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王城(大吴哥)
通王城是吴哥王朝的首都,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都城,鼎盛时人口达上百万。始建于9世纪,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建,现存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闍耶拔摩七世所建。通王城呈正方形,城墙周长14公里,宽达百米的护城河将其环绕。全城5道城门,南门和北门是百姓日常通行之门,东门为出丧使用,西门是犯罪者所走的。东北门是胜利门,直通王宫,是国王专用。由于南门离暹粒市近,车辆、游人熙熙攘攘。
对着大门左侧的是善神阿修,右侧是恶神阿罗修,各27位,可从头饰和面部表情看出其差异。抱着七头蛇的蛇身,意为“搅动乳海”。
城门上的四面佛
进了南门,通过一段沥清路,就到了城中心的巴戎寺。
巴戎寺(1190-1210)由日本援助修复
巴戎寺,因“高棉的微笑”而蜚声世界,寺内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了慈、悲、喜、舍四种无量之心,其中喜悲皆不形于色,表情安详,略带微笑的面孔透出几分神秘。宽大的鼻子、厚实的嘴唇,面带安详的微笑,显得宽厚、仁慈、平静、包容。
穿行在佛塔间,一转身,一回眸,那神秘的微笑都在为你行注处目礼。
在众多个微笑中,她面容清丽祥和,嘴角微微上翘,眼睛细眯,恬静高雅。千年前的吴哥工匠们,用简陋的工具,竟然能在坚硬的石头上,雕刻出如此柔美、淡然的微笑。
巴戎寺的精美壁画与吴哥寺壁画表现印度教神话故事不同,记述着古代战争、百姓生活百态、洞里萨湖风光等。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壁画彷佛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
导游讲的认真,游客听的仔细,并忙着拍照。
而巴戎寺的仙女阿普莎拉也与吴哥寺的不同,表现的是大乘佛教,仙女的姆指和食指接合,代表佛印教合一,另三指向外,代表土、水、天三界。精美的发饰,时尚的服饰,丰腴的身材,掩饰不住的美丽。
廊道深深,门廊重重......千年后我们在此相遇。
盘蛇寺(龙蟠水池)
盘蛇寺,据说是阇耶跋摩七世为医病而设计,四个小池代表了印度教的水、土、火、风,古人相信人进到这四个池子里能平衡身体元素,起到治病效果,和中国的五行有点类似。
经过一条土路加木板架成桥的小路
仅有一座中央水池还被木栅栏围起来
主池中央有座圆形的庙,庙的底座职两条相互缠绕的蛇,也是盘蛇寺名称的由来。
中央水池东边有一匹“飞马救人”的雕像,叙述了菩萨化身的飞马Balaha,拯救落水商人的故事。
这里印象最深的还是站在桥上看到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如絮的白云,水中的倒影。
塔松寺(TaSom,1210)
导游说,塔松寺是为了纪念一位为国捐躯的塔松将军修的庙。我们从东门进入。
没有看到位于西门的标示性景点,绞杀榕与佛面塔共生的西门。图片来于网络。
寺庙规模不大,为了提高游览兴趣,导游让我们自己找梳头和照镜子的仙女,这里的仙女有个特点,大耳垂儿。还是J同学眼尖,一会儿的功夫就听到她激动人心的声音“找到了,找到了!”
这里还没有修复,许多石刻还没有归位,这是置于地上的石刻,很精美。
圣剑寺(卜力坎1190-1210)
圣剑寺建于1184年,1191年完工后,阇耶跋摩七世将其献给他的父亲,其规模在吴哥古迹600多座寺庙中仅次于小吴哥。1927年至1932年曾被修缮过。
最外层的围墙,每隔40米有一个高5米的伽鲁达用爪子踩着蛇尾的巨大浮雕,共有72座。
圣剑寺的入口,三座大石门,残破的蛇栏杆。
第二道门
精美的浮雕几乎布满整面墙壁
精彩的三角楣上,描绘了毗湿奴和其妻坐在神兽马卡拉上,马卡拉是印度神话的神兽,有着狮身、象鼻和蛇皮。
中央塔庙,现在放置了一座造于16世纪的浮屠,内为现任柬埔寨祖先的骨灰,现任国王每年至此祭拜。
墙上的小洞可能是以前镶嵌铜片和珠宝之处,根据碑文记载,建造圣剑寺共同了1500吨铜。由中央往外渐次降低的门框,揭示印度都的阶级观念。
这栋吴哥遗址中独一无二的2层楼多柱式建筑,有说是藏经阁,也有认为是圣剑存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