”不知化解了多少课堂的尴尬和窘迫。嗔怪背后的善意,敏感之中的严格,让人不免心有戚戚焉。再譬如,在体会妈妈睡得如何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细节:我记住你了。孩子们,王佳洋同学注意到妈妈恬静的微笑是幸福的微笑。不过,我想问,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生:还因为爸爸非常爱妈妈。师:我是问,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因为⋯⋯爸爸非常关心、体贴妈妈。(笑声。)
师:没关系,那是你的理解。有不同理解吗?
生:还因为妈妈也爱着爸爸,处处为爸爸着想。
师:原来,被爱是~种幸福,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
暂时的放弃、适度的妥协、及时的转身,正是一种举重若轻、以静制动的智慧和境界。放弃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对完美的心灵皈依。清新的语言、恬淡的细节,一如茉莉的清香,袅袅地钻进学生的心中,也钻进我们的心中。而我还想说一句,课如茉莉,实乃人如茉莉,心如茉莉!
(本课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课堂教学总决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