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 孔庙 孔林 全景图片很难找 孔府孔庙孔林门票

好玩的三孔

  



瓮 城

[太和元气坊]



[至圣庙坊]



明代建筑,汉白玉三间四柱坊。原名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



德俟天地坊

[道冠古今坊]



此两坊均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三间四柱、双重飞檐、六层 斗拱式。东西两侧相对而建,是孔庙第一道腰门,“德俟天地、道冠古今” 是赞美孔子之德与天地齐,他的学说古今无二。





天 龙 神 狮



圣时门]





圣时门陛石

[汉石人亭]



[璧水桥]



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45年)建,砖石券拱三座。一水横穿,碧波涣涣,水壅绕如璧,故名“璧水”。桥因水而名,曰“璧水桥”。

[成化碑]



明宪宗御制重修孔庙碑。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立。碑高6.2米。龟趺高1.25米。碑文为宪宗朱见深御制,字楷书,书体严谨、端庄。为世人所称道,是明代名碑之一。

[角楼]



孔庙角楼共4座,分别位于大中门两侧墙角和东北角、西北角。始建于元至顺 二年(公元1331),后经历代重修。角楼建在庙墙拐角的高台上。台之内侧有马 道供上下。此四个角楼构成一个防卫屏障,显示出孔庙如皇宫一样的威严。

[大中门]



孔庙第四道大门,始见于金代孔庙图中,系当时孔庙大门,3间,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弘治十三年扩建为5间。今存建筑高9.42米,长20.44米,宽7.49米,3门,系清代所建,清乾隆帝御书门匾。“大中”意为"至大中正"。

[弘道门]



孔庙第三道大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系当时的孔庙大门。后在 弘治年间扩建为石柱木构五开间大门,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 世宗取自《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赞颂孔子弘扬光大了尧舜 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钦定命名“弘道门”,乾隆帝御书匾额。

[同文门]



孔庙第五道大门。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大门。清初名曰参同门,雍正八年 (公元1730年)世宗钦命为“同文门”,乾隆题写门匾。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 大修孔庙时,在门前建四碑亭:洪武、成化、永乐、弘治碑亭,拆门两侧围墙,遂 使此门成为“弧门”。此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今门独立院中,周无墙垣,高1062米,长16.96米,宽9.34米,中间辟3门,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式木架。

[东斋宿]



过同文门院东一所独立院落,精巧别致,名曰“斋宿”。乃祭孔主祭人 衍圣公斋戒、沐浴之地。清康熙、乾隆

[奎文阁]





十三碑亭]



金碑亭为孔庙中最早的古



勾心?斗角

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门五 间三门,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先师手植桧]



杏坛]



杏坛藻井



[大成殿]



[丹墀]





螭 首



檐柱]



[诗礼堂]



[孔宅故井]



[鲁壁]





渔 猿 人

[圣府大门]



[重光门]



约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高5.95米,长6.24米,宽2.03米,门上悬“恩赐重光”匾,故称“重光门”。此门平时紧闭,只在喜庆大典、迎接圣旨和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开启,故又称仪门,四柱回梁,悬山肩挑,前后重花蕾各四朵,所以又称“重光门”。

[六厅]



位于重光门两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的六厅,即:

管勾厅——掌管地租银粮;

百户厅——掌管奴户;

典籍厅——掌管礼仪典章和御赐书籍;

司乐厅——掌管乐学、乐舞生、乐器及舞具;

知印厅——掌握印信和签押公文;

掌书厅——掌管文书、档案。

各厅长官,由正七品到正六品官员充任。

[大堂]



明代建筑,共五间深三间,高11.5米,长28.65米,宽16.12米,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



大堂内景



大堂内仪仗

[管穿厅及阁老凳]



与在大堂、二堂相连,呈“工”字型。“阁老凳”相传说为明代奸相严嵩听说皇帝将要对其治罪时,托孔府衍圣公代为求情时,坐侯之物。

[二堂]

也叫后厅

[三堂]



三堂庭院



三堂内景

又称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明代建筑,高9.95米,长27.42米,宽11.8米,堂内明次间前设格扇门,内设公案,室内上悬高宗书“六代含饴”匾。稍间以实墙分隔,东为会客室,西为书写官撰奏章处。

[内宅门]



为官衙与住处的分界处,此门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明代建筑,高6.5米,长11.8米,宽6.10米,明间中柱间设门,门后面北彩绘獬豸贪,以警人为官清廉公正。

[贪照壁]



象麒麟但不是麒麟,想象中的贪婪之兽,它拥有了所有的宝物,还想去吃太阳。此画在内宅门里墙上,为出内宅走之路,用以告戒府人不要贪赃枉法。



前上房]



前上房



前上房梢间



前上房内景

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明代建筑。7间,高8.6米,长30.88米,宽8.6米,院两侧有东西厢房,各5间,清代建筑,为府内收藏礼品的库房和帐房。

[贪奎楼]



明代四层方型砖结构建筑,为孔府最高建筑物。房内一层有三米多深井一口,用盖板罩盖,外人不能进入,可以应付不测,作避难之用,实际上是孔府的“金库楼”。



前堂楼]



前堂楼



前堂楼内景

七间两层楼阁,高13.10米,长30.96米,宽11.3米,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建,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三位夫人陶氏、丰氏、王氏及两个女儿均住此楼。明次间为客厅,东西两套间为卧室。楼前有垂珠门,3间,清代建筑。两侧有东西配楼,清代建筑,3间2层,长10.16米,宽6.5米,楼后出轩1间,长7.15米,宽8.15米,高5.6米。



孔府 孔庙 孔林 全景图片(很难找) 孔府孔庙孔林门票
王氏夫人室

孔子77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生母卧室。

[后堂楼]



清光绪十二年重建,高13.60米,长31.23米,宽11.88,形制与前堂楼同。后堂楼院是孔德成的住宅,后堂楼为七间二层台楼,东西两侧各有两间二层配楼。现复原陈列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结婚时场景,东套间内部已于民国时期改建为新式天花板和地板。



后堂楼内景

此为1936年孔德成、孙琪芳结婚的新房就在这里。当时许多政界要人都参加或送贺礼。



孔德成婚房

现在还是按当年孔德成结婚时陈设布置。



孔德成胞姐孔德懋女士结婚时合影

[铁山园]



[红萼轩]



一贯堂]



取《论语》“吾道一以贯之”语,为孔府近支住的地方(在孔府东路),过去府内规定,第一代“翰博”可以住进此堂。



西路北花厅

[忠恕堂]



孔府西路建筑,

因"夫子之道,忠恕而矣"而名,是衍圣公学诗学礼的地方。堂内有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所书的对联、匾额。堂外院内有百年腊梅、丁香、石榴。

[安怀堂]

是衍圣公"燕居吟咏"处。据《论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命名。清代建筑。室内以隔扇、落地罩、飞罩分隔成九个空间,分别为弹琴、作画、书法、静坐、焚香、品砚、观画、赏古、弈 棋之用。堂前高月台与忠恕堂后轩相连。

[慕恩堂]

清代建筑,5间,高10.1米,宽10.28米,是清道光年间为祭祀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之妻于氏而立的专祠,堂前有露台,东有东厢3间,东耳房2间,均为清代建筑。当年堂内有孔宪培夫妇塑像,有女仆服侍,餐饮起居,仿佛生前。

[汉魏六朝碑刻陈列室]

位于孔庙东庑内,内存两汉碑刻6石,东汉19石,魏碑1石,北朝碑刻4石,原多分存孔庙、孔林,1978年移入现址,以时代为序排列,是我国著名的汉魏碑林,著名者有北陛刻石、五凤刻石、乙瑛碑、礼器碑、孔

孔 林

亦称宣圣林、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约1.1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有坟冢10万余座,历代石仪85对,墓碑400通,乔木42000余株,已延续2400余年,林内树株经历代种植、保护,松柏苍郁,古木参天,形成了一人造大园林。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后,其弟子将孔子葬于此。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其后裔附葬者不断增加,林园面积逐渐扩大,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形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到明代晚期已陆续扩大到1800余亩,到康熙二十三年,林地面积达到2941.9亩。

孔林现有林墙周长5591米,总面积183.33公顷。建有大门、二门和石桥。大门外有林道、内有甬道。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孔林对于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丧葬风俗的演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万古长春坊]



位于孔林的林道上,石质结构,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时所刻。坊长22.71米,宽7.96米。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是曲阜现存最大的石坊。石坊两侧各有碑搂一座,记述大修孔林的情况。

[至圣林坊]



位于万古长春坊北,大林门前。建于明代中期,清康熙年间重修。坊木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绿瓦顶,长11.35米,宽4.40米,坊明间花板上雕“至圣林”三字。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镌的石狮一对。

[二林门]



二林门曾是鲁故城的北门,公元1331年(元代至顺二年)始建,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重修。有甬道与大门相连,城楼式建筑,楼下拱门,上书"至圣林",后有楼梯上观楼,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

[洙水桥]



洙水桥,位于至圣林门西北200米处,桥前有洙水桥坊,公元1523年(明嘉靖二年),石制,四柱三间,柱顶各蹲座石兽,独角披麟,坊额刻"洙水桥",传为严嵩书。坊后为洙水桥,单孔拱桥,青砖、石铺面,石雕栏杆。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与泗水合流,到曲阜北分为二水,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为纪念孔子,在鲁国护城河修坊和桥。桥的南北有历代修洙水桥的碑记。

[孔子墓前墓道]



孔子死后,弟子葬师时曾是“墓而不坟”,到秦汉时才将坟筑起。目前一碑刻“大成至宣王墓”,为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碑后还有一碑,刻“宣圣墓”三字,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立。



孔子墓



香炉

[楷亭]



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所植楷,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

[孔鲤墓]



孔子儿子墓,位于孔子墓南5米处高土台上。封土东西18米,南北23米,高3米。墓前石碑2通。前碑明代立,正书"泗水侯墓"。后碑小,公元1244年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篆书"二世祖墓"。碑前有供案、拜台。

[孔伋墓]



孔子的孙子子思墓。子思,孟子的老师,曾作《中庸》,后被封为“述圣”。孔伋墓,位于孔子墓以西稍南20米处。封土东西18米,南北21米,高4米。墓前石碑2通,前碑为明代立,正书"沂国述圣公墓"四字,后碑小,为公元1244年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篆书"三世祖墓"。拜台前有宋宣和年雕刻石翁仲1对。



子贡庐墓处]



子贡庐墓处,在孔子墓西,为纪念子贡守墓六年公元1523年(明嘉靖二年)建,清康熙年间重修。面东,三间,灰瓦硬山顶。立碑一通,上书"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三年,独子贡守墓六年,实为尊师楷模。后人建房立石纪念。

[孔令贻墓]



孔子76代“衍圣公”墓。位于孔林东北部林路东侧。封土东西13.00米,南北9.00米,高2.80米,为中型坟冢。墓前石碑篆书“孔子七十六代孙袭封衍圣公墓燕庭先生之墓”。碑雕麦穗额、龙边,前设石雕供案、石鼎、帛池、酒池各一件。

[明墓群]



明墓群,位于孔林西部,那里树木参天,墓冢累累,碑碣成林,石仪成群,不少名家所书碑石立于其间。

[于氏坊]



为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孔尚任墓]



清代著名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墓。位于孔林东北部,距林北墙约150米,封土东西8.43米,南北7.70米,高3.13米,为中型坟冢。墓前石碑圆首,雕二龙戏珠,碑文正收“奉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立石。墓前有石供案。



孔毓圻墓



李东阳书孔弘绪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7576.html

更多阅读

网页打开图片很慢或显示不出来 打开网页出来两个

网页打开图片很慢(或显示不出来)——简介打开网页里的图片很慢怎么办,电脑打开带图片的网页速度很慢的原因有网速的原因也有电脑配置和软件设置的因素。网页打开图片很慢(或显示不出来)——工具/原料xp win7操作系统网页打开图片很慢(或

哪里找免费的高质量图片? ppt导出高质量图片

寻找高质量的图片是我做网站,更新文章作配图事常做的事,我通常是通过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来完成的。大家都知道这效率有多低,不仅找到的图片质量不怎么样,最重要的是很难找到与主题相配的图片。今天看到lonelyfish和孙小小的文章,他们都是

声明:《孔府 孔庙 孔林 全景图片很难找 孔府孔庙孔林门票》为网友满目全是黑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