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霞》是根据著名作家黎汝清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摄制的,影片以60年代初东南沿海的渔民生活为背景,写出了一群女民兵的成长道路,以及她们亦渔亦武、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活。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75年摄制。
解放前,同心岛的渔民刘大伯在大海中救出一个女婴,给孩子取名海霞。年幼的海霞目睹父亲被渔霸陈占鳌勾结海匪打死,母亲被陈占鳌逼死,并且强占了海霞家的破船屋。海霞心中渴望着报仇。
同心岛解放后,在解放军方指导员的关怀、教育、培养下,海霞和同志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组织并发展了同心岛女民兵队伍。解放时逃到台湾的陈占鳌又派遣特务黑风潜入同心岛,破坏民兵建设,制造混乱。
![《海霞》——老电影剧照欣赏(26) 海报 剧照欣赏](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35138t014cbed28e0840d3a7.jpg)
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海霞毫不畏惧地分析事故原因,发动群众,查勘敌情。在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民兵和解放军的密切配合下,终于揪出了暗藏的特务,消灭了来犯的敌人,击毙了匪首陈占鳌,彻底瓦解了敌人侵扰海岛的罪恶阴谋,保卫了祖国的海岛。
影片通过海霞等女民兵在对敌斗争风浪中的成长,体现出毛泽东关于劳武结合、全民皆兵的思想。它比较真实地塑造了海霞、玉秀、阿洪嫂、彩珠等几个不同性格的渔家姑娘的形像,表现她们在斗争中克服自身弱点的成长过程。其中女主人公海霞是成长中的英雄,表现了既平凡又高尚的品质。影片另一特色是用海霞的自述(旁白)贯穿首尾,较好地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采用散文式的结构也有利于不同人物成长过程的描写。《海霞》在艺术上进行的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时文艺存在的概念化、模式化的状况,人物形像比较生动、丰满、可信。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一提起《海霞》这部影片,相信已过而立之年的人耳边就会响起影片中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这首歌与电影《海霞》一起,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它与同期的《创业》、《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一起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影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在其创作及上映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