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洪上寄宿制中心小学李育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相矛盾》。
2、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的含义。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用具
PPT课件(电脑播放)
教学过程
一、交流故事,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新的探索。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你读过的成语故事有哪些?能说几个吗?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注意有效评价。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是其中一朵奇葩。许多成语小故事蕴含着人生大道理。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二、学习故事,领悟道理
1、多媒体课件播放《自相矛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文章,了解大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检查自学效果 :
(1)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抽生读生字、词语。(利用多媒体课件简介矛与盾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2)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3)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4、现场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说一说,最好演一演。)
5、通过学习课文和模拟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比较阅读,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多媒体课件出示韩非子简介和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1)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2)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3、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盾 坚固)
张口结舌
夸口(矛 锐利)
实事求是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