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种与中华民族 关于中华民族的诗

关于人种与中华民族

有一个笑话,说是白种人曾经认为,上帝在造人时,捏制了三个面人同时放入炉内烘烤,由于火候不到上帝就拿出了第一个,结果颜色白浅,这是白种人;拿出第二个时火候适中,颜色微黄浅棕,是黄种人;拿出第三个面人时,已经变得黝黑焦褐,这是黑种人。

十八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在 1735年写出了《自然体系》一书,对植物动物包括人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他的分类方法即以种为单位的等级划分,至今仍被生物界广泛应用。他首先按照形体结构相似生理机能相近的分类原则,将人类同高等灵长类的猿类划在同一类里,然后又将彼此间可以通婚并能正常生育的世界各种肤色的人种划归为统一的智人种,即具有同等智力水平的同一物种。在种级以下,他又根据不同肤色的人类的地理分布,将全世界的人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地理亚种,即亚洲黄色人种、欧洲白色人种、非洲黑色人种、美洲红色人种。于是人种在动物界的归属有了清晰的线索:

动物界—

脊椎动物门—

哺乳动物纲—

灵长目—

人科—

人属—

人种(智人种)—

亚洲黄色人种—

欧洲白色人种—

非洲黑色人种—

美洲红色人种—

一、各人种的特征

  人种(race),亦称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性的人群。根据人种的自然体质特征,生物学家以本质主义方式(即以体质特征为标准)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自1775年德国生理和解剖学家弗雷德里奇·布鲁门巴赫教授(1752~1840)提出“人种”生物概念以来的200余年间,由于1785年出版的康德著《什么是人种》的哲学化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人心和推波助澜,“人种”及其“人种分类”等概念已广为世人接受。

  现在基于科学的发展,在外表形态特征基础上,加上血型、遗传病等的差异,再考虑地理阻障等因素,科学界把世界人种划分为9个地理人种(geographical race)。

  1、印度地理人种的外表特征虽与高加索人种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肤色较深,身材细长,有些属骨瘦如柴类型。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现率高,Rh阴性血型出现率低。显示其血型特征上与蒙古地理人种相似。

  2、高加索地理人种的Rh阴性血型出现率高,并有A2型血型的人,与印度地理人种不同。其肤色浅、体毛浓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秃顶者多也是其显著特征。

  3、印第安地理人种或称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过去曾依外表特征而归于蒙古人种,如直黑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体毛稀疏、男子秃顶者少等。但其肤色较蒙古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蒙古人种不同,如无B型及Rh阴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阳性血型出现率高。

  4、蒙古地理人种在血型特征上是B型血型出现率高,Duffy血型及Diego阳性血型出现率不稳定或偏高。

  5、尼格罗地理人种从外形特征上有时可以划分为具典型特征的刚果人种和肤色微黄,身材矮细、具螺旋状丛生发的开普人种(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无明显差异。一般R0型血型出现率高,U-阴性血型略少,Fy型和V型血型很罕见。血红蛋白异常。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肤色浓黑,发波状至卷曲状,身材细长、体毛中等至浓密、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牙齿大、眉嵴高、下颌突出。B型血型出现率很低,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无S型血型。无异常血红蛋白,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与尼格罗人种相反。

  7、大洋洲诸岛上的人种曾与澳洲人种共称澳洲大洋洲人种。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亚人种,但铲形门齿出现率高,B型和S型血型出现率高。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贫血基因。可能澳大利亚人种与之关系更密切些。

  8、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曾被认为可能是东南亚蒙古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和波利尼西亚人种的混血后裔。但其B型血型出现率稍高、N型较M型血型多、Duffy-阳性和Diego-阴性血型出现率很高。表明他们是独立的地理人种。

  9、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肤色较浅、体毛少。B型血型出现率低、N型血型出现率较高,无Rh-阴性和A2型血型,B型、M型和Duffy-阳性血型出现率也不高。虽然面部特征近似蒙古人种;但肤色浅,波状发和浓密络腮胡又与高加索人种近似。其血型与蒙古人种及高加索人种均有较大差异。

  在地理人种范围内,基于生物学的或其他如地理阻障、社会、民俗等因素,甚至历史和政治因素等而形成一些稍小的居群集团,可以称之为地域人种(locol race)。他们往往只在本群内通婚,极少与其他集团交往。一个地域人种内的各成员间,生物学特征极相似。往往许多在遗传特征上相似的地域人种可以在一个大陆或某一较大区域构成地理人种。处于边缘地区、地理阻隔严重、人口很少的地域人种常常构成在遗传性质上稳定的特殊的居群。

  在人口稠密或地理阻限不严重的经济发达地区,则诸多地域人种间生物学上的差异较少,而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起作用较大。例如高加索人种中就有阿尔卑斯、地中海、东北欧、西北欧等地域人种。日本的阿伊努人、非洲的俾格米人、夏威夷群岛的夏威夷人都属于特定的地域人种。而在人数较多,人口密度较大而又少流动的地方常有小的居群集团;他们常表现为具单独的遗传因素,目前名之为少数人种(microrace)。斯堪的纳维亚的拉普人可作为少数人种的例子。

二、人种的分化和融合

  现代人的分布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发展,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晚期的后半部,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具有高而圆隆的头颅和相对较小的面部,低矮的眉弓和突出的下颏等特征,它是现代智人的一种早期类型。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各群体已经积累了文化上和体质遗传上的差异,并在此后3.5万年以上的时间里进一步得到扩展和改变,形成了现生各个人种的特征和分布状况。

  与动物物种产生和分化的过程一样,形成现代各人种的自然过程仍然受基因突变、变异的随机扩散、迁移和自然选择四个基本因素控制。在这些因素作用下,现生各人种在某些形态特征和某些生物化学特征上显示了程度不同的差异,上述生物化学特征包括ABO、Rh、MN等多种血型系统和其他血液因子系统,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存在或出现频率,以及对某些疾病的遗传性抗御等等。

各人种的体质形态一般来说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例如,居住在炎热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罗人的肢体细长;而在严寒的北极生活的因纽特人(以前一般称为“爱斯基摩人”)则肢体粗短。这与身体热量的保持和散发有关。赤道附近尼格罗人的皮肤含有较多的色素,可以避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他们卷曲的头发也可起隔热的作用。蒙古人的倾斜的凤眼和内眦褶,还有宽的和富含脂肪的面颊、较平的鼻部和额部,可能与亚洲中部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尼格罗人种三大人种主干的体质特征是在约 3.5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在亚、欧、非三大洲发现的晚期智人的化石证明他们在本地区延续发展。美洲、澳洲和大洋洲较晚才有人类居住。由于澳洲土著的体质特征较为特殊,他们常被列为与以上三种人不同的另一种人。

  蒙古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中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和广西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表现了以黄种人特征为主导的特征。在马来西亚沙捞越的尼亚洞和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瓦贾克发现的人类化石很像现代澳大利亚土著。早期蒙古人种逐渐向北方扩展,成为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和楚克奇人以及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跨过西伯利亚和美洲阿拉斯加之间曾经存在的“陆桥”,蒙古人种来到美洲,定居下来,成为美洲大陆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

  蒙古人种从印度尼西亚,或者还有其他的地方,航海到澳大利亚,比到美洲去的历史或许稍早一些。在澳大利亚的芒戈湖、科阿沼泽发现的人类化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因此有人认为曾经有过两次从亚洲向澳洲的迁移。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可能只是在几千年前才有人居住。

  非洲尼格罗人与在本地区发现的晚期智人在体质特征上的继承关系很明显,大部分人认为他们起源于非洲本土。但是,地区内变种分化的较晚。南非和东非的晚期智人化石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尼格罗人(Negroes)、科伊桑人(Khoisans,即以前所称的“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和当地现代人特征的混合。只是在几千年之前,科伊桑人才在非洲南部定居下来,在北部,与狩猎经济相适应,形成尼格罗类形。

  与欧洲晚期智人有关系的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s) 阶段的化石比较复杂。最早的白种人的起源地目前只能圈定在南欧、北非和西亚这样一块较大的区域之中。欧洲本土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以克罗马农人(Cro-Magnon)为代表,他们在3万年前已经显示了高加索人种的性质。由于欧洲与附近亚、非洲部分的人群混杂很频繁,高加索人种再分化为现代的次级人种则是大约1万年以内的事。这样的次级人种包括波罗的海周围浅肤色的北欧人种、浅黑色皮肤的地中海人种和北非埃塞俄比亚人种以及深褐色皮肤的南印度人种。1000多年以前宗教对婚姻的限制也是后期人种特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大陆以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新的殖民地,世界人种的分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涌向美洲、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高加索人种的数目迅速增长。例如,近4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约6倍,而英国人的后裔至少增长50倍。与此同时,几百万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绑架到美洲。由于混杂又出现了新的人种,美洲的有色人种已达6000万人之多。有的人种(塔斯马尼亚人)已灭绝,有些人种如澳洲土著及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大大减少。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形成了现代人种分布的基本格局。

在人种形成的过程中,自然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和诱发条件,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不同于其他动物物种形成的过程。人种的形成和分布比在其他动物同一物种内不同亚种的情况复杂得多。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自然条件来解释某些人种的某些特征。虽然非洲尼格罗人皮肤黑色素的骤增与太阳照射有关,但是实际上现在的非洲尼格罗人大部居住在蔽荫的森林里。世界上个子最高的人是居住在苏丹尼罗河上游的尼罗特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达180厘米。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矮的俾格米人也居住在这个区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低矮的拉普人也与高大的北欧人种毗邻居住,非洲尼格罗人面部突颌的特征适宜于炎热的气候,但北极人种中的阿留申类型的突颌比尼格罗人还要明显。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人种特征的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人种属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

三、黄色人种及其古今家园

按血缘关系和文化关系划分,黄种人内部分北亚族群、通古斯族群、汉族、藏缅(南蛮)族群、苗-瑶-畲族群、百越族群、南亚族群、南岛族群8个分支。南岛族群属于黄种人和棕种人的混合,所以皮肤稍黑。

爱基思摩族、勘察加族、布里亚特蒙古族、新疆青海蒙古族、图佤族属于北亚族群;

蒙古族、鲜卑族(锡伯族)、契丹族(达斡尔族)、满族、朝鲜族、大和族属于广义通古斯族群;

藏族、缅甸族、羌-彝-哈尼族、土家族、基诺族、纳西族、白族、蜀人、巴人、楚蛮、吴蛮属于藏缅(南蛮)族群。

苗-瑶-畲族;华南古越族(壮-侗-布依-黎-京族)、傣族-老挝族属于百越族群;

柬埔寨高棉族、中国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印度南部蒙达族属于南亚族群;

马达加斯加族、马来西亚-菲律宾的马来族、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族、台湾的高山族、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新西兰的毛利人属于南岛族群。

平埔族应该是大陆渡海过来的古代百越族与当地土著南岛族群的混血。京族是以百越后裔骆越-僚为主体,同时也加入了南岛族群印度尼西亚族的占人,和南亚族群的高棉人,及少量汉人而重新组合而成的新民族群体。大和民族的人种更接近南岛,但语言更接近通古斯。

综观人类历史,可从看到人种在不断融合中,有黑白融合、有白黄融合、有白棕融合、有黄黑融合、有黄棕融合、有黑白黄融合、有黑白黄棕融合、等等。这些人种大多分布在各纯色人种之间的地带。有的一些人种是直接侵入其它色中的腹地开始种色融合。

在5000年前或更早,黑、白人种从南北两个方向开始向黄色人种居住的温带渗入,如古埃及地区。白色人种雅利安人和闪米特人为先,分别渗入棕色人种、黄色人种区域,致黄色人种区域日渐缩小。五百年前白人渗入美洲、及后来的俄罗斯东渗,黄色人种的家园急剧缩小!过去,黄色人种尚可南迁,但现南己无退路,澳洲大陆己成白人家园!黄色人种只能站在滔滔的黄河与长江间,望着浩瀚的太平洋。而本色人种间又时常争战,潜伏着诸多危机。黄色人种应觉醒!

四、黄色人种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又称美洲原住民,是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总称。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indians”,以后虽然发现他的错误,但习惯称法已经普及了,所以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地安人为“西”印度人,在必要时,为了区别,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这个单词翻译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烦。

现印第安人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的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是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据传在15000—25000年前由亚洲经白令海峡陆续迁入,分布南北美洲。在极北部有埃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干人、阿尔贡金人、易洛魁人、苏人和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等;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乌干人等。

语言属印第安语族。最先种植玉米、马铃薯、向日葵、棉花、金鸡纳树等作物,对人类作出贡献。16世纪前,多半尚处于母系氏族阶段,也有少数象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隶制国家和有相当高的文化。16世纪起遭欧洲殖民者的摧残和杀戮,发展中断,人口下降。现有3200余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北美约剩80余万人,大都被赶入保留地,生活艰苦。在中美和南美一般都受所在国统治者的歧视和同化。

酋长印第安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地点多选择在印第安人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村中居民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大多数印第安人都生活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和玛雅人一样,其他印第安民族也大都保留着自己传统的生活习俗。印第安人做饭时,仍喜欢使用质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时,他们采来草药,或将其点燃对病人进行烟熏,或煮汤为病人沐浴。

他们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服装。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妇女不分老幼都身着宽松的白色绣花裙,头戴色彩艳丽的鲜花;男人则身穿宽松的白色衣裤,头戴草帽,脚穿草编凉鞋。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妇女爱穿绣花罩衫和竖条纹的宽大长裙,上身披一种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这种披巾既可遮阳,也可御寒,还可背小孩、包东西。极富民族特色的服饰成为印第安人一个明显标志。

许多印第安人仍住在原始的房屋里。在尤卡坦半岛,玛雅人在树林中开出一块平地,就地取材,把粗树枝一根根固定在地上,围成一个大圆圈,把棕榈树的大叶子搭在上面,房子就盖好了。

玛雅人就是印第安人大家庭的一员。墨西哥一共有56个印第安民族,总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0%,大约有1000万人。过去,印第安人一直是墨西哥这片土地上的主人。他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奥尔梅克、玛雅、特奥蒂瓦坎、托尔特克、阿兹特克等古代印第安文化,墨西哥因此而成为印第安古文化的一个中心。只是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墨西哥后,由于被屠杀和混血,印第安人才成了墨西哥的少数民族。

玛雅文化是世界最著名的古代文化之一,有美洲印第安文化摇篮之称。玛雅文化发展的地域包括现今墨西哥东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的提卡、洪都拉斯西部的科潘、瓦萨克通(已知最古老的玛雅城市)、以及伯利兹和萨尔瓦多部分地区,共约32.5万平方公里。

玛雅文化的发展分三个时期:前古典时期(约公元前1500-公元317年),古典时期(公元317-889年)和后古典时期(889-1697年。1697年最后一批有组织的玛雅人被西班牙人征服)。

玉米农业是古代玛雅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他们采用原始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最早培植了玉米和甘薯等农作物,并掌握了饲养火鸡、狗和密蜂的技术,织布用龙舌兰纤维和木棉,并能制作彩陶。在商业上,玛雅人主要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活动,有时以可可豆作为通用货币。玛雅人还在建筑、雕刻、绘画艺术、象形文字、天文、历法和数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约在公元前1500年初,玛雅人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时代。公元前后,逐步形成城邦。公元300-900年左右是玛雅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了大小100多个城邦。这些城市人口众多,组织完善,建筑宏伟,文化丰富。宗教在玛雅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的庙宇建筑在作为祭坛的金字塔上,蔚为壮观。供奉牺牲品是玛雅人祭拜的重要形式,包括食品、饰品乃至活人。

玛雅人无论在半身雕塑还是在浅浮雕方面都取得了较高造诣。玛雅绘画一般采用壁画形式,其中人物的刻画富有表现力。此外,陶器和金属盘上也有绚丽的画面。

公元前后,玛雅人独立创造了象形图画文字,他们将树皮条压平并浸透树胶,然后涂上一层熟石灰,在树皮条上绘画,书写象形文字、数字、众神和动物形象。古玛雅文由800多种图形和符号组成,文字与彩色图画并列在一起,图文并茂。许多抄本中记载了玛雅人的历史、神话传说和历法等,但绝大多数被西班牙殖民者当作“魔鬼的作品”付之一炬。

迄今仅保存下来三本玛雅文古抄本,均被收藏在欧洲的博物馆中。除抄本外,古玛雅文还保存在石柱、石碑和古建筑的铭文之中。玛雅人十分重视历史,每隔20年并在一些城邦内树立一个石柱,用玛雅文记载重大事件。因此,玛雅文化是美洲古代历史上唯一有明确纪年可为依据的文化。玛雅人立柱记史的传统绵延1200多年,后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而中断。

玛雅历法产生于公元前,该历法以13天为一周,20天为一月,18个月为一年,外加5天为禁忌日,一年365天,52年为一轮回。玛雅历法比古希腊历法和罗马历法更精确。玛雅人还建造了一些天文观象台,可以推算出日蚀时间以及月亮和行星的运行周期。

玛雅人在数学方面成就显著,他们通过手指和脚指的共用来进行计算,采用二十位计算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玛雅人懂得应用零的概念比欧洲早七、八百年。

在玛雅文化的后古典时期,由于飓风、瘟疫和战乱等天灾人祸,古玛雅文明迅速衰落,所有大城市都被遗弃。当西班牙人入侵时,尤卡塔半岛上的玛雅城邦已是支离破碎、衰微破败的景象。

如前所说,玛雅文化是美洲最先进的古文化之一,它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十分可观,至今仍对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国家产生着重要影响。但与同时代的欧洲大陆先进文明相比,显得原始而落伍。因此,16世纪西班牙入侵时,脆弱的玛雅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印第安人相当程度上已经被欧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国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与基督教相混杂,成为一种奇怪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据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领是宗教领袖,他在内部事务上的权力高于部落首长。在大多数部落,部落首长仅负责对外事务,主要是与联邦或当地政府打交道,他对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权在宗教领袖,他在对内事务上更要听宗教领袖的。

属于黄种人的印第安人在15000—25000年前由亚洲经白令海峡陆续迁入并分布南北美洲,而在此之前,美洲大陆有无其他人种?目前,没有这方面资料显示那片大陆发现很古的人类化石,故就不能确定在此之前有其他人种在美洲大陆存在过。因此,可以这样说,美洲大陆是黄种人发现的并开发成为其后院,且创造了一定程度的古文明!

五、中华民族的形成

所谓中华民族或者华族者,在古代是专指汉族的。汉人血统基本上属于亚洲蒙古利亚人即纯正的黄色人种,而影响汉人血统的主要是四大民族:

古汉人,即秦汉时代汉人,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鞑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蒙古人,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当然,关于匈奴人的语言问题,很多人还有不同的看法;东胡,主要有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越人可能有马来亚语系,也可能有汉藏语系。

从相貌、体质上看,古汉人方脸,面貌中正;鞑靼人圆脸,面庞较大、粗放;东胡人长脸或瓜子脸,前额大,鳃及下巴较窄,小眼;古越人肤色稍黑,眼球突出,体毛少。所以今天汉人相貌千变万化,有人博众家之长,俊美;有人集众家之短,丑陋。

此外,汉人血统中还有大量的同属汉藏语系的羌、氐、党项血统,有部分不知源头的白人血统(有人认为古汉人中的白种成分源自在亚欧草原上游牧的伊朗--印度种雅利安人),以及部分突厥血统,极少量黑人血统。

华夏民族可从上古时代开始渐渐形成。大约在45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两支比较发达,人口众多的文明,一支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九黎部,是汉藏语系,语族不详,首领蚩尤;一支是黄河中游的诸夏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首领炎帝。九黎部善于制造和使用金属武器,民风剽悍。而黄河中游一带由于自然条件适宜,土地丰沃,农耕业发达,民风文弱。两大部族势均力敌,时常发生战争冲突。

黄帝部是诸夏的一支,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居住在西北,生存环境相对恶劣,造就了他们尚武的民风。他们不服炎帝的旗号,由黄帝率领南下,击败了炎帝,成为诸夏部的首领。因为炎黄部族本属于同一族系,故而并没有像同一时期的民族征服一样产生灭绝性的屠杀,而是实现了真正的融合。黄帝得势后,在部族内部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内部的联合和整顿,扩大部族首领的权力,安定农业生产,扩张军备,使诸夏部族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今天所谓的"华夏"先民。

黄帝整顿华夏以后,开始与九黎部发生冲突。九黎虽然不如华夏发达,但他们拥有先进的金属武器,连续九次与黄帝大战。黄帝却从这些战斗中总结出一些用兵的法则,最终一举击败九黎,杀死蚩尤。迫使黎人南迁,从此,夏族人周围便不在有强劲的,威胁民族生存的对手,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夏人将四周落后的民族和地区称为蛮、夷、狄、戎。蛮、夷、狄、戎不是指某一个民族,而是生活在华夏族周围的相对落后的民族们的统称。

蛮,有南迁的汉语族即华夏系诸族,也有黎人南迁的一部,是后来楚人和苗瑶彝侗人的先族。夷,有东迁的汉语族即华夏系诸族,也有黎人留守故乡的一部。狄,一部可能是鞑靼人的祖先,也有一部分白人,可能是突厥人的祖先。戎,有诸夏留守故乡的一部,可能也有一支闪米特人或者闪米特与土著黄人的混血后代,也有可能是与突厥先祖同源的一支白人或混血部族。

对四周落后民族,夏人采取了相对宽松政策,不是一味屠杀或武力征服,而是将夏人分封到各处做国君,实行"华君夷民"政策。约4000~4200年前,夏人基本上取得了黄河流域的统治地位,并扩张到长江流域。此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大禹治水,大禹不仅治理的水害,而且将夏人的统治区域划分成为了九个行政区,即"九州"。夏人开始与周遍民族融合。大禹与其子启建立了夏朝。

夏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持续了500年左右,直到公元前16世纪,生活在东方的华夏族的一个分支,也可能是夏人与黎人的混血后代的商人推翻了夏人,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殷商。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了繁荣的青铜器时代。商人的统治维持了500多年,这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飞速提升,发展了比较成熟的汉语族的文字系统,同时农业、手工业、商业、艺术有了长足发,军事上开始大量使用马拉战车。东方的黎人在与夏人对峙融合的1000年中一直处于下风,在不断的反省与学习中他们的民族习性发生了质的飞跃。但被打散的黎人无法凭借一个分枝与整个夏人集团对抗,他数百年后,这些黎人便与夏人融合了,融合奠定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为后来汉民族的形成创造了各种有利的条件。

夏人与黎人之间对峙从上古开始,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持续了1500年或更久远。这两大民族的对峙非常独特,具有鲜明的东方色彩。虽然也有战争爆发,但双方总体上却能和睦相处,谁的科技和文化先进,谁就占据最富饶的黄河中游地区。失败利承认成功者的统治地位,成功者也没有残酷地迫害失败者;文化上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最终形成了民族、文化上的彻底融合。

周人居住在现在中国陕西一带,其国君是夏人。但国民血统未能考证,可能是夏人一支,也可能是夏人与狄戎的混血,但语言无疑是汉语族。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周人有可能间接甚至直接受到西亚文明的影响。他们大概是中国最早接触并使用铁器的部族,3000年前,他们虽然在人口与文化上落后于商,但军事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于是在公元前10世纪,周人以反对暴政为名,入侵中原地区。他们以4万5千精锐部队击败了数倍甚至数十倍于自己的商军,一举攻克商首都朝歌,灭亡了商朝,建立周朝。

周延续并发扬了商的文化,文字和书写系统更加完善,铁器得到广泛应用,周的疆域扩张到了长江以南。在周的周边,有南方的楚蛮和西、北面的狄戎,同时,在四川盆地,古蜀人建立了国家。

楚蛮臣服于周人,楚人是诸夏和黎人混血后代的另一支,和商人相比他们没有什么显著的进步,他们十分尚武。周天子分封夏人的后代做了楚蛮国君,开始对他们实行教化、统治,并开发长江流域。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成效的举措,虽然刚开始楚君的爵位仅仅是"子",但楚人在楚君的领导下不断扩张并与周人融合,渐渐建立了一个几乎可以与整个中国北方抗衡的国家,还称了王,试图和周天子平起平坐。

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诸侯国,其中最大最长久的是中山国,中山人是白人,族源不可考,以酿酒著称。大部分狄戎部仍游离与周朝之外,不断侵凌,周后期渐渐形成匈奴。

因为地理关系,古蜀国与周朝联系不紧密。周朝后期,一些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大,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国之间不断地兼并、融合,楚人渐渐周化,古蜀被秦灭,中山也被灭,狄戎不断南侵,一部分与周人融合。汉人的雏形乍现。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疆土扩张到了珠江流域。不久秦便被汉取代,古汉人正式形成。古汉人主要有夏人与黎人融合而成,还古蜀人和部分狄戎,其中,狄戎既有黄人也有白人,黄人部族与鞑靼的祖先同源,白人部族不可考。

汉人的周边,北方有匈奴;东北有东胡;西北有白人,其中大部分与突厥同源,小部分是波斯人;南方有越人;西南有苗、彝等蛮族,苗人是黎人最后的后裔。

匈奴人属鞑靼,阿尔泰语系,基本上与汉人同时形成,稍早于汉人,并与汉人展开了数百年的对峙。匈奴游牧为生,居住环境恶劣,尚武,掌握先进的骑兵战术,虽然文明程度远不如汉人,却足以同汉人对抗。西北的白人基本上不没有与汉人发生融合,但也有一小部分习汉俗,归汉化。苗、彝等西南民族比较封闭。汉人扩张到珠江流域以后,与当地土著融合,融合过程十分漫长。

汉击败匈奴,匈奴一部西迁,一部留守降汉。汉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大分裂大动荡时代,北方野蛮民族大规模入侵中原,而南方的汉人进一步开发珠江流域,原珠江流域的土著被汉人同化。汉族进入了第二个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大约有100万匈奴人,50万鲜卑人和其他各北方民族共计200万以上人口被汉人同化,而南方汉人同化的越人则难以统计。至公元7世纪汉人实现了第二次大统一,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汉族的血统基本上与现代相同。

这一时期融入汉人的民族中,以鞑靼人为主,其次是东胡人和羌氐,以及少数突厥人。至于越人,难以数记。少数民族大约有300万至400万融入汉人,血统可能占当今汉人血统10%。唐代是一个非常开明且具有包容性的朝代,唐代击败了突厥,使其被迫西迁,小部继续被汉人同化。唐代还出现了来自非洲或印度的黑人"昆仑奴",是汉人血统中具有了一丁点黑人血统,值得一提。

至宋代,鞑靼人和东胡人重新在北方崛起,契丹、女真、蒙古一步步深入中国内部直至完全灭亡中国。契丹人和党项人一部融入蒙古,一部融入汉。蒙古退回漠北后,汉人已经和现在没有什么差别了。

上述是5000年到现在的部分黄色人种各部落在融合中形成的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那么,5000年--10000年的黄色人种的分布是什么样?他们与华夏地区的黄色人种又是何关系?更早的情况呢?我们应当进一步去研究。

六、从维吾尔族历史看中国西部人种变化

在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中,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是白种人。蒙古族、汉族、回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都是黄种人。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都是黄、白混合类的人种。维吾尔族是相对较大的一个民族。从它的产生、发展中,可以看出中国西部人种的变化与发展。“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是今天汉文对“UYGHUR”一词的音译。

远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在东从大兴安岭、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生活着众多的以游牧为主的人群。他们那时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阶段。对此,汉文史籍当时统称为“狄”或“北狄”有时也统称为“胡”。到公元前后的秦、汉时期,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为兴起的匈奴统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东西,到贝加尔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汉文史籍多称他们为“丁零”。

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史籍又多把他们称为“铁勒”、“敕勒”等。其实,“丁零”也好,“铁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已。还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种高大的两轮车,因此一些汉文史籍又形象地称他们为“高车”。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中,许多就是后来形成回纥、回鹘、畏兀儿乃至维吾尔族的重要最初来源。

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生息于贝加尔湖以南、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河之间广阔地区的丁零。也即“狄历”“敕勒”。高车为“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公元4世纪时的《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这是“Uyνur”(维吾尔)这个族称的首次汉译。

此书称高车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其中的袁纥氏即维吾尔。据此可知,维吾尔最初是属于高车这个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氏族。后来它逐渐发展和强大,融合了与它相近的其他部落,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据《魏书》(卷103)记载,大量的铁勒和高车人公元5世纪以后已经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和以南地区。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公元605—616年(隋大业中)间,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对铁勒诸部实行残暴统治。公元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诸部,将各部首领好几百人杀掉。铁勒中的韦纥团结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反抗处罗可汗的残暴统治,自立为俟斤,称回纥。这里的“韦纥”就是高车时期的袁纥氏。这一史实表明,韦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一部分铁勒部属联合起来脱离了西突厥的统治,将自己的联合体名称定为“回纥”。

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回纥可汗磨延啜(公元747—759年)的记功碑建于公元759年前后,碑文用突厥如尼文镌刻,碑文记载着维吾尔族先民对本民族的称谓“〓〓”(读Uyνur,汉译“维吾尔”)。在另一块关于同一个回纥可汗的碑文(即发现于蒙古国的“铁尔浑碑”)以及苏吉碑中,也都可以看到同样的记载。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除了这些以外,其它的译写还有很多。有人认为《史记》、《汉书》中出现的“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也是“维吾尔”的音译。

维吾尔族族名的由来及其含义,中外史书有多种记载和诠释:其一,认为“维吾尔”具有“联合”、“结合”“同盟”之义。其二,认为“维吾尔”具有“依附”、“粘结”或“凝结”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维吾尔”又是与塔里木河同名的民族名。

关于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远在13—14世纪时即在维吾尔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传说之一是他们把自己的族源与神话人物乌古斯可汗联系在一起。此传说还流传于突厥语系其他民族和古代蒙古部落中。这一传说以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这种文学形式流传下来。史诗称乌古斯原来是一位极其勇敢、强壮的人物。成人后与神女结婚,生下了坤汗(太阳汗)、爱汗(月亮汗)、余勒都思汗(星星汗)、阔克汗(大汗)、塔格汗(山汗)、鼎格思汗(海洋汗)等六个儿子。后来,乌古斯可汗征服许多部落,成为各部落的首领。研究者证明,“维吾尔”和“乌古斯”是两个密切相联的概念。

维吾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公元8世纪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回纥人曾建立过强大的回纥汗国(744-840年)。汗国瓦解后,人民分三支西迁。西迁后一部分回鹘人曾以吐鲁番为中心,联合当地操焉耆龟兹语的民族,建立了高昌王国。以后又融进了古代中亚一些民族及吐蕃、契丹、室韦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族。

9~12世纪,维吾尔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游牧经济逐步转为农业经济。天山南北的绿州上人口稠密、商业发达。12世纪末,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了维吾尔族代信奉的萨满教、摩尼教及在天山南北流行的景教、祅教、佛教等宗教。伊斯兰教化推动了维吾尔族社会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从12世纪起维吾尔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为契丹人建立的西辽政权控制。

13世纪,蒙古兴起,取代了西辽的统治,维吾尔族人民又归蒙古察合台及其后裔建立的察合台汗国统辖。15世纪在塔里木南缘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史称"叶尔羌汗国"。17世纪下半叶,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控制了汗国实权。18世纪中,清朝为统一全国,派大军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

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又在该地区实行郡县制、扎萨克制和伯克制,兴办屯垦、发展商贸、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维吾尔族社会因而有了较大发展。1884年维吾尔人民居住的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正式成为清朝的行省。维吾尔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其实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许多民族一样,曾经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程。维吾尔族的先民丁零、铁勒、高车和回纥人(后称回鹘人)曾先后融合了漠北草原的和中亚的属于不同语系和人种的古代部族,在融合的过程中吸取了活动在新疆的古代东伊朗语诸部(即通常所说的塞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其他突厥部族的文化,最后形成现代维吾尔族。

国内外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在人种特点上,有以下三种类型:

1、叶尔羌河流域的巴楚、和田,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带的维吾尔族中欧洲人种的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也叫中亚两河类型)表现明显。

2、在多朗人和柯坪、阿克苏、伽师等地的维吾尔族中南西伯利亚人种占优势。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和库尔勒地区也可以见到南西伯利亚人种因素的混血。

3、还有一部分为欧洲人种的中—长颅型地中海人种集团中的印度—阿富汗人种类型。

相关学者们对新疆洛浦县桑普拉墓地距今约两千年的一号丛葬墓两具头骨进行了头骨复原面貌工作,塑成的复原像容貌具有颜面长、面部强烈突出、狭长而高耸的鼻子、深目等一般地中海人种常有的形态特征。

这些和现今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维吾尔族人的特征相比较,对理解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和现代维吾尔族在人种方面的密切关系可得到某种启示,反映了古代白色人种东扩对黄色人种的影响。

七、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梵文:arya,“高尚”)属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他们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长头多须,高鼻子,蓝眼睛,浅色头发是原居于今天俄罗斯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被誉为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公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山羊、水牛、绵羊、马、猪等,他们选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过著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的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高原。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西台人、吕底亚人。同一时期,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著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雅利安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的塞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

也是从公元前2000年代初开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从里海西岸分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称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坦尼王国和加喜特王国,居民被称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后来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则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

而最先进入伊朗高原的一部分雅利安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1200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约于公元前1200年来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他们遇到了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顽强抵抗,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脚步,经过6个世纪的漫长战争,雅利安人最终把大量土著达罗毗荼人赶走,有的则变成了雅利安人的奴隶。

另有一说,中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塞种,是继续东迁的雅利安人后代。

在古埃及地区的黄种人被黑、白人种渗入后的笫一次世界人种大融合后,中东的黄色人种被白色人种再次融合,这是笫二次世界人种大融合。而白色人种雅利安人直接渗与印度大陆,与当地人种的融合,则为第三次世界人种大融合。第四次则是美洲大陆被白色人种发现后其他各色人种的不断迁入而形成的人种融合。总趋势是,几千年来,白色人种的占据的区域不断扩大,黄色人种的区域不断减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6878.html

更多阅读

一年级英语家长会 关于老师的诗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我们一年级的学生有着较高的英语学习兴趣,他们有用英语交流和表达的愿望。本年级在校外学习英语的学生较多,家长也非常的重视。当然,由于孩子刚刚进入小学,在他们的身上还存在

关于茶的诗词曲 诗词曲

关于茶的诗词曲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 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 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的优美茶叶诗词。 所谓茶叶诗词,大体上可分为狭义的

仓央嘉措经典诗集 仓央嘉措关于莲的诗

六世喇嘛-仓央嘉措诗集一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谁,可助我臂,

声明:《关于人种与中华民族 关于中华民族的诗》为网友乱女人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